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前言博斯腾湖位于新疆天山山体中焉耆断陷盆地的南侧,既是开都河的归宿,又是孔雀河的源头,是一个天然的调节水库。博斯腾湖是我国大淡水湖之一。湖水面积达1000多平方公里,湖滨芦苇沼泽面积相当广泛,是我国最大芦苇区之一。主要分布在湖的西北部,西南部和大湖以西一带地区,(见博斯腾湖芦苇分布图)。  相似文献   

2.
博斯腾湖环境变化及其与焉耆盆地[2]绿洲开发关系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文章从自然和人类活动两方面分析了自1958年以来博斯腾湖环境变化。认为:近40年来,自然因素对湖水位变化的影响力要大于人为活动对湖水位变化的贡献,绿洲开发引起的入湖水量减少和大量的高矿化度农田排水排入湖区使博斯腾湖迅速演变为微咸湖,控制着博斯腾湖水化学类型的变化和形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博斯腾湖环境变化与焉耆盆地绿洲开发和绿洲环境变化相互作用的机理,指出尽管近10几年来绿洲环境的发展是可持续的,但整个焉耆盆地环境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控制绿洲开发利用规模。适宜的绿洲发展规模,可保证绿洲环境和博斯腾湖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叶面积指数(LAI)是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循环过程的重要结构参数。研究植被LAI对监测估算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内陆干旱区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使用LAI-2000植物冠层分析仪观测焉耆盆地植被LAI,并结合Landsat OLI的NDVI、SAVI、NDMI、NBR、NBR2、MSAVIEVI等植被指数数据建立了LAI的反演模型,探求焉耆盆地LAI的空间分布特征及规律。结果表明:(1)各植被指数与观测的LAI均有明显的相关性。其中,SAVILAI的对数函数模型更好地模拟出研究区的LAIR2=0.84);通过LAI-SAVI模型反演研究区LAI的空间分布,估算精度可达89%(R2=0.82,RMSE=0.23);(2)博斯腾湖小湖湿地、博斯腾湖大湖西北端的黄水沟入湖沼泽区以及焉耆盆地北部冲洪积扇平原绿洲区的LAI值较高,达3.85;焉耆盆地山区和平原区之间的过渡带和博斯腾湖南部的沙漠区LAI较低;(3)焉耆盆地LAI以博斯腾湖为中心环状分布,LAI随着研究区域与湖、河流距离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博斯腾湖     
博斯腾湖位于焉耆盆地西南,是盆地诸河的归宿和孔雀河的源头。水域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盛产鱼和芦苇,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和苇产区,也是新疆两大渔业基地之一。博  相似文献   

5.
新疆焉耆盆地和博斯腾湖盐量收支平衡的年变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博斯腾湖曾是中国内陆区的最大淡水湖。近几十年来,由于水土开发活动及气候因素的影响,导致湖水咸化加剧,已演化成为微咸湖,水盐收支失衡是博斯腾湖咸化的原因。以矿化度观测资料为基础,分析了河、湖、渠和地下水的矿化度年变化;利用1976-1999年间的逐年的水量资料,分别对盆地及湖区的盐量收支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焉耆盆地及博斯腾湖的盐量主要收支均有较大的年变化。带入盆地的盐量95%来源于河流,平均值为99.6±21.0(104t/a),其年变化取决于气候因素导致的河流水量变化;湖区的盐量主要来源为开都河和农田排水,对应的年际变幅分别为17×104~80×104t/a、28×104~79×104t/a;盆地及湖区排出的盐量年变化较大,主要受人为调控的支配。  相似文献   

6.
博斯腾湖的盐污染及其控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利用焉耆盆地水盐动态长期观测和有关气象、水文等资料,对博斯腾湖作多年水盐平衡计算和盐污染过程分析。提出了控制盐污染的措施和淡化水质的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7.
博斯腾湖可能的自然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博斯腾湖概貌博斯腾湖(以下简称博湖)又名巴喀喇赤湖,即《水经注》的“敦薨浦”,汉《西域传》称为“焉耆近海”。博湖位于焉耆回族自治县城东南20公里,汇集了来自盆地西部的开都河及盆地北坡的清水河、黄水沟、乌什塔拉等河沟的径流。湖水从西流出,为孔雀河,穿铁门关,经库尔勒、尉犁归宿罗布泊。湖面海拔1048米,湖的平面轮廓是东西宽而南北窄,略呈三角形,总面积988平方公里,容积面约99亿立米。湖水西浅东深,最深处达16米,平均深度10米左右,是新疆境内罕有的大淡水湖。湖的西南侧,小湖密集,形成小湖群。自东向西主要有那木克湖,乌力侧湖,库尔勒湖,阿洪克湖,阿拉特湖,总面积约240平方公里(图十二)。小湖群上通开都河,下连孔雀河,  相似文献   

