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报道了菊黄东方纯胚胎及仔稚幼鱼发育情况.其结果表明:在水温20~21℃、盐度20~30、pH值8.0~8.3的条件下,受精卵受精后2h为2细胞期、15h为囊胚期、30h为原肠期、55h为胚体期、152h孵出仔鱼;孵出仔鱼在水温19~28℃、盐度20~30、pH8.0~8.3条件下,孵化后5d开口、18d进入稚鱼期、40d进入幼鱼期.此外,对胚胎及仔稚幼鱼各发育阶段进行较详细描述、测量并给出示意图.  相似文献   

2.
为掌握一套可行的七带石斑鱼(Epinephelus septemfasciatus)人工繁育操作规程、积累七带石斑鱼生物学资料和苗种培育技术经验,作者对七带石斑鱼早期发育各个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及苗种培育进行了观察与研究。在水温23.5℃±0.5℃、盐度31、p H7.9~8.2、溶氧量6~8 mg/L的条件下,七带石斑鱼的受精卵历时31 h5 min完成胚胎发育过。胚胎发育可划分5个时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和器官形成期。根据卵黄囊、第二背鳍棘与腹鳍棘、鳞片和体色的变化,七带石斑鱼胚后发育可划分为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仔鱼期又可分为前期仔鱼和后期仔鱼。在水温24~26℃,盐度28的海水中培育,初孵至2日龄(day post hatching,dph)仔鱼是前期仔鱼,3~30dph为后期仔鱼,31~57dph为稚鱼期,58dph进入幼鱼期。第二背鳍棘和腹鳍棘的生长与收缩是七带石斑鱼胚后发育过程中最明显的变化特征。第二背鳍棘的长度在仔鱼28~30 dph达到最大值,占仔鱼全长的81%。这些特点增加了苗种培育的难度和障碍。  相似文献   

3.
台湾海峡野生牙鲆人工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报道了2004年3月对产自台湾海峡的野生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进行人工育苗的研究结果。共获153万粒受精卵,孵出仔鱼140.8万尾,孵化率达92%,在育苗水温为20~24℃,海水盐度为26~31的条件下,经63 d培育,育出全长3.8~5.5 cm的幼鱼53.39万尾,成活率为37.9%。  相似文献   

4.
鮸状黄姑鱼的早期发育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本文对状黄姑鱼的胚胎和仔、稚鱼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绝状黄姑鱼的受精卵为圆球形浮性卵,无色透明。在水温20~23℃,盐度26~30的条件下,经24h35min陆续孵出仔鱼。胚胎发育分为26期。初孵仔鱼至孵化后4日龄为仔鱼前期;孵化后5~22日龄为仔鱼后期;孵化后23~32日龄为雅鱼期;孵化后33日龄进入幼鱼早期。仔、稚鱼培育水温18~28C,盐度20~30。仔鱼2日龄稍开口,3~4日龄为混合营养阶段,是仔鱼的主要危险期。  相似文献   

5.
双斑东方Tun人工繁殖及育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福建省水产研究所2001年双斑东方Tun人工繁殖及育苗过程与结果。在春季当海水水温达到16℃以上时,用DOM、LRH-A3或HCG进行催产,混和或单一使用,剂量视亲鱼性腺成熟度而定。受精卵在水温18.0-22.4℃、盐度22.2-28.6条件下,经117-156h孵化。用250万尾开口仔鱼培育出平均全长为37mm,平均体重为1.3g的鱼苗52.35万尾,成活率25.5%。此外,对亲鱼的暂养、催产、受精卵的孵化、仔鱼的前期培育和后期培育等关键环节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双棘黄姑鱼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对双棘黄姑鱼【Nibeadiacanthus(Lacepede)】催产孵化和育苗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并从形态学方面对其近似种和易混种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双棘黄姑鱼性腺发育至Ⅳ期经人工催产都能产卵受精.效应时间为20~40h。胚胎发育适宜水温为22~26℃.适宜盐度为30~35,孵化率为80%~90%。在育苗水温27~29℃,盐度28~30,150万初孵仔鱼经20d培育,共育出全长1.4~2.3cm的稚鱼95.3万尾,育成率62.3%;其中32.2万稚鱼分池继续培育至36天,育出全长3.1~5.2cm的幼鱼18.4万尾。本试验说明对双棘黄姑鱼进行人工催产孵化育苗,能够培育出达到商品规格的鱼种。  相似文献   

