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海洋藻类是海洋中的初级生产者,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体内各种各样的酶不断地催化着无数的生化反应,完成其新陈代谢过程,而决定这些酶促反应强弱的酶活性的高低会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简要概述了物理因素(如光照、温度及水流)、化学因素(营养盐离子或分子的浓度、形式、海水介质的pH)、生物因素(藻体形态、组织的类型及海藻的年龄)对海洋藻类酶含量和活性的影响及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微藻类病毒与宿主之间微生态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毒感染、杀死和裂解微藻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普遍现象,在自然海洋环境中,有多种因素可以导致浮游植物细胞的损失,其中微藻的自然死亡(即细胞裂解)率是导致微藻损失的一个重要因素.由病毒介导的宿主死亡不仅可影响藻类物种的种间演替,也可能会影响种内演替、藻类群落的丰度及多样性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病毒可以通过减少宿主种群数量或防止藻类宿主种群数量达到高峰的方式来控制浮游植物动力学指标.因此,藻类病毒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赤潮动力学和感染的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病毒具有高度特异性宿主范围的发现拓展了我们对微藻种群动力学过程的认识.本文从病毒-微藻稳定感染系统模型、病毒对微藻种群动力学的调节、病毒介导的微藻死亡、宿主对病毒侵染的防御以及影响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的环境因素等方面综述微藻类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关系.  相似文献   

3.
李嘉  李艳芳  张华 《海洋科学》2018,42(5):155-162
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型污染物, 在海洋中广泛分布, 给海洋生态系统带来潜在的生态风险。充分认识海洋微塑料迁移途径和归趋行为, 掌握其运移规律及影响因素, 能够为治理海洋微塑料污染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本文综述了微塑料在海洋中物理迁移过程的研究进展, 系统分析了影响微塑料运移过程的各种影响因素, 包括风、浪、流等海洋动力过程, 生物作用和塑料的粒径、形状等物理性质; 并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二甲基硫(DMS)是海水中一种最重要的、含量最丰富的还原态挥发性生源有机硫化物,前体β-二甲基巯基丙酸内盐(DMSP)的降解过程受各种因素影响。其中主要包括温度、DMSP的浓度、氧气、盐度、酸度、颗粒粒度、藻类生长期、季节变化、氧化压力、抑制剂等。它们均与DMSP降解速率呈一定的函数关系,并对DMSP的降解产物产生影响。藻类是DMSP的主要来源,因此着重讨论了温度、盐度、酸度等对不同浮游植物细胞内DMSP与DMS生物生产和转化过程的影响。结合海洋硫循环的研究现状和海洋化学发展的趋势,探究了用颗粒态DMSP与Chla的比率来量化碳和硫通量的方法及DMSP裂解酶活性的检验技术。大气中CO2压力持续增加导致的海洋酸化对藻类中DMSP降解过程的影响也是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大亚湾人工鱼礁区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和生物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5年11月、2006年5月及2006年12月,对大亚湾人工鱼礁投放区、拟投放区和对照区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及生物量进行了研究.合计观察到藻类种类67种.主要由硅藻门(48种)和甲藻门(13种)组成,同时还有少量蓝藻、绿藻和着色鞭毛藻门等其他藻类(6种).优势种类主要有尖刺拟菱形藻、菱形海线藻、尖刺菱形藻等硅藻类和又状甲藻、海洋原甲藻及海洋原多甲藻等甲藻类,这些优势种类均为可能引发赤潮的赤潮生物.人工鱼礁区的藻类数量和叶绿素含量均比对照区高,说明人工鱼礁的投放促进了藻类的生长:人工鱼礁区和拟投放区的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高于对照区,进一步表明人工鱼礁的投放增加了藻类的生物多样性.综合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生物量及多样性指数的结果表明:人工鱼礁的投放促进了浮游植物的生长,增加了生物多样性,但藻类的优势类群是可引发赤潮的赤潮生物,对海洋水环境具有极大的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6.
栅藻(Desmodesmus sp.)是一种能产生重要次生代谢产物类胡萝卜素的海洋绿藻,为了深入了解栅藻类胡萝卜素代谢途径及关键酶基因,本研究通过Illumina高通量测序平台对栅藻进行转录组测序.利用Trinity软件对转录组数据进行从头组装,共获得37 634个Unigenes,经过与Nt、Nr、Swiss、Prot、KEGG、COG、GO数据库比对,共有23 235个Unigenes获得注释.GO分类中(level 2)注释最多的分别是代谢过程(metabolic process),细胞组分(cell part)和催化活性(catalytic activity),与KEGG数据库比对发现14 123个Unigenes与128条代谢途径相对应.根据组装和注释的转录组结果,鉴定了栅藻中与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途径相关的基因,构建了栅藻类胡萝卜素代谢途径,获得的栅藻转录组数据有利于进一步研究类胡萝卜素代谢途径中相关基因的功能及调控.  相似文献   

