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王佩贤  刘永睿  王婷 《测绘科学》2012,37(5):200-201
为了使GPS的观测成果在实际中得到应用,必须把GPS观测得到的WGS-84坐标转换成实际需要的国家大地坐标或地方独立坐标。本文利用Excel软件的宏程序VBA进行编程,实现不同坐标系之间坐标的相互转换。并且给出一些关于坐标转换的算例,结果表明:所编程序可以方便、快捷、可靠、准确地解决不同坐标间的转换问题,能够满足设计计算工作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通过CORS技术获得的流动站的初始坐标是WGS-84坐标或CGCS2000坐标,而客户一般需要得到的是地方坐标成果。由于存在保密参数的问题,如不进行额外的技术处理,网络RTK很难实时得到预期坐标系的成果。针对此问题,研制出CORS实时在线坐标转换软件,以满足实际工程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宋雷  胡伍生 《测绘通报》2012,(Z1):29-31,35
提出基于神经网络坐标差学习的GPS坐标转换新方法,基于该方法利用某区域的GPS控制网观测数据将GPS点的WGS-84坐标转换为1980西安坐标,利用二维约束平差得到的GPS网点1980西安坐标系坐标作为比较数据,与传统的七参数模型和四参数模型方法的转换坐标和二维约束平差坐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利用神经网络方法进行坐标转换完全可行,传统方法和神经网络方法转换的坐标精度基本相当,神经网络方法略优且精度较均匀。神经网络方法可以得到统计精度优于±0.025 m的平面控制结果,能满足工程应用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己经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由于GPS定位得到的观测成果通常是世界大地坐标系统WGS-84中的坐标或坐标差,但在实际应用中上需要的往往是地面点在国家坐标系或地方独立坐标系中的坐标.确立坐标系统转换模型并分析此模型的精度,根据至少3个公共点的两套大地坐标利用最小二乘法原理求出转换参数.本文以W...  相似文献   

5.
G PS定位是利用G PS卫星位置,以卫星天线到接收机天线的距离作为观测值来解算接收机坐标的理论和方法。伪距单点定位仅是以G PS信号中的测距码作为距离观测值以此来解算目标的坐标值及接收机钟差的方法。简单介绍了G PS 伪距单点定位的基本理论模型,分别探讨了其最小二乘解法和Kalman滤波解法。最后对两种解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Kalman滤波能够很好的平滑解算结果,使得结果的稳定性更好。  相似文献   

6.
随着国家CGCS2000坐标系统的推广使用,我国石油行业存在巨大的坐标系统转换需求。以沁水盆地为例,基于已有国家控制点并新增部分控制点,构建了研究区GNSS控制网,再采用静态观测对各控制点进行两时段的连续观测,然后对观测数据进行处理与解算,求取研究区坐标转换参数,转换成果经过精度验核满足石油行业精度要求。实践表明,GNSS静态观测技术具有精度高、野外操作适应性强、成本较低的特点,适用于石油行业的坐标系统转换。  相似文献   

7.
针对广州市存量国土规划空间数据坐标转换需求,本文介绍了常见坐标转换模型,研究制定了技术路线、坐标转换流程,探讨了空间数据坐标转换质量控制要点,并以广州市黄埔区2000坐标转换工作为例,介绍了该方法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8.
陈弘奕 《测绘通报》2007,(12):66-67
利用ADS40三线阵推扫式数字航摄仪进行航空摄影作业时,其机载GPS和地面基站GPS获取的观测数据经处理后的成果为WGS84坐标系统,而我们测绘的数字线划图(DLG)、数字正射影像图(DOM)、数字高程模型(DEM)往往是建立在西安80坐标系统或地方独立坐标系统下,因此,ADS40数字航摄仪后期数据处理的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通过坐标系统转换得到西安80坐标系或地方独立坐标系的平面坐标;通过大地水准面精化模型得到国家85高程。一、坐标系统转换的数学模型ADS40数据后处理软件,坐标系统转换的实质内容是将WGS84大地坐标转换为西安80大地坐标,其…  相似文献   

9.
大地坐标与高斯坐标的转换程序研究和精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分析了大地坐标与高斯坐标的转换公式的基础上,得到了适应电算的公式.采用编多个子程序的方法实现二者之间的转换,编程实现了北京54坐标、西安80坐标和30带高斯坐标和60带高斯坐标之间的转换;对转换的成果的精度进行分析,得到了如下的结论:用转换程序所得到的坐标精度能满足日常的生产使用,但存在着一定的误差.  相似文献   

