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云南兰坪金满中生代沉积岩中的铜矿成矿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肖荣阁  陈卉泉 《现代地质》1994,8(4):490-496
兰坪-思茅中新生代盆地沉积岩中产出一系列热液型铜矿床(矿点),以石英、铁白云石与含铜硫化物(包括黄铜矿、斑铜矿、黝铜矿和辉铜矿)为主,呈脉状产于砂岩、页岩中,而单独的黝铜矿、方解石和重晶石脉则产于底部碳酸盐岩中.红色碎屑岩中的浅色还原层内的细脉和裂隙中也具有铜矿化。矿石构造以角砾状、脉状最为发育,矿脉多位于褶皱与走向断裂破碎带的叠加部位。金满铜矿的Sr、S、Ph同位素证据、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及液体包裹体资料表明,成矿元素主要来自沉积岩层,合矿卤水属于盆地卤水,流来自于硫酸盐的还原作用及沉积硫化物的淋滤溶解作用。含矿流体是H。O-NaCI~CO。体系卤水,成矿温度为150~300C,流体盐度为5%~20%NaCI。据含CO2包裹体的测温资料估算成矿压力大于6X10'Pa,相当于3km深的静岩压力。根据铜矿床成因研究,笔者提出了含矿热卤水储备与突发成矿作用的成矿模式。成矿前,矿化卤水象石油天然气一样,首先集中到一定的构造部位,在构造活动期突然爆炸成矿。成矿期由3个阶段组成,即爆炸充填、渗透充填与改造阶段,热液活动主要在前两个阶段。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元古宙成矿作用系列文章的第三部分。主要介绍元古宙铜矿的重要性、类型、时空分布特点、典型矿床实例以及矿床的形成环境等,重点是沉积岩容矿的铜矿床。  相似文献   

3.
国外元古宙的铜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元古宙成矿作用系列文章的第三部分。主要介绍元古宙铜矿的重要性、类型、时空分布特点、典型矿床实例以及矿床的形成环境等,重点是沉积岩容矿的铜矿床。  相似文献   

4.
周翔 《云南地质》2012,(3):320-324,304
玄武岩中铜矿的含矿岩系是指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组(P2e)上部~宣威组(P2x)底部的一套含铜背景值较高、且有明显铜矿化及铜矿层存在的含矿火山地层组合。依据容矿主岩,可分为三种类型:玄武岩型铜矿、玄武岩含碳沉积岩夹层型铜矿及沉积间断面上铝土质泥岩铜矿。  相似文献   

5.
大红山铜矿床Ⅰ号矿带赋存于曼岗河组第三岩性段内,含铜岩石主要为火山碎屑沉积变质的变钠质凝灰岩、钠长黑云片岩和火山喷流沉积的电气石硅质岩。含矿层岩性水平分带特征明显,由北向南可分为火山喷出岩相带→火山碎屑沉积岩相带→正常碎屑沉积岩相带,铜矿化与火山碎屑沉积岩相带关系密切。曼岗河上旋回酸性火山喷发及其碎屑沉积是该矿带形成的主导因素,3期火山喷发—沉积旋回分别形成了矿带内的3个主要铜矿体群初始矿层,后经区域热变质作用进一步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6.
陕西柞山地区穆家庄铜矿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尽管秦岭泥盆系铅锌金多金属成矿带成矿作用均与热水喷流沉积作用有关,柞山地区却有别于凤太地区,具有独特的铜矿成矿背景。本文通过对矿床的岩、矿石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认为浸染状贫铜矿石和近矿围岩的稀土组成和配分曲线基本一致,表明浸染状贫铜矿石代表了泥盆纪时期热水沉积事件所形成的含少量硫化物的热水沉积岩初步富集的产物,泥盆纪时期形成了穆家庄铜矿的初始矿源层。嗣岩中的层纹状硅质岩可能代表了泥盆纪时期的热水沉积岩性质。块状富矿石的稀土组成代表了广泛的陆陆碰撞造山运动所产生的流体热液作用的结果,它既就地改造了初始矿源层,而且从异地可能带来了部分成矿物质,在合适的构造部位改造富集成矿。穆家庄铜矿的成因为改造型的。  相似文献   

