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在日本西南部的南海海槽多次发生过俯冲带大地震 ,菲律宾海板块正在这里向日本俯冲。这些地震的复发时间及所影响的地区自17世纪以来均有文字记载。根据历史文献 ,几乎整个南海海槽(500km长)每100到200a就被一两个继发性的大地震破坏而产生断裂。1944年Tonankai和1946年Nankaido的最新地震事件是被详细研究过的南海海槽大地震。关于1946年Nankaido地震的断裂过程、地震资料和大地测量资料得出了两个不一致的结果。大地测量资料表明一个面积为2.5×104km2、滑移量为5至18m…  相似文献   

2.
荷兰乌德勒支大学地球科学研究所的R.VanderVoo、W.Sparkman和H.Bijwaard与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合作 ,采用地震层析X射线照相法研究了亚洲大陆底下的地质构造。就像其它某些地区那样 ,这里的地幔也具有地震波速高的地段 ;它们从位于千岛群岛和日本之下的西太平洋俯冲带向南 ,向古特提斯海的边缘延伸。也许 ,这些地区是沉降至地下的古老岩石圈板块的残留物。发现了这个侏罗纪板块的残余 ,后者还是在古老的蒙古 -鄂霍茨克和库拉 -涅尔斯克海被“挤压”在西伯利亚和蒙古板块(华北和奥莫隆板块)之间时就已沉降…  相似文献   

3.
20 0 1年 1月底 ,在印度古吉拉特邦西部发生了强烈的地震 (里氏 7.5级 ) ,摧毁了离震中2 0 km的布季城。几分钟内有 1万多居民遇难 ,甚至在 3 0 0 km以外的阿默达巴德也有不少人死亡。在地球物理图上 ,古吉拉特邦早就被标为高受震程度区 ,并且受震程度很特别 ,地震发生在被认为是最稳定的大陆内部地区。大部分地震发生在构造板块的边界处。当板块互相接触时 ,它们的边缘断裂 ,引发了撞击。最有特征性的例子是由北美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相互作用引起的 ,沿着圣·安德列斯断裂分布的地震现象。对印度次大陆来说 ,情况就不一样了。那里的威胁力量…  相似文献   

4.
从死海的约旦河三角洲崩滑沉积物中得到的杰里科地震证据T.M.Niemi等沿死海一约旦转换板块边界的断层活动是Biblical和较近代时期圣地地震的主要原因。由于有感记录不确切和过于夸张,所以除编纂了几个地震目录外,几乎没做过将断裂段归因于历史地震的尝...  相似文献   

5.
利用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方法所采集到的资料,对渤海海峡及两侧的活动断裂分布和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渤海海峡内主要受到NNE和NW向两组断裂构造的控制,且这两个方向上的主要断裂均在晚更新世以来有过活动,经过与地震资料比对,发现在这两组方向断裂交汇处活动性尤其强烈,历史上已经引起过较大的地震,并有继续活动的可能。此外,经过分析认为这两组断裂的分布和活动特征,是由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活动所致,且研究区内NNE向断裂和NW向断裂都参与了发震,但是主要的控震构造还是NNE向断裂。  相似文献   

6.
利用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方法所采集到的资料,对渤海海峡及两侧的活动断裂分布和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渤海海峡内主要受到NNE和NW向两组断裂构造的控制,且这两个方向上的主要断裂均在晚更新世以来有过活动,经过与地震资料比对,发现在这两组方向断裂交汇处活动性尤其强烈,历史上已经引起过较大的地震,并有继续活动的可能。此外,经过分析认为这两组断裂的分布和活动特征,是由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活动所致,且研究区内NNE向断裂和NW向断裂都参与了发震,但是主要的控震构造还是NNE向断裂。  相似文献   

7.
朝鲜东部大陆边缘的区域走向滑移断裂及其对东日本海郁陵盆地演化的构造控制作用S.H.Yoon,S.K.Chough日本海主要由日本盆地、大和盆地及郁陵盆地构成。郁陵盆地位于日本海东部,属俄罗斯板块(或阿穆尔微型板块)的东部边缘,南部与菲律宾海板块接壤。...  相似文献   

