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群测群防是预测预防震害的重要工作对策,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地震群测群防的本来含义是群众性地震预测预防工作,它仅是地区性地震工作的一项主要内容,后来逐渐成为整个地区性地震工作的代名词。本文在介绍群测群防工作发展概况中包括其沿革和现状,以及这支队伍包含的几方面力量;在介绍它对地震对策的作用中,阐述了在地震预测预报对策中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影响、临震前措施和发震后措施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各级人民政府在地震对策中的职能;尔后阐述了它今后的发展方向是:提高预测预防的科技水平,配合专业队伍做好地震工作,减轻震害损失,保障社会经济效益;最后指出它的任务是: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合理布局地震观测网点,协助搞好防震抗震和工程地震,开展地震社会学研究工作,宣传地震和防震抗震知识。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概念和内容”一节中指出:对策是对某种事物的策略,其范畴和层次将随着事物的复杂程度而变化。地震是极其复杂的事物,涉及诸多方面。当前地震工作可分为三大类:1.地震预报,涉及科技和社会两个方面,2.抗震建设,包括新建筑物的抗震和老建筑物的加固、以及重要设施的抗震与加固;3.防震救灾,分为震前防备与震后抢救两方面对策。在“地震对策工作系列的阶段划分”一节中,建议分为远期、近期、临近期、震时—震后早期和震后晚期五个阶段,并以此对上述三大类工作的各自工作要点列表说明。在“地震预报的战略性对策”一节中提出,我国华北地震区、南北地震带和沿海特殊地带三个地带应作为重点工作区;本文最后对五个工作阶段的对策研究作了概述。  相似文献   

3.
地震发生之后引起的信息传递和交换称为地震通讯,由于地震给通讯带来一些特殊问题和要求,使其具有某些特殊性,因此,制定地震通讯对策成为非常必要。本文对地震通讯的机构和任务分工,在重点地震危险区建设地震传输通讯网路,以及地震预报的中期、震后早期和震后晚期的通讯保障措施等三个方面概述了地震通讯对策。本文最后在“对我国地震通讯的展望”一节中提出,利用卫星通讯实现地震技术信息的远距离传输和应用计算机通讯网络实现地震信息共享。  相似文献   

4.
地震次生灾害一般指地震强烈震动后,以震动的直接或间接破坏后果为导因而引起的一系列其他灾害。在地震灾害中,次生灾害是极其普遍的、严重的。目前,地震的次生灾害主要有:火灾,毒气、细菌和放射性污染,“盲目避震”造成的摔、挤、踩等伤亡,崩塌、滑坡和泥石流,水灾,海啸等。随着城市生产力的发展,一些新的次生灾害可能出现,如高层建筑的“玻璃雨”灾害,信息储存系统的“记忆毁灭”灾害等。本文在总结我国一些地震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参考国外一些地震资料,按城市地震次生灾害,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地震水灾和地震海啸灾害四个部分,概括分析了各种次生灾害的成因及特点,阐述了震前预防、震时紧急处理、震后救治的各项对策。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我国抗震救灾经验为基础,参考国外有关文献,较系统地提出了震区的卫生对策。本文在简叙了实施正确的地震卫生对策的重要意义及其基本原则后,分五个部分作了概述:一、地震伤亡和疾病的特点,包括宏观特征,伤情简析和继发性疾病灾害;二、抗震救灾卫生保障工作,包括任务、组织和实施,强调了统一领导下的划区负责、分级救治,依靠群众,军民联合,各工种的协同作战,本节附图2幅;三、地震伤分级救治的技术原则,指出了地震伤救治中必须共同遵守的医学基本原则和各级救治机构的任务范围;四、抗震救灾卫生防疫工作,突出了预防为主的方针;五、抗震救灾药材供应管理,叙述了药材的储备、供应、管理的原则、体制和方法,并提出制订各种药材装备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这次地震的震时和震后的社会反应和对策、从对策中获得的几点体会和震后对策中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1984年5月21日23时37分在南黄海火星沙附近发生了6.2级地震,这是南黄海近六十年来最强烈的一次地震。这次地震引起了群众很大的惊慌,社会反响较大。本文首先扼要地介绍了这次地震的概况及其社会反响;接着分别概述了震前的监视预报;震后一天内的应急对策,包括国家地震局及江苏省和上海市地震部门迅速测定地震参数,较快较准地确定地震类型和判断震情趋势,快速地上报下达震情,及时地为各级政府领导作出正确决策、采取应急对策提供了科学依据,据此安定了民心,较快地稳定了社会秩序;继而叙述了震后持续的一系列对策,以使社会秩序更为安定,避免和减少了因人为恐慌而造成的损失;最后提出了几点启示,包括震前对策固然重要,而震后对策也同样非常重要等。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中国地震对策组织体制的特点和作用。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十分重视地震对策工作。我国地震对策包括地震预报对策、抗御地震对策和震害救灾对策。因此,中国地震对策组织体制也由相应的三部分组成。中国地震对策按组织体制划分为政府对策和非政府对策,前者是国务院和地方两级政府的对策;后者是政府以外的与对策有关的各部门的对策。国务院的对策为国家级对策,以战略性对策为主;其他为部门对策,以战术性对策为主。  相似文献   