8.
博斯腾湖环境变化及其与焉耆盆地绿洲开发关系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章从自然和人类活动两方面分析了自1958年以来博斯腾湖环境变化。认为:近40年来,自然因素对湖水位变化的影响要大于人为活动对湖水位变化的贡献,绿洲开发引起的入湖水量减少和大量的高矿化度农田排水排入湖区使得博斯腾湖区迅速演变为微咸湖,控制着博斯腾湖水化学类型的变化和形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博斯腾湖环境变化与恶焉煮盆地绿洲开发和绿洲环境变化相互作用的机理,指出尽管近10几年来绿洲环境的发展是可持续的,但整个焉耆盆地环境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控制绿洲开发利用规模。适宜的绿洲发展规模,可保证绿洲环境和博斯腾湖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博斯腾湖气候效应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于湖面和陆面热力性质的差异,以及蒸发耗热、凝结释热等物理过程的存在,博斯腾湖对焉耆盆地的气候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如缓和气温变化、增加降水量、减少蒸发量等。博湖气候效应浅层范围仅限于焉耆盆地、效应强度随离岸距离增大而减弱,波及范围下风方大于上风方、并与湖面大小及湖容量多少的年际变化同步。博湖气候效应的环境意义在于:直接影响当地旅游、商业、运输等人类活动,影响当地土壤、水文特征、生物组成、农业资源优势、农业经济优势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博斯腾湖(以下简称博湖)位于新疆焉耆盆地的东南部。在博湖的西南部小湖区及西北部的黄水沟一带,生长着大片芦苇,为沼泽土壤集中分布地区。沼泽土总面积58万亩,其中小湖区42万亩,黄水沟16万亩,均以泥炭土占优势,泥炭总储量可达2.9亿吨。  相似文献   

11.
基于博斯腾湖1955—2012年湖水位变化资料,利用树木年轮法分析了博斯腾湖年和月水位变化与湖滨柽柳(Tamarix ramosissina)年轮生长关系,利用敏感度指数得出博斯腾湖滨柽柳年轮生长的敏感水位范围。结果表明:(1)1955—2012年博斯腾湖年平均水位经历了3个明显变化阶段,即1955—1987年下降至最低,1987—2002年上升至最高。受向下游生态输水影响,2002—2012年博斯腾湖水位快速下降。输水对博斯腾湖月平均水位和季节性水位变化有影响。(2)博斯腾湖滨柽柳年轮指数与当年的湖水位变化和前1年的湖水位变化均显著相关(p0.05)。柽柳年轮指数与前1年10月至当年4月各个月份的湖水位表现出显著相关(p0.05)。柽柳年轮指数与前1年冬季湖水位相关显著(p0.05),与当年春季3—4月月平均湖水位相关性显著,与当年夏季和秋季湖水位的相关性不显著。(3)博斯腾湖滨柽柳年轮生长对月湖水位变化响应比较敏感。当湖水位在1045.3m时,柽柳年轮指数灵敏度指数(Sk)存在最低值;当湖水位在1 046.3m时,Sk出现最高值。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新疆盆地平原区域湖泊变化原因分析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6  
由绿洲及其所在荒漠盆地平原与周边山地系统共同组成的新疆地域系统,是我国西北干旱区的主要部分之一。由于荒漠盆地平原系统不产生径流,因此,地表水、浅层地下水和泉水、湖泊都必然地以相邻的山地系统为供给水源地。从山地进入荒漠盆地平原的河流就成为主要供给渠道。博斯腾湖、艾丁湖、艾比湖1995年以来,湖水水位明显升高,湖水面积的不断扩大,从湖泊水面面积的演变过程,主要水源变化,气温略微上升,降水显著增多诸因素综合系统分析,说明在全球气候背景下,区域气候和水文变化周期与人类活动是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新疆焉耆盆地绿洲景观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俊  周成虎  李建新 《地理研究》2006,25(2):350-358
通过GIS技术的叠加和提取功能建立了焉耆盆地两个时间段的景观类型转移矩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焉耆盆地内部绿洲景观类型的动态演化过程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焉耆盆地经过近40年的土地开垦后,人工绿洲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农田向自然绿洲和荒漠的扩张在整个研究阶段均可见;农田开垦的对象表现为从草地(含部分沼泽地)→多汁木本盐柴类荒漠→超旱生灌木半灌木荒漠迁移,体现了农田绿洲开垦从易到难,自然绿洲不断缩小,人工绿洲不断扩大的过程;对土地和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盆地内湖泊水体、湖泊周边及农田绿洲出现明显的生态退化。焉耆盆地今后的规划和发展必须高度重视人工绿洲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之间的平衡,盆地环境治理很大程度决定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合理调节。  相似文献   