10.
GPS-RTK测量得到的是WGS84坐标系下的地心3维坐标,而实际应用中较多使用的是地方施工参心2维平面坐标,如何实现WGS84坐标与地方施工坐标系的转换,一直是GPS应用中关心的热点。本文详细介绍了GPS-RTK坐标转换至施工平面坐标系的两种坐标转换模型,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11.
刘学军 《北京测绘》2014,(6):142-145
为了更好地利用已有大地测量成果、GPS测量成果,必须进行不同坐标系统之间的坐标转换。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参考椭球建立的大地测量坐标不同,特别是地方坐标和国家坐标经常进行转换,因此研究平面坐标转换及参数的确定的数学模型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GPS测量所提供的高程为相对于WGS-84椭球的GPS大地高,而我国使用的是正常高。大地高等于正常高与高程异常之和,要使GPS高程在工程实际中得到应用,必须先求出高程异常,进而获得正常高。结合GPS测量和水准测量资料,用神经网络方法和二次多项式曲面拟合方法拟合高程异常,对拟合精度进行了分析比较,得出了有实用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在工程施工中,通常使用的是地方独立坐标系,各类工程施工图、成果图都要求使用地方平面坐标。如何实现GPS测量坐标到地方坐标的转换,一直是工程施工中的热点问题。本文介绍了从GPS定位坐标至平面坐标的两种转换模型,其中坐标网格法采用格网内插,算法设计简单,计算复杂度低,但精度会受内插网点的影响。在海南岛范围内精度较高,但沿海区域因无差值节点,需将格网外推。克里金内插法计算复杂度较高,但利用变形区域附近的点内插出畸变趋势,转换效果较好。通过对全岛范围约200个静态GPS点位、水准点位的转换结果进行比较,克里金转换算法可以满足一般工程测量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基于时空系统统一的北斗与GPS融合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目前已经发射9颗“北斗”卫星,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的基本系统已建设完成,正开展星地联调和测试评估工作,已经具备我国范围内的初步三维定位导航能力。本文研究了Beidou和GPS的时间系统/坐标系统的统一、卫星广播星历与卫星位置计算,以及二者的高精度定位算法,并实现了Beidou和GPS载波相位的数据融合和高精度联合定位,最后通过2011年9月29日的实测数据和处理结果证明了本文方法的正确性,同时为北斗二号系统的调试提供相关试验与结果。  相似文献   

15.
用神经网络方法转换GPS高程   总被引:63,自引:2,他引:61  
本文提出用神经网络方法转换GPS高程为正高或正常高,给出一种改进了的BP神经网络拓扑结构和算法,并用GPS的实际定位资料构成43个样本集作了在计算分析,估算的精度达到厘米级、最后用网络方法与二次多项式曲面拟合大地水准面转换GPS高程的方法作了比较,神经网络方法的精度优于二次多项式曲面拟合法,而且精度比较稳定,对已知样本点的数量要求较少。  相似文献   

16.
在并置站上对GPS和VLBI两种空间技术测定的地心坐标进行了比较,经过历元统一、偏心改正和七个转换参数之后,得到了两种空间技术地心坐标之间的不符值,其可以认为是这两种空间技术的真正实现精度,这两种地心坐标三个坐标轴方向分量的外符精度都在1 cm之内,试验说明了GPS和VLBI确定的地心坐标已达到毫米级。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ITRF2008框架下VLBI和GPS两种空间技术确定地心坐标的真正实现精度,在并置站上对VLBI和GPS两种空间技术测定的地心坐标进行了比较,经过偏心改正和七参数转换之后,得到两种空间技术地心坐标不符值的加权中误差,其可以认为是这两种空间技术的真正实现精度,经比较分析这两种地心坐标三个坐标轴方向分量的外符精度都在10mm之内,说明VLBI和GPS确定的地心坐标精度已达到毫米级。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坐标系转换的基本方法,通过试验分析了区域范围内三参数、七参数转换及测点与公共点之间距离对手持GPS坐标精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GPS坐标转换方法对于GPS空间定位系统至关重要。目前已有很多方法被提出用于转换GPS坐标,但效果并不是很显著。究其原因,是因为大多数都存在模型误差和投影误差。针对目前方法的不足,本文利用深度学习对非结构化数据处理的优势,提出了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的GPS坐标转换方法。该方法将GPS数据转化为非结构化图片数据,以其作为CNN的输入层来训练GPS坐标转换模型,这样能够最小化满足对数据的预处理要求,无监督地从数据中学习出有效特征。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与传统坐标转换方法相比,具有更高的转换精度。  相似文献   

20.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ime series of geodynamic parameters determined with different 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s (GNSS) exist and are only partially explained. We study whether the different number of orbital planes within a particular GNSS contributes to the observed differences by analyzing time series of geocenter coordinates (GCCs) and pole coordinates estimated from several real and virtual GNSS constellations: GPS, GLONASS, a combined GPS/GLONASS constellation, and two virtual GPS sub-systems, which are obtained by splitting up the original GPS constellation into two groups of three orbital planes each. The computed constellation-specific GCCs and pole coordinates are analyzed for systematic differences, and their spectral behavior and formal errors are inspected. We show that the number of orbital planes barely influences the geocenter estimates. GLONASS’ larger inclination and formal errors of the orbits seem to be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initially observed differences. A smaller number of orbital planes may lead, however, to degradations in the estimates of the pole coordinates. A clear signal at three cycles per year is visible in the spectra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our estimates of the pole coordinates and the corresponding IERS 08 C04 values. Combinations of two 3-plane systems, even with similar ascending nodes, reduce this signal.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satellite constellations and the resulting geodynamic parameters is important, because the GNSS currently under development, such as the European Galileo and the medium Earth orbit constellation of the Chinese BeiDou system, also consist of only three orbital plan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