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对岩矿标本退磁改正误差进行了分析讨论,指出岩矿标本的NΚ'近于1时,退磁改正系数很大且不稳定,视磁化率(Κ')的误差和退磁系数(N)的误差,经退磁改正后会引起更大的磁化率(Κ)误差和剩余磁化强度(Jr)误差,甚至可能得出磁化率(Κ)和剩余磁化强度(Jr)为负值的错误结果,导致磁参数难以用于磁测资料解释推断。提出应尽可能采集规整的岩矿标本并提高磁参数测定精度,减小视磁化率的误差和退磁系数的误差,以确保获得可用于磁测资料解释推断的磁参数。  相似文献   

2.
为了约束龙门山南段的构造运动特征,文章对龙门山南段大川镇附近的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淡紫灰色泥岩、粉砂岩和宝兴地区的二叠系灰岩开展了古地磁研究。古地磁样品取自10个采样点,其中3个采点为二叠系灰岩;7个采点为飞仙关组淡紫灰色泥岩、粉砂岩。对样品开展了逐步热退磁、岩石磁学(等温剩磁获得曲线和三轴等温剩磁热退磁)及扫描电镜实验。80个样品进行的逐步热退磁实验结果显示,二叠系灰岩样品未分离出稳定的特征剩磁;飞仙关组样品分离出了稳定的特征剩磁,并通过了广义褶皱检验,其特征剩磁的平均方向为:Ds=36.9°,Is=16.5°,α95=5.9°,K=33.8,N=18,对应的古地磁极投在了华南视极移曲线的早三叠世段附近。岩石磁学实验结果表明飞仙关组样品的载磁矿物为磁铁矿,扫描电镜观察展示其为碎屑状的铁氧化物,且无明显成岩后自生特征。结合退磁曲线特征,扫描电镜微观特征,特征剩磁的古地磁极位置和岩石磁学结果,飞仙关组样品的特征剩磁很可能为原生剩磁。该结果表明龙门山褶皱冲断带与四川盆地的没有明显地相对构造旋转运动,自晚三叠世以来,其与龙门山北段以及四川盆地在动力学上是统一的构造单元。  相似文献   

3.
红粘土的磁学性质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本文对陕西宝鸡剖面红粘土上部进行了详细的岩石磁学研究,确定了该地区红粘土的主要磁性矿物是磁铁矿。赤铁矿相对含量很少,对剩余磁性贡献较小。磁性质不稳定的磁赤铁矿存在于红粘土中,但不影响剩磁稳定性。特征剩磁载体主要是磁铁矿。磁性矿物的粒度是以准单畴为主。红粘土的短时间弛豫粘滞剩磁很强,因此在零磁空间进行退磁和剩磁测量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磁铁矿和黄铁矿都是碳酸盐岩中的常见矿物。前者具强磁性(铁磁性),常来自陆源母岩和火山喷发活动,或直接由磁细菌生成,含量不定,其所携带的剩磁,主体上应与岩石沉积时的地磁场方向一致;后者则显弱磁性(顺磁性),为有机物在还原条件下分解而成的自生成岩矿物,十分常见。二者之间的相互转换,无疑对古地磁学研究有重要意义。华北地台古生代碳酸盐岩样品的古地磁和岩石磁学研究表明,其热退磁结果往往能分离出一个与近代和(或)现代地磁场方向一致的剩磁成分,推测其应是新生代以来的重磁化成分.其等温剩磁获得曲线、剩磁强度衰减曲线和三轴饱和等温剩磁的热退磁曲线,都一致地反映出其载磁矿物组合中明显含有磁铁矿,有的甚至以磁铁矿为  相似文献   

5.
用逐步热退磁方法对黑龙江省兴华渡口剖面104块变质岩的定向标本进行了系统处理,获得了该剖面的各项古地磁参数:中元古代下兴华组的古地磁极位置λ_p=203.1°E,古纬度.由次生剩磁推断得中寒武纪古地磁极位置λ_p=174.4°E,古纬度.古地磁结果表明,额尔古纳地块在中元古下兴华组时应与阿尔丹地块相连,中寒武纪时才并入西伯利亚板块.从中元古到中寒武额尔古纳地块应位于南半球的中、低纬度地带. 为了检验标本剩磁的稳定性除对它进行逐步热退磁而外,还对它进行了烘烤检验与褶皱检验.  相似文献   

