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阿尔及利亚X区决主要发育大深度低幅度构造,低幅度圈闭识别与落实制约着区块的油气勘探发现.根据区块的地质与地球物理特点,在认真深入对比分析现有时深转换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综合运用多种时深转换方法进行区域目标援索及单个目标“量体裁衣”的多尺度时深转换方法,有效的解决了本区油气勘探中面临的低幅构造识别与落实难题,取得了较好的勘探效果.该方法能够有效的发现低幅度圈闭并提高低幅度构造成图的精度,落实局部构造,降低勘探风险,对于类似地区的低幅度构造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随着准噶尔盆地腹部及准东地区勘探程度不断提高,勘探对象也变得复杂,已往古凸起上的断块和低幅度背斜为主的勘探目标变得越来越少,勘探目标转向斜坡区和深凹陷的岩性油气藏成为必然趋势,此类油气藏的主要特点是:圈闭幅度较低,砂层厚度较小,横向变化快,地震识别、落实评价困难.本文针对地质难点,以准噶尔盆地准东阜11井区岩性油气藏为研究对象,逐步形成准噶尔盆地岩性油气藏勘探方法、应用效果体系;在具体工作中利用地质、地震、测井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分析了准东阜11井区岩性油气藏特征,建立了岩性油气藏勘探理论和方法,开发和自研出了一套适合准噶尔盆地碎屑岩岩性圈闭识别与评价的技术系列,主要包括精细的井震标定技术、精细的全三维自动追踪技术、断裂识别技术、动态构造演化分析技术、沉积微相分析技术、储层预测技术、流体预测技术及有利目标区块选择评价技术;利用此技术系列对准东地区阜11井区侏罗系三工河组(J1s)发育的岩性圈闭进行了综合预测,识别了三个可供钻探的断层-岩性圈闭,其沉积微相为扇三角洲前缘的席状砂,圈闭面积在1.75 km2~6.1 km2之间,砂岩厚度在10 m~25 m之间,油气检测处于有利位置,累计圈闭面积达12.39km2,从而扩大了该区岩性圈闭识别的数量和精度,为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在現代的地震勘探中,主要是利用地震波的运动学特点,来勘探地壳的地貭构造的. 地震勘探結果的精确度,在很大程度上与平均速度的选择有关。目前,在我国的很多地区內,深探井較少,速度资料主要还要依靠有效速度的計算来获得.显然,如何根据反射波时距曲綫准确地計算有效速度,仍然是現代地震勘探中的一个重要課題.  相似文献   

4.
位场方法在非常规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常规油气勘探领域,高精度的重磁资料能够非常好的完成油气资源的远景评价,为地震勘探和钻井提供指导.在非常规油气勘探领域,重磁勘探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因为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地质结构、圈闭条件、储层评价、成藏机理、渗流特征等方面更加复杂和未知,地震勘探和钻井难以直接开展,亟需非地震方法的优选规划.由于重磁位场方法并不能"特异性"的揭示地下页岩分布和页岩气的资源潜力,从某种程度上说,重磁位场方法在常规油气和非常规油气的勘探技术是没有多大区分的,核心都是"综合"二字.其中,对重磁资料的处理要经过常规的延拓、剩余重力异常提取和磁异常化极等,以及重力异常剥皮、park反演、梯度反演等关键处理,能够获取特定地层的厚度与埋深和断裂信息.本文以页岩气资源的重磁位场勘探技术为中心,通过调研国内外重磁方法在非常规油气勘探阶段的应用实例,总结规律,构建利用位场方法开展页岩气等资源勘探的技术体系与流程.  相似文献   

5.
宁夏固原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2000年至今利用地震勘探等手段,在侏罗系延安组、三叠系延长组发现了多个含油富集区,油藏类型为构造岩性油藏.但该地区河谷残塬、黄土丘陵广泛分布,地表剥蚀、侵蚀严重,其独特的地质、地貌环境对常规深层油气检测技术带来了挑战,常常出现地震资料采集难度大、成本高、数据品质较差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开发利用新的油气探测方法进行深部油气探测.本文利用广域电磁法在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含油富集区—宁夏固原地区进行方法应用研究,采用"重磁电三维反演成像解释一体化系统"进行广域电磁法数据处理.获得了地下真实的电性分布,建立了广域视电阻率与目标层的电性关系,精细刻画了研究区内低幅构造与鼻状构造的发育情况以及圈闭特征.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基本查明了测区内延安组地层、延长组地层分布、厚度及构造圈闭等信息,形成了适用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油气勘探的广域电磁数据采集及处理方法.研究表明广域电磁法在该地区可作为优选含油富集区的有效探测手段.  相似文献   