7.
中咀铜矿床位于扬子地台西缘江浪变质核杂岩内,围岩为一套中元古界变质火山-陆源碎屑沉积岩。原岩经过多期次变形变质作用,韧性剪切带控制了蚀变带、矿化带和矿体的分布。包括中咀铜矿在内的"里伍式"铜矿床物质具有多来源、成矿作用具有多期次、多成因的特点,其主成矿作用为燕山期中高温热液交代充填成矿,成因上属于海相沉积-改造型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含矿岩系本身,控矿构造主要为韧性剪切带和穹窿构造。  相似文献   

8.
对兰坪-思茅盆地中-新生代沉积岩、石炭纪玄武岩、铜矿石、铜矿物、铜矿脉石矿物和钙华的REE研究表明,存在三种稀土分布模式。各类沉积岩和绝大多数铜矿石、铜矿物属轻稀土富集型,铜矿脉石矿物及钙华主要属中稀土富集型,玄武岩和极少数银矿石属轻稀土弱富集型。研究结果指出,本区铜矿的成矿物质主要来自沉积岩(围岩),部分与基底火山岩有关。  相似文献   

9.
论东川脉状富铜矿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东川脉状富铜矿在历史上对矿山、对国家曾作出过重大贡献。汤丹厚大的层状铜矿也是50年代在广泛调查汤丹脉状矿的基础上发现的,从而肯定整个东川矿区层状矿的巨大工业价值。对脉状铜矿的成因,长期以来受着“脉状铜矿由层状铜矿就地取材”转化形成的思想束缚,因而对其评价-研究成果甚少。从脉矿现有的历史资料出发,结合当今的研究成果,认为东川矿区广泛分布含铜大于5%的富脉矿,脉矿与层状矿在伴生元素、稀土配分、硫同位素组成,爆裂测温等方面,二者均有明显的区别。脉铜矿是以深源为主形成的。建议对历史上曾开采,但至今未作详细地质工作的茂麓铜厂尽快予以评价。  相似文献   

10.
赛庭耐铜矿矿床类型为沉积岩容矿型,是目前赞比亚最大的铜精矿生产矿山。从矿区第一个铜矿化露头的发现,到一处大型铜矿床的雏形显现花费了70多年,经历了几上几下的找矿过程。其找矿过程可分为如下阶段:初期找矿阶段、RST阶段、英美公司阶段、开瓦拉公司阶段和第一量子公司阶段。新思路、新想法及新的钻探布置方式对本矿的最终发现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甘肃北祁连山志留系沉积岩铜矿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金春 《甘肃地质》2000,9(2):19-27
甘肃北祁连山志留系沉积岩铜矿产于红绿交替碎屑岩系中 ,矿体产在志留系旱峡组灰绿色砂岩层的底部 ,具有明显的层控特征。地球化学特征表明 ,旱峡组碎屑岩中铜富集系数及其相关的矿物组合含量明显高于其它正常沉积岩。矿体宏观及微观特征表明主要控矿因素是沉积环境、沉积作用。  相似文献   

12.
沉积岩形成过程中的有机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沉积岩形成过程中的有机作用张笑玉(北京大学地质学系,100871)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不同于岩浆岩和变质岩的最大差别是地表常温、常压下生物作用的参与,这种参与对于燃料矿床─—煤、石油、天然气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沉积岩形成过程中有机作用的研究近年来由于测...  相似文献   

13.
北祁连桦树沟(铁)铜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桦树沟( 铁)铜矿床矿石及含矿岩系的稀土元素、微量元素、稳定同位素、流体包裹体以及同位素年代学等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铜矿床形成于近大陆边缘的海底裂谷环境,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元古代基性火山岩,硫、碳主要来自海水。火山—沉积岩系经深循环水—热系统的作用,成矿物质被浸出和搬运,并经海底喷溢作用沉淀于海盆洼地中形成含矿层,后期变质作用使成矿物质活化、转移和富集。矿床成因为喷气(流)沉积—变质改造型( 铁)铜矿床  相似文献   

