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火神庙矽卡岩型钼矿床是东秦岭钼矿带栾川矿集区近些年查明的一个中型钼矿床,钼矿体主要赋存于火神庙复式岩体与新元古界蓟县系三川组大理岩接触带的矽卡岩中。为厘定火神庙钼矿床的成矿时代、成矿物质来源及与南泥湖—三道庄、上房沟钼矿床的关系,采用ICP-MS辉钼矿Re-Os同位素定年法对6件辉钼矿样品进行成矿年龄测定,获得的模式年龄为146.1Ma±2.0Ma~148.1Ma±2.1Ma,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47.01Ma±0.95Ma,等时线年龄为145.7Ma±3.9Ma,表明火神庙钼矿床形成于晚侏罗世。辉钼矿样品的Re含量为39×10-6~65.4×10-6,显示成矿物质来源于壳幔混源。火神庙钼矿床与南泥湖—三道庄、上房沟钼矿床均为栾川矿集区晚侏罗世第二次岩浆活动的产物,它的发现为在栾川矿集区西部寻找矿产资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东秦岭钼矿Re-Os同位素年龄及其成矿动力学背景   总被引:40,自引:3,他引:40  
东秦岭钼矿带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 ,集中分布于陕西省的金堆城地区、河南省栾川县南泥湖 -三道庄 -上房沟、嵩县雷门沟地区。钼矿床类型主要为斑岩型、斑岩 -矽卡岩型 ,少量热液碳酸盐岩脉型。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法对南泥湖钼矿田、雷门沟钼矿床等 4个矿床 8件辉钼矿进行了 Re-Os同位素年龄测定 ,获得南泥湖矿床的辉钼矿 Re- Os模式年龄为 14 1.8± 2 .1Ma;三道庄矿床的辉钼矿 Re- Os模式年龄为 14 4 .5± 2 .2~ 14 5 .0± 2 .2 Ma,平均为 14 5 .0± 2 .2 Ma;上房沟矿床的辉钼矿 Re- Os模式年龄为 14 3.8± 2 .1~ 14 5 .8± 2 .1Ma,平均为 14 4 .8± 2 .1Ma;6件样品的等时线年龄为 14 1.5±7.8Ma(2σ) ;雷门沟钼矿床的 2件辉钼矿样品的 Re- Os模式年龄为 131.6± 2 .0~ 133.1± 1.9Ma,平均为 132 .4± 2 .0 Ma。结合前人资料 ,认为东秦岭钼矿的形成时代局限于 2 2 1.5± 0 .3~ 132 .4± 2 .0 Ma之间 ,主要出现在 2 2 1.5± 0 .3Ma左右和 14 4 .8± 2 .1~ 132 .4± 2 .0 Ma时限之间 ,其对应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分别为华北克拉通与扬子克拉通的碰撞造山后陆内造山和伸展过程、中国东部构造体制大转换时期  相似文献   

3.
陕西省洛南县莲花沟钼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起陕西省的金堆城,东至河南省栾川南泥湖-三道庄-上房沟、嵩县雷门沟地区的华北地台南缘的东秦岭钼矿带东段河南境内,产出了南泥湖、三道庄、上房沟等超大型钼矿床,但同样位于该钼矿带的陕西境内,找矿却没有更大突破.从陕西省洛南县莲花沟矿区的区域地质背景入手,对其构造、岩浆岩、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及矿化特征进行研究分析认为,莲花沟矿区燕山期的莲花沟花岗斑岩及寨子沟闪长玢岩岩体具有多期次脉动侵入特征,北东向次级断裂与成矿关系密切.通过对该区找矿因素的研究,指出找矿有利地段,进一步指导该区的找矿工作,以达到重大找矿突破.  相似文献   

4.
全球范围内大型、超大型钼矿主要产于碰撞造山带或者大陆边缘岩浆弧。产于碰撞造山带的钼矿以我国秦岭—大别造山带的东秦岭钼成矿带、中亚造山带东缘的燕辽钼成矿带和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的冈底斯斑岩成矿带为代表,其拥有金堆城、上房沟、南泥湖、三道庄、东沟、杨家杖子、沙让等一系列大型、超大型钼矿(李诺等,  相似文献   