7.
卵形鲳鲹人工繁殖及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养殖3龄以上的卵形鲳鲹成鱼于催产前3个月进行强化培育.在水温达到23℃以上的季节,用激素HCG和LRH—A2、A3进行催产.受精卵在水温28~29℃、盐度32、pH8.1时,经过20h孵化.在土池水温23~34℃,盐度24~34,pH7.6~9.4的培育条件下,开口仔鱼经20d左右完全变态为全长25~30 mm幼鱼.  相似文献   

8.
岱衢洋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胚胎与仔稚幼鱼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养殖岱衢洋大黄鱼进行人工催产、自然产卵获得受精卵,在人工培育条件下观察了其胚胎及仔稚幼鱼发育过程。结果表明:1)岱衢洋大黄鱼受精卵呈圆球形,浮性;2)在水温23.0~24.0℃、盐度22.1条件下胚胎发育历时25.5h,主要经历了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及孵化期等阶段;3)在水温22.0~24.0℃、盐度22.1~23.4条件下,仔鱼发育经历了前期仔鱼(0~7日龄)和后期仔鱼(8~18日龄);4)19日龄进入稚鱼前期,各鳍齐全;5)29日龄进入稚鱼后期,鳞片出现;6)36日龄以后全身被鳞,进入幼鱼期。仔稚幼鱼生长方程为TL=0.570 3 D+0.750 1(R2=0.965 8),全长和日龄呈极显著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9.
盐度对双棘黄姑鱼仔鱼活力及仔稚鱼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分别用不同盐度梯度海水对双棘黄姑鱼仔鱼进行饲养试验。结果表明:盐度为17.0.22.0、27.0.31.0~33.0的4个试验组仔鱼的不投饵存活系数分别为5.38、7.35、6.46、6.18;各盐度组仔稚鱼的生长速度没有显著差异(P〉0.05),各组仔鱼经25d的培养,其平均全长为18.8~19.2mm;盐度22.0及27.0的海水中仔稚鱼呈较高的存活率,各盐度组的平均存活率为36、0%、48.5%、46.7%和39.2%.  相似文献   

10.
台湾海峡野生牙鲆人工繁殖和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3年12月至2004年5月对台湾海峡的野生牙鲆进行了亲鱼的驯养、促熟产卵及人工育苗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活的鲻鱼苗可用于牙鲆亲鱼的诱食;当水温达到16.2~19.5℃时,牙鲆可自然产卵,产卵盛期为3月中旬至4月上旬.4月份受精率高达86%.在驯养过程中亲鱼未发生死亡.本实验共用受精卵约153万粒,孵出仔鱼140.8万尾,孵化率达92%.经63d培育,育出全长3.8~5.5cm幼鱼53.4万尾,成活率37.9%.育苗水温为20~24℃,海水盐度为26~31.  相似文献   

11.
对人工繁育的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早期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及苗种培育技术进行了观察与研究。结果表明:在水温17±1℃、盐度30、pH8.0、溶解氧7.0mg/L的条件下,花鲈受精卵经过72h完成胚胎发育过程。在胚后发育阶段,根据卵黄囊体积、鳍条发育情况,将花鲈前期发育划分为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仔鱼期又可分为前期仔鱼和后期仔鱼。本文对培育过程中死亡率较高的仔鱼期进行了详细观察,发现在水温16~17℃,盐度30的海水中培育,初孵仔鱼至5日龄(day post hatching,dph)仔鱼是前期仔鱼,6~35dph为后期仔鱼。花鲈个体之间发育速度差异较大、仔鱼之间的残食现象是整个培育过程中比较明显的特征,这些特征与冬季水温较低造成的越冬困难一起限制了花鲈苗种的全人工繁育技术的建立。  相似文献   

