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唐辉  李占斌  李鹏  王添 《中国沙漠》2016,36(6):1708-1712
坡面土壤侵蚀过程不仅可以通过坡面的产流产沙过程反映,还可以通过降雨过程中坡面微地形变化特征来反映。对9°、12°、15°、20°、25°坡度下面积较小坡面模拟降雨,获取降雨过程中径流泥沙数据及降雨前后坡面微地形变化数据。结果显示:(1)初始产流时间随着坡度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且初始产流时间较长;(2)15°、20°时的产流率不稳定,18 min后产沙率规则性波动起伏;(3)随着坡度的增大,降雨过程后坡面比表面积值随着坡度的增大而增大,坡面的高程变异系数都有所增大。  相似文献   

2.
地形对降水的影响是多种多样的,有大地形的影响,也有中小地形的影响。有高度的影响,也有坡向、坡度的影响。有时以一种影响为主,有时是多种影响共同起作用。因此,研究地形对降水的影响,必须根据服务的对象,因时因地而有所不同。关于地形对降水的影响,在一般气候学中已有较多的论述。所讨论的范围是;海拔高度、地形的形状、山脉走向、坡度、坡向、最大降水高度以及下垫面(土壤、植被、水体)性质等对降水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坡面土壤侵蚀临界坡度问题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81,自引:2,他引:79  
胡世雄  靳长兴 《地理学报》1999,54(4):347-356
本文首先在分析坡度对坡面流及坡面侵蚀的基础上,运用能量法及泥沙运动力学两种方法从不同理论角度探讨了坡面土壤侵蚀临界坡度问题;其次,通过室内外实验观测资料,结合与其他学者观点的比较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坡面侵蚀以溅蚀为主时,临界坡度应小于22°;以面蚀为主时,临界坡度为22°~26°左右;以沟蚀为主时,临界坡度会超过30°;若以重力侵蚀为主,临界坡度可能会更大。  相似文献   

4.
地形具有高度的空间异质性,同一区域不同地形对该区的气候变化有着显著的影响,分析研究地形异质性对气候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天山山区DEM栅格图像资料和61个气象站点1961-2014年的气温和降水资料,运用空间分析、反距离权重插值法、偏最小二乘法和统计分析等方法,对该区域的地形异质性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1)天山山区整体坡度大,其中中部与西南部的地形异质性指标值较高,其它地区的地形异质性值偏低。(2)从气候的空间分布来看,天山中部的气温较低,降水量丰富,其他区域的气温较高,降水量较少。(3)在地形异质性对气候影响方面,坡度对研究区气候的影响贡献最大,而地表粗糙度对研究区气候的影响最弱。  相似文献   

5.
论坡面侵蚀的临界坡度   总被引:71,自引:1,他引:71  
靳长兴 《地理学报》1995,50(3):234-239
尽管对坡面水力侵蚀中的临界坡度已作了大量研究,但对临界坡度的大小目前仍无一致结论。本文从坡面流的能量理论出发,对临界坡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流量一定时临界坡度在24°-29°之间,其大小视坡面水深与大于等于84%的坡面颗粒的粒径而定。这一结果与众多室内外试验结果一致,从而从理论上解决了临界坡度的大小问题。  相似文献   

6.
黄土高原降水与地理因素的空间结构趋势面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趋势面分析方法,对黄土高原降水分布效应的研究表明: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趋势决定于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东南部及东部暖湿气流是支配黄土高原降水的主导气流,其中东南气流作用稍强。坡向、坡度、植被条件及地形对降水也有一定影响,如秦岭北坡、太行山西坡等背风坡可使降水比理论值减少5%~7%;干旱及荒漠区减少14%左右;而高原中的突立山系(如六盘山—陇山)则使降水增幅约16%。  相似文献   

7.
粘土沙障及麦草沙障合理间距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确定机械沙障障间距的基本原理是障间风蚀沙量等于积沙量。障间凹曲面面积与障间距及沙面坡度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回归关系,运用这种回归关系就可以建立障间风蚀沙量等于积沙量的等式方程。在民勤沙区取样分别建立粘土沙障和麦草沙障的风蚀沙量等于积沙量的等式方程,计算出沙面坡度0°~8°和0°~10°的粘土沙障和麦草沙障间距分别是253.1~185.9 cm和261.4~155.0 cm;粘土沙障高度应为适宜高度范围内的最小值;粘土沙障在障高为15 cm、沙面坡度>8°时障间没有风蚀。麦草沙障在坡度>10°时障间没有风蚀;15 cm高的粘土沙障和固沙有效高度13 cm的麦草沙障的最小间距分别是185.9 cm和155.0 cm;若需要在固定就地沙面的基础上接纳外来流沙或者需要风蚀部分就地沙粒时,可将接纳沙量或风蚀沙量的平均厚度作为参数之一计算障间距;按照风蚀沙量≤积沙量的障间距设置的沙障,其方格形式只适合在害风方向多变的地段设置。  相似文献   

