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0 毫秒
1.
阿拉克湖幅地质调查新成果及主要进展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将东昆仑造山带划分为东昆北占老基底单元、东昆中早占生代构造混杂岩带、东昆南早古生代构造混杂岩带、马尔争一布青山晚古生代构造混杂岩带和巴颜喀拉山三叠纪浊积盆地5个次级构造单元,重新厘定了东昆仑不同构造混杂岩带的组成、结构、性质和时代,恢复了,古海盆的演化历史:通过成分分析和颗粒裂变径迹年龄分析,确定了测区巴颜喀拉山群物源来自北部,基底性质可与马尔争-布青山带相对比,恢复了巴颜喀拉山群经历的构造热历史。运用构造年代学分析方法限定了测区经历的几次重大地质历史转折事件。确定了测区浆混花岗岩的存在。通过构造地貌和第四纪沉积分析,揭示了测区第四纪成山作用过程、水系变迁过程和占环境古气候演变过程。新发现一中型砂岩型铜矿。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东昆仑南缘布青山复合增生型构造混杂岩带的物质组成、构造属性及形成演化历史,在前人资料基础上从构造混杂岩带物质组成、形成时代、构造属性等方面对其进行综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布青山复合增生型构造混杂岩带是一条分隔东昆仑造山带与巴颜喀拉造山带的增生型构造边界,主要由元古代-古生代不同构造属性的大型构造混杂岩块与混杂基质组成.构造混杂岩块包括中元古代中深变质基底岩块(苦海岩群)、寒武纪蛇绿岩岩块、奥陶纪蛇绿岩岩块、石炭纪蛇绿岩岩块、石炭纪洋岛/海山玄武岩岩块、奥陶纪中酸性弧岩浆岩岩块、格曲组磨拉石沉积等.基质岩系主要为一套强烈构造变形的早中二叠世马尔争组浊积岩系.该混杂岩带记录了东昆仑南缘布青山地区东特提斯洋(布青山洋)自新元古代晚期开启以来,从晚寒武世-中三叠世长期持续向北的洋壳消减及俯冲增生过程,并于中三叠世晚期布青山洋消减完毕而使巴颜喀拉地块与东昆仑地块碰撞拼合.该次造山事件导致了不同类型、不同时代构造岩块与马尔争组浊积岩强烈混杂,最终形成了布青山复合增生型构造混杂岩的基本构造格架.   相似文献   

3.
东昆仑造山带结构及构造岩片组合   总被引:17,自引:7,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国灿  张克信 《地球科学》1997,22(4):352-356
东昆仑造山带可划分为5个构造单元,自北而南分别为东昆北单元,东昆中混杂岩带,东昆南单元,阿尼玛卿混杂岩带和巴颜喀拉单元,东昆中混杂岩带,东昆南单元和阿尼玛卿混杂岩带是由不同层次,不同产状,不同性质,成生于不同时期的断裂所分割的多级次构造央片组合而在的复杂构造带,从填图尺度可划分为超岩片,岩片两级,结合1:25万加鲁河幅地质填图,对东昆仑地区岩片组合特点及东昆仑造山带结构构造有关问题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4.
青海省“阿拉克湖幅 1∶ 2 5万区域地质调查”( I47C0 0 1 0 0 1 )是受中国地质调查局委托 ,由武汉中国地质大学负责、青海省地调院参加共同完成的地质调查项目。该项目以现代地学理论为指导 ,充分运用高新技术 ,通过三年多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的综合分析研究 ,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1 )在基岩基础地质调查研究方面 ,重新核定了测区的构造单元 ,将测区东昆仑南部的混杂岩系划归下古生界纳赤台群 ;对马尔争—布青山构造混杂岩带的构造分析后提出 ,原建立的分布于马尔争—布青山构造混杂岩带的二叠系马尔争组是一套蛇绿构造混杂岩系统 ;…  相似文献   

5.
西昆仑塔什库尔干混杂岩的地质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建平 《地质通报》2008,27(12):2057-2066
西昆仑塔什库尔干构造混杂岩带由古元古代基底岩片、震旦纪大陆板内裂谷玄武岩岩片、奥陶纪-志留纪复理石岩片、石炭纪-二叠纪火山弧岩片及高压变质岩片组成.根据高压变质、残余洋盆及岩浆孤的形成时闯进行综合判断,混杂岩带形成于早古生代.该混杂岩带的发现对于确立康西瓦断裂带的性质和认识西昆仑地区的大地构造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表明西昆仑地区在早古生代曾发生过板块俯冲和碰撞,并暗示麻扎-康西瓦断裂可能代表了原特提斯洋-古特提斯洋俯冲消减并最终闭合的界线.  相似文献   

