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4 毫秒
1.
青海沙尘暴天气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李林  赵强 《气象科技》2002,30(4):218-221
利用1961-2000年青海省41个气象台站的气象资料,分析了青海省沙尘暴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揭示了沙尘暴天气产生的气候原因,结果表明:近40年来青海省沙尘暴天气出现次数呈逐年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2.
西宁地区沙尘暴天气的环流特征及其预报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保广裕  高顺年  戴升  达成荣 《气象》2002,28(5):27-31
通过青海省气象台建立的沙尘暴天气档案中影响西宁地区的23次沙尘暴天气个例,从高空环流形势、地面冷空气强度、热力不稳定条件三方面入手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了预报西宁地区沙尘暴天气的短期及短时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3.
西宁地区沙尘暴天气的环流特征和预报着眼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青海省气象台建立的沙尘暴天气档案,对影响西宁地区的23次沙尘暴天气个例从高空环流形势、地面冷空气强度、热力不稳定条件三方面入手进行分析,总结出预报西宁地区沙尘暴天气的短期及短时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4.
据青海省气候中心分析,2010年全省气温普遍偏高,降水大部分地区偏多,出现大风、强沙尘暴、连阴雨、暴雨洪涝、干旱、高温热害、干热风、寒潮等气象  相似文献   

5.
2 0 0 0年 4月 12日 ,青海省北部及甘肃河西走廊出现了一次大风、强沙尘暴天气。文中从天气事实、地面形势、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及高空环流形势等方面 ,与 1993年 5月 5日黑风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 ,①这两次黑风天气均是由强冷空气沿西北路径爆发而引发的 ,但由于两次黑风天气的冷空气强度、锋区南压程度、高低空急流配置等不同 ,因此造成两次黑风天气影响范围、强度也有所不同。②中小尺度低压系统对扬沙、浮尘及沙尘暴天气激化为黑风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基于青海省公路沿线附近青海境内50个气象站点2004—2015年能见度地面观测资料和DEM数据,采用梯度距离平方反比空间插值方法,进行能见度的时空特征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大雾、大风沙尘暴、短时强降水等观测资料,对能见度变化成因进行天气学分析。结果表明:(1)青海省公路沿线年、季、月、日平均能见度大体呈东西低、中间高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玉树东部、果洛州、海南州、海北西部、海西中东部地区平均能见度最好,有利于公路交通线路的安全运行,而西宁地区、海东市、黄南州、海北中东部、格尔木地区平均能见度最差,对公路交通运行安全影响较大,应注意防范;(2)全省年平均能见度在17.4~48.8 km之间,能见度的月变化特征显著,但日变化特征不明显;(3)造成青海省能见度时空变化的主要天气现象有大雾、大风沙尘暴和短时强降水。  相似文献   

7.
伏洋 《青海气象》2002,(1):37-40,43
2001年本省气象灾害较为频繁,灾害涉及到干旱、暴雨洪涝、冰雹、冻害、连阴雨、病虫害及大风沙尘暴等,尤其是暴雨、洪涝和冰雹灾害的强度较大,对青海省的农牧业生产及广大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本文根据遥感中心从全省各台站上报收集的各类气象灾害,并依据《青海省气象灾害标准》对灾情进行了评估和总体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8.
民勤一次沙尘暴的观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岳平  牛生杰  张强 《高原气象》2008,27(2):401-407
给出了2004年5月23~24日民勤站爆发沙尘暴前后以及沙尘暴内部的温度、比湿和风速垂直廓线,分析了沙尘暴发生前后及沙尘暴期间高空气象要素的演变特征,同时对大气的热力、动力稳定度参数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沙尘暴来临前边界层内具有深厚的混合层,大气层结处于不稳定状态,温、湿结构及风的垂直分布有利于沙尘暴的发生、发展;沙尘暴发生期,出现了稳定与不稳定层相间的情形,对流减弱,抑制了沙尘暴的发展;沙尘暴天气结束后中低层大气湿度增加显著;沙尘暴的强度与相对风暴螺旋度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9.
甘肃省春季沙尘暴强弱年份大气环流特征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中使用NCEP/NCAR1955~2000年全球月平均再分析网格点资料(2.5°×2.5°纬度/经度)和甘肃省区域性沙尘暴过程资料,分别选取了甘肃省5个春季典型沙尘暴年份和5个春季非沙尘暴年份,对其气候平均的大尺度环流场和有关物理量场的动力和热力结构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初步探讨了甘肃省春季沙尘暴发生与全球海温异常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春季沙尘暴年和非沙尘暴年大尺度高低空环流场和有关物理量场差异明显,从而揭示了沙尘暴形成的大尺度环流以及动力和热力因子影响的事实,以期对我国西北地区沙尘暴气候成因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为沙尘暴短期气候预测提供理论依据和强信号。  相似文献   

10.
甘肃沙尘暴短期、短时业务化预报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55~2002年甘肃省80个站的观测资料,对发生在甘肃境内的64个强或特强沙尘暴个例逐个进行了天气气候分析,总结了甘肃沙尘暴天气气候特点,沙尘暴爆发的天气类型,移动路径。得出沙尘暴短期和临近预报的着眼点,建立了甘肃沙尘暴短期预报概念模型。通过用计算机语言和模块化设计方案,成功设计了中国西北地区沙尘暴监测预警人机交互预报平台,实现了沙尘暴监测预警预报业务化。  相似文献   

