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广东基督教教案的时空演变 (1584~1910)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熙明  朱竑 《地理研究》2008,27(3):693-702
教案是外来宗教文化与本土文化激烈冲突最为直接的反映。对广东基督教教案时空演变的研究,恰能直观地反映出基督教文化在广东文化扩散和文化适应的历史地理过程。研究从相关历史文献中提取数据,并运用GIS图形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发现1584~`1910年期间,广东基督教教案大致经历了初生、多发、高潮、衰退四个时期。其空间分布具有不均衡的特性:珠三角自始至终是教案发生的中心,潮汕地区和粤东客家地区也先后成为教案的分布次中心地。地理集中指数的测算进一步印证了教案分布的这一结构特征。从文化传播的模式看,广东基督教教案的扩散属于墨渍式迁移扩散,但也明显带有以人口密度为主、行政区等级为次的等级扩散特征。形成这种分布与扩散的地域文化成因则在于广东对内封闭、对外开放的整体地理环境和各民系地域文化差异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2.
张浩 《地理教学》2011,(21):17-19
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快的区位因素;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的推进过程,两次产业转移(20世纪70~80年代传统制造业由香港和台湾向珠江三角洲的转移和20世纪90年代部分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向粤东、粤西转移)对移入地及移出地的影响;工业化是推动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3.
利用近52年(1961―2012)广东86个气象站的月气温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EOF分析、Mann-Kendall检验、相关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广东冬季气温异常的气候特征及变化。结果表明:广东冬季气温EOF分析的第一特征向量方差贡献率高达91.2%,全省一致性是其最重要的特征。近52年来广东冬季气温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气温最高出现在1998年(15.9℃)、最低出现在1967年(11.5℃);1961―2012年,广东冬季平均气温为14.0℃。近52年来广东冬季平均气温以0.26℃/10 a的速率明显上升,但增温速率低于全国平均的冬季增温速率,并在1989年发生升温的突变。广东冬季平均气温在20世纪60―80年代偏低,20世纪90年代以来偏高。广东冬季增温趋势最显著的地区是珠江口和粤东南,最大出现在深圳和潮州,增温速率达到0.47℃/10 a。广东冬季气温趋势与全国大部分地区一致,特别是与我国东南部地区。广东冷冬年的前后期气温都是以偏低为主,而暖冬年的前期--夏季、秋季气温以正常为主,后期以正常到偏高为主,广东冬季气温与前期11月气温相关最显著。  相似文献   

4.
广东基督教文化与岭南文化之整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熙明  魏雷 《热带地理》2008,28(1):86-91
文化整合是文化冲突与融合交错的过程.鸦片战争之后,基督教在广东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作为一种外来宗教文化,它与岭南文化的冲突在所难免,教案正是这种冲突的直接表现.由于广东不同民族、不同民系地域文化的差异,这些地区教案的规模和激烈程度不一.在文化冲突过程中,教会也进行了一系列本土化实践工作,同时广东各民系地区文化也深深烙上了基督教的印记.1920年之后,基督教与岭南文化的整合基本得以完成.  相似文献   

5.
宗教传播必须依托一定的地域空间来实现.来华基督教新教首传广东,不但与广东远离中原、面向海洋的特殊地理区位,自然交通路径发达和湿热气候等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同时,广东独特的文化多样性、繁荣的商贾文化、华侨文化、天主教文化,以及与港澳的近邻关系和发达的城镇经济等社会环境,也为新教在广东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空间.然而,新教在传播扩散过程中也对广东地域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表明,基督教新教与广东地域环境的关系并非仅体现为单向的环境决定论,而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影响过程.  相似文献   

6.
华北地区降水变化的多时间尺度分析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利用功率谱、小波分析及突变分析方法分析了我国华北地区25个台站68月降水量115年的变化。结果表明其存在着2~5a左右的甚低频振荡,10~20a和60a左右两个主要长周期振荡,上世纪末至本世纪10年代、50年代至70年代末为多雨时段,20年代至40年代末、80年代至90年代为少雨阶段。由突变分析结果表明,华北地区降水量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在20世纪10年代和20世纪60年代左右发生了两次突变,其旱涝阶段同小波分析的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金磊 《中国地名》2009,(3):56-59
20世纪是中国现代建筑崛起的一个世纪,北京无疑成为新中国建筑设计经典的荟萃之地。1949年至2000年的五十多年间,北京先后进行了50年代、80年代及90年代三次“北京十大建筑”的确定与评选,无论历史条件与环境如何变迁,“北京十大建筑”如同一个专有名词已成为这座现代化城市建筑的品牌。  相似文献   

