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京津空间相互作用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12  
戴学珍 《地理科学》2002,22(3):257-262
在对京津空间相互作用的历史、现状及趋势分析的基础上,着重剖析了距离、规模、互补性及介入机会等空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在京津空间相互作用中的影响,并将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因素对京津关系的影响引入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以期为京津联合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
长株潭旅游一体化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杨洪  罗秋君  李蔚 《热带地理》2003,23(4):380-384
依托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推行旅游一体化,将3市联合起来,把旅游经济做大、做强,形成一个增长极,带动全省旅游经济的腾飞,这是湖南旅游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与选择.文中探讨了长株潭旅游一体化的基本内涵,并在客观分析3市旅游资源优势和旅游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3市旅游一体化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3.
台湾海峡两岸地缘经济整合的 驱动机制与途径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樊杰  赵燕霞  田明  张文忠 《地理学报》2003,58(3):415-423
基于对地缘经济整合的理论思考和内、外部驱动机制的分析,论证了海峡两岸地缘经济一体化是中国在全球经济区域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战略选择的观点。通过海峡两岸经济整合的内部基础、特别是近年来台湾经济发展对大陆依赖性的解剖,反映了海峡两岸经济一体化的雏形。采取现状与前景预测相结合的方式,探讨了两岸经济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整体竞争优势和地位,从而确定了经济整合的目标和战略重点。并着眼“海峡两岸经济整合促进统一大业实现”的立论,提出了若干政策层面的建议:立足两岸互补条件和各自的竞争潜力、加强经济合作;构筑垂直与水平分工并重的产业分工体系;建立两岸新的区域合作框架和经济合作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4.
合肥经济圈空间关联时空演进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道才  孙家敏  陆林 《地理科学》2017,37(5):738-747
从城市产业角度出发,依据2009~2014年的相关数据,采用城市流和ESDA模型对合肥经济圈空间关联进行分析,揭示空间相互作用的时间演变过程和空间分布。结果表明: 经济圈形成了较稳定的中心-外围格局,空间结构呈现以合肥为中心圈层式向外辐射状,淮南和六安有望成为次增长极。经济圈产业外向功能性不强且出现异化,城市流倾向度呈现明显的等级异质性和不均衡性。经济圈产业外向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空间自相关符合距离衰减规律。经济圈区域不平衡态势明显,空间关联的时空分异特征明显。应推进区域一体化,加快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港口物流业是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排放的产业。世界经济全球化、宏观经济形势变化,以及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给大连发展现代港口物流业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论文阐述了现代港口物流的内涵,分析了大连发展现代港口物流业的优势和现状,提出了整合港口资源,构建现代信息平台,加强港腹互动,大力培养现代港口物流人才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6.
整合:我国城市群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选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城市群的存在是区域城市化与城市区域化的重要表现,它作为区域城市化高级阶级的现象,是集聚与扩散共同作用的产物。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必然要求重视和加强城市群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群的发展壮大能极大地提升我国的国家竞争力,对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在经济全球化,特别我国成功人世将进一步与世界经济体系接轨的发展背景下,展开探讨我国城市群经济整合机制及模式,寻求城市群的持续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7.
王开泳  陈田  王丽艳  袁弘 《地理科学》2008,28(2):173-178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力也不断增大。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城乡互动发展的态势日益明显。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半城市化地区,可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提升城市化的质量,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以成都市双流县为例,在充分认识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模式内涵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双流县目前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特征,作为制定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模式的依据和基础。在充分把握双流县与成都市的互补关系与一体化趋向的基础上,贯彻功能区的思想,制定了推进双流县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发展模式。对推进中国城市化进程,实现城乡一体化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把握兵地聚落差异,以期为新疆兵地融合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基于土地利用数据,运用探 索式空间统计模型定量分析天山北坡兵地乡村聚落空间格局与经济发展差异,并基于其差异对其 融合发展提出相应对策。结果表明:(1)天山北坡兵团与地方乡村聚落在空间、规模、区位以及形 态分布特征上均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乡村聚落空间整体上呈集聚分布模式,地方聚落集聚态 势较明显;聚落规模呈低值集聚的分布特征,兵团聚落大多为大规模聚落斑块,地方聚落则相反; 乡村聚落的分布具有明显的高程、坡度、道路、河流、城镇指向性,而兵团聚落分布于区位条件较差 地区;在乡村聚落的外部形态复杂度上,地方聚落大于兵团聚落;(2)经济发展方面,天山北坡整体 经济发展较为良好,兵团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较高,以农业作为主要产业,地方经济结构较为多样, 除农业外,牧业也是其主要产业;(3)基于兵地聚落间差异,提出相应的融合对策,在空间格局上, 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进行兵地聚落的迁移合并;在经济发展方面,有效利用优势互补原则,推进兵地 间产业融和。  相似文献   