8.
ODP186(1999年6月15日一8月15日)和186E(1999年10月18日一11月11日)航次,科学家们将在大洋钻探历史中首次尝试在世界最活跃的地震带安置长期海底观测仪,科学仪器将安装在日本海沟地区的日本东海岸外150km的深钻孔中,这些仪器将记录地震和地球的运动,以便用来研究构造碰撞的动力过程,在该站位,太平洋板块正与欧亚板块碰撞并潜入其下,这一过程被称作俯冲作用,而俯冲带是地球上发生大地震和毁灭性地震的地区。当板块碰撞时,俯冲带可以储集应力,并能以地震的形式(地震性变形)快速释放,在板块缓慢碰撞的地方也可以出现蠕动运动(无震性变形)。由…  相似文献   

9.
日本筑波地球物理测量学院的测量学家M Murakami和美国费尔班克斯阿拉斯加州立大学的地震—火山学家 S Mc Nutt公布了有关他们发现了地球周期性“呼吸”——地震现象某种年度周期性的信息。他们通过分析借助全球定位系统获得的多年来高度准确的资料 ,确定存在着这种周期 ,特别是在日本列岛区观察到的。这个系统有 50个地面测站 ,其网络覆盖了日本的东北部 ,记录到每年由东向西发生地壳挤压 (大约为 3 0 mm) ,随后导致方向相反的地壳拉张作用 ,并且在秋季这种运动比春季要快 1 5%。也许在日本观察到的地震季节与此有关 :地下的冲击和某些火…  相似文献   

10.
在日本,至今存在着严格的规定。根据这个规定,几乎所有关于最新地震、地壳中应力强度、地下水位变化和其它地下活动的信息只有6个独立的(不在国家机关中工作的)地震学家才能获得。国家委托他们作出在东京地区以及东京以西被认为是最可能发生地震的地方是否发生地震的...  相似文献   

11.
2011年3月11日东京时间14时46分,日本本州岛附近海域发生了里氏9级的大地震,由此引发了大海啸,瞬间造成了一场大灾难;更可怕的是,地震及其海啸还产生更为严重的次生灾害,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爆炸,造成核泄漏、核辐射,这个灾难及其影响将是长期和深  相似文献   

12.
9月21日,日本大洋钻探船“地球”号载着科学家离开Shingu港,执行“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第314航次———南海地震区域实验项目(图1)正式开始科学钻探。图1 IODP第134航次钻探位置日本是个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震源主要来自太平洋的俯冲带。要理解地震如何发生、对地震作预报,必须研究引发地震的源头,监测太平洋板块在海底向下俯冲的运动。位于日本西南海岸的南海海槽,几百万年以来已经引起了多次大规模的地震和海啸,包括1944年和1946年历史上著名的大地震两次地震按里克特震级算分别达到了8·1级和8·级。科学家将从这一俯冲区采集地…  相似文献   

13.
中朝-扬子板块碰撞结合带东部边界及海域延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总结了中朝-扬子板块碰撞结合带的边界划分的各类观点,分析了存在争议的原因以及研究的不足之处。通过对苏鲁造山带及黄海海区的重磁资料、周缘断裂特征、典型地震剖面等最新研究成果的收集整理,研究认为华北扬子板块的碰撞结合带应为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千里岩隆起,结合带在陆地的北边界可能为五莲-青岛-牟平断裂;南边界为连云港-黄梅断裂;千里岩南缘断裂在印支期是一条千里岩超高压变质带折返的边界断裂,白垩纪以来反转为一条控制南黄海北部坳陷的大型边界断裂,并指出加强黄海海域重磁震资料的精细研究及海陆结合带的构造关系研究是进一步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4.
以高度受震性著称的加利福尼亚州圣安德烈斯地壳大断裂将向东南移动的北美板块与向西北移动的太平洋板块隔开。在这些板块的某些地段存在着“突起”;它们相互挂上并抑制了运动,这导致地壳中应力的积聚,当它们达到岩性强度时就“折断”,引起地震。在数百万年来这种断续...  相似文献   

