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海上勘探现场质控是评价地震资料采集质量的重要手段,主要内容包括:地震数据质控、导航数据质控和震源近场数据质控。传统方式是现场质控以磁带为介质,质控采集资料内容需待采集测线完成后进行,具有滞后性,影响了海上地震资料现场质控效率。这里针对这一难题,设计方案,首次提出实时质控方法。首先通过设置和连接,实现数据在采集记录系统、枪阵控制系统和数据处理系统之间共享;然后改变仪器采集系统记录模式和枪阵控制系统的记录模式,通过脚本编程,使实时采集数据在共享网络中传输;最后利用处理软件将共享网络中的实时数据进行处理,实现实时质控的目的。实时质控方案设计为国内首例,改变了现场处理的传统方式,大幅提高现场质控效率,推动了现场质控的发展,在实际应用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海水因为受月亮引力的作用会产生潮汐现象,在海上地震资料中表现为假断层现象,这种现象会影响地震资料的成像质量,导致错误层位解释及储层预测,因此在地震资料处理中,需要进行潮汐静校正处理。这里讨论了如何应用海上采集的高程值计算出地震波来回通过基准海平面与放炮时海平面之间的薄层水体所经历的时间,再将全部地震数据都校置在同一观察平面,从而实现潮汐静校正处理的方法,并应用于海上某工区中,得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郭浩 《化工矿产地质》2002,24(3):169-174
沁水煤层气山地地震采集是我们在经过多年山地采集经验的基础上完成的。施工按国际标准化的管理模式进行项目管理,从招标、投标、施工作业组织管理、技术质量管理要求到作业过程的质量控制、工程量和质量的认定,包括山地采集的基本方法(激电井深、药量的选择,测量方法,仪器及其参数的选择)及采集质量与现场技术管理及技术质量监督等方面,采用了适合中国国情与国际标准有机结合的方法。体现了在复杂的山区实施地震采集项目采用先进地震采集技术管理的特色。  相似文献   

4.
地震数据观测系统是野外仪器班报组在野外采集过程中记录的,室内资料处理人员在得到地震资料后,首先就要对野外采集来的地震数据加上对应的观测系统,一般包括炮点和检波点的坐标、炮号及道号,当出现记录上的失误时,对室内资料处理人员的工作将会造成非常大的困扰。本研究提出了一种野外炮记录进行近道叠加来检验观测系统正确与否的方法,可以快速有效地检查出野外记录的仪器班报中出现的错误,是一种非常有效对观测系统进行校正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地震资料处理过程中,观测系统的定义是不可或缺的关键步骤之一。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对地震勘探观测系统定义的需求研究,使用Visual C++2010IDE结合Qt自主开发了一套针对陆上与海上通用的观测系统定义软件,该软件支持跨平台运行,提供了灵活多样的布设模式、直观的图形显示、面元网格划分和质量控制方式,在实际工区的使用过程中具备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扩展性。  相似文献   

6.
海洋深部地震勘探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国内外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来看 ,海洋 (中 )深部地震勘探技术是海洋探测和油气勘探的一种支柱技术 ,也是获取海洋环境、资源、能源、权益信息的重要技术手段。由于海洋地质构造的复杂性 ,海洋 (中 )深部地震勘探技术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主要表现在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两个方面。文中阐述了海上中深层单分量地震勘探数据采集和处理方面的若干关键技术。数据采集包含 :震源特性、电缆质量、高分辨率大动态范围的 2 4位数字地震仪、合理的观测系统、设计参数选择和仪器接收记录因素的选择。数据处理中有 :静校正、吸收补偿、压制多次波等干扰、多次折射波的消除和偏移等。文中列举的若干重点技术 ,特别是在采集处理方面的相关问题也是国际上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发展海上中深部地震勘探技术 ,可以提高我国海上油气资源勘探和地质调查的整体水平 ,增加国际上的竞争实力  相似文献   