6.
东昆仑造山带海西—印支期构造古地理演化的古地磁证据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东昆仑造山带从北向南依次可划分出东昆北带、东昆中混杂岩带、东昆南带、阿尼玛卿混杂岩带和巴颜喀拉带5个大地构造地层带.根据对各地层带物质建造序列和构造古地理的研究基础之上所进行的古地磁分析认为,东昆北、东昆南、阿尼玛卿3个构造单元,在海西—印支期均处于北纬14°~20°之间.迄今为止,三者由南而北已漂移了约1500~2000km.3个构造单元在不同时期的古纬度及古纬度差反映了多岛洋盆扩张和闭合的多旋回性.从东昆中到巴颜喀拉带,其洋盆的开裂、收缩、关闭和前陆盆地的演化更替,无论在时间上和地理位置上均呈现规律性的从北向南依次迁移的特点,即在时间和平面上构成定向性构造迁移和多旋回.  相似文献   

7.
东昆中断裂带中存在多期蛇绿岩组合,分别代表中元古代、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3次裂解成洋.断裂带中主要的3类各不相同的韧性剪切构造变形组合分别可与新元古代早期、加里东期末和晚海西期的3次碰撞缝合事件相匹配."东昆中蛇绿混杂岩带"不能仅限于东昆中断裂带,而应包括原东昆中蛇绿混杂岩带和整个东昆南单元,是一多旋回俯冲碰撞的复合蛇绿构造混杂岩带.东昆中断裂带作为统一的纵贯东昆仑造山带的线性构造变形带应形成于印支期陆内构造变形阶段,是碰撞后的陆内构造变形产物.  相似文献   

8.
王国灿  拜永山 《地球科学》1999,24(2):129-133
东昆中断裂带中存在多期蛇绿岩组合,分别代表中元古代、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3次裂解成洋、断裂带中主要的3类各不相同的韧性剪切构造变组合分别可与新元古代早期,加里东期末和晚海西期的3次碰撞缝合事件相匹配,“东昆中蛇绿混杂岩带”不能仅限于东昆中断裂带,而应包括原东昆中蛇绿混杂岩带和整个东昆南单元,是一多旋回俯冲碰撞的复全蛇绿构造混杂岩带,东昆中断和为统一的纵贯东昆仑造山带的线性构造变形带地印支期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东昆仑南缘中下二叠统马尔争组沉积物源及沉积构造背景,对东昆仑南缘哥日卓托地区中下二叠统马尔争组进行了详细的沉积地层划分、沉积环境及碎屑锆石U-Pb年代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马尔争组为一套形成于大陆斜坡半深海-深海环境的浊积岩系。碎屑锆石U-Pb年龄谱可明显划分为早古生代和新元古代两个主年龄谱及古、中元古代两个次级年龄谱。主年龄谱分别为396~573Ma和727~947Ma,峰值年龄分别为421 Ma和862Ma。次级年龄谱分别为1117~1993Ma和2319~3063Ma,峰值年龄不明显。本文认为东昆仑南缘哥日卓托地区马尔争组物质来源较为复杂,显示早古生代、新元古代、中元古代和古元古代多个时代物源共同供给的特征。东昆仑造山带早古生代岩浆岩和新元古代岩浆岩为其提供了约60~65%的沉积物源,而古老的变质基底为其提供了仅约30~35%的沉积碎屑。综合区域资料认为马尔争组形成于相对稳定的被动大陆边缘沉积构造背景,该期阿尼玛卿古特提斯洋还未开始向北俯冲。  相似文献   

10.
在1∶50000地质填图的基础上,运用详细的野外剖面测制、岩石组合分析、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等研究手段,将东昆仑南缘布青山构造混杂岩划分为基质和构造混杂岩块。构造混杂岩块包括变质基底岩块、洋壳型岩块和岛弧型岩块。其中,洋壳型混杂岩块又细分为早古生代蛇绿岩(516.4Ma±6.3Ma)、晚古生代蛇绿岩(332.8Ma±3.1Ma)和海山/洋岛玄武岩;岛弧型混杂岩块细分为加里东期中酸性侵入岩岩块(441.1Ma±6.3Ma)和火山熔岩岩块。建立了东昆仑南缘布青山构造混杂岩带2套典型的古洋盆扩张、俯冲消减的物质组合,分别代表东原特提斯洋和东古特提斯洋的形成与演化,从而为研究东特提斯洋演化的进程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11.
东昆仑中部构造混杂岩带右行走滑韧性剪切变形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昆仑中部构造混杂岩带是经历了新元古代、加里东末期和晚海西期3次碰撞事件而形成的多旋回复合的碰撞缝合带。通过对东昆中构造混杂岩带晚海西期右行走滑韧性剪切变形的几何学、运动学及流变学特征的研究,探讨了其形成的动力学背景,指出东昆中晚海西期的碰撞缝合带是不同陆块间斜向碰撞形成的转换挤压带。  相似文献   

