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海洋岛海域水温异常波动与养殖栉孔扇贝死亡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海洋岛海域水温异常波动,与该海域养殖栉孔扇贝大批死亡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首先,总结了几年来海洋岛海域养殖栉孔扇贝死亡的特征。其次,结合水温观测数据分析了水温异常波动与栉孔扇贝大批死亡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是:大幅度、跳跃型水温异常波动是导致扇贝死亡主要原因。最后,通过生物试验证实了上述观点。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通过对东山岛外海浮标观测的表层水温(SST)数据进行分析,发现2016、2017年夏季东山岛外海表层水温均存在周期为5~8 d的亚潮频波动信号,最大振幅分别为3.1 ℃和2.1 ℃。结合卫星遥感SST数据以及风场数据,采用小波分析、交叉小波分析等方法对该现象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2016年夏季表层水温中出现的亚潮频波动信号源自短波辐射,表层水温变化滞后短波辐射1天左右;2017年夏季的亚潮频波动源自沿岸风应力,表层水温变化滞后沿岸风应力2天左右。2016年和2017年表层水温出现的亚潮频波动均与台风有关,但信号的来源出现差异是因为2017年台风过境引起了较强的沿岸风松弛现象,在沿岸风中出现了亚潮频波动信号,沿岸风影响上升流变化,进而引起表层水温的变化;2016年由于台风过境引起的沿岸风松弛现象较弱,沿岸风中并未出现亚潮频波动信号,而表层水温中的亚潮频波动信号源自短波辐射,这可能与台风引起局地天气系统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3.
将热带太平洋表面水温的时空变化视为各种波动的合成,用频率一波数谱方法进行分析,得到三个方面结果.1.各种波动的时空谱特征是:主峰集中于低频段和低波数上,随频数和波数的增加谱值迅速衰减;同一频率一波数下,西退波大于东进波的情况居多.2.各种波动的比重和位置是:准静止波甚微,瞬变波占绝大多数;驻波占瞬变波的13%,移动波占87%,东进波占瞬变波的42%,西退波占44%;静止波的波脊在93°W,驻波的波腹居93°W.3.主要波动与埃尔尼诺事件密切相关,并能解释一些现象(1)波动周期与埃尔尼诺/南方涛动的周期是相近的;(2)波动波幅与同一频率下埃尔尼诺/南方涛动的幅度是相近的;(3)波动的波向、传播的距离和历时与埃尔尼诺的运动是相近的;(4)准静止波波脊和驻波波腹出现在90°W附近,从而加强了该处的波动,这与埃尔尼诺事件在南美洲沿岸的温度变幅为最大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南海4个岩心的74个样品进行Q型因子分析,求得4个浮游有孔虫组合:亚热带-热带组合,温凉组合,热带易溶组合和亚热带组合。亚热带-热带组合为优势组合,它的发育状况反映了晚第四纪西太平洋热带海水对南海的影响程度,其因子载荷作为古海流特征的参数。温凉组合的发育与南海存在冷涡有关。利用转换函数FP-12E计算了南海南部表层古水温,冰期与间冰期的表层水温平均变化冬季为4.7℃和2.9℃,夏季为3.0℃和2.1℃,季节性温差冰期最大可达8.6℃,间冰期最大可达5.0℃,均比太平洋同一纬度海区的大。冬季表层古水温波动比夏季的大。全新世的表层水温呈上升趋势,但在NS86-43柱中有一变冷现象,这可能和the younger Younger Dryas有关。  相似文献   

5.
利用最新研制测温链浮标,根据1994年6-8月在辽宁省长海县海鲜岛扇贝养殖区现场连续观测的水温实测数据,分析该区域水温连续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在0-10m范围内,水温存在着极为频繁的急剧变化,而且水温的连续与潮位的变化基本相同。通过时间序列频谱分析可以看出水温波动存在着明显的潮周期特征,并且水温剧烈波动的时间与扇贝出现大量死亡的时间相吻合。  相似文献   

6.
许金殿  曾刚 《台湾海峡》1991,10(1):33-38
本文以实测资料为依据,利用时间序列功率谱的方法,分析大亚湾湾口冬季的海流波动特点,得出了本海域海流波动是以半日分潮潮流为主的半日分潮、全日分潮和浅海分潮潮流共存的波动形式,其振幅表层大于底层等结论。文中还指出了半日分潮、全日分潮和浅海分潮潮流波动振幅变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台湾海峡冬季亚潮频水位波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立 《海洋学报》1989,11(3):275-283
冬季台湾海峡两岸水位存在较强亚潮频波动,西岸尤为显著.波动能量在32、10.7、4.6、3.6和2.9天频带出现谱峰.分析表明除主要由风场波动造成的埃克曼增减水(32、3.6天波动)外,海峡风场的波动还激发了周期为4.6和2.9天的陆架波,16天波动也具有陆架波的物理性质,但源于东海,非海峡风场所致.  相似文献   

