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雪灾是内蒙古地区的主要的气象灾害,对全区牧业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严重危害和影响.在充分分析内蒙古地区气候特征的基础上,依据SVM回归方法,利用T213资料,建立了暴雪的SVM回归方法预报模型,建立了自动化的SVM暴雪预报业务系统,并对其进行了业务试验.给出了依据SVM方法建立的暴雪实时业务预报系统的检验结果.结果表明,SVM回归方法能运用于暴雪的预报,建立的自动化的SVM暴雪预报业务系统能在预报业务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雪灾是内蒙古地区的主要的气象灾害,对全区牧业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严重危害和影响。在充分分析内蒙古地区气候特征的基础上,依据SVM回归方法,利用T213资料,建立了暴雪的SVM回归方法预报模型,建立了自动化的SVM暴雪预报业务系统,并对其进行了业务试验。给出了依据SVM方法建立的暴雪实时业务预报系统的检验结果。结果表明,SVM回归方法能运用于暴雪的预报,建立的自动化的SVM暴雪预报业务系统能在预报业务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暴雪预报系统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陈德群  胡洛林  冯民学  张忠义 《气象》1994,20(11):29-31
暴雪预报系统是在普查1970-1992年资料,对暴雪的天气形势分型的基础上建立的,通过计算预报场与各型平均场的相似离度判别有无暴雪产生,进而通过寻求与历史样本的最佳相似预报暴雪落区。该系统业务应用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4.
利用欧洲中心数值预报产品格点报实况场资料,统计分析了周口市1986~1997年11月至次年2月强降水天气的基本天气形势及特点,找出预报指标,建立1~6天暴雪及冬季强降水预报业务系统,产品上网运行.  相似文献   

5.
利用欧洲中心数值预报产品格点报实况场资料,统计分析了周口市1986-1997年11月至次2月强降水天气的基本天气形势及特点,找出预报指标,建立1-6天暴雪及冬季强水预报业务系统,产品上网运行。  相似文献   

