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河湖水系连通是中国正在推进的重大治水战略,是提高国家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水生态环境修复能力和河湖健康保障能力的重大举措,也是提高水旱灾害抵御能力的重要保障。目前河湖水系连通的知识比较零散,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河湖水系连通理论基础的研究,对理论体系的构建、战略的实施和持续推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河湖水系连通的理论研究的特征,提出其理论框架体系,分析了可持续发展、水利科学、经济学、生态学、系统科学等基础理论与河湖水系连通理论体系之间的内在关系。从当前国家实施河湖水系连通战略和构建河湖水系连通理论体系的迫切需求出发,本文提出了河湖水系连通理论研究的优先领域,包括河湖水系连通性与功能评价理论与方法、河湖水系连通水体耦合机制与系统稳定性理论、水系连通协调性理论、水系连通—经济格局匹配性理论、水系连通—生态环境影响机理与评估理论、水系连通巨系统不确定性与适应性理论等,优先突破重点领域理论研究,逐步形成和完善河湖水系连通理论体系,以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支撑河湖水系连通治水战略高效、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2.
人类活动对河湖水系连通的影响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左其亭  崔国韬 《地理学报》2020,75(7):1483-1493
河湖水系承载着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也支撑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河湖水系不断发生着改变,也影响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特别是在人类活动日益剧烈的背景下,研究人类活动对河湖水系连通的影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科研问题,也是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实践的一个关键问题。本文从自然和人工两个方面分析了河湖水系连通的影响因素,阐述了人类活动对河湖水系连通的影响过程,并从河湖水系连通关系、河湖水系功能(自然角度)、河湖水系连通功能(社会角度)三个方面归纳了人类活动的正负面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影响量化评估方法,便于宏观角度量化和分析人类活动对河湖水系连通的影响。本研究以人类活动剧烈的淮河流域为实例应用,分析了人类活动对淮河水系的影响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3.
河湖水系连通的关键科学问题与研究方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与经济社会格局不匹配,严重制约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水情复杂,河湖水系正面临洪涝频繁、供水不足、河湖萎缩、水生态退化、水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面向国家发展新战略要求和现代化目标,有效解决复杂水问题,是新形势下生态文明建设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大需求。积极推进河湖水系连通,着力提高水资源统筹配置能力、河湖健康保障能力和水旱灾害抵御能力,是科学治水兴水的重大战略;开展深入的理论与技术研究是科学推进河湖水系连通的当务之急,也是治水兴水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支撑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重大需求,具有重大意义。在分析全国河湖水系面临问题的基础上,讨论了河湖水系连通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分析提出了河湖水系连通的三个关键科学问题及其研究框架,并对河湖水系连通的重要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吉林省西部河湖水系连通若干关键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林省西部河湖水系连通工程是中国最大的面向湿地恢复与保护的生态水利工程,是新时期践行中国河湖水系连通战略和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同时也是积极履行《国际湿地公约》的战略需求。针对该项工程多湿地连通、多水源和多工程供水、水系连通和水资源调度复杂性等特点,从工程实践需求出发,重点阐述亟需解决的河湖水系连通优化网络构建、湿地多水源生态补水技术、湿地供水优先次序评价和基于河湖水系连通的水资源配置与调度四大关键问题研究的内涵和框架,为保障吉林西部河湖水系连通工程水资源调度与运行管理提供支撑,确保工程综合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5.
基于水环境改善的城市湖泊群河湖连通方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湖水系连通作为水资源调配、水生态修复与改善的重要手段,已成为江河湖泊治理工作的重点之一。河湖水系连通方案的选择和连通效应的评估直接关系到连通工程对湖泊水动力和水环境的改善效果,但目前缺乏对水系连通后河湖水动力和水质的综合评估体系。以汤逊湖湖泊群为研究对象,构建二维水动力水质数学模型,选取NH3-N、TN和TP作为水质指标,模拟不同连通方案下汤逊湖湖泊群的流场及水质变化情况,结合水动力、水质和经济社会三个方面的评价指标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对各连通方案下湖泊群的改善效果进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引水后湖泊水体流动性有了很大的改善,河湖连通工程能够在短时间内达到改善湖泊水质的目的,但随着引水时间的增长,改善率逐渐减小。通过对比五种连通方案发现,方案五对水动力和水质的改善都取得了最显著的效果,且能够带来最大的引水效益。  相似文献   