9.
常德市与环洞庭湖经济区一体化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德市社会经济发展无论从常德市在环洞庭湖经济区的空间位置、社会经济地位、还是发展前景 ,应实行一体化发展战略。文中提出了实施一体化发展的新举措 ,即生态为本、治水为重、保护性开发 ;优化结构、明确功能、点轴带发展 ;因地制宜、突出重点、阶段性推进 ;规范政策 ,科学规划 ,湖区一盘棋  相似文献   

10.
高鹏  宁越敏  何丹 《地理科学》2022,42(10):1767-1777
基于2003—2018年长三角地区跨国、跨区以及区内企业异地投资数据,融合社会网络分析、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探究长三角地区多尺度城市网络空间演化及其动态互馈效应。结果表明:① 全球、全国和区域尺度城市网络分别处于初步发展、稳步发展和完善发展阶段,各尺度网络均呈现出区域化倾向,以沪宁合杭甬发展廊道为支撑的网络空间结构正在形成。② 城市的全球与全国功能联系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城市的区域功能联系提升能够促使其融入全球和全国尺度城市网络,反之,城市的全球与全国功能联系提升却未能促进其进一步融入长三角内部城市网络,融入全球尺度城市网络甚至对城市的区域功能联系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此外,多尺度城市网络互馈效应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并与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相耦合。  相似文献   

11.
等值化理念下中国城乡融合多维审视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佳宁  邹伟  秦富仓 《地理研究》2020,39(8):1836-1851
基于等值化理念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GPCA)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测度并审视中国城乡多维融合发展;选取空间计量模型探索推进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研究发现:① 中国城乡融合发展趋势向好且推进有序。社会和经济融合始终分列第一和第二主导位次,生态环境融合水平亦稳步提升。② 城乡融合热点和冷点区基本分列于“胡焕庸线”东南和西北两侧。人口融合沿东中西递减;空间融合形成“北上广”为主的“核心-边缘”区;东部沿海是经济融合扩散互溢区,而生态环境和经济融合存在空间“错位”;社会融合高值簇集中在中部。③ 破解人才瓶颈、夯实“三权分置”、健全财政体制并创新金融服务、调整产业结构和推动三产融合,打好人、地、钱、业组合拳同时规范政府行为、完善社会服务体系、构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机制等均利于推进城乡融合。  相似文献   

12.
基于行政区划调整的合肥-芜湖双核空间整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恕宏 《地理研究》2012,31(10):1895-1904
行政区划的调整导致城市地域的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对整个区域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2011年7月, 国务院批准了安徽省撤销巢湖市, 将其一分为三, 分别划归合肥、芜湖、马鞍山三市管辖, 合肥、芜湖两个核心城市从此相互毗邻, 合肥-芜湖双核结构是安徽省具有代表性的地域空间结构形式, 其空间整合面临着新的机遇、模式与路径。运用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和方法, 以及双核结构原理对行政区划调整后的合肥-芜湖双核空间整合进行分析。提出在不同时期可以分别采用轴线模式、双核模式、“T”型模式和扇面模式, 采取打破行政区界限的刚性约束、加强双核轴线整体规划、扩大产业整合力度、发挥双核中间城市的比较优势、整体推进合肥-芜湖发展轴建设等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地方政府财政赤字率的时空演变——地理监视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纪小美  王超  赵晓迪 《地理科学》2019,39(3):424-432
运用重心模型、时空跃迁和地理监视揭示了中国地市财政赤字率的时空演变规律与空间相互作用。赤字率重心西移,地域不均衡。赤字率分布具有路径依赖和空间溢出效应。经济越落后赤字风险越高,赤字冷点区集中于沿海且消退;热点区东扩且风险上升。赤字累积风险顺地势阶梯递减。 广大中东部地市为非预警区,继续积极财政政策,但支出需偏向社会福利,依靠内需拉动经济增长;预警区多为中西部工业城市,应增强内生动力以实现财政与经济长期协调发展;调控区集中于青藏高原及边缘,中央应加大扶持民生,减轻地方压力。  相似文献   