6.
安徽阜阳市大雾天气的潜势预报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2~2011年安徽阜阳市逐日地面、高空观测资料和NCEP/NCAR FNL再分析资料,分析大雾发生时各预报因子的分布特征,确定预报因子的阈值及消空指标,建立基于PP法思想和指标叠套方法的阜阳市大雾天气潜势预报模型。通过2013~2014年逐日业务化运行检验,基于EC细网格数值预报产品的大雾天气潜势预报模型取得了较好的预报效果,其TS评分为0.49、准确率为0.91,说明该模型具有较好业务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暴雪相似预报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欧洲中心 3层数值预报产品 ,综合运用相似系数和距离系数 ,研制建立了既反映环流形势相似又反映强度值相似的河南省暴雪 2 4h预报系统。利用 1996~ 1998年冬季 (11月~次年 3月 )资料进行反算 ,暴雪预报准确率为 41.7% ;1999年 11月至 2 0 0 0年 1月间进行业务试验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暴雪天气特征及预报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普查了1951~1998年冬季河南省降雪资料,确定了河南省区域性暴雪过程,建立了河南省区域性暴雪过程历史资料库,分析了60年代以来我省暴雪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天气形势特征,建立了预报模型,并提出了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9.
利用气象和环保资料详细分析了武威市空气质量的特点,针对不同季节、不同时次分别建立了沙尘暴短时、短期预报模式及空气质量统计预报、潜势预报模式,经检验效果良好。应用Fortran和VB语言设计编程,建立了武威市空气质量预报系统,该系统包括沙尘暴预报预警服务系统、空气质量统计预报系统和空气质量潜势预报系统,直接和MICAPS系统接口,具有资料处理、动力统计预报、潜势预报等模式计算及资料采集、处理、模式运行、预报显示、产品分发、资料查询、预报评分等多种功能,在业务应用中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基于WRF模式的云贵川渝地质灾害气象预报系统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齐丹  田华  徐晶  韦方强  江玉红 《气象》2010,36(3):101-106
介绍了国家气象中心和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联合研发的基于ArcGis9.1的云贵川渝地区地质灾害预报系统。该系统是在可拓模型理论基础上建立的,其优点在于能将气象要素和地面要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雨—地耦合的区域泥石流预报模型。系统采用区域精细化数值天气预报模式WRF提供的高时空分辨率的精细降雨预报作为模型的动态输入,实现地质灾害发生概率的预报。目前,系统已经在中央气象台进行业务运行,每日在精细化数值天气预报系统提供的1小时间隔的数值降水预报支持下,定时启动预报系统。该预报产品目前已成为区域精细化地质灾害预报的重要参考。为了进行地质灾害预报效果的检验和评估,首先利用2007年6—7月份实况降水对WRF模型的预报降水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WRF对区域性、持续时间长的暴雨过程预报能力较高,对于地质灾害预报服务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此外,对2007年7月2—5日发生在四川盆地东部的部分地区的群发地质灾害个例分析及对2007年7月份该地质灾害预报系统的整体预报效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系统囊括了该次灾情大部分灾情点,总体预报准确率较高,业务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用欧洲数值预报产品格点资料,对1986年11月-2002年3月河南省出现的87个大到暴雪个例进行对比分析,将大到暴雪划分为3个类型,即高原低槽型、阻高-横槽型和L型,对每个型进行合成平均,建立了大到暴雪的天气学概念模型。为提高样本中大到暴雪的概率,先将样本进行消空处理,然后选取物理意义清晰、天气学意义明确的预报因子,分别建立了全省分片大到暴雪1-7 d预报方法,在业务试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预报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一次暴雪过程前后近地层物理量场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铁塔风梯度观测资料和超声风温仪观测资料,对2008年1月18—21日暴雪前后,湖北黄石长江岸边近地层风场和湍流作了计算分析,探索其异常变化特征,为认识黄石地区暴雪近地层发生发展的物理过程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暴雪前,风向转变,水平风速和垂直风速明显增大,湍流通量的输送较活跃,湍流动能和湍流强度有显著峰值出现;降雪过程结束后,湍流动能再次增大后缓慢减弱。可见此次暴雪过程前后近地层物理量场有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13.
人工神经网络在西藏中短期温度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根据2003年11月—2005年10月西藏自治区32个站点的气象资料,采用动态学习率BP算法的人工神经网络建模,在ECWMF、T213等模式数值预报产品释用基础上,进行1~7天逐日最高、最低温度模拟预测。模型业务试用结果表明,该神经网络模型具有较强的自适应学习和非线性映射能力,其预报结果能够满足实时预报的精度要求,对西藏中、短期极端温度的实时业务预报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陈晓刚  郭斌  张政 《气象》1999,25(8):37-39
采用初级预报模式结合人工神经元网络(BP算法)的方法,使用阿坝牧区大雪天气过程历史资料,研制了川西高原牧区大雪天气预报系统。利用9210工程接收到的数据资料,自动完成因子采集和结论输出,每次输出后,因子库自动增加新的因子,网络再次学习,从而进一步提高预报精度。  相似文献   

15.
集成方法有利于提高降水要素预报的准确性和可预报性。本文基于格点实况资料和智能网格预报、西南区域数值预报、ECMWF模式预报、GRAPES模式预报产品,以面雨量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元回归法、BP神经网络法、评分权重法、加权集成预报法和算术平均法,得到集成面雨量预报,再运用平均绝对误差、模糊评分、正确率、TS评分、偏差分析等方法,对2020年4—10月金沙江下游面雨量预报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多元回归集成法和BP神经网络法的预报效果总体上优于其他几种集成方法。在考虑流域面雨量的预报量级时,下游可以采用预报量级较小的模式和集成方法。集成后偏差百分比均有降低,且多元回归法和BP神经网络法对预报量级较小的模式有矫正作用。在面雨量有无、小雨和中雨预报中,多元回归法集成效果较好,在大雨量级预报中,BP神经网络法集成效果较好。这些结论可为流域面雨量预报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6.
多模式温度集成预报   总被引:19,自引:6,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中国国家气象中心T213模式、德国气象局业务模式和日本气象厅业务模式2 m高温度预报, 利用神经网络方法中的BP网络建立了我国600多个站的温度集成预报系统, 该预报系统的预报时效为72 h, 间隔为3 h。通过对2004年1—5月的预报结果检验, 表明:集成的温度预报结果明显优于3个模式单独的预报结果, 72 h内预报的平均绝对误差在3 ℃以内, 并且不存在明显的系统误差, 预报达到了一定的精度, 可以为预报员提供定时、定点精细的客观温度预报参考。分区的检验结果表明:不同区域预报误差存在差别, 新疆和西藏误差比较大, 而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误差很小, 并且不同区域系统误差的情况也不相同。从总体情况看, 预报误差还存在日变化, 一般来讲, 夜间的预报误差小于白天。  相似文献   