14.
西北干旱地区受监测资料匮乏等因素,难以实现区域尺度的水资源消耗效用评价。使用MODIS遥感数据驱动混合双源梯形蒸散发模型(HTEM),对焉耆盆地陆面蒸散发的时空过程进行了连续模拟,并对灌区耗水量进行有效性评价。结果表明:(1)2013—2020年焉耆盆地灌区多年平均蒸散发为624.4 mm,其中作物生育期4—10月蒸散发占全年的89.6%。(2)焉耆盆地灌区植被蒸腾与土壤蒸发多年平均分别为508.9 mm和115.5 mm,各占总蒸散发的81.5%和18.5%。(3)焉耆盆地灌区多年平均蒸散发耗水量13.82×108m3,其中高效、中效和低效耗水分别占总耗水量的81.5%、5.6%和12.9%,且耗水有效性与植被覆盖度密切相关。在区域尺度以时空连续的方式揭示了焉耆盆地灌区蒸散发水分消耗的有效性,可为干旱区水资源管控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一、水土平衡问题“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新疆是干旱地区,无灌溉即无农业,未来荒地开发利用的数量和程度,主要由灌溉水源决定,因此研究地区性的水土平衡,是荒地资源综合评价最重要的任务之一。焉耆盆地水资源极为丰富,地表水径流总量为44.04亿立方,约占全疆径流总量的5.0%。地下水储量约5亿立方,占地表径流总量的11%。焉耆盆地的地表水除满足本区灌溉用水外,还灌溉着库尔勒地区的土地,所以水土平衡应按开都河全流域进行考虑。近期在1980年以前,采用75%的保证率,径流量为37.13亿立方;远期由于流域规划基本实现,径流调节能力大大加强,则采用50%的保证率,径流量为42.05亿立方。具体计算前应扣除径流损失和其他用水部分,即博斯腾湖和拟建的水库水面蒸发损失8.7亿立方,(远期增加库尔勒地  相似文献   

16.
博斯腾湖流域气候及湖陆风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容  杜勇 《干旱区地理》1994,17(3):90-94
通过流域多个气象站的资料,分析了流域气候条件,并通过对湖区测点的气象观测资料与陆区测点- 焉耆站的同步资料对比分析,讨论了博斯腾湖区域小气候其湖陆风特征。  相似文献   

17.
博斯腾湖的盐化原因及其控制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历史文献中,很早就有对博斯腾湖的记载,如《前汉书·西域传》讲“焉耆国……近海水多鱼”;《水经注·河水篇》称它为“敦薨之诸”;《西域水道记》称之为“巴喀喇赤湖”。就水域而言,博斯腾湖在新疆是仅次于罗布泊和艾比湖的第三大湖;就水质而言  相似文献   

18.
博斯腾湖水矿化度趋势面分析初探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本文采用多项式作为趋势面分析数学模型,对博斯腾湖1984年湖水矿化度初步分析表明,博斯腾湖水矿化度分布主要受入湖盐分,入湖水流及湖水循环的影响。同时趋势面显示了入湖盐分及水流的运动路径和扩散情况,从而给出了它们的水文动态特征,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拟合结果,这是以往传统方法难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
根据1961—2012年湖泊水位观测资料,采用时间序列线性趋势分析与小波分析法,对比研究了博斯腾湖与伊塞克湖近50多年来水位变化特征,并对湖泊未来水位变化趋势进行预测。结果显示:(1)1961—2012年,博斯腾湖和伊塞克湖年水位总体呈显著的下降趋势。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两湖水位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都平稳下降;90年代后,博斯腾湖水位变化波动比伊塞克湖更为频繁,经历了迅速上升和下降的阶段,而伊塞克湖年水位较为稳定。(2)水位小波分析结果表明,博斯腾湖和伊塞克湖年水位变化分别存在18a和22a的主周期,从水位未来变化趋势预测结果来看,博斯腾湖水位将来一段时间继续下降,伊塞克湖水位则继续上升。  相似文献   

20.
博斯腾湖盐化的原因及其防治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疆的博斯腾湖又名巴喀喇赤湖,北魏郦道元著的《水经注》中称“敦薨浦”,西汉《汉书·西域传》称为“焉耆近海”。在新疆,以水域而论,博斯腾湖仅次于罗布泊和艾比湖,是自治区的第三大湖泊;从水质上看,它却是我国第一大内陆淡水湖。博斯腾湖既是开都河的尾闾,又是孔雀河的起点,是库尔勒地区孔雀河中、下游的唯一灌溉水源,因此它的存在及其保护和综合开发利用的方向,对于开都河、孔雀河流域的灌排引蓄和荒地开垦,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