6.
土壤磁性用于油气勘查的一个研究实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爱秋 《物探与化探》1998,22(6):436-439
廊坊—固安研究区内两条剖面上的已知油藏上方土壤的磁化率、天然剩磁强度、Q值的异常特征不易辨认。对油田上方土壤样品进行交变退磁清洗后,其剩磁的构成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区别于非油藏上方土壤剩磁的构成。利用这一特点,寻找油气藏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风火山白垩系紫色砂岩样品的矿物学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样品的磁性载体是铁白云石.根据退磁曲线估计其居里点为500℃左右.当退磁温度增加到600℃左右,铁白云石开始分解,形成磁铁矿,致使样品在此温度段退磁时,其磁性不但不减小反而骤然增加,甚至可达天然剩磁的十几倍,其原生成分受到破坏.因此,在低于居里点温度确定的本征剩磁及相应的古地磁数据将能反映特定的地质意义.由风火山白垩系古地磁数据可见,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地体白垩系以后仍然存在着较大规模的北向移动.  相似文献   

8.
裂缝走向是影响裂缝性油藏有效开发的关键参数之一,但在非定向岩心上,裂缝走向无法确定。古地磁分析是一项有效的岩心定向技术,该方法在火山岩及一些剩磁强度较大的泥质岩石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但它很少应用于弱磁性的碳酸盐岩岩心定向。论文对济阳坳陷富台潜山的弱磁性碳酸盐岩岩心样品开展了系统的等温剩磁和热退磁测试,成功分离出粘滞剩磁并确定了该区的裂缝发育方向:优势发育北东东和北北西两组方向,3 组次要方向为北西西向、北西向和北北东向;测试结果与FMI资料及构造应力场分析结果一致。本研究拓展了古地磁定向技术在弱磁性岩心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对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库孜贡苏剖面晚白垩世-早中新世沉积物进行了热退磁及岩石磁学研究,结果表明岩石热退磁及岩石磁学特征随沉积环境可分为三种类型:潮下、台地边缘浅滩相岩石主要磁性矿物为磁铁矿及少量针铁矿、磁赤铁矿,磁性矿物含量较少、颗粒较小(假单畴),其天然剩磁强度较小,一般小于1×10-2 A/m,在250℃~500℃能获得稳定特征剩磁方向,特征剩磁由磁铁矿携带;潮间、潮上带岩石主要磁性矿物为磁铁矿,〖JP2〗并含有少量磁赤铁矿、赤铁矿、针铁矿,磁性矿物颗粒为假单畴和多畴,天然剩磁强度一般在1×10-2 ~1 A/m之间,在250℃~580℃能获得稳定特征剩磁方向,特征剩磁由磁铁矿携带;河湖相岩石主要磁性矿物为磁铁矿、赤铁矿,并含有少量磁赤铁矿、针铁矿,磁性矿物含量较多、颗粒较小(假单畴),天然剩磁强度一般在1×10-1 A/m以上,多数样品特征剩磁由赤铁矿携带,少数由磁铁矿与赤铁矿共同携带。岩石磁学研究对于在沉积环境复杂剖面进行古地磁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大巴山弧形构造带推覆作用的古地磁学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以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的四川达县、万源 (本文数据 )和湖北兴山 (吴汉宁等 ,1999)的早、中侏罗世古地磁学结果为基础 ,并以安徽合肥 (方大钧等 ,1990 )、霍山 (程国良等 ,1980 )同时代古地磁学数据为参考 ,定量讨论大巴山构造带对其南突弧形前锋两侧的下、中侏罗统地层的推覆作用。采样剖面选择于四川达县 (剖面中心位置N31.4 3° ,E10 7.5 5°)及四川万源 (剖面中心位置N32 .0 4° ,E10 8.19°)。标本经室内加工 ,制成圆柱形剩磁测试样品 35 4个。剩磁测试使用 2G超导磁力仪及其配套热退磁仪 ,各测试样品的剩磁数据在经过现代地磁偏…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在磁异常的推断解释和正演计算中,常常需要确定磁性体的磁化强度矢量,也就是确定其磁化强度的大小、倾角和偏角.磁化强度矢量主要是由磁性体的感应磁化强度矢量及剩余磁化强度矢量决定的.当感磁大于剩磁,二者方向一致,但磁性均不强,而且不考虑退磁影响时,磁性体磁化强度的大小将为感磁与剩磁之和,其方向也就是地磁场的方向.但在实际工作中常遇到强磁性的地质体,其剩磁大于感磁,方向不一致,此时磁性体的磁化强度矢量主要取决于剩磁矢量.要  相似文献   

12.
磁参数测量是磁法勘探中的一个环节,对进行异常解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指出了梯度测量方式只是利用磁力仪的"梯度模式"在测量过程中进行日变改正。对高斯第一位置和高斯第二位置给出了明确的定义;指出高斯第一位置和高斯第二位置磁参数计算公式为何不同。讨论了水平测定方法和倾斜测定法之间的关系。对于定向标本指出了剩磁偏角和剩磁方位角的不同,并在最后给了最佳的测量方案。  相似文献   

