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下庄矿田构造岩浆演化与富铀成矿作用初探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本阐述了下庄矿田的区域构造背景和该矿田的主要地质特点,认为下庄矿田构造主要特征表现为浅层次热隆伸展构造,提出浅层次热隆伸展构造岩浆演化的特定条件下,控制富大矿床的产出和分布,以及裂陷伸展构造岩浆演化控制晚期富大铀矿的形成和分布。在此基础上,确定了下庄矿田富大铀矿的成矿模式,并预测4片富大铀矿成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2.
花岗伟晶岩型铀矿是目前发现的一种新类型铀矿。这种矿床的晶质铀矿是从花岗岩浆分异出来的富铀岩浆中结晶而成的。下元古界秦岭群是成矿有利环境,韧性剪切带是控岩控矿的主要构造。这种类型铀矿在商丹三角地区的远景是可观的。  相似文献   

3.
以浸染扶晶质铀矿形式产于混合岩中的铀矿化是华南一种新的铀矿化类型。根据晶质铀矿在矿体中的存在形式,可划分为原生型和改造型。原生型矿床中主要铀矿物是晶质铀矿,改造型矿床中的主要铀矿物是沥青铀矿和残余的晶质铀矿。此类型矿床是富铀地层选择性熔融,并在此过程中导致铀的活化、转移和局部富集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核桃坝矿床是著名的沽源-红山子铀成矿带上新近勘查突破的重要铀矿床之一。为恢复成矿过程、划分成矿阶段和探讨矿床成因,本文开展了系统的矿相学和成矿年代学研究,以期为区内铀矿勘查和找矿突破提供理论支持。矿相学研究表明,矿床矿石矿物以铀石为主,成矿作用可划分为早期钠长石化交代阶段、早期热液成矿阶段、晚期热液成矿阶段和成矿后阶段四个阶段。核桃坝矿床属于碱交代型(钠交代)热液铀矿床。沥青铀矿U-Pb同位素表观年龄、电子探针化学年龄以及等时线年龄综合研究显示,矿床形成时代应在99. 1Ma左右,是晚白垩世成矿作用的产物。核桃坝矿床可能是富铀岩体在碱交代作用后形成流体(富铀含硅酸成矿流体)在外部条件改变的情况下沉淀成矿。因此,矿体的定位与富铀岩体关系密切,富铀岩体附近的开放空间(断裂构造、层间破碎带等)是重要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5.
华阳川碳酸岩岩石特征及铀矿赋存状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阳川矿床的赋矿主岩为火成碳酸岩,呈脉状和网脉状产出,脉体主要受北西向张性和张扭性断裂及其伴生的次级裂隙构造控制。铀矿物主要为铌钛铀矿(粒度大小约1~568.2×396.4 um),其次是晶质铀矿(粒度范围为1~423.41×32.29 um,大部分40 um)以及长白矿、独居石、褐帘石、磷灰石、榍石、钍石等富铀矿物。  相似文献   

6.
目前,易寻找的矿床日益减少,因而研究矿床的预测理论对进一步铀矿普查,十分重要。在与沉积盖层有关的矿床预测中,除岩石和地球化学研究外,影响铀成矿的重要因素,还有构造环境。具体的建造分析有助于揭示建造的形成环境和围岩岩石形成不同阶段外生富  相似文献   