14.
地缘城市跨国整合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结合21世纪经济发展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城市整合发展的趋势,文章在有关“地缘关系”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地缘城市”的概念,通过边界、次区域合作和城市整合的界定与分析来探讨地缘城市跨国整合的理论内涵,并对地缘城市跨国整合发展的一般特征、动力机制和基本模式进行理论总结。指出,地缘城市是指地缘区域内在地缘关系中承担一定任务的城市;地缘城市跨国整合是城市整合类型中的一种,主要是指地缘城市跨越国界与对面地缘城市的相互作用和整合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兴起和发展之我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国际经济一体化日益成为世界经济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更显方兴未艾之势。本文通过对世界区域经济合作状况进行分析认为,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兴起的宏观背景为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不平衡发展,其首要目标为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优化和改进经济福利,其适宜环境为均质性空间,其发展动力为适宜的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了新的国际形势下我国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6.
耿慧  焦华富  叶雷 《地理研究》2023,42(2):475-494
“流空间”带来的“时空压缩”效应打破了传统的资源配置逻辑、重构区域关系并驱使区域一体化的网络化组织形成,区域发展更加强调“合作”“互惠”与“共栖”。都市圈是城市化的重要空间表现形态,都市圈一体化也是区域一体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在流空间与网络化的背景下,建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都市圈一体化理论框架以探究其一体化的特征、效应和机理,是亟待研究的理论问题。本研究基于共生网络视角,初步建构了都市圈一体化共生网络系统理论模型,并讨论了都市圈一体化的研究重点。研究认为:(1)都市圈一体化共生网络系统包含经济空间、社会文化空间和生态空间等多领域的实体设施网络和虚拟关系网络,具备共生系统和复杂网络的双重属性,同时符合城市体系的组织特征和演化规律,反映都市圈一体化的组织作用机制、演化方向和规律。(2)共生网络形成机制、共生网络效益生成机制和共生网络系统演化机制是一体化共生网络系统基本的运行机制,体现都市圈一体化的内在必然联系。(3)对都市圈一体化的网络化特征的总结,正向、负向效应的全面梳理,不同阶段内生、外生和网络驱动机理的解析,以及跨界网络关系治理路径的探讨等都是都市圈一体化研究的重要内容。探索建构都市圈一...  相似文献   

17.
全球生产网络中企业去地方化的形式与机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经济活动的去地方化既是生产活动的空间转移过程,也是企业供应链在不同空间尺度的分离与再组合的功能整合过程,并且对地方产业的前后向联系、社会资本和就业等方面产生影响。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提出在全球生产网络中企业去地方化的动力主要是网络权力的拉力和社会资本的粘性。在两种力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网络权力的依赖关系,形成了不同类型的企业去地方化形式。企业去地方化可能会导致地方生产网络断裂,并且由于去地方化形式的不同,对企业经济绩效和地方集聚经济产生的影响也不同。最后,对中国沿海外贸加工业的去地方化情况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初步思考。  相似文献   

18.
聂赛飞  谷人旭 《热带地理》2021,41(2):340-350
以长三角地区为例,使用GW相关分析、EOF分析和空间相关性分析方法,基于2005-2018年的航空客运业和经济发展统计数据,对区域内航空客运业与经济发展两者之间互动状况的时空维度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长三角地区航空客运业与区域经济之间互动关联呈现逆“核心—外围”的圈层分布特征。受上海“虹吸效应”影响,位于长三角核心圈层的南通、无锡、常州等城市的总体互动关联程度要低于长三角外围圈层的黄山、衢州、徐州、金华、温州等城市;长三角地区18个城市航空客运业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互动关联有一定的滞后性。在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和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后的两年时间里出现了波动变化,互动关联程度降低;相比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航空客运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联程度对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反映程度更加强烈。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新疆与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地区地理位置毗连,广泛开展双方的地区间经济合作,不仅有利于促进中俄共同繁荣与发展,而且有利于巩固本地区乃至中亚的安全与稳定.本文首先按照跨境区域合作的空间范围、一体化程度和合作方性质对目前国际上几种主要的区域合作模式进行了归纳总结.新疆和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地区均远离各自国家的经济和政治中心,属于较为落后的内陆地区,且在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上具有较大的差异性,经济互补性强.基于此,双方的合作不宜采取以国家为合作主体、涉及主权让渡和较强排他性的一体化模式,而应采取灵活的、开放性的和以项目合作为主要内容的次区域合作方式.当前主要的次区域合作模式有以国家政府推动的"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增长三角和地方政府推动的"珠-港-澳"次区域合作、国际和地区组织推动的大湄公河、图们江次区域合作.其次,通过考察和分析,认为具有独特地域经济特点的新-西区域合作应以国家和地方政府、国际和地区组织共同推动,并充分考虑本地差异性较强的实际,采取跨境旅游休闲型经济特区、境外经济合作区、科技园区等多样化的发展方式,确立相应的合作领域与合作机制,促进新-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0.
王辉  马婧  刘小宇  柯丽娜 《地理科学》2017,37(3):367-374
运用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以旅游人数、旅游总收入为基础数据,利用旅游空间相互作用模型,测算辽宁省14市、长山群岛与辽宁省14市及长山诸岛3个层次的旅游空间相互作用强度、经济联系度及经济隶属度。得出结论:① 各层级间空间相互作用强度、经济联系度及经济隶属度与距离呈负相关,区域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强度、经济联系度及经济隶属度随距离增大逐渐减小; 城市间经济联系度越强,旅游空间相互作用越大,与海岛旅游空间相互作用就越频繁;③ 通过对长山群岛旅游断裂点测算,得出其主要潜在客源地为大连、沈阳、丹东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