8.
为掌握江苏盐城滨海湿地獐(Hydripotes inermis)的最新种群数量与分布状况,于2007年3~5月,在江苏省盐城滨海湿地用样线法对獐的春季种群数量与分布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獐在盐城滨海湿地有2个分布区,一个在射阳县境内,以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为中心,扩散至射阳芦苇公司及其周边区域;另一个位于大丰县境内,从大丰麋鹿保护区的第一核心区至第三核心区及周边荒地.獐在盐城滨海湿地的总数量在372只左右,其中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分布獐的数量和密度最高,其数量约为327只,密度为1.9只/km2.与20世纪90年代调查数据相比,獐的分布范围和数量均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9.
城市交通空间研究历史悠久,最早追朔到19世纪初,整体上经过了萌芽探索(19世纪初至19世纪末)、深化发展(20世纪初至50年代)、快速发展(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和丰富全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四个阶段: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交通—城市空间耦合、城市交通空间通达性、空间句法及形态、空间复杂性等方面,其中交通—城市空间耦合研究历史久远,贯穿始末,空间通达性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空间句法集中于20世纪70-80年代,空间复杂性则起步较晚,兴盛于21世纪初;整体上,国外城市交通空间复杂性研究薄弱,集成复杂系统科学理论/方法,结合GIS地计算的城市交通空间复杂性规律研究势必成为未来研究的重心和中心。  相似文献   

10.
郭岩  杨昌鸣  张雨洋 《地理研究》2020,39(4):836-852
清代北京“宣南文化”是以名人雅士为主体的“雅文化”,宣南地区可视为雅文化大场域。抽提影响雅文化形成的三类核心建筑载体要素:寺庙、名人居所、会馆,在场域视角下用GIS分析三要素微场域的空间分布、关联和聚集,从而递进探析宣南“雅文化核心区”区域性子场域的存在和范围,以及内部要素微场域聚集形成的空间特征和成因。结论包括:① 雅文化核心区范围为清代北京外城西部的中部、中北部“双肾”形区域;其与俗文化区空间临近,没有绝对清晰的边界,投射出雅俗文化间的排斥依存、融渗互补。② 核心区子场域内部的空间关联特征为“三要素、两聚集”的“链条式”“中心-过渡中心”层次性空间结构。③ 量化印证微观街区尺度下“同乡之情”是名人居所与会馆聚集的内在驱动力。在北京“文化中心”战略定位下,为传统文化保护更新策略的提出奠定历史研究基础;在历史文化研究方面,具有方法上的实践创新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广东人口迁移机制、特征与走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玲 《热带地理》1995,15(1):0-48
80年代以来广东省活跃的人口迁移,其主要动因是改革开放中广东省与国内其它地区以及省内珠江三角洲与其它地区之间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广东省人口迁移有其显著特征,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产业结构特征及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发展等又影响着未来的人口迁移走向。  相似文献   

12.
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协同发展研究——以广东省为例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严春艳  甘巧林 《热带地理》2003,23(4):371-375
引入"核心-边缘结构"理论分析了广东省目前所形成的旅游区域结构,得出广东旅游发展存在着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特征:珠三角作为旅游核心区的地位和作用形成已久;相对而言,粤东西两翼与粤北山区就成了旅游边缘区.推进全省旅游全面深入发展,应协同好珠三角与两翼、山区之间的战略关系.提出了推动核心区与边缘区协同发展的几点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3.
王效梅  余正颖  刘小勇 《地理科学》2020,40(10):1636-1645
利用广东省2001—2017年121个区县的空间面板数据,对广东省区域发展格局进行了空间探索性分析。并从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经济差异和行政等级网状布局3个视角,采用3种中心?次级?外围划分模式,构建基于空间分解的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扩散回流和市场区效应。研究发现: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正在向广深?珠三角非广深?非珠三角的格局演变;上级区域对下级区域的影响仍以回流效应为主,扩散效应逐渐显现;次级区域和外围区域的发展仍受制于行政区划层级的制约,行政区划下的城市等级体系依然显著影响区域经济的扩散回流和市场区效应;下级区域对上级区域的市场区效应依赖于下级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当经济发展水平相差较大时,下级区域难以形成支撑上级区域经济发展的消费市场,广州和深圳2个城市的市场主要是全国和国际市场,珠三角其他城市和非珠三角地市中心城区的市场依然是本地市场。  相似文献   

