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段星北 《地震工程学报》1997,19(1):76-82,90
根据震源指标几何扩散率n和近场吸收系数a/km^2都随实际地震而异的性质,导出了完整震源深度公式,并获得K-G问题的通解。对此通解及震源深度公式分别提出3种算法,效果都较好,利用计算所得震源类型,结合宏观场粗略地探索了震源几何学,为直接观察震源的钻孔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前言1995年1月17日兵库县南部地震前的1994年7月末,兵库县川郡猪名川町发生了震源深度为10km的震群。同年11月距上次震群区西北约5km处又发生了震源深度为5km的震群。震群活动在兵库县南部地震之后再次出现直至现在,震源深度约为3km或小于...  相似文献   

3.
根据震源指标几何扩散率n和近场吸收系数α/km2都随实际地震而异的性质,导出了完整震源深度公式,并获得K-G问题的通解。对此通解及震源深度公式分别提出3种算法,效果都较好。利用计算所得震源类型,结合宏观场粗略地探索了震源几何学,为直接观察震源的钻孔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邢台震源区波速比异常与地震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忻州─泰安人工地震测深剖面P波、S波的联合解释,得到沿剖面不同地质单元隆起区与裂陷区、震源区与非震区的速度和波速比结构.鲁西隆起和太行、山西隆起为较均匀的成层构造,地壳厚度分别为32km和40-43km,波速比为1.74.中段裂陷区构造变化较大,地壳厚度约30-33km,波速比为1.75-1.77.邢台地震区上地壳下部和中地壳出现高波速比1.77的异常,与裂陷区东的1.73形成明显的差异.由此推测,地震的发生不仅与震源区的构造有关,更主要是与震源区岩石的性质有关。  相似文献   

5.
高旭  李志雄 《地震》1994,(6):1-10
本文对1989年山西大同-阳高6.1级地震的前兆过程及其场、源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大同-阳高地震震前较为丰富的前兆现象是震源应力场与区域应力场共同作用的结果,估计大同地震的震源区尺度为20-30km,孕震区范围约200km。最早的异常(震前3-4年)表现为大同盆地沉降速率加大,且出现在震源区,然后扩展至孕震区边缘,在孕震区边缘(150-200km)存在中、短期异常的突出集中区,在孕震过程  相似文献   

6.
山西地区地震震源深度特征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取山西数字地震台网地震震源深度资料,采用网格滑动平均法,对2001—2011年2 535个定位精度为Ⅰ类(t≤0.5 s)、Ⅱ类(0.5 st≤1.5 s)且ML≥2.0地震的震源深度分布特征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山西地区地震的平均震源深度为0—40 km,中小地震震源深度以6—20 km为主,个别区域有深度20 km以上的地震分布。从剖面图可见,山西地区震源深度分布集中,基本可见大同、忻定、太原和临汾盆地震源深度下界。分析可知,很多深源地震发生在盆地内部,此区域地震活动性高,震源深度范围大,与山西地堑的拉张构造吻合;山西地区地震震源深度由北向南逐渐变深,意味着山西省地堑的形成是从南向北逐渐发展的。  相似文献   

7.
张北-尚义地震序列的重新定位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应用相对定位方法, 对张北-尚义地震序列的主震和ML≥3.0 余震重新精确定位。得出:张北-尚义地震序列的主震位置为北纬41.15°, 东经114.46°, 位于宏观震中的北东方向约4 km处, 震源深度15 km 。余震震源分布在北东约20°的近乎垂直的平面内及其附近。张北-尚义地震序列的重新精确定位的结果,清楚地表明了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是南—北向至南南西—北北东向的具有较小的逆冲分量的右旋断层活动  相似文献   

8.
根据山西数字地震台网的地震震源深度资料,对山西测震台网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2 535个定位精度为Ⅰ、Ⅱ类且ML≥2.0地震,进行震源深度分布特征统计分析。采用网格滑动平均法,统计平均震源深度,结果显示,山西地区平均震源深度为0~40km,从0~10km、11~20km、21~30km、31~40km不同震源深度分布结果来看,山西地区中小地震震源深度以6~20km为主,个别区域有大于20km的地震分布。  相似文献   

