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洪涝是影响印度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自然灾害。本文基于全球紧急事件数据库(Emergency Events Database,简称EM-DAT),通过识别洪涝事件,利用频次分析方法,分析了1950-2016年印度洪涝灾害事件频次的时空变化,揭示了印度洪涝灾害的时间和空间分异特征和因灾致死人口的变化特征。结果发现:(1)印度洪涝灾害呈现鲜明的季节变化特征,7-9月为高发季节,占总频次的65.704%,峰值出现在7月,占24.549%;1950-2016年洪涝频次总体呈增加趋势。(2)印度北部,特别是东北部,是洪涝灾害的高发区。(3)1950-2016年洪涝灾害致死人口随洪涝频次增加而增加,但单次死亡人口最大值和年最大死亡人口值均明显降低。由此表明,20世纪中叶以来印度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逐渐增强。本研究为进一步分析印度社会的脆弱性和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的洪涝灾害风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信阳市地处豫南山区淮河上游,地形复杂多样,过渡性气候明显,洪涝灾害十分严重,是淮河防洪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正确认识信阳市洪涝灾害的基本特征,把握相关影响因素,提高洪涝灾害防治对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运用历史灾害统计资料进行研究。结果如下:信阳市洪涝灾害具有以下基本特征:数量上,发生次数多,危害严重;时间上,发生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周期性,季节分布不均;空间上,发生区域差异显著,重点区域突出。影响因素上,信阳市洪涝灾害的发生发展是区域气候降水、地貌、河流水文、经济社会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气候降水是导致洪涝灾害最为直接的因素,地貌与河流水文是洪涝灾害发生的重要促进因素,经济社会因素对洪涝灾害具有放大与缩小效应。结合实际,信阳市洪涝灾害防治对策应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并重,重点做好如下工作:加强洪涝灾害防治工程建设,注重非工程建设,多措并举综合治理灾害。  相似文献   

3.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洪涝灾害的影响和复杂性日益加剧。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防洪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洪涝灾害风险管理和应急处置的基础和核心,风险评估模型直接影响洪涝灾害风险评估结果的可靠性。洪涝灾害风险是洪涝灾害复杂系统组成部分相互作用的结果,综合考虑洪涝灾害系统的特点以及智能体建模的优势,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智能体的洪涝风险动态评估理论模型。首先从复杂系统建模的角度出发,对洪涝灾害复杂系统进行分析建模,构建基于多智能体的洪涝灾害风险动态评估框架模型;其次,对所构建的框架模型中单个智能体模型进行研究,分别建立基于反应型的孕灾环境智能体模型和基于慎思型的致灾因子、承灾体和风险分析智能体模型,并对以上单个智能体的流程进行研究;然后以风险分析智能体联盟为例对模型框架中所涉及到4类智能体联盟的内部结构和流程进行分析,对构建的框架模型中涉及到的智能体通信协调和作用规则进行探讨;最后,在Netlogo平台上,基于30 m DEM数据和构建的模型,对淮河流域的暴雨型洪涝孕育发生发展全过程的人口风险进行动态评估。结果表明,构建的模型能有效评估洪涝灾害全过程中人口风险的动态。研究结果对洪涝灾害人口灾情评估、应急救助和应急管理都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分形方法在洪涝灾害预测中的应用:以广西梧州为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王良健  彭补拙 《地理科学》1998,18(3):242-248
洪涝灾害是由暴雨洪水形成的一种突发性、最常见的自然灾害,它发发生在时间序列上具有分形特征。以广西梧州解放以来发生的特大洪涝灾害年份建立灾变日期序列,运用分式布朗运动模型中的R/S分析对洪涝灾害发生的时间序列进行模拟,计算了H指数值,建立了(τ)/S(τ)的幂函数关系式等,并以此为依据,预测下次灾年将在1999年出现。  相似文献   

5.
洪涝灾害风险监测预警评估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洪涝灾害愈加频繁,灾害风险监测预警评估作为防灾减灾的重要基础成为当前灾害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灾害研究和应用的基础上,阐述了洪涝灾害风险监测预警评估的概念、 内容、评估的基本思路和监测预警的技术方法。本文提出:①应结合中国实际,加强洪涝灾害的基础研究,深入机理层面探索洪涝灾害的孕育、发生机制,以及减少洪涝危险性和承灾体脆弱性分析的不确定性。②以研究技术手段的进步促进洪涝灾害风险监测预警评估的发展,改进传感器性能,提高监测精度;综合多源遥感和各种基础数据;进一步发展“3S”集成技术。  相似文献   

