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测绘学   1篇
地质学   17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矿是海南岛优势矿种之一。根据矿床的空间分布、规模、成矿时代与成矿地质条件等,海南岛金矿床成因类型主要可划分为3类:与古中元古代抱板群和脆-韧性剪切构造有关的戈枕式剪切带型金矿;与穿层构造破碎蚀变带和印支期花岗岩体有关的抱伦式热液脉型金矿;与层间滑脱破碎蚀变带和燕山晚期花岗质岩有关的富文式热液脉型金矿。本文对上述3种成因类型金矿床的成矿规律与成矿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2.
海南抱伦金矿床位于华南褶皱系五指山褶皱带的南西部,东西向尖峰—吊罗深大断裂与九所—陵水深大断裂之间,乐东盆地南西边缘地带。该矿床主要产于与尖峰复式岩体直接接触的东南侧下志留统陀烈组浅变质浅海相含火山物质的细粒碎屑沉积岩中,矿体则严格受一组近平行的、NNW向断裂破碎带所控制。  相似文献   
3.
海南石碌铁矿独居石的成因类型、化学定年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南石碌铁矿是我国最大的富赤铁矿矿床,同时伴生有钴、铜等多金属矿产。轴向北西-南东向的复式向斜是石碌铁、钴铜矿体的主要控矿构造,富铁矿和钴铜矿的形成与该褶皱变形及伴随的韧性剪切和高温塑性流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为获得该构造变形的年代学信息和证实构造变形对成矿物质的富集影响,本文开展了石碌铁矿近矿围岩—石碌群第六层透辉石透闪石岩中独居石的显微结构观察和电子探针化学Th-U-Pb定年(CHIME法)。显微结构观察发现独居石往往沿岩石面理定向分布,且具典型的球冠结构,表现为围绕独居石核部向外依次出现磷灰石、褐帘石、绿帘石同心环。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这些独居石为Ce-La-Nd磷酸盐[(Ce,La,Nd,Th)PO4],具富钍独居石端元组分。ThO 2含量范围(0.78%~4.61%)、稀土特征以及独居石的产出特征均暗示了其为同构造变质成因。电子探针CHIME化学定年结果表明独居石的年龄变化范围为614~397Ma,并具有两个峰值年龄:即主峰值ca.455Ma和次峰值ca.564Ma。低的ThO 2(0.78%~1.65%),PbO(0.02%~0.04%)和CaO(0.50%~0.97%)含量,以及高的Th/U比值(23.06~53.11)暗示了构成ca.564Ma的独居石是早期剪切变形事件的产物。而在随后剪切变形过程中独居石在低角闪岩相变质条件下以及碱性变质流体诱导下发生了溶解-再沉淀,形成了具ca.455Ma年龄的补丁状成分区。该过程引起了U-Pb体系的局部重置,形成的独居石具有变化较大的ThO 2(0.92%~4.61%)、PbO(0.01%~0.08%)和CaO(0.28%~1.58%)含量范围以及Th/U值(24.83~52.86)。在剪切变形之后,早期变质成因的独居石在绿片岩相退变质作用过程中及富Ca、Fe、Si、Al流体参与的条件下,经不平衡反应形成了磷灰石-褐帘石-绿帘石球冠物,反应机制以独居石和球冠矿物间的元素扩散动力学为主。该反应暗示了REE、Y、Th等元素发生了迁移,并可能引起边部独居石的部分Pb丢失。结合华南的构造演化,年龄谱主峰值455Ma代表了与华南加里东造山运动有关的区域变质和动力变质作用事件年龄,是加里东运动在海南岛的响应;次峰值年龄564Ma对应着冈瓦纳泛非事件,暗示了华南在晚新元古代-早古生代与冈瓦纳大陆具有亲缘性,华南加里东运动引起陆内造山过程可能与冈瓦纳大陆的聚合碰撞事件有关。因此,晚新元古代-早古生代造山事件对海南岛构造演化历史具重要影响。此外,该构造运动使石碌群发生褶皱变形,伴随产生的变质流体使铁、钴铜成矿元素进一步活化和富集,对石碌铁、钴铜矿的富集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位于高要市境内的河台金矿床是目前广东省最大的金矿床,被普遍认为是韧性剪切带型金矿床。为了进一步认识金矿床的成矿环境,对采自河台矿区高村矿段的矿石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利用电子探针(EPMA)分析了矿石中毒砂、绿泥石和闪锌矿等矿物的成分。通过矿物温度计计算,毒砂的形成温度在330℃左右,绿泥石的形成温度集中在230~250℃之间,闪锌矿的形成温度在205~230℃之间,可能分别代表成矿早、中、晚期的温度;结合前人包裹体测试结果,推测河台金矿床成矿温度可能在205~250℃之间,属于中低温热液矿床。而糜棱岩的形成温度可能在300~500℃之间,明显高于金矿床的形成温度,因此,河台金矿床可能是动力变质期形成的糜棱岩带在热液期又发生脆性变形,并伴随含矿热液活动,最终导致成矿。在成矿过程中,绿泥石和闪锌矿是随着温度降低而相继连续产出的。在此过程中硫逸度也在不断降低,表现出比较宽泛的特征,lgf(S2)可能介于-20~-1,lgf(O2)可能介于-50~-30。  相似文献   
5.
