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地块相对运动与鄂尔多斯地块周围第四纪断陷盆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华北地台区内一个明显的新构造现象是:在相对稳定的鄂尔多斯地块(包括晋西北)周围边界地带上发育了一系列第四纪断裂和断陷盆地, 并且不断发生强烈地震, 而地块内部中新生代地层产状平缓。从新第三纪以来主要发育了风化壳型的三趾马红土、风尘堆积(黄土)和风砂堆积物。  相似文献   

2.
论松嫩地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秦岭造山带在大地构造上南接扬子地块、北接华北地块,是特提斯构造域和古亚洲洋构造域的转换带。本文基于对一条起始于扬子地块,穿过秦岭造山带和鄂尔多斯地块,到达河套地堑的南北向大地电磁测深剖面的研究,探讨秦岭造山带和其北侧的鄂尔多斯地块、南侧的扬子地块之间的接触关系,以及青藏高原物质东北向逃逸等地学问题。对实测数据进行了张量阻抗分解和维性分析等工作,并对剖面进行了二维反演,获得岩石圈电性结构模型。根据电阻率模型认为:在秦岭造山带北部发现大规模"瓶颈状"分布的低阻异常体(C2),可能为华北、华南地块双向俯冲前缘地幔物质的上涌通道,或者是青藏高原中、下地壳物质沿秦岭造山带中构造薄弱位置向东逃逸的通道;在秦岭造山带和大巴山弧形带边界处发现南倾的低阻异常(C1),解释为大巴山弧形带北缘的逆冲断裂在电性上的反映;电性结构模型中,扬子地块高阻异常体(R2、R3和R4)向北倾斜至秦岭造山带下方,而北部鄂尔多斯地块的高阻异常体(R5和R6)向南倾斜至秦岭造山带下方;高阻异常通常被认为是稳定岩石圈的反映,据此推断这两组相向俯冲至秦岭造山带下方的高阻异常是华北地块和扬子地块向秦岭造山带下方汇聚的电性结构探测依据;鄂尔多斯地块南、北电性差异较大,北部中、下地壳大规模分布电阻率值在3~100Ω·m之间的低阻异常体,可能为地幔上涌导致的局部熔融或含盐流体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华北地块中部新构造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印度板块持续向北运动,引起青藏高原的挤出,并于中新世末引起华北地块的向东挤出。大约在7.3 Ma,太行山西侧渭河盆地唐县面首先解体,继而向北、向东发展;到5 Ma左右,太行山东麓断裂带的右行走滑,导致华北中部唐县面全面解体,形成多个太行山内部山间盆地,以及太行山西侧山西地堑系。这些断陷盆地的断陷幅度各不相同,太行山西侧山西地堑系断陷幅度较大,太行山内部山间盆地断陷幅度较小,太行山东部的渤海湾盆地断陷活动不明显。伴随着盆地的形成,太行山相对进入快速隆升阶段。山西地堑系控盆断裂以及太行山东麓断裂带第四纪以来仍存在明显活动,切割并控制第四系,局部在地表形成地裂缝。华北地块中部的应力场恢复以及深部构造分析表明,深部地幔上涌对浅部伸展构造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深部构造演变与浅部构造演变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耦合性。太行山东部渤海湾盆地自中新世以来就进入拗陷阶段,断裂活动弱,构造演化与西侧差异较大,表明这期构造运动动力源于西侧,太行山东麓断裂带作为两侧差异演变的边界,调节着两侧的差异构造活动。  相似文献   

