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6 毫秒
1.
利用GPS复测资料研究华北地块旋转运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GAMIT和GPSADJ软件对华北地区GPS监测网和首都圈GPS监测网在1992、、1995、1996年观测对3期GPS数据进行统一处理,估算了华北地区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以此反演块体旋转运动参数,讨论了华北地块旋转运动情况,并与地质、古地磁结果作了比较,最后初步分析华北地块运动的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2.
我国高精度GPS陆海垂直运动监测网的建立与精度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为了将验潮站得到的海平面变化信息与难潮站所在陆地垂直运动分离开来,获得海平面变化的绝对信息,在我国沿海5个难潮站建立了一个高精度的GPS陆海垂直运动监测网,采用GAMIT和Glook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并顾及影响高程因素中由于方位不对称引起的大气延迟改进的Niell模型,我们最终得到GPS监测网毫米级的高程精度。  相似文献   

3.
利用高精度GPS定位技术建立我国陆海垂直运动监测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胡建国 《测绘学报》1999,28(4):285-289
海平面变化是全球变化的重要监内容之一,但验潮站资料同的仅是海平面对于验潮站所在地块的相对变化。本文提出利用高精度GPS定位技术建立陆海垂直运动监测网监测海平面绝对变化的方法和原理,并对监测基准物稳定性及所能达到的精度进行了讨论,最后提出了建立我国陆海频繁垂直运动监测的实验方案。  相似文献   

4.
GPS监测网数据处理方案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处理大尺度GPS监测网多期复测成果的时期,数据处理方案是一个重要问题。作者在处理首都圈GPS地形变监测网数据的过程中,经过长期探索和大量试算,提出了制定数据处理方案的基本原则:要采用一个自洽的地球参考框架和常数系统;要采用精度最高的同一种粗密星历和相应的地球自转参数;要采用最先进的同一种数据处理软件以及采用同一的参考基准和约束条件。由于地壳处于运动之中,大尺度GPS监测网的参考基准应是动态基准。研  相似文献   

5.
华北地区地壳形变的GPS及地震矩张量反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给出了在椭球面上利用GPS速度场计算地壳应变率张量的公式,利用华北地区GPS监测网1992年、1995年和1996年观测数据所得的速度场在椭球面上进行了应变率计算,得到了其最大剪切变态为率、主应变率的图像;并利用1966年以来25次大于5.0级地震的地震矩张量,由Kostrov公式计算了地震应变率,对两种数据所得的应变率地比较分析;结合地质构造背景探讨了华北地区现今形变特征及地震危险性地区的分布。  相似文献   

6.
利用GAMIT 软件处理中国境内三个IGS全球站的两期GPS数据,并根据解算出来的基线结果对中国大陆东部板内形变进行了分析。地质与大地测量两方面的研究成果证明秦岭- 大别构造线是中国东部地质挤压应力集中的区域,沿秦岭- 大别一线地壳存在着明显的南北向挤压变形,东西向的挤压变形相对较小,中国东部的华北与扬子地块呈刚性形变  相似文献   

7.
利用GAMIT软件处理中国境内三个IGS全球站的两期GPS数据,并根据解算出来的基线结果对中国大陆东部板内形变进行了分析。地质与大地测量两方面的研究成果证明秦岭-大别构造线是中国东部地质挤压应力集中的区域,沿秦岭-大别一线地壳存在着明显的南北向挤压变形,东西向的挤压变形相对较小,中国东部的华北与扬子地块呈刚性形变。  相似文献   

8.
宝坻原点的变化及天津地面沉降监测结果的订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一、宝坻原点的以往运动趋势 1992年天津地面沉降监测发现,以宝坻原点为基准计算的天津市地面沉降出现大幅度和较大范围的回升,其中李七庄一带相对于1991年上升了近20毫米。为了查明这一现象的实质,我国对宝坻原点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基本方法是将天津地面沉降监测网与华北地区的地震网联结起来,从大范围的监测网来考察评价宝坻原点与天津市地面沉降监测网中其它一些基准点的运动和变化。  相似文献   

