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拉萨地区晚二叠世地层的发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正> 拉萨地区的二叠系,是李樸等(1955)在拉萨以北林周县洛巴堆首次发现,并采得Neoschwagerina等,证实属于下二叠统,命名为洛巴堆层。1974—1975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在旁多县西乌鲁龙区马驹拉一带,发现较好的下二叠统剖面,但未见上二叠统。根据岩性特征和所含化石,科考队将下二叠统自上而下划分为:  相似文献   

2.
詹立培  李莉 《地球学报》1984,6(2):169-184
<正> 中国是世界上二叠系最发育的国家之一,尤其是华南地区二叠系层序清楚,沉积类型多样,古生物丰富,更是研究二叠系最理想的地区。早在三十年代,黄汲清教授就为我国南方二叠系地层学和古生物学奠定了基础,对此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五十多年来,经我国广大地质古生物工作者的努力,二叠系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并可能根据沉积类型、生物群性质、地质构造和岩相古地理等因素,将中国的二叠系划分为准噶尔—兴安、塔里木—华北、昆仑—巴颜喀拉—金沙、秦岭—扬子、江南、东南、西藏—滇西、喜马拉雅—冈底斯念青唐古拉等地层区(见插图)。现仅就近年来二叠系研究中的一些新认识分区论述如后。  相似文献   

3.
本文珊瑚化石是由武汉地质学院西藏科考队与西藏地质二队科考队(共同组成地质部高原地调大队四分队)1980年在阿里地区测制二叠系剖面时系统采集的,种类很多,保存尚好。这些标本转交作者研究,经鉴定计有29属49种,其中2新属、19新种、2个新亚种,本文仅描述部分新属种,其余将另文发表。本文承王鸿祯教授指导和审阅,长春地质学院林英锡副教授也提出宝贵修改意见,本院科考队同志提供各种地质资料,我院磨片室、照相室同志代为磨片和照相,谨一并致谢。  相似文献   

4.
银额盆地是中国内陆地区油气地质工作程度极低的地区之一,前人以中生界为目的层的油气勘探进展缓慢,通过十余年的油气基础地质调查,发现石炭—二叠系具有较好的油气资源前景。笔者通过银额盆地希热哈达地区地质调查井和煤田钻井岩心采集的大量样品,开展了二叠系暗色泥岩分布、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矿物组成、储集特征和页岩油气显示等页岩油(气)地质条件的综合研究,认为希热哈达地区二叠系发育分布广、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Ⅱ_1~Ⅱ_2型优质烃源岩具有良好的生烃潜力;暗色泥岩中脆性矿物的含量较高,黏土矿物以伊利石为主,蒙皂石含量较高,有利于吸附气的聚集和后期压裂改造形成裂缝;暗色泥岩物性较好,裂缝、孔洞、残余原生孔隙、次生溶蚀孔和微裂缝等孔(缝)隙发育,具有良好的储集条件,且在钻井岩心中见到了二叠系良好页岩油气显示,指示了希热哈达地区二叠系具有良好的页岩油(气)资源前景,是银额盆地值得探索的新层系和新领域。  相似文献   

5.
济阳坳陷煤成气富集成藏的盆地动力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济阳地区具有煤成气聚集成藏的物质基础和盆地动力学背景。主要表现在石炭—二叠系在济阳坳陷的某些中、新生代断陷区块内保存完整,以含煤地层为主要特色的生烃生气岩系发育;石炭—二叠系上部(如上石盒子组分布广泛而稳定的砂岩)具有良好的储层发育条件,区域盖层为煤成气成藏创造了封闭条件。因此,石炭—二叠系本身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序列,是济阳坳陷煤成气聚集成藏的最重要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6.
新疆巴什托—亚松迪地区是塔西南油气勘探程度较高的地区,石炭—二叠系碳酸盐岩是其主要油气储集层。碳酸盐岩具有多类型及其空间分布非均质性特点。为了总体认识该地区石炭—二叠系碳酸盐岩储层特征,通过分析该地区石炭—二叠系碳酸盐岩不同类型的岩石特征,储层形成的影响因素、储集空间类型及其储层的储集性能与分布等特征,认为该地区以石炭系上统小海子组碳酸盐岩储层发育颗粒灰岩,颗粒白云岩,其储集性能最好,是研究区的主要油气产层  相似文献   