9.
国家地震应急救援物资综合管理平台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中国地震应急救援物资管理中办法互有差异、系统各有不同,信息化和标准化程度较低,难以统计物资储备的现状,且不易在震后应急救援中对物资进行快速合理地调度等问题,提出数据资源化、业务标准化和服务智能化的解决方案,以此研究并建设面向全国各地震应急救援物资管理单位,统一化的服务于地震应急救援保障与决策的物资信息综合管理平台。该平台已在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上线,运行结果表明,有效提升了地震应急救援物资综合管理、使用和分析的水平,可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对地震应急救援保障与决策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地震应急;应急救援物资;管理平台  相似文献   

10.
毁灭性的大地震是一种极可怕的天灾。在古代,地震被列为“灾祥”事件,是获罪于天的惩罚。科学发达后,人们逐步在认识地震。在地震发生前后,人们不同程度地采取了一些预测预防和救灾的措施和方法,减轻了灾害的损失。地震对策的任务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造成的伤亡和损失,即根据不同国家的情况,研究减轻地震灾害、以获取最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战略和战术。它包括震前预测和预防、震时和震后早期救灾措施和震后晚期恢复重建三个方面的内容。地震对策必须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地震本身的运动特征及其所造成的直接破坏;二是人与社会对地震灾害的反应,即“地震社会学”。这二者都是亟需长期深入研究的科研课题。由于地震的科学预测尚未成熟,地震对策还是一个新课题,尚需积累更多的经验,作更深入的研究。本书借助于半经验的研究,总结了我国近20年来减轻地震灾害方面的经验,较系统地提出震前预测和预防、震后救灾和恢复重建等方面的地震对策,它是我国第一部地震对策的论述,是开展防震救灾工作的实用参考书。  相似文献   

11.
破坏性大震后的救灾工作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步骤。为此采取相应的对策是本章讨论的主题。本文简述了地震灾害的特点及其类型,以及救灾任务和对策,但不涉及救灾工作的全部内容,主要是讨论地震救灾紧急阶段有关救灾工作的部署与组织指挥,现场对被埋压人员的援救,以及通讯、交通、供水、供电等生命线工程的紧急抢修与恢复对策。  相似文献   

12.
1995年9月20日苍山5.2级地震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5年9月20日山东苍山县发生了5.2级地震。本文对这次地震的地震参数、地震序称为类型及震后早期趋势预测、地震宏观烈度、震灾评估、震前预测、主要异常现象及其特征,社会反应以及经验和启示等作了概括的报道。  相似文献   

13.
谭承业 《地震研究》1990,13(3):308-318
本文设计了一种用于地震预报和地震对策的模型体系。任何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功能综合的大系统都不能用一个单一模型来处理,因为单一模型容纳的变量有限、研究的问题受到局限。地震预报和地震对策系统包含长、中、短、临地震预报,强余震预报及震前、震后的对策等,研究的目标多、功能复杂,需要建立一个相当规模的模型体系来解决这一问题。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设计和建立各个模型,使各模型的输出、输入互相匹配,功能互相补充。该模型体系具有预报功能和决策功能。前者包括大区域地震危险性判定,中期(0.5—5年)地震危险性判定,短期(0.5—6月)地震危险性判定,临震(几小时—15天)地震危险性判定以及未来地震类型和强余震趋势的判定等。后者包括震前决策和震后决策。使用的数学方法包括统计方法,模糊集方法和灰色系统方法。  相似文献   