12.
东昆仑中部构造混杂岩带是经历了新元古代、加里东末期和晚海西期3次碰撞事件而形成的多旋回复合的碰撞缝合带。通过对东昆中构造混杂岩带晚海西期右行走滑韧性剪切变形的几何学、运动学及流变学特征的研究,探讨了其形成的动力学背景,指出东昆中晚海西期的碰撞缝合带是不同陆块间斜向碰撞形成的转换挤压带。  相似文献   

13.
发现其曼于特早古生代蛇绿混杂岩带和二叠纪普鲁-阿羌裂谷型火山岩带.确定苏巴什蛇绿混杂岩带的形成时代为石炭纪-中二叠世.查明阿尔金断裂延入西昆仑表现为转换断层的性质.认为其曼于特蛇绿混杂岩与库地蛇绿岩相当,代表震旦纪-早古生代原特提斯多岛洋内亲塔里木板块的小洋盆;苏巴什蛇绿混杂岩带归属于晚古生代古特提斯沟-弧-盆体系,为弧后陆缘小洋盆消减的产物,该盆地于中二叠世末褶皱,代表晚古生代弧-陆碰撞后的大陆增生;晚二叠世-三叠纪沉积及巴颜喀拉山群奠基于特提斯洋盆之上,在接受大量陆缘碎屑沉积的同时向北侧的古生代增生造山带之下俯冲,形成了昆仑山最南侧、规模最大的晚三叠世-侏罗纪二长花岗岩带,并最终实现洋-陆转化.  相似文献   

14.
布青山构造混杂岩带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是东昆仑南缘一条重要的构造单元边界,带内构造岩浆活动强烈,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酸性侵入岩较发育。采用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技术,对研究区内得力斯坦花岗闪长岩进行高精度的年代学测试,获得~(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414.3±1.8Ma,表明其侵位时间为晚志留世—早泥盆世。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得力斯坦花岗闪长岩是洋壳俯冲板块部分熔融的产物,暗示布青山地区原特提斯洋向北俯冲可能持续到晚志留世—早泥盆世,进而为研究东昆仑地区的地质构造演化提供新的约束。  相似文献   

15.
内容提要:布青山地区马尔争组复理石岩系位于东昆仑南缘,其主体是一套沉积于深海—半深海环境的浊积岩,本文研究了复理石岩系中砂岩的沉积岩石学、碎屑骨架模型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碎屑组分统计结果表明其砂岩类型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石英、岩屑、长石的平均含量分别为42%、37%、21%,物源类型为切割型岛弧及再旋回造山带。马尔争组砂岩w(SiO2)含量介于50.18%~74.05%,平均值为66.69%,CIA=43~69;∑REE为59.99×10~6~171.07×10~6,∑LREE/∑HREE=6.6~8.8;LaN/YbN=6.6~10.7,LaN/SmN=3.2~4.6,δEu=0.59~1.04。砂岩地球化学特征指示马尔争组复理石岩系形成于沟弧盆系活动大陆边缘构造环境,砂岩属大陆岛弧型,物源区为北侧东昆仑地块火山~深成岩浆岛弧造山带及变质基底,源岩为长英质火山岩、同源深成侵入岩及基底变质岩,沉积盆地为俯冲杂岩外侧的古海沟环境。它间接地记录了阿尼玛卿—布青山古特提斯洋的持续扩张—向北俯冲消减—洋盆闭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东昆仑地区是经历了多期次构造岩浆旋回后形成的一个复合型造山带,并包括多条蛇绿混杂岩带。近来,在东昆仑东段哈陇休玛一带进行地质调查过程中发现了辉石橄榄岩,其属于蛇绿岩的组成部分。利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法,得到辉石橄榄岩加权平均年龄为(525.9±5.9)Ma(n=24,MSWD=0.02),确定其形成时代为早寒武世。该年龄与东昆中断裂附近的清水泉蛇绿岩的时代相近,可能都属于原特提斯洋打开时的产物,认为东昆仑造山带在早古生代早期存在一期明显的洋壳扩张事件,这为东昆仑地区东段早古生代的区域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年代学证据。  相似文献   

