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地下水》2017,(4)
黑、白龙潭地下水系统位于昆明东南侧吴家营裸露-覆盖型岩溶系统内,其中黑龙潭地下水系统出口-黑龙潭是昆明经济开发中心-呈贡的饮用水源地之一,水资源是制约缺水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两地下水系统独立性对昆明发展极其重要。通过对黑、白龙潭地下水系统的水文地质条件、水均衡、渗流场分析,表明黑龙潭系统和白龙潭地下水系统是相对独立的,是两个地下水系统受北东部岩溶中低山的裸露型岩溶的补给,中间受稳定的隔水条带P1d的阻隔,使两个地下水系统不具有具有水力联系,但构造断裂使得隔水条带P1d在浑水塘一带被错断,两个地下水系统在下部具有水力联系。  相似文献   

2.
宁夏海原盆地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其演化规律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结合宁夏海原盆地已有的地质、水文地质资料,基于水化学、同位素数据分析了研究区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总体上当地的地下水化学场从补给区到径流区到排泄区具有明显的分带性,符合干旱区盆地的水质演化规律;地球化学模拟表明当地水岩相互作用从补给区的以溶滤-混合作用为主逐渐演变成排泄区的以溶滤-蒸发为主。水中的溶解性总固体含量升高主要由岩盐和石膏的溶解引起,第三系岩性及径流条件对地下水水质有很大的影响。同位素特征表明西华山-南华山断裂控制着当地地下水的补给,地下水开采对深层地下水水质的影响尚不明显;在有些地区,由于地下水开采加速了地下水径流,水质有变好的趋势。   相似文献   

3.
塔城盆地地下水氟分布特征及富集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塔城盆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干旱少雨,蒸发强烈。但相对于新疆其他盆地,塔城盆地地下水水质相对较好,溶解性总固体和F-含量相对较低。为解译这种差异及盆地内高氟地下水的成因,本文在对盆地地下水样品水化学组分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多种水文地质调查数据,利用数理统计、离子比及主成分分析等手段,研究高氟水的成因及其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受气候以及地质等因素控制,研究区地下水氟浓度总体较低,高氟水主要分布于扇前洼地及盆地中部的低洼地带;受承压含水层的顶托补给,地下水氟浓度呈现出上高下低的垂向分带特征。研究区地下水径流途径短,水循环快,水岩相互作用时间较短,且山区地下水以深径流形式循环补给平原区深层承压含水层,再顶托补给潜水,避免了强烈的蒸发浓缩作用。山前洪积扇地下水氟富集主要受控于沉积地层中含氟矿物的风化溶解,而岩石风化、蒸发浓缩、阳离子交换、竞争吸附为平原区地下水氟浓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张掖盆地水文地质特征与稳定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徽  安永会  韩双宝  何锦  李旭峰 《地下水》2009,31(6):123-125
论述了张掖盆地地下水赋存分布特征与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利用水化学、同位素调查的方法,重点对张掖甘州平原区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及其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张掖盆地由源于南部祁连山和北部龙首山的水系沉积物组成,其冲洪积平原规模、含水层富水性、导水性与地下水水化学特征等方面存在差异;同时地下水稳定同住素特征分析印证了水文地质条件的差异。祁连山前沉积物与龙首山前沉积物中地下水有着不同的补给来源和径流路径。浅层地下水和龙首山前深层承压水主要补给源为大气降水和山区河流入渗补给,祁连山前深层承压地下水系统可能有冰雪融水补给。  相似文献   

5.
韩啸  陈鑫  郑克勋  刘胜 《中国岩溶》2019,38(4):524-531
为查明云南丽江黑龙潭泉域九子海洼地补给区地下水与周边泉水的连通关系,提供泉水修复的科学依据,采用人工化学示踪方法,选取碘化钾作为示踪剂,开展了一次大型地下水示踪试验。根据试验数据计算地下水渗流速度,并分析黑龙潭泉域地下水系统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九子海洼地补给区地下水与黑龙潭泉群和古城泉群具有显著的连通关系,与清溪泉群和白浪花泉群不存在连通关系,九子海至黑龙潭和古城的地下水渗流速度分别为405.86~1 077.84 m·d-1、349.96~629.09 m·d-1。九子海洼地为黑龙潭泉域地下水系统的主要补给区,同时也可作为黑龙潭泉水修复的有效注水点,接受补给后,主要通过深层岩溶管道向南运移至黑龙潭—古城方向,其中黑龙潭泉群为系统的排泄天窗。   相似文献   