9.
组合GPS/GIONASS单点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GPS系统和GONASS系统之间的差别,以及GPS/GLONASS双星系统的单点定位原理,分别处理了利用GNSS-300双星系统接收机测得的GPS、GLONASS和GPS/GLONASS的观测数据。  相似文献   

10.
讨论了模拟GPS精密测量系统误差的一些主要问题.文中用了两个实例,一个是南美洲某油田地面沉陷监测网,另一个是美国超级超导对撞机GPS地面控制网.  相似文献   

11.
利用局域复测GPS网研究中国大陆块体现今地壳运动速度场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利用1992年以来我国进行的6项不同规模高精度GPS地壳监测网的资料,采用统一的数据处理策略,重新进行了数据处理,并统一进行了平差,归算到相同的ITRF97坐标框架基准之下,获得了中国前覆最广、测站最多的一个较为完整的、框架统一的GPS地壳运动图像和速度场,并对结果作了初步的地学解释。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中国大陆的GPS运动速度场,研究了其中的7个亚板块和14个构造块体的变形状态,并做了动力学解释。研究中,构造了一种运动-变形模型来提取观测数据中的变形信息。结果表明:南北构造带东西两侧应变状态表现出显著的差异,西部各亚板块或块体的主应变量值从约4.5×10-8.a-1到约1.3×10-8.a-1,东部则从约3.0×10-.8a-1到约0.4×10-.8a-1,表明东西两部应变量值有较大的落差,并且主压应变方向从西部的北北东向逐步转到东部北东东向。南北构造带表现为其不同段落的各块体的变形趋势和量级都有显著不同。川滇块体是东部与西部的结合部位,变形量较大,主压应变为3.4×10-8.a-1,反映了印度板块向北的推挤在川滇块体造成了较大变形。中国北部地区向东西两个方向运动,塔里木块体、准噶尔块体、天山块体向西,柴达木-祁连山块体、阿拉善块体向东。这种推挤力和太平洋板块阻碍、遏制作用,造成了华北块体、鄂尔多斯块体以拉张为主的应变和逆时针旋转。  相似文献   

13.
华北地区活动地块边界带运动及块体内部变形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刚性块体和GPS稳定点组概念,用GPS稳定点组的水平速度值求出了各活动地块及华北亚板块的欧拉运动参数,推证了块体边界上的点相对运动速度矢量公式,通过该公式利用块体欧拉运动参数反演计算分析了地块边界带运动状况;通过块体欧拉运动参数反演计算各GPS观测点的背景运动速度,用观测点的实测运动速度减去各观测点的背景运动速度得出其实际变形值,进一步分析了各地块内部变形情况,并探讨了各活动地块的刚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
用大地测量资料反演青藏高原构造应力场的初步尝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许才军  晁定波 《测绘学报》1997,26(2):95-100
本文讨论了大地测量反演构造应力场的理论与方法。结合青藏高原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利用限单元法,初步建立了青藏高原构造力场三维弹性数值分析模型。用地表水准和GPS资料提供的位移值作为地表边界约束条件,反演计算了青藏高原变场和应力场,数值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构造应力场以南北向挤压为主,东西向拉张为辅,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相撞作用仍控制着高原现今构造应力场。  相似文献   

15.
利用GPS速度场求解构造块体的运动参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彭兵 《测绘科学》2005,30(6):33-34,63
文章推导了利用GPS观测速度计算构造块体转动参数和变形参数的统一模型,并基于此模型,利用GPS速度场资料,计算了中国大陆六个一级块体的转动参数和变形参数。  相似文献   

