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国际著名地理学家段义孚认为:土地利用是社会的一面镜子。乡村发展进程中暴露出来的形形色色的社会经济问题均可在土地利用上得以反映,也可通过管控土地利用转型得以缓解。文章论述了土地利用转型的概念内涵,探讨了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振兴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实现乡村振兴的土地利用转型路径。土地利用转型是在经济社会变化和革新的驱动下,一段时期内与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转型相对应的区域土  相似文献   

2.
以湖南省醴陵市为例,采用近10年来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以及相关社会经济因素的统计数据,从土地利用变化的幅度、速度以及土地利用程度的变化三个方面对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利用SPSS软件的主成分分析功能,得出经济发展动态因素、农业生产因素、人口因素三个主成分是影响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最后对醴陵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因素情况进行了总结讨论。  相似文献   

3.
研究城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对城市促进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生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运用ArcGIS定量提取土地利用数据,建立土地利用变化幅度模型和土地利用变化程度模型,分析长清区2011—2020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选取8个社会经济驱动因子,利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法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机制。结果表明,2017年后长清区土地利用处于调整阶段,应优化土地利用规划,提升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4.
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研究、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分析、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的区域与全球模型。而我国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土地利用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驱动力机制,二是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以东阿县作为研究区域,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Excel软件,利用数学模型定量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应用土地利用动态模型、土地利用程度时空演变模型等来研究东阿县土地利用的变化,主要有各类型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分析、结构空间变化分析、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分析。对东阿县未来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提出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6.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情景分析涉及到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诸多因素,引起了目前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与重视。论文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与CLUE-S模型的理论框架,构建了太仆寺旗土地利用变化系统动力学模型及其时空变化模拟模型,通过对太仆寺旗土地利用变化的情景设计,实现了土地利用变化的多情景分析。研究表明,太仆寺旗在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农牧业生产发展等宏观背景下,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诸驱动因子的综合作用下处于一个动态变化过程之中。不同的模式下,各用地类型间的竞争导致区域土地利用演替的差异较大,但参考模式、生态模式与经济模式的设计及其模拟出的土地利用变化情景,都显示出太仆寺旗县城东北部和西北部的未利用土地的集中分布区将成为未来近20年时间内土地利用变化的敏感地带。  相似文献   

7.
以永福县1996--2005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和经济统计年鉴为依据,研究其10年间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分析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和利用程度变化情况,探讨土地变化的驱动因素。认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人口和城镇化水平以及宏观政策是影响其土地利用变化的3个主要驱动力因素。  相似文献   