6.
利用稳定同位素方法识别内蒙古佘太盆地地下水补给来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君  王莹  卫文  张琳  刘福亮 《水文》2017,37(1):51-55
为研究近几十年来佘太盆地地下水补给变化情况,通过现场调查分析,对佘太盆地浅层地下水开展同位素样品采集工作,并测定了其氢、氧稳定同位素的值。在分析同位素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识别了地下水补给来源和补给区并构建了浅层地下水的补给模式图,探讨了区域上浅层地下水的补给流动状况。通过分析研究区大气降水和地下水中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的变化特征发现:当地大气降水并不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其补给源区为周边山区,补给来源主要是周边山区的大气降水,且地下水所经历的蒸发作用较明显;盆地的东、西部地下水的补给源区不尽相同,西部的补给区高程要高于东部的补给区高程,但两部分地下水所经历的蒸发强度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7.
山区地下水对平原区的侧向径流补给量是一个长期争议且悬而未决的难题,这个量在西北内陆干旱盆地,被估算得或很小或很大。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地质水文地质调查、物探、钻探、抽水试验、地下水动态观测、水化学测试、盆地地下水水位统测和综合研究等技术方法,查明了黑河中游盆地南部山盆交接带的地质构造接触关系、地层岩性接触关系及梨园河口白垩系风化壳含水层结构和水文地质参数。通过山区不同流域等级的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关系分析,将山区地下水对平原区侧向径流补给带划分为大中型河流河谷补给段和小微型河流或冲沟群流域构成的浅山带补给段。河谷补给段勘探资料较为丰富,多用达西断面流方法计算;针对浅山带补给段极为缺乏勘探资料的实际,以梨园河口断面径流量为参照,构建了浅山带岩性、汇水区面积、降水量等3 个变量的山区地下水对平原区侧向径流补给量的估算方法。估算出黑河中游盆地南部山区浅山带地下水对平原的侧向径流补给量为0.40×108 m3/a,河谷段基岩侧向补给量为0.07×108 m3/a;推算出河谷段第四系地下水补给量为0.30×108 m3/a;3 项补给量之和为0.77×108 m3/a,占盆地地下水资源量的3.0%。该研究为西北内陆干旱盆地山区地下水对平原区侧向径流补给量的估算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实例。  相似文献   

8.
《地下水》2017,(6)
随着新疆乌鲁木齐市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区域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强度不断加剧,需要对乌鲁木齐市山前砾质平原含水层富水性特征以及地下水水位变幅情况进行研究。本文在对研究区水文地质详查的基础上,通过水文地质钻探、抽水试验、样品分析等手段,查明了区内含水层的结构及富水性特征、埋深以及流量等参数,探讨了地下水补径排情况和水化学特征,并对研究区内的地下水水质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及其外围主要出露的地层为新生界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层和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为南部河谷地下水侧向径流补给,其次为大气降水和灌溉水入渗补给,而区域地下水的排泄主要用于农业开采,剩余地下水由南向北以地下径流的方式排泄至北部;研究区内地下水具有锅垢很多,有硬沉淀物及半腐蚀性水的特点,需处理后可用作工业锅炉用水,而根据灌溉用水水质评价指标和灌溉用水危害类型的划分,研究区内地下水的灌溉系数为13.718,在潜水排水条件好时,适于灌溉。研究结果为后期该地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昆明市黑龙潭岩溶泉氢氧稳定同位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华诚  刘宏 《中国岩溶》2015,34(5):445-451
黑龙潭位于昆明市北缘的五老山山麓,沿黑龙潭东支断裂带出露地表,该区分布三个岩溶泉,分别是:清水潭、浑水潭、小水潭,文章运用氢氧稳定同位素方法对它们进行连续的观测研究。通过对大气降水和泉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进行分析,揭示研究区岩溶泉水的来源及泉域含水层特征。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大气降水δ18O -δD 关系建立当地大气降水线,大气降水线和泉水的稳定同位素分析表明泉水来源于大气降水,而且主要来源于夏季降水。(2)高斯混合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清水潭的补给不仅来源于野猫山地区,还包括径流过程中的入渗补给,而且入渗补给量并不小。浑水潭旱雨两季补给类型有所区别。小水潭除受北部二叠系灰岩含水层补给之外,很有可能也受东北部玄武岩山地的孔洞裂隙水补给。   相似文献   