13.
岩石的磁性     
众所周知,能准确地测定地磁三要素的历史,距今尚不足150年.因而,从观测到的地磁场资料来研究周期大于100年的地磁现象是根本不可能的.然而,利用古地磁学却能对以100年或更长时间为周期的地磁现象进行解析,这是因为古地磁学可利用岩石具有天然剩磁(NRM)——磁场“化石”这一性质.显然,为确保“化石”的纯洁性,所利用的NRM资料必须不为漫长岁月中的各种外界干扰(例如:变质、风化及雷击等)所混淆,这就促进了以研究岩石剩磁的性质及稳定性为主的地学分支——岩石磁学在蓬勃发展.显然,岩石磁学就是古地磁学的基础.本文仅就其中最基本的研究成果,分岩石中的铁磁性矿物、铁磁性矿物的氧化过程、热剩磁、化学剩磁和沉积剩磁以及剩磁的稳定性和退磁方法等五部分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武昌地区街道尘埃磁学特征及其对环境污染的指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在武昌地区4个功能区域(青山、洪山、东湖风景区、东湖开发区)主要交通街道收集的尘埃样品进行详细的环境磁学测量,包括质量磁化率、频率磁化率、等温剩磁退磁系数以及典型样品的磁滞回线参数等。研究结果表明:尘埃样品中剩磁载体均以亚铁磁性矿物为主,样品中的磁性颗粒呈现低矫顽力的磁铁矿特征,软磁性的磁性矿物是样品剩余磁性的主要载体。尘埃样品χ、SIRM的区域分布特征受区域周围工业、车流量及道路状况等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在4个功能区域中存在明显的磁性差异:青山工业区污染较重,东湖开发区、洪山、东湖风景区次之;硬剩磁(HIRM)的分布可能指示了道路交通来源的磁颗粒特征,东湖开发区和青山工业区由于行驶的货车和重型车辆较多,表现出硬剩磁量值较高。与其他城市(兰州、西安、南京、徐州等)相比,整个武昌地区街道尘埃样品的磁性含量仍较高,说明在城市环境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和保护。  相似文献   

15.
曹勇  孙知明  裴军令  李海兵  许伟  张蕾 《地质学报》2021,95(5):1448-1458
柴达木地块早古生代古地理位置和构造归属长期存在争议.前人根据沉积地层和古生物资料认为柴达木地块早奥陶世位于赤道附近的低纬度地区,但是这种定性认识还缺少古地磁学的定量证据.本次研究对柴达木地块欧龙布鲁克地区下奥陶统多泉山组灰岩开展了古地磁学研究,通过系统热退磁获得了8个采点的高温特征剩磁分量,其构造校正后的古地磁平均方向为Ds=345.3°,Is=-14.5°,κs=54.8,α95=7.5°.这一高温特征剩磁分量远离现代地磁场方向,且所有样品的特征剩磁分量均为反极性,其单一反极性特点与全球奥陶纪磁性地层研究确定的早奥陶世反向极性期相吻合,本文认为这一高温特征剩磁分量很可能代表了研究剖面早奥陶世时期的原生剩磁.根据奥陶纪地磁极性特征,确定柴达木地块早奥陶世的古地磁极位置为-43.4°N/116.9°E(dp/dm=3.9°/7.7°),相应的古纬度为7.4°N±5.5°(参考点:37.2°N/96.6°E),表明柴达木地块在早奥陶世位于赤道附近的低纬度位置.综合古生物和沉积学资料,提出柴达木地块早奥陶世可能处于华南地块北部,冈瓦纳古大陆澳大利亚陆块西北的古地理位置.  相似文献   