8.
在库姆塔格沙漠羽毛状沙丘分布区选取典型地段作为观测区,运用全站仪测量了观测区羽毛状沙丘地形特征。结果如下:(1) 构成羽毛状沙丘羽轴的沙垄由首尾相连的变形的新月形沙丘构成,其走向为N55°E;新月形沙丘的平均高度为17.65 m,西北翼角的平均长度为72 m,均长于东南翼角。(2) 沙垄的纵断面(SW→NE)表现出明显的波动性,波长在50~100 m之间,波高在10~25 m之间。(3) 沙垄的平均宽度为127.69 m,平均坡度为12.59°;西北坡平均坡长为71.74 m,平均坡度为11.65°,东南坡平均坡长为59.05 m,平均坡度为13.52°。(4) 羽毛状沙丘的“羽枝”部分是由地形平缓的穹状大沙波首尾相连构成,并未像遥感影像一样呈现出明暗相间的羽毛状图案。大沙波的平均宽度为641.34 m,其纵断面相对平缓,2个波峰之间的距离在400 m左右,波峰高度为1~3 m,平均坡长为322.37 m,平均坡度为1.28°,仅为沙垄的10%。  相似文献   

9.
缓坡坡面径流在土粒分散阶段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晓光  石辉 《山地学报》2002,20(4):427-431
通过水文及水力理论 ,采用微积分方法推得超渗产流模式下 ,均匀降雨在平整坡面单位面积上产生的径流能量为(ρg/ 4)Lqsin2θ ;在 3°~ 15°坡面上 ,模拟黄土高原暴雨的特征雨强 (0 8mm/min~ 4 0mm/min) ,控制相同水量 ,分别以径流形式及降雨形式及降雨形式作用于 1m× 1m坡面小区 ,测量其产生的分散土粒量 ,发现坡度对分散量的影响远大于径流的影响 ,雨滴击溅产生的松散颗粒占总分散量的百分数随坡度增大呈下降趋势 ,径流产生的则恰相反 ,随坡度增大呈上升趋势 ,从6°时的 2 0 %上升为 15°时的 70 % ,说明其存在一个两者相等的临界坡度 (在实验条件下约为 2 1°) ,坡度大于这个值 ,径流的冲刷量将大于雨滴的击溅量  相似文献   

10.
李兆元  黄华贵 《地理学报》1990,45(3):311-320
本文在1981年气候考察观测的基础上,应用1951—1980年,31—33°N范围内的台站资料,分析了巴山山地温度、湿度、降水、风速以及雾和日照等的垂直变化特点,并根据各种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统一订正到500m高度上,绘出其水平分布图,以消除山区地形海拔高度的影响,更清楚地看出巴山南北气候的差异,为巴山农业、林业多种经营的发展提供气候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坡面对全球可照时间影响的解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孙汉群 《地理科学》2006,26(1):94-100
根据坡面日出日没时角配置关系及其变化规律可得到在全球坡面可照时间的具体计算公式,它们是太阳赤纬、坡度、坡向和纬度的函数。根据各种情况下坡面可照时间对坡度或坡向的偏微分可以证明,全球的坡面可照时间总是随坡度的增加而减少或保持不变,而全球坡面的可照时间随坡向的增加则是或增加、或减少、或不变,并在一定条件下存在使坡面可照时间有极大值和极小值的坡向,这些坡向是纬度、太阳赤纬和坡度的函数。  相似文献   

12.
疏勒河上游流域地面坡谱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坡谱是以某项坡面因子为自变量,其对应的地面面积为因变量所构成的统计图表或模型。坡谱用微观的地形因子反映宏观的地貌特征的空间分异。以ASTER GDEM V002作为基础数据,利用Arc GIS中数字地形分析工具,提取了疏勒河上游流域的地面坡度、坡向、坡度变率、坡向变率,并分别进行了面积统计,绘制了坡谱曲线。结果显示:研究区以陡坡、斜坡为主,二者占总面积的74.16%,陡坡主要分布在疏勒南山、托来南山,斜坡则主要分布在山脉与盆地的过渡地带。在疏勒河盆地和昌马盆地,坡度变率较小,而坡向变率则较大。疏勒河上游流域地面坡谱反映出研究区地面起伏大,地形破碎。坡度变率、坡向变率对山脊线、疏勒河沟沿线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周应华  周德培  邵江 《山地学报》2006,24(4):446-449
多数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已基本解决了常走向单坡面临空的边坡平面滑动问题。然而,在路堑边坡工程和自然边坡中有很多边坡坡面并不是平面,它包含多个坡面。多坡面边坡包含两个或多个不同走向的坡面。多坡面边坡几何特征不同于单坡面边坡,所以滑动条件也不一样。在赤平投影图上,多坡面的滑动包络线是组成边坡的每个坡面单独投影包络线的组合。为了探讨方便,只讨论了双坡面临空岩质边坡的滑动破坏模式,并将其分为双坡面临空下的平面破坏和楔形体破坏。在赤平投影图上,双坡面滑动区域定义为双坡面边坡滑动包络图中两侧坡面的真倾线之间的面积。如果有一两个节理面真倾向线落在滑动区内,滑动破坏才可能发生。  相似文献   