7.
《地质科技情报》2006,25(6):I0001-I0003
·基础地质·南非陆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研究进展…………………………………彭元桥,高勇群,杨逢清,等(1-1)黔桂地区深水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黏土岩研究…………………………………张素新,冯庆来,顾松竹,等(1-9)新疆诺尔特地区阿提什花岗岩体岩浆演化动力学…………………………………袁峰,周涛发,谭绿贵,等(1-14)内蒙古海拉尔盆地大磨拐河组孢粉化石及其时代浅析…………………………………黄清华,赵来时,卢占武,等(1-19)锆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应用研究综述……………………………………钟玉芳,马昌前,佘振兵(1-27)长江中游砂山的粒…  相似文献   

8.
松辽盆地基底内部石炭—二叠系生烃潜力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松深地震剖面和钻井资料显示:松辽盆地北部基底及其周边地区石炭—二叠系分布广、厚度大,主要分布于西部断陷区、中央断隆区和东南断隆区,林甸地区厚度达7 km;三肇地区及肇东地区厚度达到6 km,东北隆起区厚度达5 km。基底石炭—二叠系有机质类型一般为Ⅱ2—Ⅲ型,总有机碳含量高,热演化程度不均一。通过TTI-Ro法恢复了松辽盆地北部基底石炭—二叠系上覆地层沉积之前的热演化程度,有机质成熟度有明显变化,盆地东部有利于二次生烃。另外,松辽盆地石炭—二叠系具有二次生烃的热演化条件。石炭—二叠系油气远景主要受石炭—二叠系发育情况、二次埋藏前及二次埋藏过程中的热演化程度控制,松辽盆地北部石炭—二叠系存在3个有利的油气远景区:西部断陷区的林甸地区、东北隆起区的绥化断陷区、东南断陷区徐家围子断陷区。  相似文献   

9.
对河西走廊地区石炭系—二叠系沉积演化、生烃条件、储集条件、生储盖组合类型和保存条件进行了研究,认为区内石炭系—二叠系具有良好的油气地质条件,是值得重视的油气勘探新层系。研究区早石炭世—早二叠世早期,以浅海相—海陆交互相沉积为主,前黑山组—太原组发育多套暗色泥岩或炭质泥岩为主的烃源岩,有机质含量中等—较高,以Ⅱ~Ⅲ型干酪根为主,烃源岩演化进入成熟—高成熟阶段;储集层以碎屑岩为主,成岩作用强烈,原始粒间孔隙不发育,但不乏溶蚀孔隙较发育的中等—较好的碎屑岩储集层,而且碳酸盐岩也是区内重要的储集层类;中生界为区域盖层,石炭系—二叠系内部的砂泥岩组合构成纵向上的储盖组合;可形成内生连续式、上生下储式、潜山式等多种生储盖组合类型。石炭系—二叠系广泛分布的油气苗或钻井油气显示,为存在油气生成、运移与聚集的过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扬子地区古生界下寒武统牛蹄塘组、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上二叠统大隆组为我国页岩气重点勘探层位,关于下古生界两套地层页岩气赋存地质条件的研究较多,而二叠系相关的研究则较薄弱。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运用地球化学测试、XRD分析、扫描电镜、等温吸附等实验方法,对二叠系泥页岩的生烃条件、储集特征、含气性能等进行分析,并对页岩气发育有利区进行预测,对扬子地区二叠系页岩气赋存地质条件展开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扬子地区二叠系泥页岩有多个厚度中心,最大厚度可达175~200 m;TOC在四川盆地及其周缘较高,最高可达4.0%~5.0%;有机质类型以Ⅱ2型为主,整个扬子地区泥页岩成熟度较高,Ro可高达3.0%~5.0%。二叠系泥页岩中普遍发育原生晶间孔、粒间孔等原生孔隙和次生晶间孔、溶蚀孔、有机质孔等次生孔隙,此外还发育原生层间缝或页理缝、矿物收缩缝、有机质收缩缝、溶蚀缝等成岩缝和层间裂缝、节理缝、构造裂缝等构造缝。矿物分析表明,其脆性指数1和脆性指数2分别为8.8%~67.4%、9.4%~74.4%,平均值分别为34.43%、46.9%,显示扬子地区二叠系泥页岩脆性较强而有利于页岩气压裂开采。等温吸附实验显示,页岩全岩和干酪根样品吸附气量分别为2.0~4.3 cm3/g、3.5~5.3 cm3/g,平均值分别为2.75 cm3/g、4.25 cm3/g,表明该区二叠系泥页岩吸附性能较强。页岩气发育有利区预测结果显示,研究区存在成都—宜宾—泸州—重庆—广安、芜湖—南京—镇江、张家界—宜昌—常德—石首一共3个有利区。  相似文献   