5.
佳木斯地块位于中亚造山带东段,是我国东北地区一个重要的大地构造单元,古生代以来经历了复杂的多构造体系叠合的演化过程。本文在总结近二十年已报导的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笔者近年工作,探讨了佳木斯地块的基底属性和来源,重塑了佳木斯地块西缘碰撞拼贴,以及东缘俯冲-增生的构造演化过程。研究表明,佳木斯地块具有亲冈瓦纳大陆的构造属性,裂离后经历了长距离的北漂。与松辽地块先后两次拼合,首次发生于中志留世(~425Ma),在晚二叠世前后(~250Ma)沿原缝合带位置发生裂解,拉张出新的有限洋盆(牡丹江洋),并于侏罗纪(185~145Ma)与松辽地块沿牡丹江-依兰构造带再次碰撞拼贴,形成了高压变质的黑龙江增生杂岩带。而佳木斯地块东缘受晚石炭世-晚三叠世(305~250Ma)泛大洋的俯冲-增生事件影响,形成了跃进山增生杂岩,随后于中侏罗世-早白垩世(165~128Ma)在古太平洋板块的西向俯冲作用下,形成了饶河增生杂岩。因此,佳木斯地块的构造演化既涉及了晚古生代古亚洲洋构造域的消亡,又经历了中生代古太平洋构造域的叠加与改造,而黑龙江杂岩的形成标志着古太平洋构造体制与古亚洲洋构造体制的转换始于晚三叠世(~210Ma)。  相似文献   

6.
额尔古纳地块基底地质构造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额尔古纳地块是额尔古纳-马门-加格达奇拼合地块中的典型代表.研究表明,其基底由前中元古代绿岩及与之伴生的花岗质杂岩组成,它们具有地壳早期演化的地质构造特征.绿岩带为典型的变质基性-酸性火山岩及部分变质沉积岩系构成的火山-沉积建造,火山岩以拉斑玄武岩为主,向上过渡为钙碱性火山岩系列,表现为双峰态型特点.花岗岩类为TTG岩系及石英二长岩-花岗岩组合.花岗岩-绿岩地体内各岩石类型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与国外太古宙及我国华北陆台花岗岩-绿岩带内同类岩石极为相似.双峰态型火山岩及绿岩建造组合,以及类似于TH2、FII型的变质基性火山岩和长英质火山岩特征,结合高铝型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组合,指示了研究区绿岩带的形成环境类似于大陆边缘弧后裂谷型火山-沉积盆地.  相似文献   

7.
8.
华北地块北缘金矿预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华北地块北缘的金矿进行了成因分类,共分为3大类7亚类.利用地质体单元法对3大金矿类型进行了单元划分,共划分出214个单元.在综合信息成矿理论的指导下,对本区的岩浆重熔热液型金矿、岩浆同熔热液型金矿床以及火山-次火山热液型金矿床分别采用特征分析,对矿产资源的产出位置进行了估计,采用成矿概率估计对各单元的成矿可能性进行分级,共预测出24个最有远景的工作区.  相似文献   

9.
《地学前缘》2017,(4):171-184
东亚大陆内存在华北、扬子、华夏、韩国京畿和岭南、日本飞弹、布列亚—佳木斯—兴凯等诸多地块/微地块,多数地块之间从太古宙到中生代都存在复杂的洋-陆格局和聚散过程。研究东亚大陆各个地块/微地块的属性和关系及其拼合过程对东亚大陆演化规律及古大陆重建具有重要意义,但对其认识迄今仍存在争议。因此,本文综合岩石学、地层学、古生物等方面的资料证据,对东亚各个地块之间的地层、古生物特征进行对比,进而探讨东亚大陆各地块/微地块的亲缘性,以期厘定各地块间的拼合时序与方式。结果表明,除华北地块外,华南、韩国、西南日本、布列亚—佳木斯—兴凯等地块/微地块都具有亲冈瓦纳的特征,它们早古生代可能为统一的板块,本文称为大华南地块。印支期随着华北地块向SE朝大华南地块揳入,造成大华南地块西侧构造旋转和弯曲,形成类似印度板块揳入欧亚板块所导致的喜马拉雅山型弯山构造。  相似文献   