7.
海洋地震勘探中,潮汐对地震资料的质量影响较大,潮汐严重时会严重影响地震资料成像效果。获取海洋地震勘探的准确潮汐值并进行潮汐校正是海洋地震资料处理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在潮汐值的获取上,以前利用水深求取潮汐值或者利用水文站的历史潮汐数据预测潮汐值,但这两种方法取得的潮汐值精度较低。在中国南海某工区进行的三维地震资料采集和处理中,通过对StarFix XP定位系统提供的实时测量高程数据,进行高程转换、信号处理求出地震资料采集过程中实时的潮汐值,并利用该潮汐数据在Echos地震资料处理系统下,开发了潮汐处理模块对地震资料进行潮汐校正处理,经过实时潮汐校正处理后,地震资料的质量改善明显,地震资料的浅层分辨率和信噪比得到显著提高,同时减轻了"采集脚印"的影响,提高了资料的成像效果。  相似文献   

8.
90年代以来,电子工程、通信传输工程、计算机技术等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并应用地海上地震勘探事业中,为海上地震数据采集技术的新进展创造了条件;而海上地震勘探向三维及高分辨率方向发展,则为推动海上地震数据采集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这些餐部条件及内在需求促使海上就发展和更新。本文主要从震源、数字电缆、电缆震源定位系统、数据存储传输系统、实时处理及多船、多源多缆采集等方面来探讨海上地震数据采集技术方法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南海某工区不同采集参数采集的地震数据的分析,就海上拖缆地震勘探中震源及电缆的沉放深度对采集数据质量影响进行讨论,得出如下结果:震源沉放越浅,子波频带变宽,高频效果越好;电缆沉放深度越浅,频带越宽,分辨率越高,但受风浪影响的噪声比较大。这为地震资料采集和后续的地震资料处理提供了良好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水域高密度地震映像勘查方法,论述了该方法中震源技术、GPS定位及测量技术、教据采集技术和资料处理技术不同于常规浅层地震反射波法的特点.通过对拟建中的泉州造船厂进行海上地震勘察,并结合地质钻孔资料对映像时间剖面进行了综合处理和解释,查明了该区水下地形的起伏及变化情况,覆盖层的分层、深度以及基岩面的埋深、起伏与构造情况.结果表明,地震映像资料解释结果与海上钻孔资料基本一致,地震映像法是一种用于海上探测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近海工程物探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影响海上地震资料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面向地质目标的地震资料采集观测系统的合理性,目标模型的射线追踪成像能量照明分析是评价观测系统合理性的主要方法。针对莺歌海盆地DF区地质模型,采用三维射线照明技术,快速准确地获得不同观测系统、不同地震船航行方向、不同炮线距、不同激发源数以及不同排列长度下的目标体反射能量分布特征,通过对比优选出了适用工区的面向目标的三维地震采集观测系统。同时指出减少主测线(inline)线距、增加联络测线(crossline)方向的覆盖次数,可明显提高目标靶区的地震资料采集品质。  相似文献   

12.
电缆的羽状漂移导致海上三维拖缆地震资料采集出现偏移距、方位角及覆盖次数的不规则现象,常规面元均化技术难以实现CMP道集内数据的规则性。在分析海上地震数据不规则性特点的基础上,将反漏频傅里叶变换(ALFT)数据规则化技术应用于LD地区WZ油田的CMP道集内数据的规则化处理,基于规则化海上地震数据的叠前偏移成像效果,评价该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地震数据规则化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数据的信噪比,改善同相轴的连续性,明显提高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13.
《中国煤田地质》2004,16(2):70-70
地震勘探时,特别是三维地震勘探,对野外数据采集方法、观测系统参数确定、施工质量评价、以及在采集过程与结束时对完成地质任务的预判,一直没有一个准确、量化的分析手段。北京瑞地兴业石油技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经过多年的研究实践,开发出地震勘探质量监控分析软件——READY-QMA,很好地解决  相似文献   