7.
86号带是一复杂的控矿断裂构造组带,是希望矿床主要的储矿构造带。文中提出并阐述了86号组带的概念,以及组带沿走向和倾向呈有规律而不均衡的展布特征;矿体产出幅度。密集部位,矿段划分,富铀矿展布特征;铀矿富集的特殊构造组合和变异部位特征;以及以富矿为主的西矿段向西南侧伏部位和构造交接复合夹持部位,是今后深部探查研究重点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贵州碳酸盐岩型铀矿找矿前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碳酸盐岩型铀矿作为碳硅泥岩型铀矿的一种亚类型,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工业铀矿床类型之一,现已探明了一批大、中型矿床,具有矿体集中、品位富、埋藏较浅的特点。贵州碳酸盐岩分布广泛,其中铀矿化、异常发育普遍,铀矿床产出受构造、沉积环境等因素控制。笔者通过对贵州碳酸盐岩型铀矿的分布特征、控矿因素等进行分析,圈定了该类型铀矿的找矿远景区,认为其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9.
碳酸盐岩型铀矿作为碳硅泥岩型铀矿的亚类,在我国和西南地区是一种重要的矿床类型,已探明了一批大中型铀矿床,矿体集中,品位富,埋藏较浅,是我国特有的重要工业铀矿床类型之一。黔中碳酸盐岩分布广泛,碳酸盐岩中铀异常发育、矿化普遍,铀矿床产出受构造、沉积环境等因素控制。本文对黔中碳酸盐岩型铀矿分布特征、控矿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找矿潜力大,圈定了该类型铀矿的找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10.
居隆庵地区是江西省相山铀矿田内一个初具规模的铀矿集中区,区内近年来开展的铀矿地质勘查工作主要集中在居隆庵矿床、李家岭矿床、龙巴岭矿床和二十一号带矿床。这4个矿床的铀平均品位虽达不到富矿床的标准,但存在较多的富矿体。这些富矿体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主要赋存在断裂旁侧次级裂隙收敛及撒开部位、断裂与岩性界面交汇复合部位、不同岩层界面变异部位,且经历了多期次的成矿热液活动。在总结该地区富矿体赋存规律的基础上,认为当各种控矿因素相互复合叠加时,铀矿体品位高,厚度大。各种控矿因素相互复合叠加是富矿体形成的先决条件,各种控矿因素复合叠加部位是今后找寻富矿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1.
201和361矿床的地质特征和富铀矿床形成条件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李田港 《铀矿地质》1989,5(2):66-71
区分出3种基本类型富矿:富矿类型、富矿床和富矿体。赋存于花岗岩中的201和361矿床均属于富铀矿床。它们形成于非带有利的条件,如丰富的来自花岗岩和可能部分来自深部的铀源;深断裂;良好的半封闭储矿构造;稳定的构造和热液对流系统以及充分的氧化还原。业已查明,持续保持■矿物沉淀而伴生的脉石矿物不沉淀或少沉淀是形成富铀矿的基本机制。实验表明,二氧化碳从UO_2~(2 )-CO_2-H_2S—SiO_4~(4-)体系中逸出,有利于沥青铀矿与SiO_2分开沉淀.其原理是二氧化碳从体系中逸出引起pH的增高,从而提高了SiO_2的溶解度,阻止其沉淀。  相似文献   

12.
本文阐述了390矿床富铀的有利地质条件:区域地质背景,铀矿化赋存的层位及岩性特点,铀矿化富集的有利层位,铀矿化与围岩蚀变及火山作用的关系等,并对矿床成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热液型铀矿空间定位的控制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华南热液型铀矿与区域断裂构造、区域岩浆岩的时空关系、成因联系进行综合分析,笔者认为,中新生代断陷红色碎屑沉积盆地(简称断陷红盆)的控盆深源断裂构造、多期多阶段富铀岩浆活动中心联合控制了铀矿田的空间定位。铀成矿与晚白垩世区域拉张作用时间相耦合,区域铀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晚白垩世,与导致断陷红盆形成的控盆深源断裂构造关系密切,控盆深源断裂构造为铀矿区域控矿构造。铀成矿与中生代多期富铀岩浆岩(火山岩和花岗岩)关系密切,富铀岩浆活动中心指示深部地壳存在铀的高场;来源于地幔的流体交代富铀地壳及岩浆岩,形成铀成矿流体,而富铀岩浆岩则成为热液型铀矿的主要围岩。  相似文献   