11.
1980年夏,笔者参加了地质部青藏高原地调大队四分队(简称“西藏地质科考队”)在阿里地区狮泉河—日土—龙木错一带的地质调查和地层剖面的实测工作,写成题为“西藏日土多玛一带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地层及长身贝类等腕足动物群”一文。该文以藏北西部日土多玛地区四条实测剖面为基础,对自晚石炭世阿塞尔期(Asselian)到早二叠世卡赞期(Kazanian)的地层进行了划分,建立了吉普群,为一套巨厚的含砾板岩、砂板岩互层过渡为石灰岩的冈瓦纳相沉积。西藏地质科考队将其分为五个组,自下而上依次为;擦蒙组、展金组、曲地组、吞龙共巴组和龙格组。在该文中还论讨了各组的时代依据,肯定了本区萨克马尔阶(Sakmarian)地层的存在;提出了四个腕足动物化石组合,在对动物化石分析的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额济纳旗及其邻区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演化程度的平面展布和纵向分布特征的研究,结合对华力西中晚期—喜马拉雅期侵入岩露头分布和构造活动特征的分析,认为华力西晚期、燕山期侵入岩与构造活动对区内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的演化程度影响较大,印支期侵入岩和构造活动仅对部分地区烃源岩成熟度有影响,喜马拉雅期构造活动对区内烃源岩演化程度无影响。区内石炭系—二叠系系阿木山组(干泉组)和下—中二叠统菊石滩组烃源岩过成熟主要受华力西晚期侵入岩和构造活动的影响,上二叠统哈尔苏海组烃源岩演化程度受燕山期侵入岩和构造活动的影响。明确了不同期次侵入岩和构造活动对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演化程度影响的平面展布特征。综合研究认为,区内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不存在区域变质,成熟度总体为成熟—高成熟,部分剖面(井)烃源岩演化程度较高(达到过成熟),是由侵入岩的热接触变质和构造活动的动力变质造成的。石炭系—二叠系沉积之后,岩浆活动和构造活动相对较弱的地区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演化程度适中,为成熟—高成熟。  相似文献   