8.
王寿景  李立 《台湾海峡》1993,12(4):303-311
本文根据历史水文气象资料,用条件谱分析方法,分析了厦门港水动力因素低频波动特征并探讨其发生机制。结果表明,低频波动清楚地表现为水位和表层盐度的波动。厦门港水位的低频波动主要源自平潭站的水位波动,风的贡献是次要的;条件谱分析了难以描述表层盐度低频波动和九江径流波动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9.
杭州湾水位低频波动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陈伟  苏纪兰 《海洋学报》1991,13(1):1-12
本文利用谱方法分析了杭州湾海区1973-1974年冬夏季水位低频波动的特征.所建立的复谱响应模式,基本上能将影响湾内水位波动的各动力因素及其贡献大小有效地分离开来.结果表明,沿岸风的Ekman输运效应对湾内水位波动的影响比当地风摩擦作用更为重要,陆架自由波动的影响效应亦明显存在.此外,一个近似估算还表明,湾内0.4cpd的水位波动特别明显,可能与黄、渤海海湾的共振有关.  相似文献   

10.
沉积物镁铝含量比及其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张士三  陈承惠 《台湾海峡》1993,12(3):266-271
沉积物的镁铝含量比——m 值(m=100×MgO/Al_2O_3)与沉积水介质的盐度、pH 水温关系密切。当水温处在冰点以下时,沉积物的m 值随水温降低而增大。当水温处在冰点以上时,水介质的盐度、pH 和水温的增加,都有利于m 值增大。由于气候条件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沉积水介质的特征,因此,沉积物的m 值对古气候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判别功能。通过对中国元古宙以来沉积物m 值的分析,发现古气候的热冷变化有1200Ma 的周期,其中还有次一级的热冷气候波动。第四纪的气候是处在热气候期后期的一个冷的气候波动阶段。  相似文献   

11.
根据1984-1993年蓬莱验潮站水位自记曲线资料,考察了该站的非潮汐水位波动资料分析表明,这种非潮汐水位波动是本区的一种较为经常的现象,且有较大的波高,最大可达124cm,超过当天半日潮潮差(107cm)。它们主要包含3个频段的水位波动,周期分别为8-12、20-30和60-120min,本研究主要揭示这些水位波动的特征和性质,特别是由此而产生的假潮,同时,通过对相关场资料的分析,揭示了引起这种较大振幅水位波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推进系统是自主水下航行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螺旋桨推进器虽然推进效率高,但存在着低速状态下机动性不足、噪音以及水流扰动的问题,相比之下模仿鱼类的推进方式在推进效率与机动能力上具有极大优势。在模仿鱼类的推进方式中,仿生波动鳍推进方式具有高机动性与高稳定性的特点。影响仿生波动鳍推力大小的因素主要有幅值、频率及相位差等控制参数,此外还包括波动鳍自身结构的长度、材质等物理因素,探讨物理因素的影响对于指导仿生波动鳍的设计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鳐鱼形态学的研究,设计了一套简化的仿生波动鳍推进装置,并设计了仿生波动鳍的实验平台以及软硬件系统,依托于此套系统重点研究了鳍条材质、鳍条间距、鳍面长宽比、鳍面安装的松紧程度等物理因素对于波动鳍推力的影响。研究结果揭示了物理因素对于波动鳍推力影响的规律,对于今后研制高性能的仿生波动鳍推进装置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东海群岛西南海域单站潮流及温盐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东沙群岛西南海域定点站3个航次观测的海流,水温资料及同期的温,盐度断面资料,用谱分析方法对该站海流,水温时间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站海流和水温的时间变化都具有明显的全日周期和半日周期波动的特征,潮流为不规则全日潮,主轴顺时针方向旋转,和总流动类似,斜压运动也主要是顺时针方向旋转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重新求得有限均匀水深二维随机波动的二阶解的基础上,严密地导出了有限均匀水深二维随机波动二阶功率谱的表达式,准确地给出了二维深水随机波动二阶功率谱核函数在不同区域上的取值,从而修正并完善了Tick在这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潮汐作用下渤海温跃层波动与起伏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潮汐(四大分潮 M2,S2,K1,O1同时输入)作用下渤海温跃层起伏与波动的三维数值模型(将海洋分为3层,即上混和层、跃层和下混和层),揭示了整个海区温跃层上界面处跃层起伏(在文中指每个时刻跃层波高的周期平均值)的地理分布及叠加在起伏之上的潮周期波动的时空变化,模拟出跃层波动与实测基本一致.结果发现大振幅的跃层波动均发生在海峡及近海地形突变之处.一般界面波动的波高大于甚至远远大于同一位置的表层潮波.从位相以及周期来看,潮波和跃层上下界面波动相互之间,有些海域一致,有些地方则相差甚远.跃层上界深度及厚度的梯度,对跃层起伏分布有一定的影响.跃层起伏还可能与海岸海底摩擦有关.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近十年来获得的NOAA卫星红外影像,较为系统地分析了东海海洋锋(黑潮锋、对马暖流锋和浙江沿岸锋)的波动谱特征以及形态的演变。同时还利用浮标测流结果分析了锋面波动中的流态。分析结果表明:东海黑潮锋通常存在4~5个折叠波形,其波长平均约200km,波动随黑潮流向东北方向传播,速度约16cm/s。浙江沿岸锋的波动多呈锯齿形,其波长较短,波数多。在浙江沿岸锋波动发展过程中,其波长从开始的20~40km发展成30~60km,它们约以18cm/s的速度向东北方向传播。东海海洋锋波动演变形态复杂,其中黑潮锋的波动可能演变成锋面涡旋、暖丝和暖环。  相似文献   