14.
西藏拉屋铜铅锌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杜欣  刘俊涛  王亚平 《矿产与地质》2004,18(5):410-414,449
纳木错-嘉黎断裂带是以铜、铅、锌为主的多金属成矿带,矽卡岩型矿床是该区带典型矿床类型之一。在总结矿床地质特征基础上,从成矿物质来源、成矿物理化学环境及成矿时代等方面探讨了矿床成因,认为拉屋铜-锌多金属矿床是与燕山晚期岩浆活动密切相关的矽卡岩型矿床,并建立了矿床成矿模式,对今后该区带的找矿工作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石铁矿位于海南省昌江县境内,是中国最大的富铁矿床.该矿区及其周边中生代侵入岩广泛发育,岩浆活动对矿床影响强烈,其结果主要产生两类改造型矿石,即石榴子石磁铁矿矿石和黄铁矿磁铁矿赤铁矿矿石.通过对改造型矿石的矿相学研究、矿石及矿物的硫同位素和微量元素分析,表明改造型矿石中的赤铁矿发生了磁铁矿化,其中的硫主要来源于岩浆,而铁...  相似文献   

16.
邵树勋  张乾  潘家永 《矿物学报》1999,19(4):483-490
丹寨汞矿是产于碳酸盐岩地层中以汞为主伴生金的浅成低温层控矿床。本文对该矿床矿石及围岩中的卤素元素分布特征进行了一定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矿区内Br、I的富集程度远比F、Cl高,从远矿围岩→近矿围岩→汞矿石Br、I含量呈增加趋势,金矿石中Br、I含量比近矿及远矿围岩含量低,且I的富集系数小于1;(2)F在金矿化岩石及近矿围岩中含量较高;(3)Cl的变化规律不甚明显,且富集系统均小于1;(4)垂  相似文献   

17.
本文着重讨论374富铀矿床蚀变带的特征,指出了前提蚀变的分带性和近矿蚀变展布的一致性,蚀变带内矿物共生组合的变化与主要造矿元素含量的变化相互对应,且演变规律有序,是富矿形成的重要条件,近矿蚀变蛋黄色水云母化是最直接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8.
吴斌  叶震超 《矿床地质》2013,32(5):1057-1067
MARIELA磁铁矿矿床位于秘鲁南部成矿带上。矿体主要赋存于侏罗纪闪长岩体中,富矿体呈透镜状、脉状产出,而品位较低的矿石为浸染状和细脉状。矿石主要由阳起石(透辉石)-磁铁矿和磷灰石-磁铁矿组成,磁铁矿中V含量较高。该矿床具有玢岩型铁矿的特征,为岩浆期后热液交代充填成矿。运用多重分形理论建立模型,将地面磁异常分为低值异常与中值异常2级,它们分别作为一级找矿靶区和二级找矿靶区,较好地解释了已知矿体与磁异常的吻合关系,为下一步找矿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位于法国比利牛斯山的Trimouns矿床是世界上最大的滑石-绿泥石矿床之一。对该矿床形成的条件及滑石和绿泥石矿石的含量已较清楚。它是由不同类型的岩石通过热液交代蚀变而形成的,主要包括白云岩蚀变为滑石为主的矿石和硅铝质岩石(云母片岩和伟晶岩)蚀变为绿泥石为主的矿石。滑石矿石显示片理化结构(滑石片岩)或压实块状结构(块滑石)。由伟晶岩蚀变而来的绿泥石矿石为呈绿色的球状矿体,而由云母片岩蚀变而来的绿泥石矿石呈块状或片理状、颜色为灰绿色和深灰色。本文对欧洲这个独一无二的滑石和绿泥石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成因进行了总结和讨论。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成矿流体为高盐度(20to30%eq.wt%NaCl)、中温(320℃)、压为为2.5kbars。磷钇矿和独居石的U—Ph定年结果表明,成矿年代为112—97Ma,成矿作用可能持续了16Ma以上。  相似文献   

20.
Studies of the fourth bed of the Belousovskoe pyrite-polymetallic deposit (Ore Altai) revealed geochemical zonation across the thickness of the ore zone. The Lower ore body is composed of lead-zinc ores, whereas copper-zinc and zinc-copper ores dominate in the Upper ore body. The analogous zonation was previously found in the fifth bed of the Belousovskoe deposi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