9.
在1984年6月至8月期间,美国犹他州东沃萨奇高原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多机构合作的地震监测实验。该实验用20台便携式地震仪组成的子台阵研究东山地区的地震活动性,这个地区是地下采煤的活跃地区,并且微震活动频繁。子台阵的8个台集中在东山的山顶,约在开采面以上600m,每个台站的平均间隔为2-3km.其最初目的在于,对发生在开采面以下的地震,精确地测定其震源位置及震源机制解。通过对地震反射剖面记录和钻井声波记录的高精度的分析,构成了一个详细的速度模型。此模型的特点为:在近地表1km范围内速度梯度很大,它对浅震的初至P波的离源角有很大影响.在研究期间,以±500m的精度定位的200个震中群,集中在直经约为5km的区域内。这表明,地震活动与长臂式采矿的四个地区有明显的空间关系,经过震源深度可靠性检验的一个特别的震源集合表明,井下地震活动性在开采面500m以内占优势,并且至少可以延伸到开采面以下1km或2km。对地震活动进行了连续61天(6月15日-8月15日)的监测,其中包括16天(7月7日-22日)煤矿停产。在停产监测期间,观测到了与停产前观测到的地震活动性相比更为显著的地震活动性。发生在开采面或开采面以下2km范  相似文献   

10.
根据关东-东海地区1980年1月至1993年4月期间的地震资料,描绘出了菲律宾海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目前地震平静的边界。关东-东海地区的大多数地震,不是发生在上覆板块(欧亚板块)之内,就是发生在俯冲板块(菲律宾海板块)之中,其震源深度不到30km。  相似文献   

11.
选用山西地区丰富的地震资料,利用单台小震综合断面解、4级以上地震的P波初动解、多台小震综合断面解的结果,叙述了山西地区震源机制结果的特点.得出山西地区震源机制结果有一定的复杂性,小震综合断面解的结果与华北地区的震源机制结果相似,单个地震的震源机制结果一致性较差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闽台震源机制和区域应力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卓秀榕  陈光桐 《地震学报》1983,5(4):397-411
本文系统地汇集、修订了1933年至1969年台湾及其东部海域6级以上强震的震源机制资料,并重新测定了1970年至1978年台湾6级以上地震,福建省和台湾海峡部份地震以及1604年泉州海外8级强震的震源机制,分析了闽、台两省震源机制特征,指出:(1)由震源机制求出的断层面解与源深处的现代构造运动紧密相关;(2)大部份主压应力轴方向与主要断裂带垂直;(3)在台湾东部海中,中强地震组成三个互相平行的椭圆形空区,空区周围83%的6.0——6.9级地震的主 P 轴方向近似与空区边线垂直,7级以上强震都发生在空区边缘;(4)以巴士海峡为中心,面向福建大陆,应力场呈现向西北展开的扇形分布.   相似文献   

13.
大同-阳高两次地震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9年10月,1991年3月,在山西北部大同盆地先后发生Ms6.1、Ms5.8两次中强地震。对比这两次地震的序列、空间分布及能量释放等存在很大差异。两次地震属同一地震序列,5.8级地震的活动规律具有晚期强余震的特点,是6.1级地震活动的一次大的起伏。进一步分析表明,大同—阳高的两次地震活动,以及在此期间山西地区发生的一系列5级左右地震活动,是华北地区区域应力场增强,较大范围内应力增加和传递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青藏高原震源分布与板块运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分析了青藏高原及其邻区大量近期地震的震源深度分布资料,发现中源地震不仅分布在众所周知的兴都库什和印缅山弧一带,而且在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汇聚带印度河-雅鲁藏布江以南,以及欧亚板块内部的帕米尔、西昆仑、柴达木和天山南缘一带也有中源地震分布,它们构成了这一地区三条向南倾斜的震源带。 这些中源地震震源带的存在表明,向北运动的印度次大陆与亚洲大陆碰撞以后,印度次大陆北缘本身并没有消减,而是迫使亚洲大陆通过三条向南倾斜的岩石层消减带产生了大规模的消减作用。 中源地震在平面上分布的不连续性,揭示了这一地区的许多条走滑断层的现代活动。这些走滑断层的巨大位移显示了青藏高原内部各块体之间的横向运动也是很可观的。 最后,提出了亚洲大陆多条南倾消减带的形成和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5.
1977年5月12日宁河地震烈度明显偏低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77年5月12日宁河6.6级地震的震中烈度较之震级相当的其他地震的震中烈度明显地偏低。为了阐明这种现象,由P波初动半周期及振幅求得了该区不同时期内的品质因数(Q值)及小震震源参数,并重新校对了这次地震以及1976年11月15日宁河6.9级地震的宏观及微观参数。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地震震中烈度异常低是因为1976年11月15日6.9级地震后,该区介质的品质因数大幅度下降,同时这个地震的震源深度比6.9级地震的震源深度约深5公里。品质因数和震源深度的综合效应可导致震中烈度降低近一度。  相似文献   