13.
安徽铜陵矿集区硅质岩成因及意义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铜陵地区二叠系栖霞组到大隆组(P_1q—P_2d)各层位中硅质岩分布广泛。通过野外地质填图过程中的详细观察和硅质岩常量元素、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分析,结果表明,这些硅质岩是热水活动间歇式、多次活动的结果。硅质岩构成铜陵地区二叠系主要的矿(源)层或矿胚层(Protore)之一。硅质岩具有低 Fe_2O_3/FeO、SiO_2/Al_2O_3、SiO_2/(K_2O+Na_2O)、SiO_2/MgO、MnO_2/TiO_2 值;低 Co高 Ni,Co/Ni<1,U/Th>1;低 ∑REE,负 Ce异常,重稀土相对富集等热水沉积物的特征,为热水沉积的结果。氧同位素估算的热水古温度为49~249℃(高温部分有后期岩浆的叠加扰动)。硅质岩是铜陵地区二叠系层控矿床的重要找矿标志,对于隐伏矿床的寻找和矿产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额济纳旗及其邻区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演化程度的平面展布和纵向分布特征的研究,结合对华力西中晚期—喜马拉雅期侵入岩露头分布和构造活动特征的分析,认为华力西晚期、燕山期侵入岩与构造活动对区内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的演化程度影响较大,印支期侵入岩和构造活动仅对部分地区烃源岩成熟度有影响,喜马拉雅期构造活动对区内烃源岩演化程度无影响。区内石炭系—二叠系系阿木山组(干泉组)和下—中二叠统菊石滩组烃源岩过成熟主要受华力西晚期侵入岩和构造活动的影响,上二叠统哈尔苏海组烃源岩演化程度受燕山期侵入岩和构造活动的影响。明确了不同期次侵入岩和构造活动对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演化程度影响的平面展布特征。综合研究认为,区内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不存在区域变质,成熟度总体为成熟—高成熟,部分剖面(井)烃源岩演化程度较高(达到过成熟),是由侵入岩的热接触变质和构造活动的动力变质造成的。石炭系—二叠系沉积之后,岩浆活动和构造活动相对较弱的地区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演化程度适中,为成熟—高成熟。  相似文献   

15.
在松Ⅰ~松Ⅵ6条深反射地震剖面上依据震相特征并结合地质演化过程分析识别石炭—二叠系,分析其层位反射特征及同相轴特征,建立松辽盆地北部地区石炭—二叠系地震震相特征识别标志。主要震相特征为中—强反射能量,局部存在高值,整体同相轴连续—较连续,由南到北、由西向东规律变化。利用已有的钻遇石炭—二叠系的探井资料和地震波传播速度,得到研究区时间-深度转换关系。由研究区石炭—二叠系相位追踪对比后的反射时间分布,计算石炭—二叠纪地层顶界面与底界面在深反射地震时间剖面上的走时之差,通过时深转换得出研究区基底石炭—二叠纪地层厚度和分布。全区地层分布不很均匀,主要在中央隆起带以东地区及西部断陷区出现2个厚度高值区;地层整体由浅到深大致可分为上、中、下3层,且地震震相特征互不相同。松辽盆地北部石炭—二叠系分布对东北地区主力油层之下的深层油气勘探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由于埋藏深、地质复杂及自然条件恶劣等原因,银根-额济纳旗及邻区石炭系—二叠系的油气勘查程度低,相关研究成果少。鉴于此,本文充分利用研究区的周缘露头,借助近30条剖面的详细调查,分析了本区石炭系—二叠系的沉积特征。研究表明,本区石炭系—二叠系包括了泥岩、砂岩、砂砾岩、碳酸盐岩和火山岩(或火山碎屑岩)等,海相生物丰富。暗色泥岩是石炭系—二叠系的主体,是潜在的烃源岩和盖层;火山岩(或火山碎屑岩)发育,碳酸盐岩多呈透镜状且硅化普遍,砂砾岩相对较少,三者构成石炭系—二叠系重要储层。岩石组成及展布特征表明,石炭纪—二叠纪期间,本区张裂频繁,火山作用强烈,远离陆源区,水体深而宁静,利于生烃物质发育。期间,区内主要发育了浅海相、广海海岸相、碳酸盐台地相、辫状三角洲相、扇三角洲相和火山喷发相等沉积类型。其中,浅海相和局限海岸相主要形成了烃源岩和盖层,其他沉积则形成了储层,为区内石炭系—二叠系造就了良好的油气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17.
贵州省黔西县官坝地区位于华南板块西南部,其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出露较好,界线处出露3层黏土岩。采集贵州黔西官坝地区二叠系—三叠系地质界面黏土岩1件U-Pb年龄样品、7件地球化学样品,对其锆石进行U-Pb定年以及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进行测试分析。锆石LA-ICP-MS U-Pb分析结果表明,U和Th含量分别为60.26×10~(-6)~297.9×10~(-6)和46.14×10~(-6)~244.26×10~(-6),Th/U比值介于0.76~1.55之间,为典型的岩浆锆石;获得~(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252.6±1.4) Ma,谐和年龄为(252.7±0.6) Ma。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黏土岩属于高硅、铝、钾、镁,低铁、钛的钙碱质中酸性火山物质,具有稀土元素总量相对较高、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和轻、重稀土元素分馏程度高的特征,负Eu异常明显,δEu=0.19~0.45。上述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贵州黔西官坝地区(华南板块西南)二叠系—三叠系界线位置总体上可与浙江长兴(华南板块东南)海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金钉子)相比较。  相似文献   