17.
不同盐度波动幅度对缢蛏生长和生化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盐度波动幅度(盐度恒定组S0为对照,盐度波动幅度设3、6、9、12和15五个水平,分别用S3、S6、S9、S12和S15表示)对缢蛏生长和生化组成的影响,实验周期90d。结果表明:随盐度波动幅度的升高,缢蛏存活率、分别以末壳长度和末体质量表示的特定生长率(SGRFL和SGRFQ)呈上升趋势,当到达临界值后,其存活率、SGRFL和SGRFQ随盐度波动幅度的升高而下降;而缢蛏水分和粗蛋白含量呈下降趋势,当到达临界值后,其水分和粗蛋白含量随盐度波动幅度的升高而上升。Turkey’s多重比较发现,S3、S6和S9盐度波动处理组缢蛏的存活率、SGRFL和粗脂肪含量与对照组相比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S6和S9盐度波动处理组缢蛏的SGRFQ显著高于对照和其它处理组(P0.05)。缢蛏存活率、末壳长度、末体质量、SGRFL、SGRFQ、水分含量、粗蛋白含量、粗脂肪含量和灰分含量达到最适值的盐度波动幅度分别为3.24、5.16、5.47、5.00、5.41、6.20、5.32、5.20和6.94。  相似文献   

18.
利用 POM(Princeton Ocean Model)海洋数值模式建立渤、黄、东海冬季三维环流动力学区域模型。模型在海-气边界使用包括风应力、气压和热通量的大气驱动, 海洋边界使用西太平洋模式提供的环流和潮位驱动, 综合模拟潮波运动、温度、盐度、环流变化和水位低频波动。 模拟了 2001 年 1 月寒潮过境时黄、 渤海水位低频波动及流场变化, 分析了其对大风过程、 气压、降温的响应, 发现冬季强劲的北风和西北风都可以通过抽吸振荡在渤、 黄海诱发水位的低频波动, 东北风则由于地形影响不能诱发渤、黄海的低频波动。气压和降温只是在波动幅度上有一定的影响。波动发源于渤海和北黄海, 最大波幅可以达到 0.6 m。波动进入南黄海后有沿黄海深槽西侧传播的倾向, 波动幅度在传播过程中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9.
台湾海峡两岸月平均海面高度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应用时序分析方法,在频域内讨论了台湾海峡两岸月平均水位的波动,并就其与风、气压、水温及黑潮之间的关系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东海海洋锋的波动及演变特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本文利用近十年来获得的NOAA卫星红外影像,较为系统地分析了东海海洋锋(黑潮锋、对马暖流锋和浙江沿岸锋)的波动谱特征以及形态的演变。同时还利用浮标测流结果分析了锋面动中的流态。分析结果表明:东海黑潮锋通常存在4-5个折叠波形,其波长平均约200km,波动随黑潮流向东北方向传播,速度约16cm/s。浙江沿岸锋的波动多呈锯齿形,其波长较短,波数多。在浙江沿岸锋波动发展过程中,其波长从开始的20-40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