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麻醉剂MS-222和低温对鲶鱼电感觉中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S-222(Tricaine Methanesulfonate,Sandoz)是鱼类生理学研究中最常见和最有效的麻醉剂。用0.1-0.2克/升的水溶液,可使大部分鱼处于深度麻醉状态,以完成各种手术。有些研究者在记录鱼类电感觉的实验中,把适量的MS-222加入水池中,以保持鱼的安静。但这种药物对鱼类的电感觉有什么影响是值得探讨的。  相似文献   

2.
俄国鱼类行为与感觉研究(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何大仁 《台湾海峡》1996,15(4):416-421
本文简要介绍俄国鱼类高级神经活动的研究情况,着重介绍鱼在行为与感觉系统研究的应用,包括控制鱼类行为的一般原理。文中还介绍了俄国鱼类行为与感觉系统研究在捕捞,养殖及护鱼,过鱼设施和装置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海洋中栖息着大约200多种毒鱼。许多毒鱼,可置人于死地。蚰科就是鱼类中最危险的鱼,无论寒带和热带海洋,它们都可以适应地栖息。鱼类学家根据毒鱼的毒液器官来区分毒鱼的类别,通常分为有毒鱼类、刺毒鱼类、毒腺鱼类3种。毒鱼中最著名的是毒蚰,俄罗斯人称“毒鲤”或“疙疸鱼”。人在海里和这种鱼发生冲突有90%会酿成死亡的悲剧。毒蚰栖息于东南亚、澳洲、非洲东部沿岸的  相似文献   

4.
正"电"是人类的一项伟大发明,但事实上自然界也有很多鱼类是放电高手,如生活在淡水里的电鳗、电鲇和海水里生活的电鳐、长吻鱼等。据统计,全世界约有500种能发电的鱼,其中有250种具有特殊的发电器官,能发出令人难受的电打击。据测试,一条中等大小的电鳐每秒能放电150次,能产生70~220伏的电压。一条南美洲的电鳗能产生高达880伏的电压,堪称放电冠军。鱼类发电的  相似文献   

5.
梅童鱼的群体发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重要的海洋生物噪声现象是海洋生物的群体发声。这些声音在一年中的某些时候是某些地区海洋环境噪声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海洋动物发声中,鱼类发声是很主要的。如石首鱼类,国外俗称鼓鱼或鸣鱼,以能发出明显的声音而著称。在我国沿海近岸石首鱼类分布很广,其中尤以大黄鱼群体发声最为强烈,其他如黄姑鱼、(鱼免)鱼、毛鲿鱼等石首鱼类也有明显的群体发声现象。梅童鱼属是我国石首鱼类中常见的一种小鱼,体长一般为80—160毫米,其分布范围较窄,一般限于中国沿海。在南海近岸海区,每年春、夏之间梅童鱼生殖季节,大量个体鱼发出的群体声所造成的噪声是这一地区海洋环境噪声的主  相似文献   

6.
海产食物     
海产品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食物蛋白。全世界的海产品年捕捞量大约为7500万吨。最富饶的渔场一般位于浮游生物饵料丰富的水域,因为鱼虾以浮游生物为饵料。鲭鱼、绿鱼、鲱鱼和金枪鱼都是重要的中上层鱼类。底栖鱼类一般包括鳕鱼、鲆鱼、鲽鱼、黑线鳕、贝类以及螃蟹、龙虾河虾类。  相似文献   

7.
俄国鱼类行为与感觉研究(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何大仁 《台湾海峡》1996,15(2):191-199
本文简述俄国鱼类行为及感觉系统研究的发展,概述了在洄游及基本行为类型研究结果,鱼在水流中行为,其水动力学特征及游泳速度、温度选择、与个体生理状态相关的鱼行为,以及鱼类行为遗传研究。  相似文献   

8.
湛江海域鱼类体内5种激素残留的放射免疫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分别测定了养殖与野生黑鲷、花尾胡椒鲷、军曹鱼、青鲈、白鲳5种常见湛江海域养殖鱼类肌肉中生长激素、雌二醇、孕酮、睾酮及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残留量。结果表明,在5种养殖与野生鱼类肌肉中均检出5种激素,各种激素的残留量依鱼类种类不同而有差异,在同种鱼类中的任一种激素残留量均是养殖鱼类显著高于相应的野生鱼类(P<0.01)。5种激素在5种养殖与野生鱼类中的残留情况是,生长激素均以养殖与野生青鲈最高,雌二醇以养殖黑鲷、野生军曹鱼最高,孕酮均以养殖与野生军曹鱼最高,睾酮均以养殖与野生白鲳最高,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以养殖青鲈、野生花尾胡椒鲷最高。  相似文献   