17.
2010年1月鄂东一次暴雪过程中尺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及NCEP/GFS再分析资料,对2010年1月5—6日发生在湖北东部的暴雪过程进行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500hPa北支槽后干冷空气配合南支槽前西南暖湿气流形成的冷暖交汇以及850hPa低涡北抬发展是产生暴雪的主要天气背景;200hPa高空急流、700hPa西南急流、925hPa东北气流、850hPa气流汇合区、700hPa及850hPa露点锋、锋生次级环流、风向随高度强烈顺转的垂直风切变以及地面中尺度辐合区的有利空间配置,对暴雪预报具有重要指示意义。此外,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对此次暴雪过程的三维物理模型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8.
一次湖北暴雪天气的诊断与模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NCEP GFS资料分析了2007年1月15—16日鄂东南地区降雪过程,对造成暴雪过程的天气系统发生、发展背景场进行分析。并利用中尺度数值天气模式WRF模拟了这次暴雪过程,探讨了其发生发展的机制。天气系统的背景分析表明,这次暴雪过程主要是受700 hPa西南急流和地面冷空气的共同影响而产生的,降水过程与西南急流的变化密切联系。WRF模式较好地再现了此次暴雪的过程。模拟结果表明西南急流的减弱和移出,对应着降雪的开始和停止;在西南急流的左侧,由于低层涡度的增加,使低空辐合、高空辐散,在连续性原理和动力机制约束下导致上升运动的加强是该次暴雪的形成机制。模式结果说明,产生暴雪的上升运动要远小于产生暴雨的上升运动,且在暴雪过程中,中层为上升运动,近地层和高层伴随着下沉运动。  相似文献   

19.
为了考察辅助变量、时间滞后变量设置的重要性和神经网络中嵌入层对分类变量处理的有效性,利用2015年1月15日—2020年12月31日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高分辨率模式(high resolution,HRES)输出产品及中国2238个国家级地面气象站基本气象要素数据集,在全连接神经网络基础上设计4个试验,构建24 h最高气温预报神经网络模型。结果表明:加入辅助变量、时间滞后变量的特征和带有嵌入层的全连接神经网络结构的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模型对HRES日最高气温预报误差均有订正效果,均方根误差降低29.72%~47.82%,温度预报准确率提高16.67%~38.89%。加入经过嵌入层处理的辅助变量后,可显著提高青藏高原中南部和西南地区东部的平均绝对偏差不超过2℃的正技巧站点比例(比仅用HRES预报因子建模分别提高21.74%和14.17%),在此基础上加入时间滞后变量显著提高上述两个地区的平均绝对偏差不超过2℃的正技巧站点比例(比仅用HRES预报因子建模分别提高40.98%和20.33%),且预报性能更加稳定。  相似文献   

20.
In the significant part of the territory of Russia and other northern countries, the snowstorm is a frequently observed hazardous meteorological phenomenon. The significant duration of the cold period and the presence of vast snow areas as well as synoptic and orographic factors that cause the formation of strong winds, create the conditions for the snowstorm activity in the most part of Russia. In the present paper, an algorithm is proposed of the snowstorm forecast (separately for overall and ground snowstorms) for Murmansk region and Central Federal District based on the data of WRF-ARW modern hydrodynamic regional model used in the operational practice in the Hydrometcenter of Russi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