16.
GPS在现今地壳运动与地震监测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科学工程项目产出的GPS观测资料为基础 ,采用球坐标系下非连续变形算法对资料进一步做了形变计算 ,以此为基础 ,对我国大陆地块及其边界带运动与形变进行了分析。对GPS基准站的连续观测序列采用小波变换进行分解变换 ,分析了部分震例 ,探讨了GPS连续观测序列提取地震前兆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以"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观测数据以及陕西省GPS观测网2001-2005年的5期观测数据为基础,应用GAM IT/GLOBK软件对数据进行精密解算,获得了陕西省关中地区2001~2005年相对于鄂尔多斯块体以及关中地区内部彬县站点的水平运动速度场。并结合板块构造学原理进一步分析了关中及其邻区的地壳运动规律:①GPS技术用于地壳运动的监测是可行的;②相对于较稳定的鄂尔多斯块体,关中地区整体呈现不连续性逆时针旋转;③关中地区中西部存在多处应力集中区,地壳的相对水平运动较为激烈;④关中地区中部泾灞隐伏断裂带附近地壳水平运动激烈,属潜在多震区。  相似文献   

18.
The existence of intra-plate deformation of the Sundaland platelet along its eastern edge in North Borneo, South-East Asia, makes it an interesting area that still is relatively understudied. In addition, the motion of the coastal area of North-West Borneo is directed toward a frontal fold-and-thrust belt and has been fueling a long debate on the possible geophysical sources behind it. At present this fold-and-thrust belt is not generating significant seismic activity and may also not be entirely active due to a decreasing shelfal extension from south to north. Two sets of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data have been used in this study; the first covering a time period from 1999 until 2004 (ending just before the Giant Sumatra–Andaman earthquake) to determine the continuous Sundaland tectonic plate motion, and the second from 2009 until 2011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deformations of North Borneo. Both absolute and relative positioning methods were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displacements. Analysis of the GPS results indicates a clear trend of extension along coastal regions of Sarawak and Brunei in North Borneo. On the contrary strain rate tensors in Sabah reveal that only insignificant and inconsistent extension and compression occurs throughout North-West Borneo. Moreover, station velocities and rotation rate tensors on the northern part of North Borneo suggest a clockwise (micro-block) rotation. The first analysis of vertical displacements recorded by GPS in North-West Borneo points to low subsidence rates along the western coastal regions of Sabah and inconsistent trends between the Crocker and Trusmadi mountain ranges. These results have not been able to either confirm or reject the hypothesis that gravity sliding is the main driving force behind the local motions in North Borneo. The ongoing Sundaland–Philippine Sea plate convergence may also still play an active role in the present-day deformation (crustal shortening) in North Borneo and the possible clockwise rotation of the northern part of North Borneo as a micro-block. However, more observations need to be collected to determine if the northern part of North Borneo indeed is (slowly) moving independently.  相似文献   

19.
Y. Fu  W. Zhu  X. Wang  W. Duan  X. Wu  W. Jiao 《Journal of Geodesy》2002,76(4):216-225
 A global plate motion model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ITRF97 velocity fields and geological model NUVEL1. Sub-plate models are estimated by using the velocity fields derived from 45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sites under the ITRF97 reference frame in China. Comparisons between space geodesy and geological models are given. It is found that the Euler vector of the AFRC–EURA pair has an obvious discrepancy between space geodetic and geological models. The motion patterns of tectonic blocks in China predicted by GPS are consistent with those of geological data on the whole. Received: 9 November 2000 / Accepted: 17 September 2001  相似文献   

20.
华北地区的形变信息较弱,GPS获得的地壳长趋势的构造变化信息是否可以反映华北地区的形变信息尚未有人讨论。本文利用多面函数双调和法对华北地区COMNOC的GPS速度场进行建模、滤波,计算了华北地区的应变率,进一步通过误差传播率评估了应变率的精度。综合分析表明,多面函数双调和法计算得到的应变率具有很高的精度,精度结果分布与实测数据相符,实测点越多的区域,应变率的精度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