16.
红层是古地磁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以往对河湖相红层的古地磁研究较多,而对于风成红层的研究较少。因 此,对于风成红层剩磁记录是否可靠等基本问题仍然缺乏清晰的认识。文章对江西信江盆地上白垩统圭峰群塘边组风成 红层和河口组河流相红层开展了古地磁研究,并通过对比风成红层与河流相红层的古地磁结果,探究风成红层剩磁记录 的可靠性及不同沉积过程对古地磁记录的影响。逐步热退磁实验结果显示仅有19% 的塘边组风成红层分离出稳定的特征 剩磁,而且其强度衰减曲线为凸形,表明特征剩磁为碎屑赤铁矿携带的原生剩磁。其平均方向为Ds=15.6 °, Is=28.9 °, n= 25, κ=13.0, α95=8.3 °;对应的古地磁极为Latitude=70.7 °, Longitude=245.6 °, A95=6.8 °。该古地磁极与赣州地区河湖相红层 的古地磁极及华南晚白垩世的古地磁极位置一致,表明风成红层的剩磁记录是可靠的。河口组河流相红层绝大部分样品 未能分离出稳定的特征剩磁。磁化率各向异性结果显示塘边组和河口组为沉积组构。岩石磁学结果表明,载磁矿物为赤 铁矿和磁铁矿。通过对塘边组风成红层的薄片观察和红度值比较等进一步研究表明,颗粒粒度和胶结程度可能对红层剩 磁记录的稳定性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7.
红层是古地磁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以往对河湖相红层的古地磁研究较多,而对于风成红层的研究较少。因 此,对于风成红层剩磁记录是否可靠等基本问题仍然缺乏清晰的认识。文章对江西信江盆地上白垩统圭峰群塘边组风成 红层和河口组河流相红层开展了古地磁研究,并通过对比风成红层与河流相红层的古地磁结果,探究风成红层剩磁记录 的可靠性及不同沉积过程对古地磁记录的影响。逐步热退磁实验结果显示仅有19% 的塘边组风成红层分离出稳定的特征 剩磁,而且其强度衰减曲线为凸形,表明特征剩磁为碎屑赤铁矿携带的原生剩磁。其平均方向为Ds=15.6 °, Is=28.9 °, n= 25, κ=13.0, α95=8.3 °;对应的古地磁极为Latitude=70.7 °, Longitude=245.6 °, A95=6.8 °。该古地磁极与赣州地区河湖相红层 的古地磁极及华南晚白垩世的古地磁极位置一致,表明风成红层的剩磁记录是可靠的。河口组河流相红层绝大部分样品 未能分离出稳定的特征剩磁。磁化率各向异性结果显示塘边组和河口组为沉积组构。岩石磁学结果表明,载磁矿物为赤 铁矿和磁铁矿。通过对塘边组风成红层的薄片观察和红度值比较等进一步研究表明,颗粒粒度和胶结程度可能对红层剩 磁记录的稳定性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8.
对采自内蒙古苏尼特左旗白音乌拉乡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宝力高庙组和敖汉旗安庆沟乡晚石炭世酒局子组的凝灰岩和凝灰质砂岩开展了古地磁学研究。宝力高庙组和酒局子组样品退磁特征表明,高温剩磁分量均以赤铁矿为主要载磁矿物,可能携带了岩石形成时期的特征剩磁分量。层面校正后2个组平均特征剩磁分量分别为:D=159.3°,I=-33.1°,α95=8.7°;D=328.8°,I=31.3°,α95=5.7°。这反映了内蒙古中部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位于北纬17°—18°N。将所获得的古地磁结果与已发表的相邻地区古地磁数据进行比较,并结合古生物、古气候等地质数据,推测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时内蒙古中部与华北地块关系密切,距离较近,而远离西伯利亚地块,内蒙古中部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时可能是华北地块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乌兰乌拉湖地区第三纪风火山群上部岩性段共计156件样品的古地磁采样和室内退磁研究,揭示出一组高温特征剩磁分量,在95%置信度下通过正倒转检验和正褶皱检验,说明这组高温分量很可能代表岩石形成时的原生剩磁。采样剖面获得的磁性地层显示多个正、反极性带交替出现的图案,参考晚期侵入红层中浅成岩脉钾-氩法同位素年龄对陆相红层沉积顶界的限定,可对比国际标准地磁年代表的C23n至C20n极性带,沉积时限为52~42Ma,相当于始新世中期。根据野外调查及区域地层对比,本文提出风火山群是一个跨区分布的穿时性岩石地层单元  相似文献   

20.
选择龙门山构造带剑阁县竹园镇马鹿乡地区早三叠世飞仙关组,开展了详细的古地磁研究。通过对飞仙关组9个采样点灰岩、泥质灰岩样品系统的古地磁测试,热退磁结果分离了一组高温特征剩磁分量。样品的高温剩磁分量具有正、反双极性,且通过了倒转检验,表明它们很可能代表了岩石形成时的原生剩磁。构造校正后的特征剩磁方向为:偏角D_s=42.3°,倾角I_s=12.6°,α_(95)=9.4°;相应的极位置为:经度φ_p=219.3°E,纬度λ_p=42.9°N,d_p/d_m=4.9°/9.6°,古纬度plat=6.4°。对比稳定的四川盆地早三叠世的古地磁结果,获得龙门山构造带相对于稳定四川盆地发生了1.2°±4.4°的顺时针旋转运动,为此从构造古地磁角度,提出龙门山构造带和四川盆地自早三叠世以来,在动力学上已是统一的构造单元,并没有发生明显的构造旋转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