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胜利油田地震台各观测手段经过多年运行,需更新老化的仪器。根据中国地震局“九五”重点项目“95.04.02”的要求,对胜利油田地下流体观测手段进行了数字化观测技术改造和观测环境改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广东省地方地震前兆台网在全省地震监测预报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论述了台网优化改造的重要意义。按照中国地震局“九五”重点项目《地震前兆台站的技术改造》的要求,提出了优化改造的技术方案。广东省地方震前兆观测项目以地下流体综合观测为主,在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新建20个数字化、自动化地下流体综合观测站,观测数据通过有线MODEM和程序电话自动传递到地方地震部门和省局区域台网中心,实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广东省地方地震前兆台网在全省地震监测预报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论述了台网优化改造的重要意义。按照中国地震局“九五”重点项目《地震前兆台站的技术改造》的要求,提出了优化改造的技术方案。广东省地方地震前兆观测项目以地下流体综合观测为主,在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新建20个数字化、自动化地下流体综合观测站,观测数据通过有线MODEM和程序电话自动传递到地方地震部门和省局区域台网中心,实现了观测数据快速传递和资料共享。  相似文献   

4.
兰陵  李新勇  夏爱国 《内陆地震》2004,18(4):382-384
在以往30多年曲地震地下流体水位观测中,我国地震地下流体分析预报人员积累了大量水位震例数据和不少宝贵经验,但这些震例和经验都是基于以往的模拟水位观测资料基础上的。如果观测方式进行了数字化改造,那么以往的震例经验还能否继续适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地震地下流体监测系统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王铁城  鄂秀满 《中国地震》1994,10(3):277-286
本文对我国地震地下流体监测系统的观测台网、观测项目、观测仪器、观测效能等的现状作了较详尽的论述,明确指出地下流体所观测的前兆信息十分丰富,映震灵敏,预报效能好,在地震预报和为国民经济服务中有很大潜力,同时也探讨了我国地震地下流体监测系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对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文中提出建立多层次的地下流体监测体系,加强地下流体综合观测,强化地下流体观测网的科学性,优化观测项目,逐步实现观测技术现代化,特别强调要大力开展基础理论研究与国际合作,不断提高我国地震地下流体监测预报的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6.
濮阳市地震台经过观测仪器的数字化技术改造,使用SD-3A型数字化测氡仪开展了土氡数字化观测。观测结果显示,土氡集气装置的好坏对观测结果影响很大。对集气室装置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改造,观测结果更好地反映了地下土氡的变化情况。研究了濮阳台土氡数字化观测资料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观测资料表现出明显的气压效应,土氡观测值与气压的影响成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地下流体水位观测地震前兆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研究锦州沈家台汤池子观测站地下流体数字化水位的年、月、日动态特征及数字化资料映震性能分析。检验理论固体潮与实际观测水位的潮汐因子、相对误差,排除气压对水位观测的干扰因素,识别水位观测水动态中较大幅度的脉冲和突变、阶变、潮汐畸变,水位上升打破年变等因素,提高利用地下流体观测地震前兆的监测效能。  相似文献   

8.
罗玉芬 《华南地震》2005,25(4):83-88
对五山地震台地下流体数字化观测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了总结和统计,分析了水位仪和地热仪在实际运行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数字化改造后的观测资料内在质量及现存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朝阳地震台公皋井地下流体数字化资料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如何将这些观测资料应用于地震预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山西地下流体台网数字化仪器常见故障的总结和分析,提供了流体仪器维修维护经验,为前兆观测仪器安全稳定、连续可靠地运行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1.
王婕 《地震工程学报》2020,42(2):558-567
为了解决现有震后重建民用建筑碳排放监测方法未考虑节能减排条件与计算碳排放系数,导致监测结果不准确与监测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震后恢复重建民用建筑考虑碳排放的研究与监测方法。首先针对碳排放研究的基础进行详细阐述,根据国际碳排放标准开展研究;其次采用排放系数方法,完成建筑碳排放数据采集。具体以建筑使用阶段碳排放的边界条件为基础,确定碳排放边界条件,对震后重建民用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进行计算,完成震后建筑碳排放量的实时监测。结果表明:提出的震后建筑碳排放量实时监测方法,能有效的对震后建筑的碳排放量进行实时监测,且具有较高的监测效率。  相似文献   

12.
体密度是物体特征信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信息的动态监控可用来快速判断物体体密度是否发生变化。目前最常用的体密度监控方法是基于图像重建的近似计算,该方法首先利用锥形束投影数据实现体积重建,然后对物体的密度函数积分求得物体的体密度。这种方法算法复杂度较高,很难实现对体密度的实时动态监控。本文提出一种直接基于锥形束投影的体密度快速监控方法,不需要图像重建。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在动态监控物体体密度变化时,具有较高的实时性和精确性,可以满足实际的动态监控需求,因而在工业检测等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瓦屋山水库地震台网于2016年恢复重建,恢复重建的主要任务是对4个台站的观测设施进行改造、台站设备的升级换代、数据传输方式的恢复等,4个台站台址和1个台网中心不变.经过1年的恢复重建,瓦屋山水库地震台网考核运行率达到99.31%,监测能力满足可监测ML≥0.5地震的要求,2个台站的观测动态范围优于恢复重建前的水平,2个台站不如恢复重建前.  相似文献   