14.
新疆和静县乔霍特铜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乔霍特铜矿是位于新疆西天山的一个中型铜矿床。似层状矿化体赋存于上志留统中基性火山岩及沉积岩中 ,矿化富集受地层、构造、侵入岩的多重控制。火山岩属于发育不成熟的裂谷环境中的中基性岩类 ,赋矿火山岩与无矿火山岩的稀土元素组成近似 ,而与后期叠加改造形成的脉状矿化体的稀土元素组成有较大差别。矿石矿物主要为辉铜矿、黄铜矿、斑铜矿等 ,呈粒状和浸染状分布。成矿温度为 130~ 140℃。矿化溶液含岩浆水和变质水 ,属于酸性的富含钾、氯和二氧化碳的流体。矿化过程经历晚志留世火山热液充填 交代作用和海西早期岩浆热液的叠加、改造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云南省小寨地区玄武岩型铜矿矿床特征及成矿机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描述了鲁甸小寨玄武岩型典型铜矿的地质特征,初步认为该地区玄武岩型自然铜矿床是一具有工业价值及商业价值的铜矿类型,大地矿段具小型铜矿成矿条件,苏家箐矿段具中一大型铜矿成矿条件,苏家箐矿段值得进一步开展地质勘查工作。并通过和美国基维诺矿床的比较,从矿床地质特征,成因机理方面获得了几点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16.
胡萍 《矿产与地质》2007,21(5):567-572
克克齐矿区铜矿床分别产于石炭系中统本巴图组二岩段及上统阿木山组二岩段的海相火山碎屑沉积岩中,地表以铁帽的形式存在,岩石见褐铁矿化,探槽中可见有孔雀石。该铜矿床的成因类型是海相火山岩型。地下铜矿体的上方有明显的激电异常反映,激电异常应是本区寻找赋存在海相火山碎屑岩地层中铜矿体的找矿有利标志。文章论述了铜矿床所处的区域地质背号、矿区和矿床(体)地质特征、地球物理特征,初步分析了引起矿致异常的条件和因素,对异常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找矿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三家厂铜矿地质地球化学及找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易门三家石铜矿位于云南易门铜矿带西部,按产状、矿物组合及成矿作用可分为狮山式和凤山式矿床。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三家厂铜矿狮山式矿床是沉积岩容矿的海底喷流热水沉积硫化物矿床;凤山式矿床是狮山式矿床经后期构造和热液改造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李峰  甫为民 《云南地质》1995,14(1):1-13
对兰坪-思茅盆地中-新生代沉积岩、石炭纪玄武岩、铜矿石、铜矿物、铜矿脉石矿物和钙华的REE研究表明,存在三种稀土分布模式。种类沉只岩和绝大多数铜矿石、铜矿物属轻稀土富集型,铜矿脉石矿物及钙华主要属中稀土富集型,玄武岩和极少数铜矿石属轻稀土弱富集型。研究结果指出,本区铜矿的成矿物质主要来自沉积岩,部分与基底火山岩有关。  相似文献   

19.
中条山地区地质特征及铜矿床类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覃志安  薛克勤 《华北地质》2003,26(2):108-113
中条山地区出露的地层主要有新太古界涑水麻粒岩-角闪岩相杂岩、绛县群角闪-绿片岩岩相变质岩、古元古界中条群绿片岩相变质岩、担山石群变质砾岩-石英岩、西阳河群安山岩、沉积岩和中新元古界沉积岩。区内岩浆作用强烈,以绛县期、西阳河期火山喷发、涑水期岩浆侵入为主,火山作用为铜矿床的形成提供了大量的成矿物质。深断裂构造和褶皱构造,特别是其交汇处为成矿物质的运移和沉淀提供了空间。按成因该区铜矿床可分为次火山-火山气液再造型、远火山-沉积变质型、沉积变质型、层控热液型和热液脉型铜矿床,代表性矿床有铜矿峪、筐子沟、胡家峪、横岭关、落家河等矿庆。  相似文献   

20.
安徽月山矿田铜矿床的形成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安徽月山矿田两类铜矿床地球化学特征指示铜矿床成矿地质和含矿流体的来源与月山岩体具密切成因联系。月山岩体形成过程中,岩浆演化的动力学行为有利于含矿热液系统的形成和演化,且具备一个大型铜矿床的成矿潜力。岩浆的熔-流分离作用是该铜矿床形成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