18.
藏南康马地区奥陶系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康马地区位于藏南拉轨岗日构造带南缘中部。康马“岩浆穹窿”(“变质核杂岩”)及其周围地层中的“拆离构造” ,是“藏南拆离系”(ChenZ ,etal,1990 ;B .C .Burchfiel,etal,1992 )研究的发源地之一。康马地区的冈瓦纳相二叠系 ,是藏南拉轨岗日构造带中唯一的代表性剖面。康马地区由此成为中外地质学者科考和研究的热点。但遗憾的是 ,长期以来 ,并未查明该区二叠系以下的变质构造地层的层序和时代 ,致使拉轨岗日构造带前石炭纪的地质演化史 ,几乎成为空白。康马地区二叠系以下的变质地层 ,最早由梁定益等(1983)笼统称…  相似文献   

19.
武清凹陷石炭—二叠系烃源岩的二次生烃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武清凹陷石炭—二叠系烃源岩自形成以来经历了复杂的构造-埋藏历史, 并发生过多次生烃演化过程.基于详细的构造-埋藏史研究, 结合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及矿物包裹体分析, 运用EASY% Ro数值模拟技术, 深入研究了武清凹陷石炭—二叠系烃源岩的生烃演化历史, 阐明了石炭—二叠系生烃作用发生的构造期次、生烃强度, 揭示了武清凹陷石炭—二叠系烃源岩曾发生过2次重要的生烃作用过程, 分别发生在燕山期与喜山晚期, 得出了二次生烃作用主要发生在喜山晚期的主要结论.此外, 还结合有机质热解模拟量版, 定量评价了石炭—二叠系各期生烃强度, 并提出了武清凹陷是华北石炭—二叠系油气勘探的最有利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20.
刘超  孙蓓蕾  曾凡桂 《地质学报》2014,88(8):1579-1587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是古生界向中生界过渡的重要地质历史转折时期,发生了地史时期规模最大的生物灭绝事件。石千峰组作为华北地台二叠系—三叠系过渡阶段沉积,其时代归属对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的准确划分至关重要。本文应用LA-MC-ICPMS对华北中部太原西山晚二叠世—早三叠世上石盒子组、石千峰组、刘家沟组中4件砂岩样品进行碎屑锆石U-Pb定年,4件砂岩样品(SNF、XM、K8、LJG)分别给出了最年轻锆石峰值年龄270Ma、296Ma、250Ma、262Ma,表明太原西山上石盒子组师脑峰砂岩(SNF)的沉积时间不早于270Ma,石千峰组底部K8砂岩(K8)沉积时间不早于250Ma。因此,太原西山地区石千峰组应归属于早三叠世,二叠系—三叠系的界线应位于石千峰组K8砂岩之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