14.
瓦屋山水库地震台网于2016年恢复重建,恢复重建的主要任务是对4个台站的观测设施进行改造、台站设备的升级换代、数据传输方式的恢复等,4个台站台址和1个台网中心不变。经过1年的恢复重建,瓦屋山水库地震台网考核运行率达到99.31%,监测能力满足可监测ML≥0.5地震的要求,2个台站的观测动态范围优于恢复重建前的水平,2个台站不如恢复重建前。  相似文献   

15.
糯扎渡、景洪水库地震监测台网于2008年建成,用于监测糯扎渡、景洪水电站周边水库地震活动,受历史原因影响,监测设备老旧,设备用房破损,截至2016年,该水库地震监测台网基本处于停测状态。2017年,华能澜沧江水电股份有限公司对整个水库地震监测台网进行设计优化、修缮,对15个台站及中心机房设备进行维修、更换,恢复台站网地震监测。修缮以后,水库地震台网考核运行率达95%以上,可满足监测ML≥0.5地震的需求,台网观测的动态范围优于恢复重建前水平。此次糯扎渡、景洪水库地震台网的恢复重建,不仅对水库地震监测起到保障作用,也是对防震减灾事业的重要推进。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EPON技术及EPON+DSL模式,结合河北省地震局网络传输模式及县级信息服务节点主要存在的问题,以新乐地震台实际改造方案为例,用EPON+DSL新型组网模式对原ADSL+VPDN组网模式进行改造。通过改造后的试用,发现线路故障发生率明显降低。因此,新乐地震台的改造方案可以为河北省地震监测网络其他信息节点的改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湖泊水情遥感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春桥  詹鹏飞  马荣华 《湖泊科学》2020,32(5):1406-1420
湖泊作为最直接的淡水资源之一,在人类的生产、生活各方面都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受到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影响,湖泊正在发生急剧变化,因而有必要对其进行快速、准确的时空变化监测,从而为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未来气候变化预警提供依据.遥感技术的产生与发展为大范围、实时动态的湖泊变化监测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它克服了人类对湖泊实地考察的局限性.本文对现有国内外湖泊水情遥感监测技术与方法进行了综合梳理,主要综述了国内外在湖泊水域范围提取、湖泊水位提取、湖泊水量估算、流域水文过程等方面的遥感研究进展情况,重点总结了该领域近年来提出的新方法和新技术.最后,结合当前遥感技术的发展,对未来遥感在湖泊动态变化监测中的应用潜力和趋势进行了简要论述,并对多源遥感数据融合与云计算平台的结合在地表水体连续变化监测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测量仪器实现网络化创造了条件。Internet的日益普及,为网络化测量仪器提供了通讯链路。地震前兆仪器在经过从最初的起步、改造、完善,到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逐步具有了自己的特色。为结合最新通讯技术,“十.五”前兆总体设计中提出了“IP到仪器”。本文探讨了在地震前兆仪器中实现网络通讯协议后,前兆仪器作为独立的网络节点,其工作方式和数据流向。仪器作为多种服务并存的中心,允许用户以多种方式对其进行访问,大大方便了用户对前兆仪器的监控。网络通讯技术的应用,为地震前兆仪器带来了很多益处,弥补了存在的问题,为前兆数据的实时传输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9.
The combination of structure-from-motion with multi-view stereo (SfM-MVS) photogrammetry has become an increasingly popular method for the monitoring and three-dimensional (3D) reconstruction of coastal environments. Climate change is driving the potential for increased coastal landward retreat meaning geomorphological monitoring using methods such as SfM-MVS has become essential for detecting and tracking impacts. SfM-MVS has been well-researched with a variety of platforms and spatial and temporal resolutions using mainly rectilinear digital cameras in coastal settings. However, there has been no assessment of the potential of fixed multi-camera arrays to monitor landward retreat or on the significance of camera placement in relation to the scene. This study presents an innovative method of image acquisition using a purpose-built camera grid and GoPro© action camera to evaluate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camera height, obliqueness and overlap at a site of known landward retreat. This approach examines the effect of camera placement on scene reconstruction to aid the design of a multi-camera array. SfM-MVS dense point clouds display millimetre accuracy when compared to equivalent terrestrial laser scans and strong image network geometry with internal precision estimates of < 3 mm. Comparable point cloud reconstruction can be achieved with a small number of images stationed in appropriate positions. Initial results show as few as five images positioned at a cliff to camera ratio of 3:4.18 and camera obliqueness of 40° can provide reconstruction in the range of millimetres (mean error of 4.79 mm). These findings illustrate the importance of camera placement when using multiple cameras and aid the design of a low-cost, fixed multi-camera array for use at sites of small-scale landward retreat. © 2020 The Authors. Earth Surface Processes and Landforms published by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20.
司政亚  蒋长胜  邱宇 《地震》2020,40(2):82-90
识别显著影响重点监视区地震检测能力的“敏感台站”, 对有针对性地开展地震台网运行维护和加强相关区域天然地震与非天然地震的监视跟踪工作有重要意义。 利用基于概率的最小完整性震级(PMC)方法, 通过对研究区地震台站进行“检测能力评分”(Dscore)和“缺失评分”(Missing Score)方式进行识别研究, 以龙门山断裂南段强震危险区为例的重点监视区“敏感台站”识别结果表明, 研究区内51个台站的“检测能力评分”及“缺失评分”, 可识别对重点监视区地震检测能力影响最大的台站, 给出台站停止运行引起的最小完整性震级的变化, 并探讨了多台站停止运行等造成影响的极限情况。 上述“敏感台站”的识别方式, 可为地震台网运行维护、 针对特定目标区的地震监视跟踪和进一步的台网优化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