6.
河湖水系连通特征及其利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水资源以及水环境健康的恶化,河湖水系连通性作为河流健康以及提高水资源利用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国家"十二五"战略规划中被着重提出。目前,中国对河湖水系连通特征及其对河流健康的影响缺乏足够的认识,本文主要对河湖水系连通的定义、分类、评判指标、影响因素及其对水环境健康的影响进行了一一阐述。分析表明:维持水系连通可以明显地改善...  相似文献   

7.
城市产业共生网络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系统失灵"现象,原因在于对产业共生网络运行机制的复杂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产业共生网络是一个复杂系统,共生主体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价值和信息的不断交换,形成产业共生网络中的物质流、能量流、价值流和信息流.从这一角度出发,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详细阐述了城市产业共生网络的复杂运行过程,即物质流、能量流、价值流和信息流"四流"相互适应的交互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市产业共生网络管理系统的"圆形模式",并以天津市为例,说明了该模式的运用实施过程.  相似文献   

8.
水文连通是湿地生态过程的主要非生物驱动因子,湿地生态系统中水文连通对于湿地稳定性自维持极为重要。湿地生态系统关键生态过程及功能对水文连通受损的响应机制是目前国内外湿地研究的热点与难点问题,综述了目前国内外该科学问题的相关进展。湿地生态系统水文连通具有尺度特征,从群落—生态系统、从局地到区域,其主导影响因素不同。水文连通被阻断,会导致沉积过程改变,进而改变湿地微地貌特征;水文连通可以通过改变生物生境进而影响生物定殖、扩繁及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功能,生物觅食与繁殖更趋向选择连通较好的湿地斑块,水文连通的丧失将导致全球生物多样性的降低;完整的水文连通能够促进能量和营养物质的循环,水文连通与生物地球化学连通的耦合,是驱动湿地生态系统能量与物质流转和功能发挥的主要营力。未来关于湿地水文连通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应着重关注构建湿地水文连通评估方法、水文连通与湿地关键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耦合机制、多重胁迫下水文连通与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作用机制和基于水文连通调控的湿地恢复与保育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水文连通是湿地生态过程的主要非生物驱动因子,湿地生态系统中水文连通对于湿地稳定性自维持极为重要。湿地生态系统关键生态过程及功能对水文连通受损的响应机制是目前国内外湿地研究的热点与难点问题,综述了目前国内外该科学问题的相关进展。湿地生态系统水文连通具有尺度特征,从群落—生态系统、从局地到区域,其主导影响因素不同。水文连通被阻断,会导致沉积过程改变,进而改变湿地微地貌特征;水文连通可以通过改变生物生境进而影响生物定殖、扩繁及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功能,生物觅食与繁殖更趋向选择连通较好的湿地斑块,水文连通的丧失将导致全球生物多样性的降低;完整的水文连通能够促进能量和营养物质的循环,水文连通与生物地球化学连通的耦合,是驱动湿地生态系统能量与物质流转和功能发挥的主要营力。未来关于湿地水文连通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应着重关注构建湿地水文连通评估方法、水文连通与湿地关键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耦合机制、多重胁迫下水文连通与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作用机制和基于水文连通调控的湿地恢复与保育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陈镜明 《地理研究》1988,7(3):89-102
植物与大气之间的湍流交换是地球和大气系统中能量和物质循环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土壤-植物-大气系统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揭示这一交换环节的物理机制,了解地气系统中能量、水分和C0.2等物质的运动和转换规律,对于农业生产、数值气象预报,环境生态和气候变化等研究工作有诸多方面的意义,是地学界所共同关心的问题。近十年来,植物与大气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有了许多重要进展,传统的局地湍流交换模式的局限性已逐渐被认识,一些新的方法在这一领域中出现,其中高阶闭合模式和流轨模式是比较重要的探索途径。  相似文献   