10.
11.
胶东地块研究取得新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相似文献   

12.
皮尔巴拉地块位于澳大利亚西北部,面积60,000平方公里,这里有一些世界上最老的(3500Ma)并且出露最好的太古宙岩层。花岗岩形成了100公里宽的卵形岩基,构成该地块约60%,可分为三种主要类型:1)混合岩,片麻岩和叶片状石英二长岩,花岗闪长岩和钠质花岗岩,年龄从至少3400Ma到约2900Ma。2)不同年龄的叶片状斑状石英二长岩和花岗闪长岩,但以3000Ma的为主。3)年龄为2700—2600Ma的构造运  相似文献   

13.
吉南夹皮沟地块地质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齐成栋 《吉林地质》2000,19(3):6-15
吉林省南部夹坡沟块原称晚太古绿岩盆地,以盛产金矿遐尔于世。新近调查资料表明,它是由表壳岩-TTG岩系组成的一太古宙高级变质地体,并有别于南侧之龙岗陆块。表壳岩岩石化学特征显示:其岩石组成中,不存在典型的科马提岩;变质深成侵入岩为典型的TTG岩浆组合;在Na-Ca-K图解中表现为以英云办长岩-奥长花岗岩演化方向为主。其稀土特征显示为总量相对较低,轻稀土富集,δEu为轻微正异常或无异常,图谱与J.G.  相似文献   

14.
志留纪以来的云开地块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桂南-粤西的云开地块,位于特提斯构造带和环太平洋构造带的交汇处。其变质基底仅出露于两广边境的云开大山地区,但古生代海相沉积盖层分布广泛,甚至跨越北部湾。地块北缘的古生代深水沉积带,也延展到越南东北沿海地区。云开地块的范围,可能西起红河三角洲,东达珠江三角洲。晚古生代时,它可能为地处南纬低纬度海域的碳酸盐台地。古南海于中晚二叠世开始张开,使云开地块北移,与大明山地体碰撞,形成云开北缘的造山带。中晚三叠世,古南海的进一步扩张和桂西-越北的古特提斯向南消减,又形成晚二叠世造山带以北的印支期岩浆弧和磨拉石。也是东古特提斯闭合过程的重要部分。新生代早期南海张开前,古南海北侧的南沙地块可能和云开地块相接,总面积可能超过50万km2,在东南亚地质演化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通过对胶东地块研究,认为胶东与朝鲜半岛京畿地块连成一体。早古生代及其以前为地块(古陆);晚古生代以来,并非“铁板一块”,裂解产生临津江—烟南冒地槽带,以及诸城海湾沼泽盆地。  相似文献   

17.
试论川滇黔菱形地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地质与物探角度,论证川滇黔菱形地块可以构成扬子准地台西南缘一个Ⅱ级构造单元,范围较原“康滇地轴”稍有扩大。菱形地块四周由4条边界断裂围限,致使地表与深部的构造形迹呈现良好的对应关系。古元古代末期构造运动导致菱形地块分裂解体,形成3个次级构造单元,从此开创各自不同的地质发展史。简要阐述菱形地块地质构造演化及成矿作用特征。  相似文献   

18.
一、前言张文佑先生在我国较早地提出了断块构造概念,指出:“综合分析地质和地球物理,特别是地层和岩石、航磁、重力等资料以及结合模拟试验,得知中国大地构造不仅现在,而且在过去都具有以断裂运动为特征的块断构造性质。”,并指出大陆地质构造的断块概念概括了各种不同等级大地构造的“块断属性”。在第四纪活动构造的研究中,不同活动  相似文献   

19.
中朝地块与扬子地块在古生代晚期是太平洋古陆的一部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正坤 《地球学报》1984,6(2):45-54
<正> 目前有愈来愈多的证据表明在环太平洋周边地区存在大小不同的地块,有人研究发现这些地块在古生代晚期—早中生代时,均处于赤道附近的低纬度地带。笔者与马醒华于1980—1981年期间曾同澳大利亚学者合作,共同对中朝地块的山西太原地区及扬子地块的四川峨眉山地区的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的古地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地块在二叠纪晚期也是处于赤道附近的低纬度地带,从而在环太平洋的周边又找到一个太平洋古陆碎块的证据。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