10.
云南蒙自断陷盆地岩溶地下水流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伟  吕玉香  郭传道 《水文》2017,37(4):35-39
岩溶地区地下水径流特征复杂。以云南蒙自断陷盆地为例,通过开展水文地质调查、示踪试验、综合研究等,揭示了不同水文地质单元岩溶地下水径流方向:蒙自盆地内东山—蒙自(Ⅰ-1)、大屯(Ⅰ-2),蒙自盆地东南黑龙潭(Ⅰ-3)单元内岩溶地下水整体由南东流向北西;新安所(Ⅰ-4)单元内由南向北;蒙自盆地南部8号暗河(Ⅱ-1)、9号暗河(Ⅱ-2)两个水文地质单元内岩溶地下水由北流向南,对研究西南典型岩溶区地下水径流特征、合理评价和开发地下水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旱平川断陷盆地受南北两区域大断裂控制,形成走向南东-北西向、倾向东北的条带状水文地质单元.根据盆地内断裂构造的控水特征、地层岩性的分布及富水性,将盆地内第三系上统划分为东、中、西三段及6个主要承压含水层,并对新第三系和第四系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关系分别进行分析论述,为该区今后找水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2.
川东平行岭褶皱区岩溶发育,随着工程建设、经济发展,造成了地下水疏干、地表水渗漏、地面塌陷等一系列生态地质环境问题。以中梁山北段歇马隧道为例,通过地质调查,研究可溶岩出露、分布特征,影响岩溶发育的因素,总结岩溶发育特点及规律,为工程减灾防灾、生态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陈鑫  郑克勋  韩啸  田茂 《中国岩溶》2023,(6):1193-1201
研究旨在通过地下水温度场的特征来推导岩溶泉域的地下水活动,并验证岩溶地下水系统划分的合理性,文章以黑龙潭岩溶泉域为例,采用对比分析等手段,对泉域地下水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并探讨各变化特征的指示意义。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泉域内地下水温与高程呈反比关系;在时间分布上,降雨作为引起地下水温度变化的主导因子,汛期补给区入渗增加后引起地下水温升高,同时大量的补给加快了地下水径流速度,致使排泄区地下水温降低。此外,还根据不同岩溶系统地下水温度场的差异性特征及其指示意义,验证了黑龙潭泉域系统划分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地下水》2020,(3)
以和什托洛盖煤田玛纳斯湖北地下水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地下水系统的赋存条件、含水层特征、地下水流循环特征,以及地下水位动态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含水层特征主要包括基岩裂隙水和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区内地下水补给来源主要为和布克河的渗漏补给、和布克谷地的侧向径流补给、暴雨洪流补给和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一般沿和布克河方向自西北向东南径流;地下水的排泄主要为机民井开采、潜水蒸发、植被蒸腾和侧向径流。区内潜水动态类型可以划分为水文型和开采型。  相似文献   

15.
《地下水》2017,(3)
本隧道隧址区构造强烈,断层发育,是望佛山—聚龙山复式倒转向斜的西段部分。由于隧址区大量出露寒武系可溶岩地层,岩溶发育,对隧道安全建设存在很大影响。通过对隧址区岩溶发育和地下水径流规律的研究,划分相应的岩溶水文地质单元,探讨不同单元岩溶地下水的径流路径及其与隧道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岩溶地层内岩溶发育,洼地、落水洞和溶洞等溶蚀现象大量存在,地下水交替极快,补给来源广,渗流途径通畅,隧址区有岩溶大泉形成。  相似文献   