5.
东秦岭南泥湖钼(钨)矿田Re—Os同位素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53,自引:2,他引:53  
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东秦岭钼矿带的南泥湖为一超大型夕卡岩斑岩型钼(钨)矿田,本研究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法对南泥湖钼矿田三个矿床6件辉钼矿进行了Re-Os同位素年龄测定,获得南泥湖矿床的辉钼矿Re-Os模式年龄为141.8±2.1 Ma;三道庄矿床的辉钼矿Re-Os模式年龄为144.5±2.2~145.0±2.2Ma,平均为145.0±2.2 Ma;上房沟矿床的辉钼矿Re-Os模式年龄为143.8士2.1~145.8±2.1 Ma,平均为144.8±2.1 Ma;6件样品的等时线年龄为141.5±7.8 Ma(2σ),准确厘定了成矿时间.Re-Os同位素还表明:南泥湖钼矿的成矿物质来源以下地壳成分为主,但混有少量地幔组分.南泥湖钼矿是在中国东部中生代构造体制大转换中形成,属于中国东部中生代大规模成矿作用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6.
在西起陕西省的金堆城地区,东至河南省栾川南泥湖-三道庄-上房沟、嵩县雷门沟地区的华北地台南缘的东秦岭钼矿带上产出的南泥湖、三道庄、上房沟等一系列钼矿床,均与燕山期中酸性小岩体成矿关系密切,并且成岩成矿年龄集中在110~160 Ma.同样位于该钼矿带上的洛南县莲花沟岩体,其侵位特点与岩石化学特征非常相似.笔者从陕西省洛南县莲花沟岩体地质背景人手,通过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莲花沟岩体年龄为(147.7±2.0)Ma.恰处于东秦岭钼主成岩成矿年龄范围,这对进一步指导该区的找矿工作,具有重要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7.
位于华北地台南缘的东秦岭钼矿带是中国重要的大型钼矿分布区之一(图1),钼矿带西起陕西省的金堆城地区,东至河南省栾川南泥湖-三道庄-上房沟、嵩县雷门沟地区,该矿带产出了金堆城、南泥湖、三道庄、上房沟等超大型钼矿床和雷门沟等10余个钼(钨)多金属矿床,钼储量约占全国总储量的52%.此外,斑岩钼矿床内还伴有钨、铅、稀土、金、铀等元素的矿化,如南泥湖钼矿中伴生的钨达到超大型规模,其储量位居中国第二.同样位于该带的东段河南境内的栾川一带在找矿方面都有很大的突破,而位于该带的西段陕西境内的洛南一带除了金堆城、黄龙铺在找矿方面取得突破外,在其他地方几乎没什么大的进展.同一个成矿带、同样的成矿条件和构造地质背景,为什么会存在这么大的差别呢?按成矿理论不可能到洛南莲花沟一带就突然尖灭.着眼于区域地质背景,寻找成矿有利地段,可望取得找矿新突破.  相似文献   

8.
豫西栾灵金矿床地处熊耳山金多金属矿集区南部马超营断裂带北侧,金矿体产于构造破碎带中,呈钾长石石英脉体和蚀变岩产出,为本区一种新的金矿化类型。文章为厘定栾灵金矿床的成矿时代,采用辉钼矿Re-Os同位素定年方法,测得栾灵金矿6件辉钼矿样品的Re-Os同位素模式年龄为(161±3)Ma~(164±2)Ma,加权平均年龄(163±1)Ma(MSWD=0.68),等时线年龄(163±2)Ma(MSWD=1.5),表明栾灵金矿床形成于晚侏罗世早期。与祁雨沟、前河金矿等早白垩世(125 Ma)金矿相比,栾灵金矿的成矿作用早约38 Ma。这些年龄数据表明,该矿床在区域上可能与南泥湖-三道庄、上房沟钼矿等形成于同一成矿系统,它的发现为在熊耳山地区寻找相似成矿地质条件的金、钼矿床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河南栾川南泥湖和上房沟花岗岩体与钼多金属成矿作用密切相关。本文用电子探针测试方法,分析了南泥湖岩体和上房沟岩体中黑云母的成分特征。结果表明,2个岩体中黑云母均具有高硅、富镁、低铝和贫铁的特征,属镁质黑云母。2个岩体的结晶温度分别为730~830℃和750~860℃,氧逸度(logfO2)分别为-8.5~-7.0和-8.0~-6.5,结晶压力和深度分别为72~120MPa、54~127MPa和2.62~4.37km、1.97~4.63km,有利于南泥湖-三道庄和上房沟超大型钼矿床的形成,地球化学特征显示2个岩体均属壳幔混源的Ⅰ型花岗岩,属深源中浅成花岗岩。  相似文献   

