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天文地球动力学郑大伟(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200030)关键词 地球自转,极移,天文地球动力学天文地球动力学是用天文手段测定和研究地球各种运动状态及其力学机制的一门学科。它所研究的运动主要是地球整体的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以及地球内部、地壳、水圈、大气...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更新世冰期的天文气候学依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藏高原上更新世的三次冰期分别发生于深海氧同位素的第2—4,6和14—16阶段。介于它们之间的乃是间冰期。所以寒冷期不等于冰期,间冰期不等于温暖期。如果考察过去73万年以来全球所获得的北半球冬半年平均的太阳辐射量的变化,那么第2—4,6和14—16阶段乃是太阳辐射量比较低的时期。因此青藏高原的更新世冰期是服从天文气候学的基本规律的,是受天文因素的自然变化所控制的。  相似文献   

3.
辐射气候学     
辐射气候学季国良(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730000)关键词太阳辐射,净辐射,射出长波辐射,气候学特征驱动大气运动的主要能源是太阳,尤其是赤道与极地之间的净辐射梯度对大气运动的影响更为重要。因此,在50年代,苏联气象学家康德拉捷夫 ̄[1]发...  相似文献   

4.
古气候是影响陆相层序发育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周期性变化是源于天文旋回的驱动力(即米兰柯维奇假说)。米兰柯维奇天文旋回包括偏心率旋回、倾斜率旋回和岁差旋回,这几个轨道参数所驱动的古气候变迁,分别形成了周期为10万年(或40万年)、4万年及2万年的高频层序,即小层序组、小层序及小层单元,研究结果表明,泌阳断陷湖盆的高频层序是由地球轨道旋回所驱动的古气候周期性变迁所形成的。  相似文献   

5.
地磁极性年表的发展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磁性地层研究是对新生代乃至中生代沉积序列定年的重要方法之一。地磁极性年表作为磁性地层定年的标准,其精度对地层学、古生物学、古气候学等领域的研究有重要影响。回顾了地磁极性年表的发展历史,并着重介绍了当前天文极性年表的发展现状。按照地磁极性年表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可将其发展大致归纳为3个阶段:①早期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主要基于火山岩剩磁测量和K/Ar测年建立了最近约5Ma以来的地磁极性年表;②中期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基于大量海底磁异常条带相对宽度建立了中中生代以来完整的地磁极性年表;③现今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于天文学和古气候学研究对极性界限的轨道调谐,正在构建高精度的天文极性年表。在天文学和古气候学发展的推动下,高精度的天文极性年表有望取代传统的CK95年表而被广泛应用并促进相关领域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旋回地层学和天文年代学及其在中生代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春菊 《地学前缘》2014,21(2):48-66
地质年代的精确确定是我们认识地球演化历史和过程的关键,而如何提高地质年代的精度却一直是个尚待解决的科学难题。最近30年多年来,基于古气候学研究的天文旋回理论获得了普遍认可和广泛应用,尤其是成功应用于天文地质年代校准中。这种数字定年方法是通过天文调谐获得连续的高分辨率的地质年代,是对传统地质定年方法如古生物、古地磁以及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方法的一次革新。最新的国际地质年表The Geologic Time Scale 2012(简称GTS2012)中经过天文校准的地质年代已近100%覆盖了新生代,而中生代的天文年代校准还存在着很大挑战。目前应用稳定的405 ka的偏心率长周期对中生代地层进行天文地质年代校准,是国际地质年表从GTS2004到GTS2012的一个最大改进。文中将主要介绍天文旋回的基础理论和其在中生代的应用及其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7.
天文地质年代表与旋回地层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11,他引:12  
徐道一 《地层学杂志》2005,29(11):635-640
Rio等(2003)依据旋回地层学研究成果提出了“天文地质年代表”,旋回地层学研究是依据地层记录中的旋回与有关米氏旋回来确定地质时间。轨道(或天文)方法已被确定为建立2004年“国际地质年表”(由国际地层委员会确认)的重要方法之一(Gradstein等,2004)。我国在新近系、古近系、下侏罗统、二叠系等陆相沉积的旋回地层研究方面已取得一批成果。  相似文献   

8.
联合古陆计划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罩建雄编译(成都理工学院沉积研究所)联合古陆计划的主要目的包括下面四个方面:(1)通过对全球沉积物(岩)进行全球性古地理学、板块构造学、古气候学、古海洋学及沉积学研究,确定联合古陆石炭一株罗纪时期沉积记录的全球同时性,...  相似文献   

9.
《地球科学进展》2005,20(9):979-979
为促进中国古海洋学与古气候学研究的发展,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国IODP办公室将邀请国际古海洋学界权威、德国基尔大学Michael Sarnthein教授,于2005年10月12~26日访问同济大学,并在10月13~19日作8次“古海洋学与古气候学”讲座,每天1~2次,每次90分钟。欢迎国内有关单位研究人员和研究生参加。讲座班不收取任何费用,但交通及食宿自理。报名时请提供:姓名、性别、职称(或研究生)、单位、通讯地址(邮编)、电话/传真/email等信息,截止日期:10月8日。  相似文献   

10.
浙江长兴煤山剖面Griesbachian期旋回地层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浙江长兴煤山剖面Griesbachian期地层由一系列多级泥—灰岩层束旋回所组成,层束的结构型式和空间叠置关系是层序地层中层序和体系域识别和区分的良好标志。旋回层束中碳酸盐岩含量变化的时间序列分析表明,其形成机制与米兰柯维奇天文气候周期密切相关,从而将地层研究的分辨率提高到了万年级(104年)。  相似文献   

