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海省境内的东昆仑中段地区,地质研究程度低,根据已经完成的1∶50万地球化学调查资料,结合地质背景,对该区构造单元和深大断裂带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从元素特征参数值入手,总结出各构造单元中地球化学元素的分布特征及该地区地壳演化的基本规律,并将本区划分为7个地球化学异常区带。研究表明,昆中断裂带具有中高温元素矿化,昆南断裂带具有低温元素矿化,而且沿其断裂带两侧分别形成金—铜与金—锑为主的多金属成矿区带。通过不同构造单元的含矿性对比,指出由北向南形成由Cu、Cd、Fe、Au、Pb、Zn、Ag、W、Sn—Au、As、Sb、Cu(Co)、Pb、Zn—Au、Sb、As、Hg(Cu、W、Sn)的成矿区带。  相似文献   

2.
河北省地球化学异常具有成片集中分布的特点,依据主要成矿元素浓集特征可划分为十九个异常集中区.地球化学异常集中区的分布与地层、构造、岩浆岩的关系密切,在深部构造上则主要分布于幔坡区.综合研究表明,河北省的太古代地层区主要富集Au;中生代火山盆地区富集Pb、Zn、Ag、Mo;北东向的乌龙沟~上黄旗深断裂带是Pb、Zn、Ag、Cu、Mo、Au浓集区;东西向的大庙-娘娘庙深断裂主要发育铁族元素.建议今后在矿产勘查工作中注意这一规律.  相似文献   

3.
云南格咱岛弧构造-岩浆成矿带是义敦岛弧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西南三江地区铜多金属矿床富集区之一。对格咱岛弧南缘铜厂沟成矿斑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及锆石U-Pb年龄进行了研究,系统分析了区内花岗岩的岩石成因、形成的构造环境及成岩成矿的地球动力学背景。铜厂沟成矿斑岩主要为花岗闪长斑岩,用LA-ICP-MS测得其中锆石的~(206)Pb/~(238)U年龄为87.62±0.59Ma。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铜厂沟花岗闪长斑岩具有高硅、富碱、富钾的特点,属于高钾钙碱性岩石系列;岩石具有较高的稀土元素总量;富集轻稀土元素,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δEu为0.89~0.97,具较弱的负异常;微量元素特征表明,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U、Th、Rb、Ba、Sr,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P、Ti;大离子亲石元素的富集和Nb、Ta等高场强元素的亏损,说明岩浆主要来源于壳源物质的部分熔融。本区花岗岩形成于碰撞后与伸展构造的转换阶段,属于碰撞造山过程的产物。碰撞诱发的岩石圈地幔物质上涌导致地壳发生部分熔融作用,形成富钾的初始含矿岩浆,岩浆沿深大断裂上升侵位最终形成了格咱岛弧燕山晚期的构造-岩浆作用及成矿事件。  相似文献   

4.
根据区域化探成果,对大兴安岭弧盆系的4个Ⅲ级构造单元及主要构造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归纳总结了各构造单元的地球化学元素的分布特征,划分了4个异常带。研究表明:地层、岩性及构造对元素的分布控制较为明显。通过对4个Ⅲ级构造单元含矿性的对比,发现呼玛弧后盆地成矿元素以Au、Zn及铁族元素为主;多宝山岛弧成矿元素以Au、Cu、Mo及铁族元素为主;嫩江—黑河构造混杂岩成矿元素以Au为主;剌尔滨河岩浆弧成矿元素以Au、Ag、W、Mo为主。  相似文献   

5.
通过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特征与区域地质构造的研究,证实湾坝-冶勒地区地球化学分区和物理分区与构造单元划分有极强的对应关系;通过元素明显浓集区的研究;推测有两个隐伏岩体存在,主要成矿元素富集带与构造成矿带一致。  相似文献   