6.
博兴洼陷西部沙三段有利储集砂体分布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博兴洼陷油气勘探已进入隐蔽油气藏为主的勘探阶段,储集砂体的分布,尤其是能够形成地层岩性油藏的有利储集砂体的分布,是油气勘探的关键.研究区主要发育有浊积扇、辫状三角洲前缘和近岸水下扇三种类型的储集砂体,其中浊积扇扇体是岩性圈闭勘探的最有利砂体.通过已发现油气藏的地层位置分析,发现MSC8、MSC7、MSC6、MSC5、MSC2旋回的上升半旋回是有利储集砂体发育的主要层段,浊积扇砂体发育,且具有有利的油气成藏条件.平面上,MSC8旋回的有利储集砂体主要发育在高青断层东南侧的狭长区域内,MSC5、MSC6、MSC7旋回的有利储集砂体发育在坡折带之下的洼陷区.综合上述分析,预测了坡折带下部洼陷区、高青断裂下降盘和高24-高27井间区域3个岩性和构造-岩性圈闭勘探有利区.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含油气盆地的边缘地带,冲积扇体内部高速砾岩的存在,严重制约着下伏构造目标的落实精度,增大了油气勘探的风险.充分考虑砾岩的分布特征,选取合理的速度建场方法,准确落实下伏构造目标,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途径.本文系统建立了"高速"背景下的构造目标落实技术流程,其实现过程可概括为几大步骤:首先,综合利用测井、地震、地质及非地震资料,明确高速砾岩的响应特征,准确识别高速砾岩;然后,通过地质规律分析与地震综合解释,精细预测高速砾岩的分布特征;其次,全面考虑浅层砾岩的分布及下伏构造目标的发育特征,建立相应的地质模型,初步定性判断高速砾岩对下伏构造目标的影响程度;最后,根据研究区实际占有的资料及地质条件,选取合理的速度建场方法,落实下伏构造圈闭的形态.在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彭阳地区和库车坳陷北部大北地区的高速砾岩发育区域,该技术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为有利区带的综合评价及新一轮的井位部署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随着地质勘探工作的不断深入,对构造图的精度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速度场建立和变速构造成图方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东部大港探区在时深转换及构造成图中所用的传统方法是利用统一的华北速度公式来进行的,由于工区内钻遇深层古生界地层的井较少,且分布很不均匀,所以利用华北地区的井资料综合出的统一的华北速度公式对整个华北地区进行时深转换及构造成图存在一定的误差,特别是在复杂构造地区,误差更大,已不能满足实际生产的需要.本文在对大港探区歧南斜坡区内每一口井都进行精细的层位标定基础上,分析了传统方法中影响时深转换和成图精度的主要因素,指出了传统方法中造成误差较大、准确性较低的原因.采用处理资料的叠加速度、测井速度和地震地质标定速度相结合的技术,在三维空间分析该区速度变化,编制平均速度平面图、立体显示图等,实现空间变速成图.有效地提高了复杂地区速度场和构造图的精度,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大柳泉构造带沙三中亚段下生上储式油气成藏规律,在源、储、输导、圈闭等成藏要素的发育及分布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对其成藏贡献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油气运移条件与油气保存条件是控制大柳泉构造带油气富集程度的两个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油气运移条件包括垂向运移条件,侧向分流条件和侧向运移条件,油气保存条件包括盖层垂向封闭性和控圈断层侧向封闭性.根据钻井资料提出一种新的油气运移、保存条件评价方法,即油气运移指数与油气保存指数.通过分析对比已钻井油气运移、保存指数与油气富集各影响因素的定量关系,建立出预测未钻井圈闭油气富集程度的评价公式.运用该方法对大柳泉构造带沙三中亚段各圈闭油气富集程度进行预测,其结果与当前钻探成果有很高的符合率.  相似文献   