11.
青藏高原气象学的研究进展和问题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分高原天气学、高原气候学、高原及邻近地区的大气环流、以及高原数值预报和模拟四方面简要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也兼及国外)青藏高原气象学的主要进展,也提出今后研究中应注意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2.
树轮气候学研究的若干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轮气候学研究的若干进展刘广深,魏建云(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贵阳550002)关键词年轮密度,气候信息,环境事件全球变化和环境变迁研究的需要,使树轮研究工作越来越受重视。近年来,在技术方法、取样范围、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的组织网络等方面都取...  相似文献   

13.
天文古气候理论及其进展—从米兰柯维奇到贝尔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扼要介绍了天文古气候学的创立和发展简史。太阳是地球大气运动的第一驱动力,地球气候的长期演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入射太阳辐射变化的影响。入射太阳辐的变化主要和三个地球轨道参数有关,即地球绕太阳运行的椭圆轨道偏心率,地球自转轴倾角及岁差。太阳辐射的长期振荡主要集中在与这三个参数有关的频率上,这些频率通常被称为米兰柯维奇频率,数值模拟和地学记录都证实地质时间尺度的古气候的演化大多位于米兰柯维奇频率带上。  相似文献   

14.
徐道一  孙文鹏 《地质论评》2004,50(6):659-661
1970年2月,李四光院士(1889~1971)完成了《天文·地质·古生物》(初稿)(李四光,1972)。  相似文献   

15.
谈我国重大自然灾害的中长期综合预报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聂高众  高建国 《地学前缘》1996,3(2):203-211
由于自然灾害的发生不是地球某单一圈层内部的孤立行为,而是地球系统各圈层(地、水、气、生、冰)的相互作用加上某些天文因素触发的结果,所以灾害预测是一项跨学科的综合手段的研究。文章从能量的聚集、传递、释放等角度探讨了灾害发生的动力学机制及各圈层在其中所起的控制作用,并介绍了我们开展灾害综合预测研究的思路和模型框架。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及邻区晚古生代早期古气候与构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影响塔里木及邻区晚古生代早期气候的地球内部因素为古昆仑和南天山两个古洋盆封闭及有关的两条缝合构造带演化,从而形成上述时空段内热带海洋气候、热(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以及热带滨岸干湿气候区域的更替,古气候特征的判断主要依据古地磁数据、古生态气候学、沉积环境诸方面。  相似文献   

17.
兰州—民和盆地第四纪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的基础上,对兰州-民和盆地的晚新生代地层和环境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对第四纪地层进行了地貌学、岩石学、年代学、土壤地层学和古气候学研究,查明了研究区各地貌单元形成时代与物质组成特点、侵蚀期和堆积期的旋回过程及黄土中1.9MaB.P.以来磁化率与古气候、古土壤事件(S26-S0)、古气候演化的周期(45ka、100ka)、特点和黄土中15万年以来短尺度气候事件(H1-9及DO1-10)。  相似文献   

18.
地球内部流体运动与全球构造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钱维宏 《地学前缘》1996,3(3):152-160
把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分成天文演化和地质演化两个阶段,地球表面温度达极大值为两个时段转换的标志。在天文演化阶段,地球从一个胚胎通过引力归并增长成行星地球,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地球内部固核和核外岩浆流体,表层流体温度最高时为天文演化阶段的结束。在地质演化阶段,地球冷却形成了岩浆流体圈层外的地壳岩石圈。无论是在天文演化阶段的固核与岩浆圈层的动力系统,还是在地质演化阶段中固核、岩浆圈层和地壳组成的动力系统,由于系统内部热(动)力的耦合,始终发生着不同圈层间的角动量交换。借助年际时间尺度内对固体地球与大气角动量交换机制的认识,研究了地球不同演化时期内部圈层的角动量交换和作用过程,从而得到:天文演化结束时形成了两极的高位势面(古大陆);地质演化初期,岩浆流体圈层与固核的角动量交换形成了流体相对固核的加快旋转,这一运动驱动了流体外地壳的分裂和漂移,北半球分裂的板块向东南漂移,南半球分裂的板块向东北漂移,这就是全球大陆漂移的方向性。随着大陆板块的漂移,岩浆流体辐合带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历史上这一辐合带曾位于地中海、青藏高原南边缘、斐济、加勒比海和地中海一线,沿这一辐合带现今两半球大陆面积相等。后来分裂的板块随岩浆流体又多次往复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腹地湖泊沉积序列与古气候变化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胡东生  张华京 《地质学报》2000,74(4):363-370
在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中,选择其腹地系列剖面的沉积物记录进行地层气候学和同位素气候学的研究。沉积物记录的气候变化与同位素丰度变化的响应关系十分吻合,其时间尺度和分辨率也能够互为补偿,在较大范围内覆盖了32kaBP以来的古气候环境变化。更为有意义的是,清晰准确地检出新仙女木期气候冷干颤动事件,用同位素丰度变化拟合的降温幅度可达11C;并且识别出“仙女木期”(包括老-中-新仙女木事件)高分辩率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20.
全球范围内已确认的新生代陨击天文事件有8次,根据陨击直接证据或板块构造演化等推测的陨击事件至少还有3次,这些陨击天文事件都对应了新生代不同程度的气候变化。新生代全球气候变化的触发因素主要包括陨击天文事件、地球轨道参数变化、CO2浓度降低和全球碳循环变化、海洋及大气系统大量甲烷水合物释放、洋流变化及全球规模的构造运动(如构造隆升、超地幔柱、大规模火山活动)等,陨击天文事件是全球气候变化最主要的触发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