15.
浊积层——海底沉积物中残留的古代大地震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始于骏河湾的海底大峡谷在伊豆半岛西南海域向南西西转向 ,然后一直延伸到四国海域。骏河湾的谷段被称为骏河海槽 ,转向后的谷段叫南海海槽。这个峡谷状海沟是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汇合带 ,充填着来自日本列岛中部山地的大量泥沙。沿着这条板块汇合带每隔约100~150a就发生一次大地震 ,在四国海域叫做南海(道)地震 ,东海海域称为东南海(道)地震 ,在骏河湾谓之东海地震。根据寒川(1999)对地震遗迹的考古调查 ,我们了解到在过去的2ka间地震一直以这种间隔持续发生。但是 ,对此之前的地震情况知之甚少。深度超过1km…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东部的郯庐断裂,以左行平移为主,如该断裂西侧,有一条安徽五河-红心铺断层,东侧向北错移达19km,在南黄海中,地震震中的分布,是北东5°的平行线状,与郯庐断裂的走向平行.而北美西部的圣安德列斯断裂,具有右行平移性质,上述两大断裂远隔太平洋,取遥遥对称之势,说明太平洋板块向北移动得比亚州大陆和北美大陆快,造成了板块之间的差异运动,而形成了上述对称的两大断裂.在世界地图上,清楚可见,各大陆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只有孤立的澳洲,在南半球,但也处在南回归线附近的低纬度地区.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毕鸟夫带滑动向量的研究表明,印度一澳大利亚和东南亚板块之间发生着接近N-S向的汇聚运动。因此,沿着苏门答腊的俯冲运动是斜向的,而在爪哇岛西南部则几乎是垂向的俯冲运动(图1)。苏门答腊下方的斜向俯冲运动导致了汇聚运动的分离,走滑分量沿着苏门答腊主走滑断裂和明打威断裂被吸收。基于地震证据和对俯冲运动有关的深层地震的研究表明,在苏门答腊南部和巽他海峡下面,俯冲板块内部呈不连续状态。有研究者认为两个俯冲带之间的转换带发生在爪哇西南部。  相似文献   

18.
1998年11月亚速尔群岛的地震站网开始记录到微弱的地下冲击,其震中位于捷尔塞依尔岛以西的海底,其坐标为北纬38.8°,西经27.5°。这种情况延续了4天,然后地震逐渐停止。但是不久当地的渔民报告,捷尔塞依尔岛以西8km的海面上升起了白色蒸汽柱。这种现象断续发生一直到1998年12月23日,那天晚上岛民们发现在离岸数公里的水面上有神秘的橙色亮光。然后它的周围被新的水汽包围。在1999年1月的最初几天内,由地球物理学家J.L.Gaspar为首的来自亚速尔大学火山地质中心的专家们进行了飞行侦察并进行了一系…  相似文献   

19.
爱琴海盆地是欧洲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在这个地壳强烈拉张的地区 ,有 3条大断裂 :科林斯裂谷、北爱琴海槽和埃维亚地堑。由于数百万年以来印度次大陆与欧亚古地块碰撞的远距离作用 ,该区受到强烈的变形。西北部突出于爱琴海中的土耳其的活动性北安纳托利亚断裂也与此有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非洲大陆与欧亚地块的碰撞区归属于该地区 ,在这个地区一个地壳板块沉降至另一板块之下 ,并形成了艾利尼柯岛弧。在科林斯海湾的测量研究工作表明 ,观察到的变形与地震资料相矛盾。美国大地构造学家的研究工作能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完成了1 990…  相似文献   

20.
张年明  郑健志 《台湾海峡》2005,24(4):426-432
中国台湾地区地处欧亚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之间,地震活动频繁.本文报道了 我国台湾地区及其邻近海域1985~2002年间5.5级以上地震的条带内外频度比分 布,并着重研究了1999—2002年中发生的3次7.5级以上地震前的条带现象.其结 果表明:台湾地区近期发生的3次7.5级以上大地震前,5.5级以上地震呈条带分 布.这些条带符合条带内地震个数Nin≥6的条件,符合条带内、外频度比Nin/(Nin Nout)≥75%的条件,也符合条带长宽比大于5的要求,只是与板内地震条带相比,条 带的长度较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