6.
根据区域化探成果,对黑龙江省额尔古纳地块的4个Ⅲ级构造单元及主要构造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归纳总结了各构造单元的地球化学元素的分布特征,共划分5个异常带。研究表明:构造对元素的分布控制较为明显。通过对4个Ⅲ级构造单元含矿性的对比,发现漠河前陆盆地成矿元素以Au、Sb、Y为主,富克山—兴华变质基底杂岩区成矿元素以Au、Cu、Pb、Zn、Sn、W为主,环宇—新林蛇绿混杂岩带成矿元素以Cu、Zn、Sn、Mo、W为主,塔河—翠岗岩浆弧成矿元素以Ag、Cu、Pb、Zn、Sn、Mo、W为主。  相似文献   

7.
中蒙边界地区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是世界上重要的金属成矿省和全球3大斑岩型铜(金、钼)成矿带之一,资源潜力巨大。中蒙合作1∶100万地球化学填图采集了海量的地球化学数据,为研究该地区元素分散富集、成矿趋势、资源评价和环境变化提供基础数据,为“一带一路”资源布局提供决策依据。以X±3S为临界值一次性剔除离群值后的数据集的中位值作为背景值的估计值,计算了中蒙边界地区12个Ⅱ级构造单元和5个Ⅱ级成矿省的汇水域沉积物69种元素背景值,探讨了中蒙边界地区汇水域沉积物69种元素背景值的区域分布规律和特征。研究表明不同的地质背景导致元素的地球化学分布模式不同,不同构造单元具有显著差异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元素的海量聚集为大型矿床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元素供给,形成特定的地球化学省。这些背景值为进一步深入开发利用中蒙边界地球化学填图数据提供了可供对比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8.
利用东昆仑地区的区域重磁场及深部地球物理信息,研究探讨了地球物理特征与矿产资源的关系。贯穿研究区的重力梯级带反映了地壳深部构造的深大断裂带,该梯级带与昆中断裂对应,它不仅是划分构造单元的边界,而且与地壳构造运动的性质及岩浆活动、矿产分布等密切相关。研究区航磁异常区以东西向、北西向和北东向为主,异常呈交叉及串珠状分布。沿重力梯级带及航磁异常周围形成一些具工业价值的矿床。深部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揭示了该区地壳与上地幔密度分布的不均匀性及其速度结构差异。深大断裂的发育对该地区金属成矿区带的分布起到了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对信阳地区商丹断裂带南侧龟山岩组新元古代变质玄武岩进行了岩石学、地球化学及Sr-Nd同位素研究,分析结果显示该套玄武岩为亚碱性拉斑玄武系列,分为低Ti及高Ti两种类型:低Ti型较富Mg,不相容元素富集程度及稀土分馏程度较低,具有E-MORB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Sr-Nd同位素组成相对富集,可能来自地幔柱引发的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并受到一定程度的地壳混染;高Ti型较富Fe,强烈富集不相容元素,具有OIB的地球化学特征,Sr-Nd同位素组成较为亏损,可能来自地幔柱的部分熔融,并较少受到地壳物质的影响。综合构造判别显示该套玄武岩可能为地幔柱伸展背景下的岩浆活动产物,可能为区域上沿商丹断裂带分布的中—新元古代局部伸展背景岩浆活动产物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东昆仑—阿尔金构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李绍强  潘成泽 《新疆地质》2001,19(3):189-193
新疆境内东昆仑山及阿尔金山西段地区,地质研究程度甚低,近年来1:50万化探扫面工作获得了该地区39种元素系统完整的地球化学资料。根据元素平均值、地球化学异常的空间分布特征等,本区可以划分为9个构造地球化学带,用元素的浓集系数、变差系数作为参数值对各二级构造单元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总结出各构造单位中元素的分配规律及该地区地壳演化的基本规律。研究表明,铁族元素(Cr,Ni,Co,Fe2O3,MgO,V,Mn)及亲铜元素(Cu,Zn,Au,Ag,As,Sb,Hg)等形成的异常带对断裂构造有指示作用,不同断裂构造在地球化学特征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可从地球化学角度识别不同时代的断裂构造。通过分析有关构造单元中的含矿性,指出下石炭统分布区是最重要的金铜成矿区带。  相似文献   