17.
于田县幅、伯力克幅地质调查新成果及主要进展   总被引:2,自引:9,他引:2  
发现其曼于特早古生代蛇绿混杂岩带和二叠纪普鲁-阿羌裂谷型火山岩带。确定苏巴什蛇绿混杂岩带的形成时代为石炭纪-中二叠世。查明阿尔金断裂延人西昆仑表现为转换断层的性质。认为其曼于特蛇绿混杂岩与库地蛇绿岩相当,代表震旦纪-早古生代原特提斯多岛洋内亲塔里木板块的小洋盆;苏巴什蛇绿混杂岩带归属于晚古生代古特提斯沟-弧-盆体系,为弧后陆缘小洋盆消减的产物,该盆地于中二叠世末褶皱,代表晚古生代弧-陆碰撞后的大陆增生;晚二叠世-三叠纪沉积及巴颜喀拉山群奠基于特提斯洋盆之上,在接受大量陆缘碎屑沉积的同时向北侧的古生代增生造山带之下俯冲,形成了昆仑山最南侧、规模最大的晚三叠世-侏罗纪二长花岗岩带,并最终实现洋-陆转化。  相似文献   

18.
出露于东昆仑南缘布青山构造混杂岩带内的马尔争组沉积地层,其主体为一套沉积于被动大陆边缘构造环境的大陆斜坡相深海-半深海浊积岩。利用砂岩碎屑组分统计分析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探讨物源区源岩类型及其构造环境。砂岩骨架成分统计表明马尔争组砂岩主要类型为长石岩屑砂岩且成熟度较低,砂岩碎屑骨架成分为石英、长石、岩屑,含量平均值分别为44%、21%、35%,Dickinson三角图解显示其物源类型为再旋回造山带物源区和岩浆弧物源区的混合物源。砂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结果显示,马尔争组砂岩样品SiO,=58.12%~72.98%,均值67.77%,REE配分曲线总体表现为右倾,∑LREE/∑HREE=6.5~12.1,δEu=0.63~0.75,Eu具弱负异常,CIA值为56说明源岩遭受初级强度风化作用,具近源沉积特征。研究结果指示马尔争组砂岩物源区构造环境为大陆岛弧,源岩性质为长英质火山岩和花岗岩类源岩且主要来源于北侧东昆仑造山带加里东期岩浆弧与变质基底,沉积盆地类型为深海半深海盆地。它是古特提斯洋北支布青山阿尼玛卿洋演化历史过程中一次重要的沉积响应。  相似文献   

19.
阿尼玛卿山早古生代和早石炭-早二叠世蛇绿岩的发现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边千韬  李涤徽 《地质科学》1999,34(4):523-524
阿尼玛卿蛇绿混杂岩带位于东昆仑东段南缘,处于秦祁昆缝合系和古特提斯缝合系(Bian,1996)的交接部位。蛇绿岩带呈NWW向延展,长约400km,宽10—50km;由一系列构造岩片构成。在其西段的布青山-牧羊山蛇绿混杂岩带见有晚二叠-三叠纪砂板岩角度不整合在此蛇绿混杂岩之上,不整合面之上有底砾岩。有加里东末期岛弧型花岗-英云闪长岩侵入此蛇绿混杂岩中。前人认为该蛇绿岩的时代属晚二叠-中三叠世(姜春发等,1992;许志琴等,1996;王国灿等,1998)。最近,作者于此蛇绿岩带中发现了早古生代和早石炭-早二叠世蛇绿岩,证明阿尼玛卿蛇绿岩带是一条包含有早古生代、早石炭-早二叠世和晚二叠-中三叠世三个时代蛇绿岩的复合蛇绿混杂岩带。  相似文献   

20.
在阿尔金构造带中段,首次在测区发现了新元古代末-早古生代初期石榴二辉橄榄岩和榴辉岩,在此基础上将前长城系原阿尔金群解体,并从其中解体出新太古代-古元古代中酸性变质古侵入体等;厘定出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早期阿尔金杂岩;鉴别并填绘出与板块俯冲-碰撞造山-后造山期伸展密切相关的奥陶纪阿南蛇绿构造混杂岩带和奥陶纪-泥盆纪阿尔金构造岩浆岩带;确定阿尔金断裂形成于白垩纪末,经历了主要4期变形.发现3个夷平面,计算出晚更新世以来测区隆升速度为1.58~1.8 cm/a,上升逾460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