10.
<正>河南栾川南泥湖钼矿田是河南省集中钼矿产地。矿田构造上处于华北克拉通南缘,黑沟―栾川大断裂北侧。矿田主要包括南泥湖斑岩钼矿床、三道庄矽卡岩型钼(钨)矿床和上房沟斑岩钼矿床三个超大型钼矿床。是一个多期多阶段、多成因、多矿种的综合矿床。有关区域和矿床情况前人已做大量研究,本文仅围绕蚀变和矿化,探讨蚀变的分带及其与成矿作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矿物表面活性及其量度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矿物及其材料的表面活性及其表面反应性的具体表征,它是由矿物表面功能基所控制。由于矿物表面金属原子的电负性不同,以及它所处的配位环境不同,常表现出不同的极性、荷电性和Lewis酸碱性,它与溶质和溶剂分子之间反应(成键)能力也不同。在热力学上表现为反应自由能变化也不同。因此,量度矿物表面活性就是量度其表面极性、荷电性和Lewis酸碱性,它既可用化学方法,也可用热力学的方法。前者是通过反应作用量来量度,后者通过反应作用能来量度。然而现代矿物谱学的方法更能给出矿物及其材料表面反应活性的本质和详细信息。  相似文献   

12.
金蕾  董冬  谭文清  孙春 《吉林地质》2004,23(4):38-43
矿山开采会引发地表移动与变形。应用概率积分法对吉林省汪清县罗子沟油页岩矿区进行在矿区服务期满43年内有关地表下沉、倾斜、曲率、水平移动和水平变形的预测,以便在采矿过程中有所依据,以避免造成地表的破坏。  相似文献   

13.
高岭石表面的酸碱性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魏俊峰  吴大清 《矿物学报》2002,22(3):207-210
采用双位模式(即假定高岭石表面存在>AIOH和>SiOH基团)拟合高岭石表面的酸碱滴定数据并描述表面上发生的质子化反应,Al位和Si位的表观常数拟合值分别为pKal,Al=1.78、pKa2,Al=8.47和pKa2,Si=5.12,它们的酸性比对应的(氢)氧化物表面位的更强。高岭石的总表面位密度远大于氧化铝和二氧化硅,其原因很可能是溶液中的质子或羟离子能够渗入高岭石的层间,与层间的羟基发生反应。此外,Al位密度也比Si位大近一个数量级,这种与理论化学式偏离的现象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高岭石表面总体在pH低于4.0时带正电荷,在pH高于4.0时带负电荷。正电荷仅由>AlOH基团通过质子化作用形成>AlOH2^ 表面化合态来提供,而负电荷则由>AlOH和>SiOH基团的去质子化作用产生,分别形成>AlO^-和>SiO^-表面化合态。  相似文献   

14.
根据南海西部越南岸外MD05-2901岩芯成对的有孔虫壳体氧同位素和U3k7′-SST计算出过去450ka以来南海西部表层海水氧同位素~δ18Owater和盐度Swater变化记录,二者的变化范围在冰期分别为0.2‰~0.6‰和34.2‰~35.1‰,间冰期分别为-0.6‰~0和32.4‰~33.7‰,表现为冰期高、间冰期低的特征。相反扣除冰盖影响后的剩余氧同位素~δ18Oresid和剩余盐度Sresid,呈现冰期低、间冰期高的特征,在冰期分别平均为-0.5‰和32.7‰,间冰期分别平均为-0.3‰和33.1‰。研究认为该现象主要与赤道太平洋海域冰期纵向的ITCZ平均位置偏南导致的降雨增加有关,同时冰期温度低蒸发弱,间冰期温度高蒸发强以及冰期海平面下降,南海地理格局的改变、河流输入增多等因素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5.
储层岩石表面接触角的不确定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指出,储层岩石表面粗糙,非均质性及高的能量,使我们难以用接触角来量度它的润湿性质,由于储层岩石孔隙结构不符合毛管束模型,使得Laplace公式仅在表现接触角趋于2度或180度时可用于根据毛管压力曲线计算储层岩石的孔径分布,好在由于储层岩石表面粗糙使我们常常会遇到这一极端情况。  相似文献   