11.
本运用格尔木市气象台30a沙尘暴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格尔木地区的沙尘暴天气气候特征做了简单分析,根据沙尘暴天气的成因,对沙尘暴天气的预报方法作了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我国西北地区沙尘暴天气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41,自引:2,他引:4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分析西北地区1952~1994年所出现的沙尘暴气象观测纪录,提出了沙尘暴天气强度划分标准,并研究了西北地区沙尘暴天气时空分布特征。得出西北地区沙尘暴天气的易发区和多发区,以及多发时段等。为建立沙尘暴灾害性天气综合监测、防灾减灾系统工程的设计和建设,为当地沙尘暴天气联报联防和科学研究等,都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利用GMS卫星云图资料,对影响内蒙古自治区的6例强沙尘暴天气进行了卫星云图分析。总结了强沙尘暴天气相伴随的云型、云系特征,揭示了沙尘暴天气过程中与之相伴随的中尺度云团的发生、发展过程,对于分析和预报强沙尘暴天气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利用通辽气象观测站高空探测资料、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和沙尘暴监测资料,对2012年3月29日通辽市沙尘暴天气过程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及其与沙尘暴强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沙尘暴过程中pM_(10)浓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蒙古气旋和冷锋是形成这次沙尘暴的主要原因,高空和近地面的风速、风向、温度、湿度及气压变化均与沙尘暴的强度密切相关,pM_(10)浓度与沙尘暴的强度之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强沙尘暴时pM_(10)浓度最大值为13548.8 ug·m~(-3)。  相似文献   

15.
MODIS沙尘暴判识方法与业务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铌  蔡迪花  韩兰英  梁芸  李民轩 《气象》2009,35(1):102-107
为了利用MODIS资料对沙尘暴的范围和强度进行定量判识,应用2002--2004年多次MODIS资料,通过对沙尘暴、云、雪和沙漠光谱特征的分析,构建了定量判识沙尘暴范围和强度的两个沙尘指数.利用2002-2007年数次沙尘暴过程对沙尘指数的判别效果进行检验,表明构建的两个M()DIS沙尘指数能够有效地监测沙尘暴的范围和强度,且方法简单,适用于业务应用.针对目前西北沙尘暴遥感监测业务服务以定性图像为主,服务产品较为单一的问题,对MODIS沙尘暴判识方法进行业务化,并结合GIS进行沙尘暴影响范围的分析,开发研制了自动运行的MODIS沙尘暴监测和影响评估业务系统.系统具生成沙尘暴MODIS影像图、沙尘暴范围和强度遥感监测图、沙尘暴影响土地类型图、全国各省(直辖市)沙尘面积统计表、全国不同土地类型沙尘暴影响面积统计表、甘肃省各县沙尘暴的影响面积统计表和甘肃省不同土地类型沙尘影响面积统计表等功能,为沙尘暴定量和精细服务提供了丰富的产品.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1971~2002年辽宁3站以上44个强沙尘暴个例进行分析,从辽宁沙尘暴的天气形势、影响系统入手,确定沙尘暴气象要素场及物理量场演变特征;分析辽宁沙尘暴的影响路径,结合地面观测资料对辽宁沙尘暴关键区进行监测预警;利用数值预报产品制作辽宁沙尘暴客观预报产品,并建立辽宁沙尘暴预报流程。  相似文献   

17.
辽宁沙尘暴天气预报方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1971~2002年辽宁3站以上44个强沙尘暴个例进行分析,从辽宁沙尘暴的天气形势、影响系统入手,确定沙尘暴气象要素场及物理量场演变特征;分析辽宁沙尘暴的影响路径,结合地面观测资料对辽宁沙尘暴关键区进行监测预警;利用数值预报产品制作辽宁沙尘暴客观预报产品,并建立辽宁沙尘暴预报流程。  相似文献   

18.
宁夏与甘肃沙尘暴过程的时空分布对比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选取宁夏13个代表站1955-2003年共49a的沙尘暴实测资料,确定了宁夏区域性沙尘暴天气过程强度标准,划分了1955年以来的特强、强和一般性沙尘暴天气过程,研究了宁夏沙尘暴过程的时间和强度演变特征,得出了一些新的认识。最后与上游甘肃省沙尘暴过程进行了时空分布特征的对比分析.为西北东部地区沙尘暴的监测预警和联报联防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宋桂英  孙永刚  王德民  韩经纬 《气象》2007,33(S1):76-84
利用内蒙古地区沙尘暴实测资料和北半球NCEP再分析资料(1955—2000年),分析了内蒙古地区沙尘暴的气候变化特征;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发生后,北半球大气环流异常和温、湿分布异常及其对沙尘暴发生的可能影响关系与机制。分析表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1960、1970年代强沙尘暴过程频繁,1980、1990年代沙尘暴明显减少。拉尼娜事件发生后,冰島冷高压与欧亚大陆暖低压的相互作用是沙尘暴频发的重要因素。拉尼娜事件对华北沙尘暴频发有重要气象作用。春季北半球干旱地区处于易发生沙尘暴的天气系统背景下。改善生态环境,减小沙化程度是治理沙尘暴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根据内蒙古阿拉善地区1985-2005年21年的沙尘暴气象资料,分析了沙尘暴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其结果表明阿拉善地区确实是一个沙尘暴的高发区;按年平均计算的沙尘暴发生次数具有明显的波动性,有高发期和低发期;阿拉善沙尘暴的成因主要与自然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