10.
本文概述了中国南方碳酸盐岩地区的油气勘探经历和认识过程.在刘光鼎院士提出的"油气资源二次创业"理论方法指导下,我国在海相碳酸盐岩地区开展的地球物理勘探工作取得了重要成果.海相碳酸盐岩地区具有更复杂的地质构造和演化过程,该类地区寻找油气是世界性难题,传统勘探手段已不适用.本文给出了该类地区进行地球物理勘探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并以举世瞻目的普光大气田的发现说明了新方法的合理性和优势.文章最后给出在南方海相碳酸盐岩地区进行油气地球物理勘探的发展远景.  相似文献   

11.
从高波速比试论云南丽江7级地震的孕震模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震中周围多台地震波资料计算平均波速比, 并对计算误差作了统计和分析, 提出了在介质存在横向不均匀的情况下数据处理方法。在资料有相当可信度的基础上, 动态追踪了1996 年2 月3 日云南丽江7 级地震前滇西北地区波速比的十余年时空演化图象。显示出: 丽江地震孕震区的高波速比异常图象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大到小并再次扩大的过程;而低波速比的异常图象则由大到小、由小到大并再次缩小的过程; 地震发生在低波速比异常区包围的高波速比异常区的交汇部位。其时间进程的演化显示丽江地震的孕震区在1988年耿马—澜沧76 、72 级地震后进入非线性阶段, 1995 年孟连西中缅边境73 级地震前进入失稳阶段。结合滇西北地区地震垂直分布图象和对照含硬包体试样在破裂孕育过程中波速场的演化图象, 表明丽江地震的孕震区具备了坚固体孕震模式的高波速特征  相似文献   

12.
华南地区近震走时表(速度模型)的精度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柯龙生 《华南地震》1994,14(1):44-47,59
利用166次地震资料,通过3种地壳速度模型的对比,按照规定的评判原则,对《华南地区近震走时表》(速度模型)对福建及其邻区的地震定位精度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华南地区地壳模型(走时表)比J-B模型(走时表)更适合于本区地震的定位.  相似文献   

13.
利用辽宁数字台网2001年以来的观测报告,采用单台和达法计算辽宁测震台网34个台站的平均波速比,重点分析辽宁地区波速比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辽宁地区的波速比空间分布呈横向不均匀性,下辽河盆地的波速比平均值低于整个辽宁地区波速比的均值,而辽西隆起和辽东隆起区的波速比却明显高于下辽河盆地的波速比和辽宁地区的均值。研究也发现,辽宁地区5级以上地震多发生在波速比低值区或高低值过渡区。计算所得的各区平均波速比对以后辽宁地区波速比值的变化分析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4.
明水绥化地区构造复杂,隆凹相间的构造格局使得地震速度横向变化较大.使用常规方法进行时深转换绘制的大面积连片构造图误差较大,不能够满足生产的需要.为了适应勘探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层控垂向多参数拟合,分段建立时深关系:通过选择地震参考层,将地震反射层与钻井资料相结合,利用伪速度及各反射层特征分别建立深浅层三维空间地震速度场,确定速度横向变化规律,最终实现研究区的变速成图,误差分析表明大面积连片构造图的精度有很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TimespaceevolutioncharacteristicsofabruptvariationofwavevelocityratiointheseismogenicprocesofrecentstrongearthquakesinYunna...  相似文献   

16.
深地震测深揭示的华南地区地壳结构及其动力学意义   总被引:19,自引:9,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实施与华南地区有关的深地震测深剖面达57条.本文收集该区的深地震测深研究成果,利用保真能力强的三维克里金插值技术构建了100°E~125°E,18°N~34°N区域内的三维地壳速度模型.基于三维地壳结构模型,分别探讨了华南地区不同构造单元地壳厚度空间变化特征、地壳属性、上地幔顶部地震波速变化以...  相似文献   