11.
岑况  陈媛 《地学前缘》2011,18(1):56-62
深入分析了元素相容性、元素两相间的分配系数与壳幔元素地球化学分异间的关系,建立壳幔元素地球化学分异模型,提出不相容元素在地壳富集与壳幔岩石部分熔融过程相关的观点。收集并整理了原始地幔、地壳各层圈60余种元素的平均化学成分。以壳幔元素的地球化学分异理论模型为依据,计算得到壳幔元素地球化学分异强度指数,并分析了元素分异指数与元素相容性的关系。根据分异指数数值大小由高到低排序得到大陆地壳元素地球化学分异强度的序列。最左边元素为正强分异元素,即强不相容元素,富集于大陆上地壳;最右边为负强分异元素,即强相容元素,在大陆上地壳相对贫化。分异指数值靠近1的元素在地壳的富集和贫化不明显,属于过渡型。根据该序列提出元素地球化学一种新的分类法,分布于序列左边的正强分异元素为亲地壳元素类,分布于序列右边的负强分异元素为亲地幔元素,处于两者之间的元素成为亲地壳 亲地幔的过渡元素,并在周期表中列出了各类元素的位置。新划分的三大类元素在周期表中呈现有规律的分布。  相似文献   

12.
诸广铀成矿区矿床成因探讨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本文通过对诸广地区内生铀矿床成矿地质背景分析,系统论述了矿区地质特征及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对本区矿床成因进行了探讨,提出诸广地区存在富铀的前寒武纪结晶基底;成矿物质来源于上地幔流体与下地壳富铀前寒武纪结晶基底的混熔交代;成矿作用受晚中生代伸展裂陷构造——深源热流体演化机制控制,形成中高温热流体充填成矿的高品位脉型矿化和中低温热流体交代成矿的较低品位碎裂蚀变岩-微脉浸染型矿化。  相似文献   

13.
东秦岭及邻区岩石圈金的丰度特征及与成矿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振东 《地球科学》1994,19(3):353-363
区域成矿作用的地球化学研究必须以岩石圈物质分异的观点来认识地壳地元素迁移和演化,必须以大区域地壳体系的地球化学特征来指导局部地区的基础地质认训和找矿问题,这是由于地壳与地幔体系的物质运动是不平衡的,明显具分异特征,为些不同构造单元岩石圈的化学成分是不均一的,这就决定了不同构造单元的成岩,成矿作用具有不同的地球化学特征,本文从东秦岭及领区岩石圈金的丰度特征研究入手,探讨该区不同构造环境中金(银)成太  相似文献   

14.
以地质构造特征和锡矿的富集规律为依据,对湘南地区内生锡矿的构造-地球化学类型进行了研究和划分.认为湘南内生锡矿主要形成于燕山期,属于造山带型中酸性-酸性岩浆成矿建造,其成矿构造-地球化学类型为陆内板块拼贴带亲氧型、亲铁-亲硫型和走滑断裂带亲硫-亲氧型.  相似文献   