12.
星斑川鲽仔、稚、幼鱼的形态发育与生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摸清星斑川鲽仔、稚、幼鱼各期形态发育特征,2006年4-7月在实验室利用显微数码摄像系统,通过电脑显示屏观察、测量、拍摄记录星斑川鲽胚后发育形态变化.培育水温14.0~19.5 ℃,S 27~31,光照度500 lx左右,饵料依次为经过强化的轮虫、卤虫无节幼体和配合饲料.星斑川鲽初孵仔鱼全长1.80~2.08 mm, 1日龄仔鱼平均全长2.89 mm;3日龄开始摄食;5日龄卵黄囊吸收完毕进入后仔鱼期;15~16日龄全长8.84 mm,开始伏底变态进入稚鱼期;20日龄全长10.12 mm,稚鱼右眼完全迁移至左侧,变态完成营底栖生活进入幼鱼期.星斑川鲽仔鱼变态发生日龄与培育水温有关,在12~15 ℃需24~27 d;15~16 ℃需18~20 d;17~19 ℃需15 d.开始变态仔鱼全长9 mm,变态完成时全长11 mm.幼鱼期鳞被形成,基本具有成鱼的外部形态和习性.  相似文献   

13.
菊黄东方鲀胚胎及仔稚幼鱼的发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了菊黄东方鲀胚胎及仔稚幼鱼发育情况.其结果表明:在水温20-21℃、盐度20-30、pH值8.0-8.3的条件下,受精卵受精后2h为2细胞期、15h为囊胚期、30h为原肠期、55h为胚体期、152h孵出仔鱼;孵出仔鱼在水温19-28℃、盐度20-30、pH8.0-8.3条件下,孵化后5d开口、18d进入稚鱼期、40d进入幼鱼期.此外,对胚胎及仔稚幼鱼各发育阶段进行较详细描述、测量并给出示意图.  相似文献   

14.
鲻鱼人工育苗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叶金聪  蔡良侯 《台湾海峡》1997,16(3):260-264
本文报道了1991-199御鲻鱼人工育苗的研究结果,在水温24.0-26.0℃,盐度2.0-30.0和pH值8.21-8.26的条件下,初孵仔鱼经培育38日龄变态为幼鱼,全长达25.10mm;1994-1995年及1995-1996年度分别育出幼鱼51240属及112049尾,育苗成活率为5.9%-12.0%《文中介绍了饵料系列,鱼苗生长与发育观察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5.
郑乐云 《台湾海峡》2003,22(2):187-191
本文报道了在海水池搪进行红鳍笛鲷人工育苗的实验结果.实验水温为26~32℃,盐度为25~31,经过33~35d的培育,3口池塘鱼的苗平均全长分别为35.3、32.3、28.5mm,成活率分别为16.7%、18.1%、7.8%.本文还对仔鱼的放养密度、生长状况、饵料系列以及池塘中主要生物饵料密度变化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6.
Mian状黄姑鱼的早期发育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吴鼎勋  洪万树 《台湾海峡》1998,17(2):149-155
本文对Mian状黄姑鱼的胚胎和仔、稚鱼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Mian状黄姑鱼的爱精卵的为圆球形浮性卵,无色透明。在水温20 ̄23℃,盐度26 ̄30的条件下,经24h35min陆续孵出仔鱼。胚胎发育分为26期。初孵仔鱼至孵化后4日龄为仔鱼前期;孵化后5 ̄22日龄为仔鱼后期;孵化后23 ̄32日龄为雅鱼期;孵化后33日龄进入幼鱼早期。仔、稚鱼培育水温18 ̄28℃,盐度20 ̄30。仔鱼2日龄稍开  相似文献   