16.
岩体裂隙充水后对拐角频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2年在浙江温州的珊溪水库发生了一系列水库诱发地震,其拐角频率明显小于同震级的构造地震。本从二相介质理论出发,讨论了水库岩体在扩容、流体渗入饱和和强度弱化过程中波速和波速比的变化以及对拐角频率的影响。根据实验结果,当孔隙度为0.15,岩体弹性模量减小23%时,拐角频率可以减小约29%。由此解释了水库诱发地震拐角频率偏小主要是由裂隙发育和库水渗透扩散使地壳浅部岩体强度弱化引起的。因此拐角频率可以作为区别两的一个依据。  相似文献   

17.
1974年云南省昭通地震破裂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74年5月11日,在云南省昭通地区发生了7.1级地震。震中区位于金沙江下游南岸的山地中。 本文中,作者分析了震区大地测量资料,根据破裂与应变的关系,确立这次地震震源破裂属于逆冲型。依据烈度衰减和余震分布特征建立了矩形滑动断层模式参数,并应用曼辛哈(Mansinha)和斯迈利(smylie)给出的倾斜、有限滑动断层位移场的精确解析表达式,求得平均倾向滑距。结果是:断层走向N6°W,倾向N84°E,倾角60°,断面长20公里,宽30公里;断面顶部距地表深度2.5公里;平均倾向滑距2.8米,地震矩5.4×1026达因·厘米;应力降51巴;释放的应变能下限1.2×1023尔格。 作者还扼要地讨论了P波节面解和这次地震发生的构造条件,并解释了一些宏观地震现象。  相似文献   

18.
渭河断陷及邻近地区震源空间分布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103°~113°E,31°~39°N范围内陕西、山西、河南、湖北、甘肃、宁夏等省(区)共79个地震观测台站1984—1993年的观测资料,对于被4个以上台站所记录到的地震,根据其直达横波与纵波的到时差,采用鲍威尔(Powel)搜索法重新进行了定位,测定了震源深度,共得到2051个可定震中的地震的震源深度数据.作出了渭河断陷及邻近地区现代地震的震中分布图、震源空间分布图、震源深度的平均等值线分布图、震源深度的经向剖面图和纬向剖面图.根据这些资料对震源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渭河断陷及邻近地区震源的空间分布是不均匀的,与该地区大地构造的差异性及地壳速度结构的非均匀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宁夏区域台网共27个台的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采用CAP方法和Snoke方法反演了宁夏中部19次ML3.0以上地震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东侧牛首山-罗山-固原断裂带和中部的烟洞山断裂带主要以右旋走滑为主,带少量逆冲分量,与实际主控断层的情况一致;西侧的中卫-同心断裂带以左旋走滑为主;19次地震的CAP法计算结果中的16次地震机制解走向在105~189o之间,另有2次为350o和353o,和断层走向基本一致。综合应力场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地震产生的震源区构造变形是近北东向发生压缩,近北西向发生相对扩张。对比2种方法计算结果发现,Snoke方法计算结果不理想。分析认为,一方面,宁夏台网台站间距较大,分布不理想;另一方面,识别小地震的初动及振幅比时存在误差。因此,对于西部台站稀疏地区CAP方法计算小震震源机制结果更为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