11.
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观及其生态环境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奥波德土地伦理思想的主要贡献在于:1)提出了土地共同体概念并把伦理范畴扩展到人与土地共同体之间的关系,其目的是建立一种正确的人与土地的关系,即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2)构想了“生物区系金字塔”理论模型,借用生态学范畴(如“能量流”和“食物链”等)来说明自然体系的复杂性及运行机理。土地伦理观以生态学视角重新审视自然有机体,深化了人类对环境的认识并推进了美国和世界的环保实践。通过引证和逻辑分析方法,在概要介绍土地伦理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对其生态环境学意义提出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楼利苗 《地理教学》2010,(14):47-49,54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自然地理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一个复杂的自然综合体。这些自然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互相渗透、互相制约和互相联系的整体。地理综合思维则是对形成复杂的地理现象的因素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归纳、评价,透视地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并获得地理结论的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13.
张国民 《地理教学》2013,(17):38-41
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理学科中最基本的原理。我们知道,地球表面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和土壤等要素,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彼此间发生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或系统)。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14.
艾比湖入湖水量与河川径流集中度和集中期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径流的年内分配对工农业用水关系密切,对进入艾比湖水量的多寡和水域面积的大小影响很大.过去,一般用各月或四季平均径流量占全年径流总量的百分数来表示河川径流年内的分配的表示方法。但这个方法已不能满足各方面的需要。北京地理研究所汤奇成及长江流域规划办杨远东等人提出用集中度(Cn)和集中期(D)来表示径流年内分配的方法。笔者认为更能准确表示河川上、中、下游径流的滞后现象和径流年内分配对入湖水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长江中游江汉—洞庭盆地18个钻孔岩性、沉积特征及年代数据,结合研究区考古遗址点时空分布特征,恢复研究区全新世以来水文环境演变过程,并探讨了区域水文环境演变的成因机制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受东海海面上升和泥沙淤积等因素影响,距今11.5—5.5 ka,长江中游地区河湖水位呈上升趋势,随着新石器文化的发展及稻作农业活动的增加,人类文化聚落自山前平原地带逐渐向盆地平原中部扩展;距今5.5—4.0 ka,长江中游河湖水位有所下降,新石器晚期的屈家岭—石家河文化迅速发展,聚落数量增多,平原腹地聚落比例增加;距今4.0 ka前后,河湖水位再次有所上升,洪泛过程加剧,可能是石家河文化快速衰落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生态气候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系统是占据一定空间的自然界客观存在的实体,是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任何生态系统都具有一定的生物群体和生物栖居的环境,并进行着物质流动和能量交换。在诸环境因子中,气候是最重要的因子,对环境的性质和特征起着主导作用,极大地影响着各类自然生态系统(森林、草原、河流、湖泊)和人工生态系统(农田、城市、交通)。  相似文献   

17.
丁继昭  薛璐 《地理教学》2022,(18):10-12+60
地理物质能量传输“流”本质视角对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主要有三个指向性要求(教学指引):一是引导学生把直观看到的事物抽象归纳为相应层次的地理物质能量,二是引导学生运用学科逻辑建构起基本的物质能量概念体系,三是引导学生运用动态视角从事物联系中认识物质能量“流”。本文结合教科书中的具体内容,详细阐述教学指引内涵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18.
徐海龙  鲁爱华 《地理教学》2011,(8):38-43,37
人类所生存的地球表层,事实上是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交织渗透而成。各圈层内部、圈层之间无时无刻都在发生着物质的交换、能量的转换。高考的考查又往往以这些圈层物质运动现象及规律为切入点。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达赉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湿地监测与保护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达赉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呼伦贝尔草原 腹地。呼伦贝尔草原所以肥美,是因为有众多河 流湖泊滋润,形成了广阔的湿地、沙地、草原等 多种景观。为各种生物和人类生活奠定了物质基 础,使得呼伦贝尔成为资源丰富,多个民族,特 别是北方众多游牧民族的主要发祥地。突厥、鲜 卑、蒙古等众多民族生息繁衍于此,并逐步繁荣  相似文献   

20.
  承 《盐湖研究》2015,(2):15-19
湖泊生物碳酸盐形成于湖水底层,化学碳酸盐形成于湖水表层;处于湖积物同一层位的两种成因类型的碳酸盐氧同位素组成(δ18O)差异可能反映了二者形成时的环境差异,如湖泊不同深度的水温差异、碳酸盐质生物如介形类小生境水体δ18O值、两种成因碳酸盐形成的时间先后、湖泊表层水体蒸发情况等。在进行碳酸盐δ18O环境意义分析时,应分开测试生物碳酸盐和化学碳酸盐δ18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