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东北地区冬季气温与北极涛动年代际关系研究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利用中国160站气温资料、北极涛动指数资料及关国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月平均海平面气压场、高度场、风场资料,分析了东北地区冬季气温、冬季北极涛动的年代际特征及其关系。结果表明: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冬季北极涛动处于低(高)指数期,东北冬季气温为持续冷冬(暖冬)期。可能影响机制是:在地面,冬季北极涛动处于低(高)指数期时,西伯利亚高压增强(减弱),亚洲大陆偏北冬季风增强(减弱),东北为持续冷冬(暖冬)期;在对流层中层,冬季北极涛动处于低(高)指数期时,东亚大槽加深(减弱),贝加尔湖以西以北脊增强(减弱),环流呈经向(纬向)型发展,东北对流层中层偏北风增强(减弱),东北为持续冷冬(暖冬)期。  相似文献   

2.
建国50年以来南通市冬季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统计分析表明南通市建国以来冬季气温有升高趋势,并且在八十代中期发生明显跃变,在对冬季气候进行冷冬、暖冬及正常冬季分型的基础上,对它们各自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利用奉贤1960—2019年气温、降水、日照等地面观测资料,分析奉贤地区冬季气温、冷暖冬事件的变化特征及冷暖冬对气象要素的响应。结果表明:奉贤地区60年冬季及冬季各月平均气温呈升温趋势,其中2月增温最明显,气候变暖导致奉贤地区出现暖冬频率及强度均有所增加,最低气温对冬季变暖贡献较大;奉贤冬季以20世纪90年代为界,由冷冬为主转为暖冬为主,1987年以来未出现强冷冬,1999年强暖冬开始出现并趋多;冬季气温与年平均气温及当年的年降水量、汛期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冷冬年汛期降水量以正常至偏少为主,暖冬年汛期降水量以偏多至正常为主。  相似文献   

4.
罗喜平 《贵州气象》2003,27(1):14-15,20
利用1951-2001年贵州省32个代表站冬季(12-2月)温度资料,对冷暖向前看进行划分,并分析其环流因子,发现冷冬年西风带亚洲地区以经向环流为主,低纬度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弱,位置偏东,暖冬年则相反。冷暖冬年与来年春季总降水量、温度都有较好的关系,对短期 气候预测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采用计算距平积温的方法 ,对桂林 195 7- 1999年冬季各月的旬平均气温进行统计 ,确定冷、暖冬年的标准 ,找出 7个暖冬年 ,9个冷冬年 ,并对这些年冬季的环流特征进行对比分析 ,找出造成桂林冷冬或暖冬的主要环流特征  相似文献   

6.
采用计算距平积温的方法,对桂林1957-1999年冬季各月的旬平均气温进行统计,确定冷,暖冬年的标准,找出7个暖冬年,9个冷冬年,并对这些年冬季的环流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找出造成桂林冷冬或暖冬的主要环流特征。  相似文献   

7.
2008年1月中国发生了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对南方的交通、通讯和输电等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也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研究冷冬的兴趣。气候资料表明,这个冬季的温度负距平可能接近或小于冷冬的标准(-1.5℃),远低于寒冬的标准(-2.5℃)。但是,这是1977年以来最冷的冬季。近千年的资料表明,寒冬之后,夏季在中国出现东部多雨或北方多雨的概率会超过气候值。温度分布的EOF分析表明,2008年1月的温度变化可能是年际变化的反映,因此,未来短时间内再次出现这种类型冷冬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8.
 2008年1月中国发生了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对南方的交通、通讯和输电等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也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研究冷冬的兴趣。气候资料表明,这个冬季的温度负距平可能接近或小于冷冬的标准(-1.5℃),远低于寒冬的标准(-2.5℃)。但是,这是1977年以来最冷的冬季。近千年的资料表明,寒冬之后,夏季在中国出现东部多雨或北方多雨的概率会超过气候值。温度分布的EOF分析表明,2008年1月的温度变化可能是年际变化的反映,因此,未来短时间内再次出现这种类型冷冬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9.
新丰县冬季异常气候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温丽华 《广东气象》2007,29(4):38-40
利用异常度的概念对新丰县1960~2005年冬季气候进行分析,建立了冬季异常气候(干湿冷暖)划分标准,并根据天气气候原理对形成干湿冷暖异常冬季气候的平均环流形势、副高特征、ENSO事件等进行分析,得出了:新丰46年来冬季气温和降水量从持续偏冷、偏少到持续偏暖、偏多的年际变化周期,它与副高的年际变化是相对应的。冷(暖)冬前期夏季副热带高压持续偏强(弱),到秋季转为持续偏弱(强)。在EL N ino事件期间常出现暖冬和湿冬,而LA N ina事件期间常伴随冷冬等新丰冬季气候异常的特征及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0.
罗喜平 《贵州气象》2003,27(1):14-15
利用 1951~ 2 0 0 1年贵州省 32个代表站冬季 (12~ 2月 )温度资料 ,对冷暖冬年进行划分 ,并分析其环流因子 ,发现冷冬年西风带亚洲地区以经向环流为主 ,低纬度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弱 ,位置偏东 ,暖冬年则相反。冷暖冬年与来年春季总降水量、温度都有较好的关系 ,对短期气候预测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正>1引言2009年入冬后,北方省份出现强暴雪、低温、冰雪。黑龙江省12月平均气温低2.7℃,是近9 a来最冷的冬天。在气候变暖的前提下,何时将会再出现如此寒冷的天气?本文据公元141年以来寒冷的冬季;公元前1057年就有记载,1531年哈雷发现用肉眼可见的记载,并命名"哈雷"彗星的资料中分析有76 a周期;太阳黑子预报中皆认为2013年和2062年前后又要出现严寒低温、寒冷的冬季。  相似文献   