抱伦金矿床位于海南岛西南部乐东县境内,是一个以石英脉型为主的大型金矿床。野外地质调查表明,矿区大致经历了三期构造变形:早期(D1)NE向褶皱,中期(D2)NNW向褶皱和剪切变形,晚期(D3)脆性断层和节理。其中,中期的NNW向右行剪切变形为金矿体的赋存提供了主要空间,金矿化主要发生于三个不同的阶段,以第一阶段(自然金-Q2石英阶段)最为重要,形成了大量自然金,为主要矿化阶段。对切割矿体的细晶岩脉中锆石的定年研究表明,抱伦金矿化主要与印支期尖峰岭花岗岩浆活动有关,而与燕山晚期岩浆活动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测试了骑田岭花岗岩芙蓉锡矿的各类花岗岩的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和Lu-Hf同位素组成。本区有两期花岗岩,早期角闪石黑云母花岗岩锆石U-Pb谐和年龄为160.02.7 Ma,晚期黑云母花岗岩的锆石U-Pb谐和年龄为156.5±1.8 Ma。在晚期矿化的黑云母花岗岩中出现了蜕晶化锆石,蜕晶化锆石强烈富集LREE和U、Th,是典型热液锆石的特征。四个花岗岩锆石的Lu-Hf同位素组成说明骑田岭花岗岩的成岩物质主要来源于下地壳,它们的原始岩浆源于中元古代(1.3~1.5Ga)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并有部分地幔物质的参与。还分析测定了骑田岭芙蓉锡矿黄铁矿、石榴子石流体包裹体的He-Ar同位素组成,其3 He/4 He比值较低(0.059~0.432),介于地壳和地幔流体3 He/4 He比值之间,表明芙蓉锡矿的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地壳,同时有部分地幔流体的参与成矿。  相似文献   
7.
海南高通岭岩体产有高通岭小型热液脉型钼矿床,其赋矿围岩为细粒和粗粒正长花岗岩。研究表明,组成高通岭岩体的细粒和粗粒正长花岗岩呈渐变过渡关系,未发现二者存在明显的相变接触,且二者具有相似的矿物组成,暗示它们可能是同一岩浆演化系列的产物。对细粒正长花岗岩(GTL-4)和粗粒正长花岗岩(GTL-9)样品开展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研究,获得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分别为(100.8±2.4)Ma(MSWD=2.8)和(100.2±1.7)Ma(MSWD=2.7)。结合锆石CL图像中清晰的震荡环带、Th/U的值(0.15~0.94)和以往研究成果,认为高通岭岩体结晶年龄应为 100 Ma左右,可能是同期的中高温岩浆含矿热液导致了高通岭钼矿床的形成;而90~97 Ma年龄系中低温热液活动的年龄,导致了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和高岭土化等中低温蚀变。  相似文献   
8.
海南岛西部的军营-邦溪地区产出一套变质的、晚古生代镁铁质-超镁铁质熔岩系列.根据地质学、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该套岩石可划分为高镁和低镁两个系列,前者以高镁(Mg# =76.9~81.3)为特征,后者以低镁(Mg#=40.7~48.4)、高钛含量(2.34% ~3.27%)为特征.这套镁铁质-超镁铁质熔岩具有LREE富集[(La/Yb)N =2.40~7.58]和无明显Eu异常的稀土配分模式,以及无Nb亏损、但略具轻微Ta正异常的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曲线;87Sr/86Sr (270Ma)和εNd(270Ma)比值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70645 ~0.70956和+4.7~ +6.5,这些地球化学特征与洋岛玄武岩(OIB)极其相似.一些反映源区特征的比值,如Ta/Hf、Th/Nb、Nb/Zr、La/Ta、La/Sm、(La/Nb)PM、(Th/Ta)PM等均指示其地幔柱成因,是石榴子石二辉橄榄岩地幔低程度部分熔融形成的产物.橄榄石斑晶的矿物化学进一步揭示,岩石的高镁性质是由橄榄石堆晶引起的,而橄榄石斑晶低的Fo(68 ~77)值,暗示其原始岩浆为低镁的玄武质岩浆;低镁系列相对于高镁系列明显低的Cr、Ni含量,说明岩浆随后发生了橄榄石和单斜辉石的分离结晶作用.军营-邦溪地区晚古生代OIB型洋岛玄武岩可能代表了东古特提斯洋在海南岛的又一记录,该认识对深入探讨华南古特提斯洋的演化及其在海南岛的响应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9.
随机地体散射(random volume over ground,RVoG)模型广泛应用于极化干涉合成孔径雷达(polari-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terferometry,PolInSAR)森林高度反演当中.该模型假设森林是随机均匀同质体,模型中消光系数为恒定值,未充分考...  相似文献   
10.
在系统总结琼南矽卡岩型矿床区域成矿地质背景与成矿规律的基础上,分析和提取了地质、物探、化探、重砂、遥感等多元有利找矿信息,具体包括碳酸盐岩地层、燕山晚期中酸性侵入岩、控矿断裂、航磁推断磁性蚀变带、化探Cu、Pb、Zn、Au、Ag单元素异常及Cu-W-Mo、Pb-Zn、Au-Ag组合元素异常、自然重砂Fe、Pb-Zn异常以及遥感羟基和铁染蚀变异常等。并利用上述找矿信息及6个模型控制单元(即已知含矿单元)建立了特征分析初始矿化模型M1,同时为解决模型M1中控制单元不足的问题,我们从中筛选了联系度f≥4的26个单元作为新的模型控制单元,重新建立了广义矿化模型M2,并据此圈定了4个A级、2个B和2个C级矽卡岩型矿床找矿预测靶区,为本区矽卡岩型矿床的找寻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