17.
南堡凹陷C油田沙河街组发育一套披覆在潜山之上的生屑云岩储层,为该油田的主力含油层系,生屑云岩分布不稳定,横向变化较大,先期钻探的5口探井有2口落空。基于周边油田分析,古地貌是生屑云岩储层分布的主要因素。受上覆火成岩的影响,该油藏速度横向变化剧烈,古地貌恢复困难,使预测储层分布范围困难较大。考虑到速度横向变化的影响,利用传统的时深转换方法难以准确地计算构造深度进而恢复古地貌。本文从多口已钻井的时深关系精细对比分析出发,明确了该区的速度影响因素主要有压实效应和火成岩厚度,同时基于对传统时深转换方法的适用性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二元回归的时深转换新方法。实际资料应用表明,利用该方法计算的构造深度与实钻结果吻合较好,能够有效恢复古地貌和预测生屑云岩的分布,该时深转换方法对于速度横向变化剧烈的地区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国际泥沙研究》2016,(3):205-211
Observations from field investigations showed that flow velocity greater than 3 m/s rarely occurs in nature, and high flow velocity stresses the bio-community and causes instability to the channel. For alluvial rivers without strong human disturbance, the flow velocity varies within a limited range, gen-erally below 3 m/s, while the discharge and wet area may vary in a range of several orders. This phe-nomenon was studied by analyzing hydrological data, including daily average discharge, stage, cross sections, an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collected from 25 stations on 20 rivers in China, including the Yangtze, Yellow, Songhua, Yalu, Daling, and Liaohe Rivers. The cross-sectional average velocity was cal-culated from the discharge and wet area using the continuity equation. For alluvial rivers, the wet cross section may self-adjus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varying flow discharge so that the flow velocity does not exceed a limit value. In general, the average velocity increases with the discharge increase at low dis-charge. As the discharge exceeds the discharge capacity of the banks, any further increase in discharge does not result in a great increase in velocity. The average velocity approaches an upper limit as the discharge increases. This limit velocity, in most cases, is less than 3 m/s. Human activities, especially levee construction, disturb the limit velocity law for alluvial rivers. In these cases, the average velocity may be approximately equal to or higher than the limit velocity. The limit velocity law has profound morphological and ecological implications on alluvial rivers and requires further study. Rivers should be trained and managed by mimicking natural processes and meeting the limit velocity law, so as to maintain ecologically-sound and morphological stability.  相似文献   

19.
中国北部及其邻区地壳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中周期和长周期瑞利面波资料分别反演得到中国北部及其邻区的三维S波带度结构。结果表明,地壳中横向非均匀性非常明显,许多地区显示出构造活动的特征;上地幔速度结构的横向变化相对减小。研究区的地壳厚度从东向西逐渐增大,地壳平均速度分布的格局与地壳厚度分布大体一致。地壳厚度与地壳平均速度的空变带处与布格重力异常梯级带基本一致。从数据上看,地壳厚度远比地壳平均速度与布格重力异常的一致性程度高,因此可以  相似文献   

20.
中国西部三维速度结构及其各向异性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24  
本文用覆盖中国的358条勒夫面波路径资料,研究了10.45-113.80s范围内中国西部的三维SH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各构造单元的SH波速度结构均有明显的差别.作为稳定块体的塔里木盆地,壳内重力分异程度较高,上、中、下地壳厚度差别小,壳内无明显的低速层,地壳平均速度比较小;上地幔低速层埋深大且层中速度大;区内横向变化小.构造活动区如天山、青藏高原,其突出的特征是下地壳厚度大且速度大,上地幔盖层速度值相当高.这与西伯利亚、印支板块的挤压有密切的关系.青藏高原东部及其北、东边缘地区壳内存在低速层,上地幔低速层埋深浅,一些地区存在壳幔过渡层.面波各向异性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天山及印支板块北缘下存在明显的各向异性,以构造边缘地区及上地幔低速层附近最为突出.印度板块、西伯利亚板块与中国大陆间的碰撞引起强大的水平压力和一定的下插作用,是造成青藏高原隆起、地壳增厚、天山隆起的最根本的因素,同时也促成壳幔中辉石、橄榄石的定向排列和物质运移,因而出现明显的各向异性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