14.
多震源混合采集技术具有减小勘探周期、降低勘探成本、提高数据质量等方面的优势,近年来,海上拖缆多震源混合采集技术得到了发展和应用,由于海上拖缆采集每炮对应的排列位置随着炮点同步移动,导致多震源混合数据的分离往往是一个欠定的反演问题,Seislet变换对地震数据具有更好的压缩特性,并且能够压制随机噪声,为此,分析了不同数据域海上拖缆多震源采集数据特征,将Seislet变换应用于海上拖缆多震源混合数据的分离,海上拖缆多震源合成和实际采集的混合波场分离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取得更好的分离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三维地震勘探项目野外复杂的地表情况直接影响地震资料的采集难度和采集质量。通过对河南、内蒙古、新疆、山西等多个省份难度高的复杂山区野外项目现场实际施工经验分析,总结出一些针对复杂山区野外施工的特殊方法,可以有效的降低野外施工成本,提高野外施工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16.
岩巍 《物探与化探》2022,(3):570-575
为了对应长期低油价形势,地震勘探采集成本不断降低,同时为了满足越来越严格的环保要求,节点采集设备凭借其低成本、低采集脚印等优势不断推广。节点仪器的设计制造入门门槛偏低。市场上部分产品出于设计或成本等方面的考虑,在一些细节方面的缺失或忽视会造成地震勘探采集作业现场应用的困难。本文结合多年地震勘探设备使用经验,以及当前市场常见节点特性分析,在信号采集、测试功能、电路设计、存储、电池、外形、配套系统、质量控制及配套设备几个方面节点设计需要注意的细节进行阐述。避免由于设计原因出现信号采集的失真、耦合、EMC等问题。节点设备的采集质量完全依靠每一个节点设备在本地的独立工作性能和工作稳定性。而这两方面完全依靠厂家对于地震勘探采集信号和采集作业的理解,进而产生的设计。设计必须考虑为满足新形势下油气勘探开发需要,油气勘探开发重心不断向深层—超深层、强复杂地表更复杂领域转移,当前地震勘探采集更多地关注深层,要求对于信号拾取高精度、高分辨率,因此也就更需要提高对于弱信号、宽频信号的采集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索地震宽线技术在煤田地震勘探中解决地质问题的能力,我队在山西省朔南地震详查勘探区选段进行了地震宽线技术的试验工作。本文扼要地介绍了从野外资料采集到资料处理解释工作过程中的若干问题,以及通过本次试验工作所得到的经验和体会。  相似文献   

18.
观测系统设计是地震资料采集的基础,其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后续的地震资料处理解释工作.高密度观测系统在多个实际工区的应用表明,经高密度观测系统采集的资料较老成果在信噪比和分辨率上有明显提高.本次研究基于高密度观测系统的主要采集参数与观测系统总成本、综合质量因子的关系,建立优化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多套观测系统参数进行最优性价比...  相似文献   

19.
在Sercel 400系列地震数据采集系统中,采集链上的采集单元结构化和数据传输网络化,使复杂地形地物条件下的地震数据采集排列方式灵活便捷,变化多样.FDU、LAUX等采集单元中Marker与Detour的属性设置,是实现排列形式多样化主要控制选项.在野外实践中,根据测区内障碍物对观测系统影响的差异,提出了4种典型的排列单元联接方法如交叉线绕接法、跳接法、无电缆连接法及蛇形排列法,并对不同联接方法的参数设置进行了说明.在山东东山王楼煤矿二、三采区三维地震数据采集工程中,受村庄街道的影响,导致东西方向正常束线布设困难,利用南北向布设的便利及蛇形联接方法,对桩号重新编号,并在后期处理中对CDP面元进行再分配,实现与正常三维束线CDP网格的统一.处理后的地震时间剖面较其它布设方式,数据采集质量良好,村庄的影响几乎达到可以忽略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村庄作为大型障碍区在地震数据采集施工过程中往往会成为整个工区的施工难点。为解决这些难点问题,对地震采集观测系统进行特殊观测系统设计是唯一有效的技术途径。项目的地震数据采集质量和采集成本与特殊观测系统的设计的优劣息息相关。这里使用基于贪心算法的特殊观测系统优化设计程序,在测试工区对大型村庄障碍区和浅层地震地质条件运用了不同测线方位角的交叠观测系统设计。在村庄等具备不同测线方位角的观测系统布设条件的大型障碍区,使用优化合理、经济适用的特观设计做出了初步尝试,为野外地震数据采集工作的降本增效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