9.
黄、渤海两种鱼噪声谱的水下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鲈目鱼类是一种重要的发声鱼类,而且也是我国近海主要的海洋发声生物之一。海洋生物噪声对水下声信号传递是一种干扰源,但在许多情况下也可利用它带有某些有用的生物信息来为生产服务。如在渔业上可从生物噪声中提取某些有关渔业资源方面的信息,根据鱼类噪声的特征以寻觅鱼群、跟踪鱼群.洄游,提前预报渔情等。它对渔业上进行合理捕捞和提高生产率都具有现实意义。叫姑鱼、白姑鱼都属鲈目鱼类,是当前黄海中部以北和渤海海区赖以支持渔业生产的鱼类。本文根据海洋现场实测的鱼噪声信号进行了分析。1方法根据叫姑鱼和白姑鱼的主要活动海…  相似文献   

10.
海洋鱼类种类繁多,千姿百态。生物学家按目、科、属、种分门别类约有2万多种之众,而水产工作者却多按水层、深度,将鱼分为中上层鱼类、中下层鱼类和底层鱼类。各层鱼类的色彩、形态特征与所栖息的自然环境,其高度的统一,体现出物以类分、鱼以群集的自然特性。中上层鱼类:按平面划分可分为潮间带、浅海区和远洋区。典型的中上层鱼类身体呈梭形,两端尖细,在海水中游泳阻力小,大部分为高速游泳鱼类。远洋区中上层鱼,例如蓝点马鲛、金枪鱼、东方旗鱼、白枪鱼、箭鱼、噬人鲨等都是在海洋中快速游泳的鱼类,其背部颜色具有与远洋区海水一样的蓝黑色,腹部颜色较淡。  相似文献   

11.
海洋是鱼类的主要栖息地,从两极到赤道海域,从海岸到大洋,从表层到上千米深渊均有海洋鱼类的踪迹。生活环境的多样性,导致了海洋鱼类的多样性,但由于组织、结构、机能上相似,产生了一系列共同特点。人们根据鱼类的共同特点,给鱼下了如下的定义:鱼是以鳃呼吸、用鳍运动、大多数体表被有鳞片、体内一般具有鳔和能变温的海洋脊椎动物。从这个定义来看,海洋生物中凡是具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并终生生活在水中的脊椎运动,不管它像不像鱼,也肯定是鱼。例如海马,浑身上下没有哪一处让人觉得它像鱼,可事实上海马具备上述鱼的特征,是属于不折不扣的鱼类。而另外一些被冠以鱼的称呼的海洋生物,如墨鱼、鲍鱼等,要么属于软体动物,要么属于哺乳动物,虽然被约定俗成地叫做鱼,其实跟鱼类一点关系也没有。  相似文献   

12.
马口鱼类分类的重新整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陈宜瑜 《海洋与湖沼》1982,13(3):293-299
马口鱼类包括马口鱼属Opsariichthys Bleeker、(鱼巤)属Zacco Jordan et Evermann、须(鱼巤)属Candidia Jordan et Richardson和异(鱼巤)属Parazacco, gen.nov.等4个属,以性成熟个体臀鳍条特别延长和具有发达的追星为共同特征,组成鲤科鱼类中的一个自然类群。这个类群分布于黑龙江以南、红河以北的东亚地区,是我国溪河中的常见鱼类。1964年杨  相似文献   

13.
鱼类病毒病与鱼类病毒疫苗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15  
鱼类病毒性疾病是鱼类疾病中最难以预防和治疗的一类疾病。它不仅造成野生鱼种的损失,对于养殖鱼种,由于特定的生存环境,常造成毁灭性及巨额损失,已成为制约鱼类养殖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促进鱼类健康及疾病的预防已成为增加养殖效率的焦点问题[1,4],而免疫接种法防治鱼类病毒病是最积极有效的方法之一。本文仅就鱼类病毒病和鱼类病毒疫苗两方面作一阐述。1鱼类病毒病Wolf1957年报道,首次分离出第一种鱼类病毒──传染性胰坏死病毒(IPNV),迄今发现的鱼类致病病毒隶属13科[1,4,10,14,…  相似文献   

