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快速城市化地区景观组分在地形梯度上的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65,自引:5,他引:65  
喻红  曾辉  江子瀛 《地理科学》2001,21(1):64-69
采用地形位指数综合描述深圳市龙华地区的地形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无量纲的分布指数对景观组分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地形位指数可以综合地反映地形条件的空间分布和差异信息,分布指数用于描述某各组分的实际分布与标准分布的差异,可以排险面积的干扰,为各种经较分析创造了条件,研究时段内龙华地区景观组分在地形位梯度上整体分布格局的复杂性显著增加,人为景观改造活动主要表现为一种中尺度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行为,并有助于对不同地形条件下的土地利用进行加严格的分工,地形差异则是大尺度景观整体格局形成的基本骨架。  相似文献   

2.
地形条件约束下的区域发展模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已经证明,资源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所在。而区域发展是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发展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所以资源环境也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所在,地形条件则是制约区域资源开发广度和深度的重要因素。为此,在假定区域其他投入要素不变的前提下,深入分析了地形条件和区域发展之间的机理关系,并选择具有较强代表性的京九铁路和陇海铁路作为实例,利用图形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实证研究了沿线地形条件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发现地形条件能够通过交通运输负担影响区域发展,地形条件简单的地区,经济社会活动承担的交通运输负担较轻,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因此,不同地区应根据自身的资源环境基础和地形条件,选择适宜于自身发展的区域发展模式,避免发展模式的雷同,尤其山地丘陵地区应该选择物质流动负担较小的经济活动。  相似文献   

3.
山区地形对暴雨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陈明  傅抱璞 《地理学报》1995,50(3):256-263
本文分析了各种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山区地形对暴雨的影响,指出山区复杂下垫面的热力和动力作用对暴雨有触发、加强或削弱、消亡的影响,在不同的区域地理背景下,地形的影响各不相同,在相同的地理背景下,不同的地形形态对暴雨的影响也有较大差异,地形性强迫抬升和辐合是触发暴雨和使之加强的重要机制,地形性辐射和下沉区对应暴雨的低频区,背区波暴雨过程在西北、华北的冷锋天气过程中较为多见,夏季山区局地对流性暴雨过程在凌晨  相似文献   

4.
虚拟地形环境在游戏、仿真、虚拟现实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在网络环境下如何进行海量地形数据的三维表达与传输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基于对等思想提出一种适合大规模地形漫游的分布式网络结构,充分发挥客户机的作用,从而有效地减少服务器负载,采用多点下载数据,提高地形数据的传输速度。同时研究该网络结构下多点下载模型、数据预处理、数据流程和视点相关的LOD简化算法,实现网络环境下大规模地形实时漫游。实验结果表明,在分布式网络环境下,该文中提出的方案可实现大规模地形实时漫游。  相似文献   

5.
坡面地表下的风场的风洞实验与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蒋红  佟鼎  黄宁 《中国沙漠》2011,30(3):626-631
 针对传统近地层风沙流的理论与数值模拟研究以及风洞实验大多是基于理想条件(平坦床面、定常风速),而实际风沙运动通常发生在复杂环境下(如复杂地形、湍流结构风场等),沙漠最基本的地貌形态如沙丘、沙波纹等迎风面坡度对颗粒起动和输沙率影响很大。基于此,应用相位多普勒粒子分析仪(PDPA)对坡面近地表风场进行测量,得到迎风坡及背风坡的风场特性,并且采用SIMPLE算法对坡面风场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对数值模拟及风洞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数值模型不仅能够有效地模拟风洞实验中坡面地表的风场特性,而且能够较为直观全面的展现迎风坡面、特别是背风坡面的风场结构特性。  相似文献   

6.
贵州高原复杂地形下太阳总辐射精细空间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拔、坡度、坡向以及周围地形遮蔽作用,造成山区各部位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有很大差异.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以前的模型进行了一些改进,考虑了坡度、坡向和地形相互遮蔽作用对复杂地形下天文辐射的影响,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研制了以复杂地形下天文辐射为起始数据的复杂地形下太阳总辐射的分布式模型,在模型中还考虑了散射辐射的各向异性及坡地反射辐射对复杂地形下太阳总辐射的影响.应用100 m×100 m分辨率的DEM数据及气象站常规观测气象资料,计算了贵州高原复杂地形下100 m×100 m分辨率的复杂地形下太阳总辐射.结果表明:(1) 局地地形因子如坡度、坡向、地形遮蔽等对太阳总辐射影响显著,地形对复杂地形下太阳总辐射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2)在缺乏复杂地形下坡面考察资料的情况下,建立以常规气象站观测资料为主的物理经验统计模型是实现细网格辐射资源计算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7.
复杂地形条件下风速插值研究——以吉林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ARCGIS为平台,利用吉林省1∶25万DEM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和气象台站资料,在Kriging插值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下垫面、海拔高度、坡度、坡向和坡位等地形要素对风速的影响,对吉林省的冬季风风速分布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地形因子的风速校正有效提高了风速插值的精度,可以作为风速插值方法的有效补充,实现复杂地形条件下风速的精确模拟。  相似文献   

