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静 《地理教学》2015,(5):56-58
地球运动,是高考命题者青睐的考点,也是历年高考命题的重中之重。笔者纵观近几年“地球运动”的高考试题,发现其命题考查变化很大:命题背景材料新、越来越接近生活地理、命题图形简单化、试题的难度降低等。不仅考查学生掌握“地球运动”的基础知识,而且考查学生获取新信息、解读新信息和地理思维分析等能力。通过认真分析2014年全国各省地理高考试卷中的“地球运动”高考试题,提出2015年“地球运动”命题的新思考及备考策略。希望能为2015年高三学生地理学习及一线地理教师教学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2.
尤慧 《地理教学》2013,(17):23-24
正地球运动过程和规律是高中地理学习中最抽象、难度最大的内容,需要学生具备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图文转换能力、计算应用能力。在各地高考中地球运动以选择题压轴的形式来命题,具有很强的区分度,是学生地理能否得高分的一个关键。太阳直射点移动导致昼夜长短、日出日落时间、方向、日影的变化是  相似文献   

3.
邹扬 《地理教学》2009,(5):25-27
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有关地球运动和大气部分的知识内容重点、难点集中,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令大多数学生感觉比较吃力。在历年会考、高考的考查中,这部分内容试题的难度系数和区分度都比较高,是学生获取高分的瓶颈。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在高考对地球运动知识的考查中,试题的图形越来越简洁。对于太阳光照图来说,其图形越简洁,意味着难度越大,对考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要求越高。这样的图形往往会涉及到一个重要的点——切点。把握好切点的特征,能够成为解题的突破点。  相似文献   

5.
2011年全国高考文综卷中并未涉及地球运动类试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地球运动类试题在今后高考中就已退居其次,相反就更应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2012年或许会"卷土重来"。我们在应考时如何突破这类试题呢?  相似文献   

6.
陈宣良 《地理教学》2014,(11):41-43
正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是高中地理的核心知识,其地理属性强,学习需要很强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是历年来高考地理考查的重点内容。因此各地的模拟试卷考试少不了地球运动试题,也涌现出了许多经典的好题,但也存在不少有争议的问题。下面就以一道有争议的高考模拟题来探讨考查地球运动的知识试题的设计。  相似文献   

7.
"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既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也是高中学生望而生畏的难点。地球运动内容包括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月相变化规律、地方时与区时等等。这些重、难点的理解和掌握,不仅要求学生要能够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还要求学生要能够构建立体空间想象能  相似文献   

8.
陈静 《地理教学》2013,(18):51-53,42
正历年来高考一直青睐的、经典的考试内容之一"地球运动",既是高中地理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是学生的失分点,也是高考中的区分点;是学生的最厌点,也是老师最恨点;丢之可惜,拾之费时。与"地球运动"相关的高考题一直以来都是一线老师第一谈论的话题,论其的难易,论其命题趋势。因此笔者认  相似文献   

9.
正目前,初中地理中有关气候的一些知识点理论性强,也比较抽象,而学生受年龄的限制,其社会生活经验及理性认识能力还都很有限,导致对这些气候的知识点理解困难。若活用地理小实验,使抽象的理论直观化、形象化,则有助于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变教具为学具 化被动为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中学生对于地球运动的特征及其产生的现象常常难以理解。一般情况下,教师通过演示教具,也能够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如果教师能够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教具”,并通过各小组同学之间密切合作来模拟演示地球的运动,使教具变为学具,将极大地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11.
陆建设 《地理教学》2012,(21):50-52
我国地处中低纬度,不存在极昼极夜现象,学生没有直观感受,难以体验,学习此内容,学生理解困难,尤其是对极地地区太阳高度、太阳视运动等内容,几乎达到讳疾忌医的程度。本文将常见考点汇总,题理结合,精选试题,讲练同步,效果显著。极昼极夜产生的原因是:地球公转过程中,存在着黄赤交角,导致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线来回移动,两极地区极昼范围不断发生变化。极昼、极夜分布纬度范  相似文献   

12.
王洋平 《地理教学》2011,(8):22-23,10
自从公元前二世纪古希腊地理学家兼天文学家埃拉托色尼用几何学的方法计算地球的周长,奠定了数理地理的初步基础开始,就昭示着地理与数学的不解之缘。数学作为基本的问题解决工具,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有着独特的作用,其结果的定量使得很多地理结论有了事实的依据和明确的数据。地球运动类试题一直是教学中的一大重难点,也是复习教学的重头戏。本文就结合地球运动类试题,谈谈一些基本数学思想在实际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3.
房晓飞 《地理教学》2014,(3):41-42,58
正为了使初中地理学业考试复习更有针对性,我对所教三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了一次有关地理学习方面的调查。其中,"你认为初中地理最难学的是哪一部分?"这一问题,80%的学生回答为"区域地理"。对学生而言,抽象的"地球的运动"不是最难的,晦涩的"地形图的判读"也不是最难的,而丰富多彩的区域地理却让他们陷入地理学习的困境。那么,区域地理难在何处?——我想,问题应该源于学生意识里的"繁与杂"。  相似文献   

14.
李功爱 《地理教学》2010,(23):19-19
2010年上海市高中地理水平考试试卷的第八大题由三部分组成:一段关于登封观星台的文字描述、两幅图(观星台布局图和地球公转示意图)、四个关于地球运动的小问题,共10分。该题取材视角宽阔,将历史、天文、地理结合了起来,使学生在做试题的同时又接受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考试结束后,许多学生对此题议论纷纷,互相讨论本题的思考过程和答案,  相似文献   

15.
正地球运动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由于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作为地球运动参照物的日月星辰又与地球相距甚远,因而难以据此直接观测地球运动。当前虽然不乏较为准确地表现地球运动的多媒体课件资源,但由于其制作技术和呈现方式多为二维形式,学生难以从中获得三维感受和亲身体验。根据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应当为学生提供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  相似文献   

16.
高中地理教学最难的部分莫过于地球运动。对这一部分知识的教学,在课堂上尽管地理老师使出全身解数,相当学生仍感迷踪。老师往往暗地里指责学生抽象思维、空间想象能力差,学生也常常怨地理老师业务不精,讲不明白。说起很惭愧,我每年都要不止一次地为学生讲授这部分知识,还没有找到一条令师生都满意的捷径。但这一次,我好象豁然明白了许多。  相似文献   

17.
正模拟实验通常是指利用相同或相似的原理,在人为控制研究对象的条件下进行的实验。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当无法直接利用研究对象做实验时,可以利用模型进行实验,即模拟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取得部分实验数据进行物体运动规律的研究。高中地理必修1中关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同时也是学习、分析地球运动地理意义的基础内容,学生理解并掌握直射点回归运动是进一步  相似文献   

18.
"地球运动"内容是高中地理的难点,学生觉得该知识点抽象,又由于考试"指挥棒"的原因,不少教师与学生认为考得少甚至不考,是不是可以蜻蜓点水般的学习、复习。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课本上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对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思维品质的提升有一定积极意义。课本上寥寥数语的知识点,教师应当把功夫花在如何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上,而不是仅从考试的角度教学生生搬硬套。下文以正午太  相似文献   

19.
地球公转的过程中,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往返运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又引起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造成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划分。这部分内容是传统的难点,学生很难理解。制作旋转式投影片简便易行,能有效地帮助建立起完整的运动图像。  相似文献   

20.
初中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不强,空间识别能力尤其弱。所以,地理教学中,特别是初中地理有关“地球”、“地图”、“地球的运动”等章节的内容,一直是教学的难点。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感到以下方法对学生树立地理空间概念,起到了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