16.
面波频散能量谱成像精度是近地表横波速度计算的重要影响因素,有效提取面波频散曲线是后续反演地层结构及介质物性参数的重要环节。文中论述了τ-p变换法(τ为垂直波慢度,p为水平波慢度)、高分辨率线性Radon变换法、频率分解法、相移法、f-k变换法(f为频率,k为波数)、SFK变换法和矢量波数变换法等7种不同面波频散能量谱计算方法的基本原理;通过上述方法,对三层速度递增水平层状介质模型正演模拟合成Rayleigh波记录进行频散能量谱计算,并与理论频散曲线进行比较;根据所得频散能量谱,分析不同方法在数据处理过程中的特点与应用差异。结果表明:在提取频散曲线过程中,高分辨率线性Radon变换法和矢量波数变换法提取精度较高,f-k变换法提取精度最低,低频信息与高频信息无法有效识别;SFK变换法、矢量波数变换法、高分辨率线性Radon变换法抗噪性能强;τ-p变换法、f-k变换法、相移法计算速度优于其他方法。  相似文献   

17.
岳亮  张成见 《江苏地质》2011,35(3):258-264
研究层序地层学的重点在于层序划分,而层序划分的前提是识别和对比岩石记录中代表沉积趋势变化的地层界面。地层界面作为基准面与沉积速率相互作用产生不同沉积成因类型(强迫型海退、低水位和高水位正常海退以及海进)的响应,一部分可以提升至具有层序地层学意义的层序界面。目前,不同学者对层序界面的理解及使用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和混乱,其导致的模式多样化也造成了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混乱。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下垫面对地表径流形成与运动的影响进行分析,通过洼地储水量和消减储水量的概念对下垫面的影响进行评价,将下垫面的影响以地表孔隙度的形式表现在地表径流运动方程中,并推导出洼地储水高度和消减储水高度与地表孔隙度和径流深度的关系式,且对参数的获取进行了探讨,最后对大、小凌河扇地的下垫面条件进行了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19.
顾吉林  刘淼  汤宏山 《冰川冻土》2018,40(4):784-791
地表发射率是热红外遥感中的重要参量,也是辐射传输中的重要参数。基于MOD11B1卫星遥感图像数据,利用HDF插件获取典型地表温度参数,具体包括沙地、黄土、草坪、江水、冰面和雪地。在ENVI Classic软件环境下,针对2015年12月至2016年8月不同区域、不同季节的典型地表进行6个热红外波段发射率数据获取,研究不同季节典型地表的发射率随波长以及温度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冬季典型地表发射率参数最高且变化范围小在0.02内。沙地的发射率数值平均在0.870~0.990之间;草坪、黄土和江水的发射率数值平均在0.910~0.990之间,冰面和雪地的发射率数值平均在0.965~0.985之间。草坪、沙地、黄土、江水、雪地和冰面地表发射率在波长3~5 μm范围内随温度成波浪型分布;草坪、江水、雪地和冰面地表发射率在波长8~12 μm范围内随温度不变化。  相似文献   

20.
Coastal wetlands are key features of the Earth's surface and are characterized by a diverse array of coupled geomorphological and biological processes. However, the links between the distribution of biodiversity (for example, species and structural diversity) and the formation of coastal geomorphology are not well-understood on a landscape scale most useful to coastal zone managers. This study describ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ect geomorphological and biological mangrove community features (i.e.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functional root type) in a landscape-distributed coastal zone of Dongzhaigang Bay, north-eastern Hainan Island, China. A total of 11 mangrove species and five functional aerial root types were encountered, with the location of species by root types being controlled by the elevation of the soil surface. Plank roots, prop roots and pneumatophores occupied the lowest intertidal elevations, while knee roots and fibrous roots of the mangrove fern, Acrostichum aureum, preferred the highest intertidal elevations. Surface sediment deposition in areas with mangroves was greater than deposition in non-mangrove forest zones, establishing an important biological mechanism for this large-area response because surface erosion/compaction was also more prominent within mangrove roots. Indeed, functional root type influenced the magnitude of deposition, erosion and compaction, with knee roots and pneumatophores being more effective in promoting deposition and preventing surface erosion/compaction than prop roots. These results indicate a potential role for vegetation type (especially functional root type) to influence coastal geomorphological processes at large landscape scales. While soil surface elevation is correlated to the distribution of mangrove species and functional root types, a significant feedback exists between elevation change and the capacity of those root types to influence coastal geomorphological differentiation within sustainable intertidal elevations. An enhanced understanding of geomorphological development, mangrove species distribution and functional root type may improve management to support nature-based solutions that adjust more effectively to sea-level rise through feedback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