6.
渭河流域汉代洪涝灾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冲  赵景波  张淑源 《地理科学》2011,31(9):1151-1156
通过对渭河流域汉代(202 a B.P.~220 A.D.)历史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对该区域该时期洪涝灾害等级、洪涝灾害的时间变化及成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汉代的423 a中,渭河流域共发生洪涝灾害109次,平均每 3.9 a发生1次。轻度涝灾,中等涝灾,大涝灾和特大涝灾分别占到洪涝灾害总数的44.0%,24.8%,22.9%和 8.3%。渭河流域汉代存在两个洪涝灾害多发期,分别出现在49~10 a B.P.和91~130 A.D.。渭河流域汉代轻度和中度涝灾存在3~4 a的周期,大涝灾存在20 a左右的周期,特大涝灾存在着60~70 a左右的周期。  相似文献   

7.
对2008年6月洪涝灾害的成因进行分析,提出洪涝灾害主要是系统性天气影响下的强降水引发造成;特殊的山区谷地造成排洪泄涝不畅是内涝产生的原因。并针对洪涝灾害的损失情况及其危害程度,提出防灾减灾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云南省金沙江流域洪涝灾害区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11个指标,运用模糊聚类方法进行了云南金沙江流域洪涝灾害区划,将该流域划分为3个洪涝灾害区、 8个洪涝灾害亚区,揭示了该流域洪涝灾害的地域差异性,为因地制宜地制定洪涝灾害防治规划及减灾防灾措施提 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统计分析了西南地区洪涝灾害面积、经济损失等。本区洪涝灾害成灾率高,损失大,活动在加强,损失的相对指标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本区是我国洪涝灾害的严重危害区域之一,选择洪涝灾害活动强度、人类活动强度和经济活动强度为基础指标,建立洪涝灾害度计算模型,并按计算结果对洪涝灾害进行区划.  相似文献   

10.
从重庆市洪涝灾害情况及其管理现状分析入手,构建了重庆市洪涝灾害管理体系。管理体系主要由6个模块组成:监测、预报、预防、应急反应、救援和援建模块,通过一定的数据接口连接,在GIS平台上成为一体化系统,对洪涝灾害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测,从而减少洪涝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1.
建国以来中国洪涝灾害成灾面积变化的小波分析   总被引:22,自引:6,他引:16  
文章以小波诊断技术为基础,对建国以来中国洪涝灾害成灾面积变化进行了多时间尺度分析。研究表明,建国以来中国洪涝灾害成灾面积变化具有明显的3年左右、9年左右和17年左右的特征时间尺度和相应的周期性变化特征;并且特征时间尺度近年来逐渐缩短,即成灾面积的变化渐趋频繁。根据这几个特征时间尺度上小波系数的演变趋势发现,在未来几年内,中国洪涝成灾面积呈现下降的总体趋势。根据小波方差分析发现中国洪涝灾害成灾面积变化具有显著的3年、9年和17年的主要周期,并以9年和17年的周期尤为显著;同时,根据功率谱的比较分析同样发现,中国洪涝灾害成灾面积同样存在着3年左右、7~9年和17年的主要周期。  相似文献   

12.
统计分析信阳市洪涝灾害的基本特征,运用灾害系统理论,对信阳市洪涝灾害的成因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信阳市洪涝灾害频发,灾情严重,年际变化大,季节分布不均,区域差异显著.信阳市在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载体等方面具有洪涝致灾的有利条件,洪涝灾害的发生是本区域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和承灾体之间共同作用的结果.结合信阳市洪涝灾害实际,合理的工程建设与非工程措施是有效减轻洪涝灾害的重要途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遥感技术在洪涝灾害防治体系建设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本文综述了遥感技术在洪涝灾害防治体系建设中的应用 ,包括洪涝灾害背景数据的建设和更新、洪涝灾害承灾体的识别和信息提取、洪涝灾害相关模型计算以及灾害监测、减灾救灾应急系统等方面 ,并对目前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中国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的成果指出,青藏高原水体的固液结构正在失衡,越来越多的冰川、积雪等固态水向液态水转化,这使得青藏高原洪涝灾害的风险加剧。本文以青藏高原地区历史洪涝灾害记录资料为依据,分析青藏高原地区洪涝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并结合区域内气象站点的降水数据,采用临界雨量法估算青藏高原各流域的洪涝灾害临界雨量,最终得出以下结论:(1)青藏高原绝大多数的洪涝灾害事件均由降水引发,平均每年发生洪涝灾害超过30次,并且洪涝灾害的年发生频次呈上升趋势;(2)青藏高原的洪涝灾害的高发区主要在河湟谷地以及横断山区,次高发区位于藏南河谷区以及河湟谷地的外围区;(3)青藏高原洪涝灾害的临界雨量值在高原的南部最高,其次是高原的东部和东南部,高原中西部及北部最低。  相似文献   