15.
锑的成矿构造地球化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概括了锑元素在地球及地壳各圈层中的丰度及分配特性,总结了锑的一般矿物地球化学特征及迁移富集形式,最后对锑元素成矿的构造地球化学特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闽西晚中生代基性岩脉的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对闽西三个地区基性岩脉的地球化学研究发现,该区域的基性岩脉为亚碱性岩石系列,具有高 Al、低 Ti、Na2O > K2O的特征;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强场元素.半村辉绿岩脉和拔里角闪辉长岩脉以 Nb、Ta、Ti负异常为特征,林子坟辉长辉绿岩脉具有 Nb、Ta负异常和 Ti弱正异常.半村和拔里的岩脉稀土元素总量高,明显富集轻稀土元素,(La/Yb)N=6.8~8.4;林子坟的岩脉稀土元素总量相对较低,轻稀土元素弱富集,(La/Yb)N=2.0.结合基性岩脉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区域构造演化分析,初步认为半村和拔里的基性岩脉来自与俯冲作用有关的富大离子亲石元素流体交代的富集地幔;林子坟基性岩脉是软流圈地幔部分熔融的产物,地壳混染作用是其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的原因.结合玄武岩构造环境判别图解可知,半村和拔里岩脉具有的大陆边缘弧的特征并不指示基性岩脉形成的构造环境,而是说明其源区受到俯冲板片派生出来的流体交代作用.半村和拔里岩脉形成于大陆板内拉张带,林子坟岩脉形成于板内裂谷环境.与华南其他地区的基性岩脉对比表明,虽然晚中生代华南地区处于拉张的构造背景下,但是岩脉形成的构造环境与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均有明显的差异,反映了各地区构造环境演变和地幔演化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7.
青海托莫尔日特金矿区断裂构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异常分布、成矿元素及微量元素在断裂带中的分布规律,对青海托莫尔日特金矿区控矿断裂带构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NW-NWW 向断裂带控矿作用非常明显,特别是横穿乌达热乎、赛坝沟延伸到嘎顺-带的韧-脆性剪切带是区内最为主要的控矿构造之一。该带不但控制异常的平面分布,而且对成矿元素及微量元素的空间分布都有明显的影响。系统的构造地球化学剖面和不同变形类型岩石中成矿元素及微量元素含量的对比表明,NW-NWW向韧-脆性剪切带内Au、Cu等成矿元素的富集非常明显,并且有一定的相关性;微量元素的分布也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断裂带的韧性的脆性变形对微量元素的分布与聚集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成矿过程中,构造应力与元素的迁移富集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以焦家金矿床为例,在分析矿区构造应力特征的基础上,通过代表性剖面研究,探讨构造差应力与成矿元素在空间及成因上的关系,认为构造作用和成矿元素的分配是同步发生的,构造作用不仅使断裂带内的岩石强烈破碎及糜棱化,而且促使岩石的物质组成重新分配与调整,使得分散的成矿元素发生活化、迁移。由于构造动力的控制作用,成矿元素在不同构造岩相带表现出了相似而略带差异的地球化学行为。   相似文献   

19.
罗毅  王明太  李建红  孙志富  朱杰辰 《矿床地质》1998,17(Z6):1055-1058
本文在分析区内内生铀矿床成矿地质背景的基础上,系统地论述了矿化地质特征及成矿地质流体地球化学特征,提出了本区内生铀矿床成矿模式。本文首次提出本区存在富铀的前寒武纪结晶基底;成矿地质流体是上地幔流体与下地壳富铀的前寒武纪结晶基底混熔交代的产物,成矿的铀主要来源于成矿地质流体本身;成矿作用受统一的晚中生代伸展裂陷构造-深源热流体演化机制控制,形成中高温热流体充填成矿的高品位脉型矿化和中低温热流体交代成矿的较低品位碎裂蚀变岩-微脉浸染型矿化。  相似文献   

20.
锡在地质过程中表现出亲氧、亲硫和亲铁三重特性。在地幔岩浆过程中,锡是一种中等不相容的金属元素。锡成矿主要与酸性岩浆活动有关,其地球化学性质决定了其成矿主要受源区性质、氧逸度以及挥发分含量、岩浆结晶分异等因素控制。高度结晶分异可使锡在岩浆中进一步富集,是锡成矿相关花岗岩的普遍特征;锡为变价元素,岩浆体系氧逸度影响源区中锡的迁移能力和分离结晶过程中锡的元素行为,还原性岩浆体系有利于锡富集成矿。富含F、Cl和B等挥发组分对锡元素的迁移和富集起积极的作用。全球锡矿床分布与俯冲带关系密切,特提斯和环太平洋构造域是主要蕴藏区。重要的锡成矿事件表现出区域性和阶段性的特征。结合锡的地球化学特性以及锡矿分布特征,我们认为最有利锡成矿的动力学机制是俯冲板片后撤机制。俯冲板片后撤引发深部软流圈地幔上涌,导致强烈的壳幔相互作用,形成低氧逸度、富F、Cl和B等花岗岩,有利于锡成矿。对于华南晚白垩世锡成矿事件,新特提斯洋俯冲板片发生后撤是其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