16.
地质构造,特别是新构造对基岩地下水的赋存、分布规律起着控制作用,也是找水定井的关键。在临朐盆地水文地质调查及钻探成果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解析区域新构造运动特征及其表现形式,选取部分典型实例,从地下水类型空间分布特征、侧向补给径流条件、赋存空间特征等方面分析了新构造运动对盆地地下水的控制作用,并归纳了研究区在新构造运动控制下发育的典型蓄水构造类型。得出结论:(1)临朐盆地地质背景条件复杂,新构造活动强烈,且具有多期性和多方向性活动特征,形成了盆地现代地貌格局和地质结构,从而控制了不同类型地下水的空间分布;(2)在新构造运动控制下,盆地西部、南部抬升,岩溶发育,成为地下水直接补给区,侧向径流补给构成盆地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3)受构造活动强度、岩性结构和地下水径流条件的影响,五井断裂两侧碳酸盐岩裸露区为地下岩溶强径流带,岩石透水而不富水;五井—冶源段为地下岩溶强富水区;冶源水库以北、石佛堂—临朐断裂以东至盆地东部边界,为非可溶性层状岩类弱富水区;盆地东边界双山-李家庄断裂沿线为新生代玄武岩孔洞裂隙及古风化壳裂隙水较富水区;(4)临朐盆地发育4种典型蓄水构造类型,即,断裂带型、接触带型、水平层型、复合型等,其中,断裂带型蓄水构造为盆地主要蓄水构造类型,也成为研究区找水打井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7.
王波  张华  王宇  张贵  张文鋆  高瑜  罗为群 《中国岩溶》2020,39(3):319-326
在详细调查基础上,采用系统科学及水文地质分析方法,依据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示踪试验、地下水排泄基准面、喀斯特发育条件及发育规律等剖析论证流域边界,并通过钻探及示踪试验进行验证。研究结果:(1)对泸西喀斯特断陷盆地南东部的水系统边界向北移进行了修正,证实了三塘一带深部不发育的喀斯特是地下水分水岭边界,使得泸西喀斯特断陷盆地流域的径流系统和边界圈化更加准确;(2)泸西喀斯特断陷盆地流域地表水、地下水转化频繁,地表水径流特征主要以小江河在水库、河流、伏流间的径流转化过程为体现,地下水在侵溶山区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后,上层径流以泉、暗河的形式在泸西盆地底面排泄后转化成地表水,最终汇集于盆地南部、通过工农隧洞及落水洞排向小江,而下层径流则以小江水面为基准,通过深层径流排泄。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伊勒门盆地砂岩型铀矿成矿水文地质条件初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要介绍了伊勒门盆地地下水赋存条件与分布情况,论述了该盆地的构造-水文地质特征,着重阐明区内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等水动力条件以及水文地球化学特征,总结了有利的铀矿成矿水文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19.
《地下水》2020,(3)
本文以乌恰县阿克区块作为研究对象,从研究区自然地理和地质条件分析的角度出发,对研究区地下水类型、补给、径流和排泄、水化学特征以及地下水动态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的地下水类型以松散岩类孔隙水为主;研究区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来源于北部山区地下水侧向补给,地下水主流动方向由北向东南径流,在西边径流通道向西南径流。地下水的补给由北部的山前侧向径流补给,大气降水入渗补给、暴雨洪流入渗、河流渠系渗漏补给补给等。排泄以潜水蒸发、人工开采和通过南部构造沟口泉集河向下游排泄。  相似文献   

20.
拒马源泉群作为拒马河的源头,受到了较多专家和学者的关注。但这些研究多集中在地下水的水化学、水位动态、泉流量等特征上,对地下水氢氧同位素特征的分析几乎没有,且对北海泉的成因解释多为粗略的定性概述。为了说明涞源北盆地地下水的氢氧同位素特征,详细揭示北海泉的形成模式,首次系统地采集了不同含水岩组的地下水样品,测定了水样的氢氧同位素组分。结果表明:样品点δD和δ18O值均落在区域大气降水线上或附近,大气降水是研究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白云岩、灰岩含水岩组高程效应较明显,径流途径长,松散含水层径流途径短,受蒸发作用较强;白云岩、灰岩含水岩组和松散含水层氘盈余d值分别为6.0‰~11.6‰、4.2‰~11.2‰、3.8‰~8.0‰,较大气降水大部分偏小,表明岩溶水和松散孔隙水经历了不同的流动过程;白云岩、灰岩含水岩组从补给区向排泄区各自流动过程中,在小西庄、香炉屯村附近断裂带发生沟通混合,然后在向盆地中心径流过程中受断层阻水上升,上升过程中又接受了松散孔隙水的补给,最后在松散岩层中出露成泉,形成北海泉。在孔隙水混入前,两者的平均补给比例大约为48.4%~57.6%和42.4%~51.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