12.
It is known that the wintertime North Pacific Oscillation (NPO) is an important extratropical forcing for the occurrence of an 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 event in the subsequent winter via the “seasonal footprinting mechanism” (SFM). This study reveals that the 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 (AMO) can notably modul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inter NPO and the following winter ENSO. During the negative AMO phase, the winter NPO has significant impacts on the following winter ENSO via the SFM. In contrast, the influence of the winter NPO on ENSO is not robust at all during the positive AMO phase. Winter NPO-generated westerly wind anomalies over the equatorial western Pacific during the following spring are much stronger during negative than positive AMO phase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AMO impacts the winter NPO-induced equatorial westerly winds over the western Pacific via modulating the precipitation climatology over the tropical central Pacific and via modulating the connection of the winter NPO with spring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in the tropical North Atlantic.  相似文献   

13.
Arctic Winter     
Abstract

Five different methods for presenting raindrop size data graphically are discussed. The various methods were developed to help determine the form and estimate the parameters of the drop size distribution functions, even for small sample sizes with the associated problems of size classification and sampling variability. Each method provides a different view of the drop size distribution and each has certain advantages. Plots of cumulative number or mass concentrations with size are the most useful in determining the form and estimating the parameters of the size distribution functions. Those plots are also helpful in examining the question of possible truncation of the distributions at some maximum size.  相似文献   

14.
冬季乌拉尔山阻塞与东亚冬季风的联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和美国大气科学研究中心(NCEP/NCAR)1948/1949~2012/2013年的逐日再分析资料,从年际变化和季节内演变两种时间尺度分析了冬季乌拉尔山阻塞与东亚冬季风的联系。结果表明,从年际变化角度,东亚冬季风综合指数(EAWMII)与冬季乌拉尔山阻塞频数显著相关,且两者的线性趋势与周期一致。当乌拉尔山阻塞频繁发生时,对流层中层西伯利亚反气旋异常,东亚大槽加深;对流层低层表现为贝加尔湖及东亚沿岸北风显著加强,中亚和东亚大部分地区地表温度降低,东亚冬季风较常年加强。乌拉尔山阻塞的由强盛到崩溃的过程对应着西伯利亚高压由加强到减弱东移的季节内演变,850 h Pa风场对应为异常北风由贝加尔湖以北逐渐影响至低纬度菲律宾以东的演变特征。  相似文献   

15.
1956-2005年中国暖冬和冬季温度变化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利用全国565个台站1956-2005年冬季平均温度资料,将多年温度变化划分为偏暖、偏冷和正常三类等概率气候事件,由此给出了一个新的暖冬指数和暖冬的定义。结果表明:暖冬指数与中国冬季温度的变暖趋势相一致,并表现出显著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其变率分别为10%/10 a和0.4℃/10 a。近50 a暖冬事件共计发生13次,其中近85%的暖冬发生在1986年以后。受年际尺度变化的影响,2004/2005年和2005/2006年暖冬主要发生在青藏高原和华南南部,而东北、内蒙古及中部大部分地区为冷冬或正常。  相似文献   