14.
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 T. & S.)是鲱亚日(Clupeoidei)鳀科(Engrau1idae)的一种近海中上层小型鱼类,太平洋西北海区,如我国、朝鲜、日本及苏联远东水域均有分布。鳀类可供制鱼粉、鱼酱、鱼干或提炼鱼油等。近十多年中,全球渔业捕捞产量增加最大的是鳀科鱼类;最突出的是秘鲁鳀鱼(E. ringens) 其产量曾跃居世界第一位。 各国学者对鳀鱼类作了不少研究,尤其是欧洲学者对欧洲鳀鱼(E. encrasicholus) ,日本学者对鳀鱼,在繁殖习性、种群、洄游、分布和生产预报等方面作了不少研究。我国对这种鱼类过去注意得很少。根据捕捞经验,水产部门、科技工作者及渔民都认为,这种鱼类资源潜力不小,因而把它作为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但由于研究不够充分,捕捞加工技术也未完全解决,目前这种鱼类资源尚未充分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5.
以海洋生态系营养动力学为基础 ,采用Steele模式估算闽南 台湾浅滩渔场中上层鱼类资源年生产量为 86 4.6 3kt,进而以鲐鱼参鱼类群聚资源在中上层鱼类资源的比例 ,估算鲐鱼参鱼类群聚资源的年生产量为 5 1 9.5 6kt。Gulland和MSY简单模式估算鲐鱼参鱼类群聚资源的最大持续产量分别为 2 5 0 .5 7kt和 2 5 9.78kt。Schae fer和Fox剩余产量模式估算鲐鱼参鱼类群聚资源的最大持续产量分别 2 36 .0kt和2 34.1kt,最大持续捕捞力量分别为 1 1 40 4.1和 1 2 6 6 6 .6MW·d ,折算为福建灯光围网渔船分别为 42 4和 471组 ,并从开发现状和种群生态学及捕捞死亡等参数分析鲐鱼参鱼类群聚资源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6.
陈万青 《海洋世界》2009,(10):52-53
石首鱼是鲈行目,石首鱼科鱼类的统称。石首鱼体稍长,侧扁,口大。头骨具粘液腔,体被栉鳞。耳石很大,因而得名“石首”。鳔发达,多数石首鱼可通过鳔上肌肉的活动发出声音,鲽起到共鸣室的作用。石首鱼是底栖、肉食性鱼类,主要以软体动物为食。  相似文献   

17.
鱼生长激素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潘登  双宝  陈荣忠  杨丰 《台湾海峡》2001,20(Z1):85-90
鱼生长激素是鱼类脑垂体中分泌的促进生长的单一亚基的蛋白激素.它参与鱼的生长代谢,能够加速蛋白质合成和脂类降解等生理功能.鱼生长激素能够大大地加快鱼类的生长,在鱼类的水产养殖领域有重大的应用价值,日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现阶段鱼生长激素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转生长激素基因鱼的育种和鱼生长激素的基因工程表达两个方面,且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人类能用舌头感觉食物味道,是因为舌头表面密集着许多味蕾细胞,其顶端接触食物时,味信息从味细胞传给味觉神经,味信息被传到延髓,脑感觉到其味的结果。而鱼类也和人一样具有同样的味蕾,用同样的结构将味信息传给脑,这样的味觉信息传递结构,虽说在其他动物中是共同的,但在进化过程中,与人类完全远离,而且数亿年还继续生活在水中的鱼类,这的确是件很有趣的事。鱼的味蕾鱼的味蕾可在鱼体的各部位见到。一般是口中最多,除此之外,鳃、唇、口附近的触须、颚,按鱼种除  相似文献   

19.
这里我们要说的并不是生态保护的话题,所说的鱼医也不是我们人类,而是鱼类中的一种小鱼。说来真不可思议,鱼类之间也会救死扶伤,可谓海洋之大,无奇不有。海洋学家最近发现,生活在海洋中的鱼类,竟然也有自己的医生——一种普普通通的小鱼。“鱼医”体态小巧,行动轻盈,它给鱼治病,不是通过用药,而是以那尖尖的嘴巴为病鱼清除细菌和坏死的肌肉。实际上,鱼医是以病鱼身上的寄  相似文献   

20.
南麂列岛岛礁区域鱼类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底层拖网方法,以渔获率作为鱼类资源分布的数量指标,进行了南麂列岛岛礁区域2011年4月、8月、11月和2012年3月4个季节的鱼类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以及时空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调查海域鱼类有69种,鱼类种数夏季>秋季>冬季>春季;(2)六指马鲅、海鳗、棘头梅童鱼、龙头鱼、赤鼻棱鳀、白姑鱼、、中颌棱鳀、六丝钝尾虎鱼等15种鱼占鱼类总渔获量的89.13%,是调查海域底层拖网的主要捕捞鱼类;(3)不同季节的鱼类渔获量组成相差较大,优势种季节演替现象明显;(4)渔获率的季节变化明显,渔获率夏秋季明显高于冬春季,夏秋季渔获率较高的区域一般在调查海域西北方向的开阔海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