14.
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是一次罕见的城市地震灾害。本文通过救灾工作事例概述了震后的自救互救,抢救压埋人员,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空中与地面交通运输、供水、供电、通讯工程等的抢通与修复,安置群众生活,社会治安,现场地震工作,以及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的对策。实践表明,强烈地震突然发生后,灾区军民迅速采取自救互救等应急行动是有效的。对如此严重的地震灾害迅速由国家采取对策,组织大规模救援工作,对及时控制灾情,保持社会安定和保障群众生活,恢复经济,加快重建步伐等是具有极其重要作用和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1979年7月9日18时57分在江苏省溧阳发生了6.0级地震。由于震区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江南水乡,震前又无短临预报,因此,地震造成较大的破坏。本文概述了这次地震的概况及其特点,介绍了抗震救灾对策,包括震后灾区人民迅速采取自救互救措施,溧阳县政府和省、县地震部门及时采取应急对策,驻军采取紧急支援行动,对伤员进行紧急医疗救护和对受灾群众进行生活安置,以及灾区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最后提出了几点启示,包括震时是躲是逃要相机而行等。  相似文献   

16.
地震社会治安保卫对策是对因地震而引起的社会治安问题所采取的有效的防范措施和社会治安管理办法。本文在“引言”中论述了研究地震社会治安保卫对策的目的和制定对策的原则。在“地震前后社会治安情况及原因”一节中,概述了地震预报意见发布后和发生地震前后出现的社会治安问题及原因。在“地震社会治安特点”一节中,以我国几次强震前后出现的各种社会治安问题为基础,归纳出地震社会治安的四个特点。在“抗震救灾社会治安对策”一节中,根据地震前后可能出现的各类社会治安问题,按地震预报的不同阶段,分别提出了震前、临震前、以及震后应急和震后较长时期的社会治安对策。各阶段对策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相似文献   

17.
1975年2月4日在中国辽宁省南部发生的海城7.3级地震,是该区有史以来最大的地震。这次地震作了较成功的预报,并采取了某些预防措施,使地震灾害大大减轻,人员伤亡大大减少。本文在“地震区域背景、地震参数及灾害情况”一节中指出了地震所处的活动构造背景、地震情况、震区的社会经济状况、人口密度以及灾害损失。在“震前对策”一节中说明,确定地震危险区后,如何组织监测、预报系统,怎样发布预报和采取防震措施。在“震时应急对策”一节中阐明,如何对待这种突然事件的发生,争取时间自救、互救,减少人员伤亡。最后三节概述了震后早期、震后晚期的抗震救灾对策,以及海城地震预报、预防所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以唐山开滦煤矿抗震救灾的经验和教训为基础,初步探讨了矿山地震灾害的特点、矿山地震灾害与天然地震的关系,同时提出了矿山地震灾害的震前预防、震后救灾和震后恢复措施。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引言”中指出:地震社会学是主要研究地震和地震预报社会经济影响及其对策的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领域的边缘学科。在“由来及发展”一节中说明,地震社会学是随着破坏性地震的不断发生和地震预测、预报等地震科学研究的深入开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这一名词是1977年1月第五次日美地震预报科学讨论会上提出的;中国从1979年国际地震预报讨论会后,开始较系统地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如同其他国家那样,当前也是主要集中在地震和地震预报社会经济影响及其对策这个中心问题上。在“主要研究任务”一节中阐明,地震社会学主要是探讨组织体制的作用和减轻地震灾害的对策;探索发挥地震预报的积极作用;调研地震虚报、误传和谣言的对策;研讨地震的综合及各项对策;开展震害调查和预测;拟定与地震和地震预报有关的各项法令条例等。最后两节概述了我国开展地震社会学的研究工作概况及其展望。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地震谣言和地震误传事件的某些特点及其对策作了概括分析研究和探讨。文章从含义、产生原因与背景、传播途径和社会经济影响等方面分析了地震谣言和地震误传各自的特点及其异同;并对它们的相应对策作了阐述,包括:既要有科学根据,又要注意政策性,及时进行公开辟谣;调动地方各级地震机构的工作积极性,加强地震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教育;切实执行抗震加固计划;本着“内紧外松”的精神严守地震趋势会商的机密;特别应根据有关规定严禁泄露或擅自发布未经批准发布的地震预测预报意见;提高地震预测水平和地震预报的准确率;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强对地震社会学有关地震预报社会经济影响的研究。本文另附地震谣言和地震误传事件的典型调查报告摘要六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