8.
将地貌综合的三维Douglas-Peucker方法引入地形LOD中,通过构建Quad_TIN模型,结合离散点的全局重要性分级、地形块的四叉树模型构建、高效的可见性判断及增量更新等策略,提出一种大规模地形实时动态显示的新算法。实验结果表明,在保证地形的自适应快速、逼真显示的前提下,可大大扩展三维Douglas-Peucker和Quad_TIN的适用范围及运算效率,为海量三维场景的逼真快速重构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地形校正是遥感影像数据处理的关键步骤,但校正模型在不同地形条件和不同尺度下的校正效果仍缺乏充分、全面验证和比较,限制了地形校正模型的广泛应用。为了探究不同地形条件下地形校正模型的效果和适用性,本研究选取Landsat 8 OLI 30 m影像数据作为数据源,并结合SRTM_V3 30 m DEM数据,采用C、SCS+C(Sun-Canopy-Sensor+C)、Minnaert三种半经验地形校正模型在高原、山地、盆地、峰丛四种典型地形进行校正实验;运用目视分析、相关性分析和统计分析法,对上述方法在不同地形样区的校正效果进行了深入分析和对比。结果表明:(1)在高原样区,C模型的校正效果最好,能够显著减小影像反射率与太阳入射角余弦值之间的线性回归斜率和决定系数(R2),并且各波段的四分位距减少量也最多,尤其在近红外波段,减少了26%。(2)在山地样区中,SCS+C模型考虑了植被生长的向地性,校正后R2最小,为0.003,且各波段IQRR(Interquartile Range Reduction)也最大,说明其在山地样区适用性更高。(3)在盆地样...  相似文献   

10.
地形元素(如山脊、沟谷等)是地表形态类型基本单元,通过地形元素的不同空间组合可形成更高级别的地貌类型。现有的地形元素提取方法大多依靠地形属性计算,难以克服地形元素的空间相关性表达与局部地形属性计算存在不对应的矛盾,Jasiewicz和Stepinski提出的Geomorphons方法——基于高程相对差异信息进行地形元素分类,可避免这一问题,但Geomorphons方法本质上是在单一分析尺度上选择地形特征点用于判别,易受局部地形起伏的影响而造成误分类。针对这一问题,设计出一种多分析尺度下综合判别的地形元素分类方法。应用结果表明:相比Geomorphons方法,利用该方法得到的地形元素的分类结果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1.
天文辐射是辐射计算、太阳能资源评估及其他相关研究领域重要的起始参量,由于坡度、坡向和地形之间相互遮蔽等局地地形因子的影响,使实际起伏地形下获得的天文辐射与水平面上获得的天文辐射有一定差异。确定实际起伏地形下天文辐射是比较困难的。应用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G IS),建立起伏地形下天文辐射分布式计算模型,计算了起伏地形下贵州高原100 m×100 m分辨率天文辐射精细空间分布,分析了局地地形因子对起伏地形下天文辐射的影响。结果表明:(1)贵州高原起伏地形下天文辐射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2)贵州高原起伏地形下天文辐射年总量平均为481.7~13 041.8 M J/m2,1月、7月天文辐射分别为0.0~1 244.7 M J/m2、0.0~1 264.8 M J/m2。(3)局地地形因子对起伏地形下天文辐射空间分布的影响随季节和纬度变化,虽然坡度、坡向和地形遮蔽对天文辐射的影响,在太阳高度角较低的1月比太阳高度角较高的7月相对较大,但因为7月水平面获得的天文辐射的强度相对较大,7月局地地形对天文辐射的影响依然显著。因此,贵州高原起伏地形对天文辐射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2.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地质勘查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在保证工程施工质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复杂地形地质条件下岩土工程勘察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其后对岩土工程勘察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应对措施,保证了施工质量,可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基于DEM的大尺度季风风速空间分布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起伏地形条件下的风速空间变化受多种地形因素的影响,以往利用DEM对风速空间分布的模拟一般是在内插基础上进行高程订正,不能反映迎风坡和背风坡的风速差别。利用山东日照1∶5万DEM数据,借助研究区及周边6个气象台站1970—2000年的冬季月平均风速资料,在确定冬季主风向的前提下,利用ARC/INFO软件,综合考虑海拔高度、坡度、坡向和坡位等地形要素对风速的影响,通过编写AML程序,实现了起伏地形条件下风速空间分布的模拟,其结果更接近实测风场,为日照市茶树适生环境评价提供重要的冬季风空间分布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4.
基于SPIHT小波的DEM自适应压缩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量地形数据给其存储、分发和实时渲染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此迫切需要适合网络环境下地形可视化的数据压缩方法。该文探讨地形复杂度与DEM压缩方法的关系,研究可视化中地形复杂度的计算方法,并提出一种改进的SPIHT小波压缩方法:采用小波分解后的系数对DEM的地形复杂度进行评估,并针对地形复杂度对编码算法进行自适应调节。实验证明,这种改进的SPIHT小波压缩方法采用合适的压缩比进行DEM数据压缩,能够在满足地形可视化需要的同时提高压缩效率。  相似文献   