7.
蛋白质O-甘露糖基化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过程,即在Dol-P甘露糖转移酶(PMT)催化下将长萜酰甘露糖上的甘露糖连接到肽链上丝氨酸或者苏氨酸羟基的过程。本文对国际千种植物转录组计划(1KP)中22种海洋红藻及19种海洋褐藻的转录组数据库进行搜索,获得了6条来自海萝(Gloiopeltis furcata)的PMT基因序列。通过对其序列特征的分析发现藻类PMT序列与真菌及动物具有相似的亲疏水性列谱,表明真核生物PMT间具有相似的跨膜区。藻类PMT的N端较为保守,但较其他真核生物PMT的loop5存在222个氨基酸的缺失,导致其loop5处缺少了3个MIR结构域使得loop5明显减小。此外,利用贝叶斯法构建系统进化树表明藻类的PMT基因来自于内共生过程的质体基因转移。  相似文献   

8.
滨海核电站排放的低放射性污染物对海洋浮游生物及其生态系统的辐射影响日益受到人们关注。为探讨人工放射性核素对海洋浮游藻类的辐射效应机制,研究了放射性~(137)Cs暴露下电离辐射对海洋浮游藻类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的形态、生长速率以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三角褐指藻在放射性为1 000 Bq/dm~3比活度的~(137)Cs处理组、CsCl对照组和空白组的比生长速率均值分别为0. 600/d、0. 600/d和0. 610/d,组间差异不显著(p 0. 05)。在叶绿素荧光特征的影响方面,随培养时间的延长~(137)Cs暴露下的三角褐指藻F_o、F_m呈上升趋势; F_v/F_m、F_v/F_o、NPQ呈先上升后趋于稳定的趋势,其稳定范围分别为0. 5~0. 6、1. 0~1. 4和0. 7~1. 1; Q_p呈现先下降后稳定的趋势,其稳定范围为0. 5~0. 6。通过差异显著性比较分析处理组和对照组、空白组的比生长速率和叶绿素荧光特性参数无显著性差异。研究结果可为海洋放射性污染的预防和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际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南麂列岛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微、小型藻类的种类组成、生态类群、分布特点等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研究。经鉴定共有微、小型藻类459种,在海水和海洋底栖沉积物中发现的有283种;泥滩、沙滩、岩礁潮间带中发现的有281种;两者共同出现的有105种。其中,硅藻类占71.24%,蓝藻类占13.94%,甲藻类占12.64%,绿藻类和金藻类分别占1.53%和0.65%。这些种类大都为本区的新记录,为我国海洋微、小型藻类首次记录的有30种。根据种类组成、分布特点和温度性质,划分为三个生态类群:广布性类群、暖水性类群、温带性类群。此外,根据生境或生活方式不同,划分为两个生态类群:海洋浮游藻类、海洋底栖藻类或附生藻类;根据盐度的不同,又可划分为:淡水藻类、半咸水藻类、海洋藻类;还可以根据藻类个体大小的不同,划分为两个生态类群:海洋微型藻类、海洋小型藻类。  相似文献   

10.
江茹 《海洋信息》2002,(4):31-31
最近,由欧盟(则资助的研究项目(Parforce)研究人员发现了海洋藻类与气候变化之间的联系。项目研究人员发现,从海洋藻类及浮游生物释放的碘蒸汽,在海面上浓缩,形成对抗地球变暖的悬浮微粒。此悬浮微粒对地球气候变化及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