15.
基于SSM/I数据的淮河流域洪涝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淮河流域为研究区域,基于被动微波遥感SSM/I数据计算的极化比值指数PRI和RAT技术,提出极化比值变化指数PRVI。利用淮河流域1988~2005年6月下旬到7月期间的PRVI数据研究了淮河流域的洪涝时空特征,重点分析了发生流域性大洪水的1991年和2003年的洪涝特征,研究发现:淮河流域发生严重洪涝灾害的主要表现特征之一是淮河干流中游及其向北岸、上游和下游方向延伸约100km,向南岸延伸到流域南界的区域出现PRVI高值带,并结合淮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分析了PRVI高值带出现的原因,指出PRVI高值带包括了大部分沿淮河干流的湖泊、洼地、行蓄洪区,支流河口、下游洼地等。进一步认为高值带内的PRVI值越大,高值带的面积越大,洪涝灾害越严重,防汛形势越严峻。这一结论对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的监测和预警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中国洪涝灾害与泥沙关系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师长兴  章典 《地理学报》2000,55(5):627-636
综合分析近几十年中国洪涝灾害的增加与泥沙之间的关系,划分出4种泥沙影响水灾的形式,阐明泥沙加重洪涝灾害的机理。基于对泥沙与洪涝灾害关系的认识,提出我国洪涝灾害治理的可能途径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顾西辉  张强  张生 《地理科学》2016,36(3):439-447
搜集并分析了全国29个省份(不包括港、澳、台地区)1961~2010年农业洪旱灾害数据,深入探讨了中国洪旱灾害时空变异规律及其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大部分省份农业洪涝、干旱灾害具有明显的突变和趋势特征。中国中部、中西部及西北部洪涝灾害呈显著上升趋势;西北、东北地区及云南等地区干旱灾害呈显著上升趋势。除华北和东北地区外,洪涝灾害对农业的威胁日益严峻,而干旱灾害则无显著变化。这对中国粮食安全形成了重大挑战,尤其是西部以及北部地区粮食灾损率和灾损量显著上升。降水时空分布发生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共同影响了中国农业洪涝、干旱时空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8.
基于OWA-GIS的巢湖流域洪涝灾害风险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程先富  郝丹丹 《地理科学》2015,35(10):1312-1317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洪涝灾害的灾情日益严重。在流域风险识别的基础上,从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和防灾减灾能力4个方面选取评价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准则权重,基于有序加权平均法(OWA)计算指标的次序权重;构建OWA-GIS洪涝灾害风险评价模型,对巢湖流域洪涝灾害风险进行评价。研究表明:巢湖流域的东南部洪涝灾害风险较大,特别是庐江、无为、居巢区、和县等地。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巢湖流域的西南部、西北部和北部,舒城、肥西、肥东县风险低。随着决策系数的增大,决策者的态度由乐观到悲观,得到的风险值也越来越大。基于OWA-GIS的洪涝灾害风险评价是一种情景分析,评价不同决策态度下的风险状况,可拟定更多的复合情景,预测未来某种自然及经济条件下和不同决策态度下的风险,为区域制定规划和灾害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中国短时洪涝灾害危险性评估与验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基于自然灾害风险理论、借助GIS空间分析功能、采用归一化和层次分析法,对中国全国范围尺度进行短时洪涝灾害危险性评估。通过对洪涝灾害危险性因子分析,分别提取当天降雨量、前三天降雨量、地形高程、地形标准差、河湖网络等因素作为评估因子,提出了各因子危险性指数计算方法,以及全国洪涝灾害危险性指数计算模型公式,根据统计分析危险指数的最小值、最大值,结合历史灾情,利用阈值分割法确定危险等级分割值为0.3、0.45及0.6,将洪涝灾害危险等级划分为高危险、中危险、低危险与无危险四个等级,从而建立类似于天气预报模式的全国洪涝灾害危险性评估模型,并以2009年9月14日为例进行了洪涝灾害危险等级评估的实际应用。最后,本文提出了基于昨日灾情的危险性评估结果验证方法,通过整理同期昨日灾情资料构建灾情数据库,对2009年汛期的洪涝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分别从数量和面积两个角度,基于县和地市两级行政区划作为验证单元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洪涝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面积上看均具有较高的正确率,与实际灾情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20.
洪涝灾害对产业系统造成的经济影响既有直接经济损失也有间接经济损失,而间接经济损失远远高于直接经济损失,研究间接经济损失对灾害风险控制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利用2016年湖北省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数据,从产业关联视角计算不同洪涝淹没水深下的产业部门间接经济损失。研究结果表明:① 随着淹没水深增加,不同产业部门受洪涝灾害冲击引起的直接经济损失与间接经济损失相应增加。② 大部分产业部门由于产业关联关系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高于直接经济损失;当淹没水深较小时,一些资产较密集的产业部门受洪涝灾害冲击较大,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于间接经济损失。③ 全社会总直接经济损失与间接经济损失呈非线性关系,且间接经济损失随着直接经济损失增加而增加;当淹没水深大于2.093 m时,间接经济损失约是直接经济损失的1.15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