15.
起伏地形下黄河流域太阳直接辐射分布式模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和气象站观测资料建立了起伏地形下太阳直接辐射分布式计算模型,模型充分考虑了地形因子(坡向、坡度、地形相互遮蔽)对起伏地形下太阳直接辐射空间分布的影响;以1km×1km分辨率的DEM数据作为地形的综合反映,计算了起伏地形下黄河流域1km×1km分辨率太阳直接辐射的空间分布;深入分析了起伏地形下太阳直接辐射受地理、地形因子影响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受地形起伏和坡向、坡度等局地地形因子的影响,山区年太阳直接辐射量的空间差异比较明显,向阳山坡(偏南坡)的年直接辐射量明显高于背阴山坡(偏北坡)  相似文献   

16.
一种自适应定权地形复杂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形复杂度指标是数字地形分析中重要的参数。地形复杂度的定量表达能够为地形特征采样理论、数字地形分析(Digital terrain analysis,DTA)的不确定性分析、水文分析等方面提供重要依据。本文基于多因素地形因子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构建一个自适应定权地形复杂度模型,以实现地形特征的综合描述:选取坡度(Slope,S)、全曲率(Total Curvature,Cur)、地形起伏度(Relief,Rel)和地形粗糙度(Rough,Rou)四个单一地形因子指标构建综合地形复杂度指标(Integrated terrain complexity index,ITCI,后文简称C);通过实验训练数据实现地形复杂度指标的解算,得到C与S、Cur、Rel、Rou之间的经验公式;根据经验公式计算实验区域的地形复杂度指标值,并结合实验区域的地形类型,得到地形复杂度指标值与地形类型之间的对应关系;选取了平原、丘陵和山区三个实验区域,计算C值对其对应关系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构建的地形复杂度指标与地形特征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合理的,能够有效描述地形特征。本文研究对于地形特征采样理论和DTA的不确定性分析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和气象站观测资料建立了起伏地形下太阳直接辐射分布式计算模型,模型充分考虑了地形因子(坡向、坡度、地形相互遮蔽)对起伏地形下太阳直接辐射空间分布的影响;以1km×1km分辨率的DEM数据作为地形的综合反映,计算了起伏地形下黄河流域1km×1km分辨率太阳直接辐射的空间分布;深入分析了起伏地形下太阳直接辐射受地理、地形因子影响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受地形起伏和坡向、坡度等局地地形因子的影响,山区年太阳直接辐射量的空间差异比较明显,向阳山坡(偏南坡)的年直接辐射量明显高于背阴山坡(偏北坡).  相似文献   

18.
山区地形开阔度的分布式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娴  林振山  王式功 《中国沙漠》2008,28(2):344-348
 地形开阔度是影响山地辐射平衡及其分量的重要地形因子,是山区散射辐射、地形反射辐射等计算的重要参数。在复杂的地形条件下,地形开阔度的计算很难用数学公式描述。 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全面考虑了坡地自身遮蔽和周围地形相互遮蔽的影响,提出了山区地形开阔度的分布式模型和算法。以1 km×1 km分辨率的DEM数据作为地形的综合反映,计算了起伏地形下中国地形开阔度的空间分布。同时,利用100 m和1 km两个分辨率的DEM数据,从不同DEM分辨率和不同地貌类型两个方面探讨了地形开阔度的空间尺度效应,阐明了区域地形开阔度随地形地貌和空间分辨率的变化规律。所提供的山地开阔度的数据可作为基础地理数据供相关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19.
地形纹理特征提取和识别是地形自动分类的关键。该文在分析已有地形纹理特征提取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双树复小波变换的地形纹理特征提取和识别方法。该方法将DEM地形垂直特征信息引入双树复小波变换模型,设计并实现了面向DEM地形数据特点的地形纹理特征提取方法。以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为实验样区,选取6个不同地貌特征共109个典型地形纹理样本进行特征识别实验,并将实验结果与常用的灰度共生矩阵(GLCM)模型及Gabor滤波结合PCA方法进行对比。研究显示,基于地形垂直特征改进的双树复小波变换模型对6类样本有较高的识别精度,同时消耗最短的纹理特征构建时间。  相似文献   

20.
遥感影像地形校正研究进展及其比较实验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高永年  张万昌 《地理研究》2008,27(2):467-477
地形校正作为复杂地形区遥感影像预处理的重要步骤,对提高地表参数遥感定量化精度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在简述地形校正含义与目标的基础上,回顾并总结了国内外各种地形校正方法并将其划分为基于波段比、DEM和超球面3类方法,以期为地形校正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在DEM的支持下,采用11种地形校正方法对ETM+影像进行了校正比较实验,研究表明:(1)VECA、b、C、Teillet-回归、SCS+C、Minnaert和Minnaert-SCS校正7种地形校正效果较好,可用于遥感影像的地形校正;而Cosine-T、Cosine-C、SCS和Cosine-b校正存在过度校正现象,不宜选择。(2)VECA与b校正模型校正效果最好,且VECA校正比b校正可操作性更强。在此基础上,从地形效应的理论诠释与数学表达、DEM数据、地形校正应用研究3个方面探讨了目前该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和难点,并对今后可能的工作重点和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