17.
斜带石斑鱼仔、稚、幼鱼的形态发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5年10~12月,在集美大学水产学院水产试验场,对人工培育的斜带石斑鱼仔、稚、幼鱼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描述.根据卵黄囊、鳍膜、鳞片以及背鳍长棘和腹鳍长棘的变化,将斜带石斑鱼的胚后发育划分为仔鱼期、稚鱼期和幼鱼期3个时期.初孵仔鱼平均全长1.68mm(1.60~1.78mm).在培育水温为21.0~28.5℃,盐度为24.8~28.3条件下,初孵仔鱼至孵化后5日龄为前期仔鱼,3日龄仔鱼开口;孵化后6日龄至31日龄为后期仔鱼;孵化后32日龄至68日龄为稚鱼期;孵化后69日龄进入幼鱼期.背鳍第二鳍棘和腹鳍鳍棘的长出与收缩是斜带石斑鱼前期发育过程中最明显的变化.此外,本文探讨了斜带石斑鱼与青石斑鱼、点带石斑鱼和赤点石斑鱼仔、稚、幼鱼期发育的异同.  相似文献   

18.
漠斑牙鲆仔、稚、幼鱼的形态发育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6年12月至2007年2月,在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华涛水产综合养殖场,对漠斑牙鲆(Paralichthys lethostigma)仔、稚、幼鱼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描述.初孵仔鱼平均全长2.73±0.211mm.在培育水温18.1~23.0℃和盐度为33~34条件下,初孵仔鱼至孵化后7日龄为前期仔鱼,6日龄仔鱼开口;孵化后8日龄至30日龄为后期仔鱼;孵化后31日龄至45日龄为稚鱼期;孵化后46日龄进入幼鱼期.冠状幼鳍的消长、右眼的移位以及体色的左右不对称是漠斑牙鲆早期发育过程中最明显的外部形态变化.  相似文献   

19.
黄姑鱼(Nibea albiflora Richardson)早期生长发育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黄姑鱼胚胎发育特征和胚后发育的仔、稚、幼鱼发育阶段的形态学,2010-06-08在实验室利用显微镜和显微镜数码摄像显示系统对黄姑鱼胚胎发育过程进行连续观察拍摄,描述并记录其发育过程和时间。结果表明,黄姑鱼卵为圆球形的端黄卵,盘状分裂,中央有一个油球,卵径为(0.89±0.028)mm,油球直径为0.25mm;在水温为24℃、S为27条件下经22.5h完成孵化,胚胎发育可分为24期。胚后发育阶段,1~3日龄为卵黄囊期仔鱼;4日龄仔鱼开口,卵黄囊完全消失,此时仔鱼处于混合营养阶段,进入前弯曲期;6日龄仔鱼油球完全消失,进入外源性营养阶段;16日龄仔鱼尾鳍担鳍骨形成,脊椎末端上曲,进入弯曲期;21日龄仔鱼尾下骨后缘与尾索垂直,鳍条数不断增加,同时背鳍、臀鳍和腹鳍原基出现,进入后弯曲期;26日龄鱼苗全身被菊花状黑色素细胞,尾柄处开始被鳞,进入稚鱼期;31日龄以后,鱼苗全身被鳞,进入幼鱼期。在水温为25~27℃,S为26~28的条件下,仔、稚、幼鱼全长与日龄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研究表明,黄姑鱼进入稚鱼期之后,其生长速率明显增大,为减少自残,应及时分池和投足饵料。  相似文献   

20.
菊黄东方鲀人工繁殖及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了2004~2005年菊黄东方鲀(Fugu flavidus)人工繁殖及育苗实验结果.在春季当水温达到20℃以上时,用地欧酮(DOM)、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或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进行催产,混和或单一使用,剂量视亲鱼性腺成熟度而定.受精卵在海水盐度20.0~30.0,水温20.0~25.0℃条件下,经144~156 h孵化.608万尾仔鱼培育出平均全长4.43 cm、平均体质量1.98 g的幼鱼168.5万尾,成活率27.7%.对亲鱼的暂养、催产、孵化、仔鱼的前期培育和仔鱼的后期培育等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