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预报因子场与预报对象场物理联系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SVD诊断分析的气象信号提取技术和预测方法.并应用于高原东侧地区降水场预测,通过前期高原地面加热场、高原上空100hPa高度场的SVD分析,成功提取了高原东侧地区降水场的前期预测信号.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及上空环流场与东侧旱涝预测的关系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0  
李跃清 《大气科学》2003,27(1):107-114
应用奇异值分解(SVD)技术研究了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与高原上空100 hPa高度场及其东侧川渝地区夏季降水场的时空联系和旱涝预测的关系.结果表明:地面加热场与高度场的第一模态代表了两场间的主要耦合特征,具有高度的时空相关;前期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通过影响后期高原上空100 hPa高度场,导致未来高原东侧川渝地区夏季降水异常;加热场-高度场-降水场之间的这种非同步关系,反映了川渝地区旱涝灾害的影响因子和物理成因; 前期高原地面加热场与前期100 hPa高度场SVD第一模态的变化,是高原东侧地区未来夏季旱涝异常的预测信号.并由此提出了一种基于SVD技术的旱涝预测思路.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上空环流变化与其东侧 旱涝异常分析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李跃清 《大气科学》2000,24(4):470-476
应用奇异值分解(SVD)技术研究了青藏高原上空100 hPa高度场与高原东侧地区夏季降水场的时空结构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 第一模态代表了两场间的主要耦合特征,具有高度的时空相关;前期10~12月、1~4月青藏高原上空100 hPa高度场与高原东侧地区6~8月降水场具有显著的联系,前期高度场变化引起后期南亚高压状况异常,导致高原东侧地区旱涝灾害;高原东侧地区严重干旱(洪涝)年,其上空100 hPa高度场为负(正)距平控制; 高度场与降水场的这种非同步联系,时空相关显著,时间间隔长,物理意义明确,是高原东侧地区夏季旱涝异常的一种预测信号。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感热与黄土高原春季降水异常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1961~2000年黄土高原56站的春季降水、气温资料,用SVD方法分析了其与青藏高原感热场的关系。结果表明,降水量与青藏高原感热场的前两模态代表了两场间的主要耦合特征;上年冬季和秋季青藏高原感热场的异常通过影响大气环流,能够导致次年黄土高原春季降水异常;青藏高原感热对黄土高原西部和南部、北部的部分地区影响较显著,而对陕西北部、山西中部影响不明显。前期高原感热场SVD第一、二模态的变化,可以作为黄土高原春季降水异常的预测信号。  相似文献   

5.
SVD方法在场分析和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由预报场与因子场的奇异值分解(SVD),可找到影响预报场的主要物理因子,能提取两个场相互作用的主要耦合信号,借助最优化技术,可实现由因子场对预报场的客观预报,以华中汛期降水场为左场,4月北半球500hPa高度场,海平面气压场,北太平洋海温场组成右场,进行SVD分析和预报试验,其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6.
用奇异值分解(SVD)方法,分析了1983~2003年夏季国家气候中心海气耦合模式500hPa高度预报场与中国特别是华中区域降水场、1971~2000年夏季NCEP/NCAR 500hPa高度场与中国特别是华中区域降水场的关系.结果表明:夏季NCEP/NCAR 500hPa高度场与中国特别是华中区域降水场关系明显较模式500hPa高度场密切,若夏季NCEP/NCAR 500hPa高度场南、北半球副热带高压较强(弱),北半球副热带高压主体偏南(北),则长江流域、东北地区中部及青藏高原东侧将降水偏多(偏少).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国家气候中心海气耦合模式存在一定程度的预报误差,如长江流域误差就较为明显.作者提出一种订正方案,利用SVD从模式500hPa高度预报场中提取大尺度信号,借助最优化技术,合理订正误差,改进降水场的预报.经试验表明:订正后降水场预报的距平同号率有可能接近NCEP/NCAR 500 hPa高度场相当的技巧水平.  相似文献   

7.
黄仪方  李跃清 《高原气象》2003,22(10):32-39
应用奇异值分解(SVD)技术,研究了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与东亚地区上空500hPa高度场及其东侧川渝地区春季气温场的时空联系和冷暖异常成因。结果表明:前期冬季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与后期春季高度场的第一模态代表了两场间的主要耦合特征,具有显的时空相关;前期冬季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通过影响后期春季500hPa高度场,导致高原东侧川渝地区春季气温异常;冬季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偏强(弱),则后期春季东亚上空500hPa高度场偏高(低),川渝地区春季气温偏高(低);加热场高度场一气温场之间的这种非同步联系,表明冬季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异常,通过影响未来春季大气环流变化,是造成高原东侧川渝地区春季气温异常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选取高原东侧近50年(1951-2000年)35个气象观测站降水和同期印度洋海温资料,运用SVD分析方法讨论了其同期与印度洋海温的遥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高原东侧降水与同期印度洋海温有三种基本的遥相关模态。合成分析表明,高原东侧降水异常与大气环流异常有密切的关系,海温偏高年,高度场偏高,西风偏弱,北风偏强,不利于降水的形成;海温偏低年,高度场偏低,西风偏强,南风偏强,有利于降水形成。  相似文献   

9.
黄仪方  李跃清 《高原气象》2003,22(Z1):32-39
应用奇异值分解(SVD)技术,研究了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与东亚地区上空500 hPa高度场及其东侧川渝地区春季气温场的时空联系和冷暖异常成因.结果表明前期冬季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与后期春季高度场的第一模态代表了两场间的主要耦合特征,具有显著的时空相关;前期冬季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通过影响后期春季500 hPa高度场,导致高原东侧川渝地区春季气温异常;冬季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偏强(弱),则后期春季东亚上空500 hPa高度场偏高(低),川渝地区春季气温偏高(低);加热场-高度场-气温场之间的这种非同步联系,表明冬季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异常,通过影响未来春季大气环流变化,是造成高原东侧川渝地区春季气温异常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假拉  周顺武 《高原气象》2003,22(10):132-137
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对印度洋海表面温度距平(SSTA)进行分解,分析了印度洋海温场的时空分布特征,并通过合成分析、奇异值(SVD)分解等方法,结果表明,前期和同期的印度洋海表温度距平分布场与夏季高原降水相关显,西印度洋-非洲东海岸赤道地区的SSTA与高原夏季降水联系最密切;当春、夏季印度洋西部海温出现明显负(正)距平时,当年印度夏季风偏强(弱),高原夏季降水普遍偏多(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