14.
层状岩质边坡的屈曲破坏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本文根据多层层状结构岩质边坡的屈曲破坏模式,建立了相应的力学模型,从理论上对这种形式的破坏机理进行了研究,得出了相应力学模型的挠曲曲线的理论解。对具体工程实例的应用表明,本文的研究成果不仅能解决具体工程问题,而且有助于深入理解该类边坡的屈曲破坏机理。  相似文献   

15.
Slope failures cause billions of dollars of damage annually and put human lives at risk. This study employed field measurements and observations to provide the framework for laboratory simulation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on slope stability in the highly fractured bedrock region of the Boston Mountains, northwest Arkansas. Field measurements, to determine characteristics and possible controls of 10 shallow slope failures along an interstate highway, revealed that slope failures occurred within a relatively narrow range of slope angles (17–36°) and in loamy soils. Based on field observations, flume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oil texture, slope angle, bedrock fractures, soil compaction, and slope instability. Time to failure differed (p < 0.05) among treatment combinations. Generally, slopes composed of loam were more stable than slopes composed of sand. Time to failure decreased more on slopes of 15–20° than on slopes of 20–25°. Flume slopes with sod cover never failed. This study provided a methodology for using field analyses of slope failures to guide laboratory experiments and demonstrated that complex interactions among environmental factors work to stabilize or compromise steep (>20°) slopes.  相似文献   

16.
周应华  周德培 《山地学报》2007,25(3):381-384
对整体稳定性较差的高边坡,在地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在边坡中部设置宽平台。平台宽度达到一定值时,可使边坡平台上下级开挖互不影响,这样做的好处是当边坡产生局部失稳时就不会波及其他级边坡,从而避免从上到下连续大滑坡。提出采用极限平衡法搜索滑面的方法来确定宽平台的合理宽度,并用数值分析结果验证这种方法的合理性。进行了宽平台设计因子相关性分析,并建议采用工程类比的方法结合上述宽平台设计因子相关性找出一个较为合理的边坡开挖坡率和宽平台值。  相似文献   

17.
坡谱提取与应用的基本地域条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述坡谱提取原理,借鉴地理空间数据不确定性处理中的"ε-带"模型概念,构建坡谱稳定的判定模型,最后以陕北黄土高原和秦岭山区的典型地貌类型区为实验区,以1:10000 DEM为信息源,分析研究不同地貌类型区坡谱的变异特征,揭示坡谱提取与应用的基本条件:地貌形态的相似性与渐变性、研究尺度的合理性以及地貌类型的完整性。该研究为坡谱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与应用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也为地理学研究中如何确定基本地域单元等重要的理论问题提供了借鉴思路。  相似文献   

18.
坡地辐射场研究及其地理学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志辉 《地理研究》1989,8(2):91-100
简要评述坡地辐射场理论研究与模式研究进展.讨论了坡地能量输入的背景规律、典型坡地辐射平衡各分量的计算模式,以及复杂地形辐射场模拟等问题.指出上述研究的地理学意义及可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坡地资源利用保护中的农林复合经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坡地资源在我国等多山国家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利用保护对环境稳定有着重要影响。坡地农林复合经营是一种以生物措施为主的坡地利用保护方式,与常规方式相比其投资少、系统产出高;在控制坡地土壤侵蚀、保持和培育坡地土壤肥力方面更具优势;但也有一些局限需要在实践中改进完善。  相似文献   

20.
祁连山森林草原带坡面尺度土壤有机碳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祁连山森林草原带3个山头为研究对象,在坡面尺度上分析了坡向和坡位对不同深度(0~10、10~20、20~40、40~60 cm)土壤有机碳浓度和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坡肩、背坡及坡脚各层有机碳浓度变化趋势为北坡>西坡>西南坡>南坡,不同沟谷土壤有机碳浓度差异不显著。有机碳浓度的坡位分布因坡向而异,在南坡、西南坡及西坡,沟谷各层有机碳浓度均显著高于其他坡位(P<0.05),坡脚高于坡肩与背坡;在北坡,坡肩、背坡及坡脚有机碳浓度无显著差异,沟谷20~40、40~60 cm土层有机碳浓度显著低于坡肩(P<0.05)。不同层次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变化特征与有机碳浓度相似,0~60 cm有机碳密度最大值出现在北坡(33.64±0.91 kg·m-2)及沟谷(34.30±2.55 kg·m-2),约为南坡的3.20倍,西南坡的2.87倍、西坡的1.90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