14.
王建军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31(1):99-103,115
运用Theil指数定量评价了1990-2009年广东省入境旅游经济时空尺度上的市际、地带间和地带内差异变化状况,其结论如下:(1)在时间尺度上,广东入境旅游经济市际差异Tp、地带内差异Twr演变呈逐渐收敛趋同的阶梯状下降趋势;珠三角地带间及地带内差异也呈阶梯状下降,东翼、西翼、山区地带间及地带内演变趋势不明显.(2)在空间尺度上,广东省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存在非均衡性,市际差异Tp主要来源于地带内差异Twr的贡献,尤其是珠三角地带内差异的贡献;珠三角与东翼、西翼、山区地带间差异较大,而东翼、西翼、山区地带间差异很小,地带间差异Tbr指数珠三角>东翼>山区>西翼.引入区域分离Separation(缩写为SEP)指数来定量比较广东省四大地带入境旅游经济分离收敛的空间变化规律,并对广东省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广东旅游休闲产业空间布局模式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从大珠三角与其周边地区的地理梯度特征,可见大珠三角在广东地理、经济、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其周边地区的边缘地位。这种“核心”与“边缘”或“中心”与“外围”的关系实际上构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旅游系统,前者主要成为旅游客源地,后者主要成为旅游接待地。大珠三角城际在空间上的逐步融合,构成了广东“环大珠三角城市群游憩带”和“点-轴树状游憩网”,以及“南部濒海游憩廊”的旅游休闲产业空间布局模式。  相似文献   

16.
环珠江口与环东京湾地区产业发展及环境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璐明  张虹鸥  梁国昭 《热带地理》2005,25(4):331-335,345
对中国环珠江口地区和日本环东京湾地区在地理、产业发展及环境问题等各方面作比较研究,重点阐述了两个区域经济及产业发展过程中对其环境的影响,借鉴东京湾发展的经验教训,根据环珠江口地区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分析珠三角和泛珠三角产业发展在空间上的同心圆结构的基础上,指出了环珠江口区产业发展的趋势,提出该地区产业布局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的工业迅速发展,村镇土地利用快速非农化,其中以东莞、中山、佛山3市最为典型。论文以3市为案例,探讨2010年来珠三角村镇建成区空间型态。研究数据主要包括广东省2015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2009—2015年间3市的土地利用数据。首先,通过斑块密度、空间离散度、空间均匀度、平均斑块面积、分形维数、景观破碎度、缓冲区分析、Moran's I指数这8个指标,分析建设用地的空间形态特征。其次,分析工业用地与非工业建设用地、建设用地与交通道路的空间分布关系,比较并总结3市的村镇建成区空间类型。最后,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探讨影响空间类型的产业发展因素。研究发现,东莞村镇建设用地呈现高度破碎均匀分布型,佛山呈现团状离散型,中山介于二者之间,为中度碎化分散型;3市的产业发展能较大程度上影响其形成不同的建成区空间型态。未来,基于产业经济作为村镇建成区空间特征变化的主因,珠三角可以结合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建设,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布局以及交通和土地利用,优化村镇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18.
以广东省的市域为经济单元,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密度分析法,对1994—2015年广东省产业结构发展水平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逐渐形成了以广州、深圳、东莞为中心的第三产业圈,周边城市为第二产业外圈,并逐渐向四周扩散的圈层式空间格局。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发展水平较高,其他地区相对落后。全省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性比较高,产业发展水平的空间聚集特征明显,高-高区域集中在珠三角地区,低-低区域主要分布在其他地区,有较明显的两极分化异质性。  相似文献   

19.
粤北区域经济地理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首先简述粤北区域的政区建置沿革,指出从历史经济地理角度,粤北的发展大致分为秦汉以降至隋、唐宋时期、元明清时期三大阶段.秦汉以降至唐,粤北开发较早,经济文化长期处于岭南领先地位.至唐宋,粤北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成为仅次于广州的要州大郡.但两宋后,珠江三角洲崛起,粤北则逐渐衰落,成为岭南经济较落后的地区之一.根据历史的经验教训,粤北应该加速城市化进程,加强中心城市建设,变交通通道优势为现实的竞争优势,促进粤北区域整体发展,早日实现现代化.  相似文献   

20.
李玲 《热带地理》1996,16(1):47-55
本文分析了80年代以来广东省人口城镇化的变化特征,认为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快速发展是广东省城镇化的主要动力。指出今后庆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以产业结构的深入高速为动力,引导劳动力的合理流劝,促进各区域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