16.
对45个冬季格陵兰以东区域海冰密集度场与北太平洋500 hPa位势高度滤波方差场作奇异值(SVD)分析.结果表明:SVD得到的第1对空间典型分布反映了冬季格陵兰以东区域海冰异常与北太平洋风暴轴异常变化密切相关.进一步的合成分析显示:海冰异常导致大气环流调整,气压梯度、急流、850 hPa天气尺度涡动热量经向通量和垂直通量、局地斜压性均发生改变,从而对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强度及中心位置位移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东亚冬季风对秋、冬季SSTA响应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NCAR CCM2模式,通过设计多组数值试验方案,研究了东亚冬季风对赤道中东太平洋、中纬度太平洋秋、冬季SSTA的响应。模拟结果表明,东亚冬季风对秋、冬季太平洋SSTA均存在一定的响应,但冬季风对SSTA的响应存在显著的季节和海域差异,并表现出不同的异常响应形态。东亚冬季风对秋季SSTA的显著响应区域位于中纬度太平洋地区,该区域的SST的持续异常,可以引起欧亚、北美地区冬季大气环流的异常,并伴随有明显的EU型和PNA型波列特征,秋季中纬度太平洋SST持续异常偏冷(暖),能够引起有利于强(弱)东亚冬季风的环流异常。而冬季风对冬季SSTA的响应则为赤道中东太平洋和中纬度太平洋SSTA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两个区域SSTA的同时强迫下,大气环流表现出类似PNA及WP型波列分布的异常响应特征,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正(负)的SSTA及中纬度太平洋负(正)的SSTA,将导致弱(强)冬季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东亚冬季风与冬季黑潮海温异常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冬季黑潮区域海表温度异常与东亚冬季风的相关关系.及其可能的机制。结果表明:东亚冬季风异常与冬季黑潮区域海温异常有密切的联系。当东亚冬季风偏强时,冬季黑潮区域海温偏低;反之,当东亚冬季风偏弱时,冬季黑潮区域海温则偏高。其过程可能是东亚冬季风异常偏强(弱)造成了黑潮区域1000hPa气温的明显下降(上升)。而由于黑潮区域海温的变化相对较小.使得黑潮区域的海气温差也发生了显著地增大(减小),从而使得该区域的海洋热通量也相应地增多(减少)。这种海洋热通量释放的增多(减少),造成该区域的海温下降(上升)。  相似文献   

19.
对1961~2010年间北半球大气环流背景异常变化及其东亚冬季风指数(东亚大槽位置指数-CW、西伯利亚高压指数-SH)与青藏高原降雪之间在年代际尺度上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半球冬季行星波年代际尺度上的异常导致了青藏高原地区冬季降雪在年代际尺度上的变化,北半球行星波"冬三(波)"流型的年代际尺度变化是青藏高原地区冬季降雪年代际尺度上增加/减少的环流背景;青藏高原冬季降雪与东亚冬季风之间也存在着年代际尺度上的显著相关。相对于1961~1986年间的冬季风减弱,青藏高原地区冬季降雪量呈现出增加趋势。结果也指出,青藏高原地区的冬季降雪、CW和SH在1986年前后存在一次显著的突变;突变后北半球冬季三波流型明显增强,青藏高原地区的降雪也相应发生了由多到少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利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1961—2011年我国东北地区72个气象站月平均气温资料及NCEP/NCAR月平均海平面气压、500 hPa高度场及200 hPa与850 hPa风场再分析资料,对东亚冬季风强度与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气温序列经去除线性趋势处理后的变化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去除线性趋势后,东亚冬季风强度与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气温序列的相关系数为-0.69,较原始序列更为显著;两者变化的阶段性较为同步,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气温于2004年已转入低温阶段,这与东亚冬季风同时转为偏强阶段关系密切;两者均存在20年左右的长周期,同样存在相近的阶段性短周期;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气温的增温变化趋势在1986年前后的增暖性气候突变中起重要作用。东亚冬季风强度与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气温年代际信号的相关系数达-0.86,较原始序列年代际相关更为显著;两者的年代际变化存在21.5年左右的共同准周期。东亚冬季风强度与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气温的年际变化序列存在4年左右的共同准周期。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气温的年际和年代际异常存在与东亚冬季风相关联的200 hPa东亚急流、500 hPa东亚大槽、乌拉尔高压、850 hPa风场、地面西伯利亚高压等的异常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