8.
为获取望城区未来土地利用/覆盖的数量及空间分布情景,本文利用2009、2010、2012年土地利用/覆盖数据、DEM及社会经济数据,运用Logistic模型分析土地利用变化与各驱动因子间的定量关系,综合区域限制条件修正土地利用适宜性概率,最终耦合CA-Markov模型对2020年土地利用进行模拟与预测。模拟结果较好地揭示了望城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趋势,一定程度上指导该地区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9.
针对我国现有的土地利用变化发现技术模式存在的弊端,提出了业务驱动的土地利用变化发现机制,研究了该机制的技术实现方法,提出了通过捕获土地管理业务信息系统数据库变化来发现土地利用变化的技术,基于Oracle GoldenGate进行了技术实施,开展了试点应用。结果表明,该技术可以及时有效地发现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可驱动日常性野外实地核查和土地利用数据变更。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05、2010、2014年三期TM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土地利用信息提取,在此基础上开展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相对变化率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近十年中,益阳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性显著,土地利用状况变化较大,其中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最为显著,其次是水域,其他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均减少;在新增面积上,耕地、林地、水域所占比重大,而在萎缩面积上,林地、耕地面积减少最为显著。益阳市土地利用程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益阳市辖各区县表现出各不一样的土地利用程度。其中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以及相关政策是引起其土地利用变化的主导因素。本文主要通过研究益阳市近十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其土地利用变动的原因,为益阳市土地利用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成武县位于鲁西南黄河冲积平原区,水系发达,地表水资源丰富。为了分析地表水系对成武县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和空间格局的影响,该文基于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结合实地调查和专家意见,提取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图;运用DEM地表水文分析提取河流汇流累积量、水流长度、河流网络等,根据流量选取了河网。以河流为中心向两侧作缓冲区,与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空间分析,得到不同距离缓冲区内的土地利用结构。与全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对比,分析不同时期在相同的缓冲区域内土地利用特征和变化,总结土地结构变化规律,结合100m,200m,300m,400m,500m,750m,1000m不同的缓冲区;通过对比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距离缓冲区的时空变化,从而分析水系因子对不同土地类型时空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距离缓冲区内土地利用结构不同,随着缓冲区范围的增加,耕地、建设用地、林地、园地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与特点,水系因子对成武县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影响程度不同,水系因素对成武县土地利用空间分异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针对我国当前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发现周期长的弊端,提出了业务驱动的土地利用变化发现机制,通过分析"批、供、用、补、查"五大类土地管理业务,监控与土地利用变化密切相关的业务环节,实现土地利用变化信息的及时提取,并在成都国土资源局进行了试点应用。结果表明该机制能够实现土地利用变化信息的日常性发现,缩短了土地利用变化发现的周期,对于促进土地变更调查具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武汉城市圈是全国首批“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之一,而且是中部崛起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重点区域。为了正确认识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以及政策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本文基于2000、2005、2010和2015年4期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结合GIS空间分析、数理统计、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方法,对武汉城市圈2000-2015年以及3个5年期土地利用变化的总体特征、转化方向和区域差异特征进行研究,并分析政策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作用。结果表明:① 总体特征上,2000-2015年耕地、草地、林地和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减少,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不断增多。② 变化方向上,2000-2015年以耕地、林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和水域为主要特征,2000-2005年以耕地向水域和建设用地转化为主,2005-2010年以耕地向建设用地、水域,林地向建设用地转化为主,2010-2015年以耕地、林地和水域向建设用地转化为主。③ 区域时空差异上,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最大的区域集中在武汉城市圈的中部;从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看,耕地主要分布在武汉城市圈周边地区;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武汉城市圈中部;水域集中在武汉城市圈的仙桃市;林地主要在潜江市、云梦县;草地主要为英山县。④ 政策驱动因素分析上,中部崛起、两型社会、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等政策对土地利用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国LUCC信息学方法体系的结构与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UCC信息学方法体系是集区域自然地理学理论方法与GIS技术于一体的新兴学科领域。该方法体系以遥感、GIS及海量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为基础,主要应用于多尺度、多层次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时空过程与格局演替探测与模拟、驱动机理提炼及宏观生态效应分析研究,并在相关专题的案例研究中,得到不断验证、丰富与发展。本文回顾了LUCC信息学方法体系的发展历程,阐明了我国LUCC信息学方法体系的核心方法、技术特征和研究现状。其中,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遥感动态信息提取与分析、驱动机理提炼、时空过程模拟、宏观生态效应评价技术的发展和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研究信息平台的建设及相关技术方法的集成,推动了中国LUCC信息学的形成,并构成了LUCC信息学方法体系的基本结构。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工业化、城市化正深刻影响着中国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并影响到区域和国家生态与环境状况。在陈述彭先生指导下,1992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建立起了完整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遥感监测与数据分析技术路线,以及独特的分类体系和动态区划体系,奠定了中国LUCC信息平台的基础。本文在系统回顾陈述彭学术思想指导中国LUCC研究的基础上,面向国家需求与国际科技前沿梳理了我国LUCC研究的核心科学问题,并总结了中国科学院团队在最近20年LUCC研究取得的成果,包括土地利用/覆盖动态时空表征与分析模型、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过程及驱动机制、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探测方法、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气候/生态效应、气候变化与土地利用变化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林业活动的区域气候/生态效应,在此基础上对未来LUCC研究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成都市为例,应用1996和2002年两期的TM影像资料,对该市6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及其特点进行了研究,分析出该市各类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的幅度、速度、区域差异以及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的主要类型、分布特征和区域方向。结果表明:①从1996年至2002年,成都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较大,主要表现为耕地、未利用土地的大量减少和林地(园地)、城镇、居民建设用地的大幅度增加,而水域、草地面积变化不十分明显;②6年间,成都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相互转化比较复杂,其主要发生在耕地、林地(园地)、城镇、居民建设用地及未利用土地之间;③成都市各类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同时,相同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在不同区域的空间分布状况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天津港区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变化与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Landsat TM多光谱影像为主要数据源,获取了天津港区1987-2010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引入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综合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转移矩阵和土地类型空间格局重心4种土地利用变化指数模型,在GIS支持下定量地分析了天津港区1987-2010年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的方向、程度、时空格局差异和扩张模式。结果表明:1987-1995年天津港的建设处于改革开发之后的探索阶段,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程度不高;1995-2003年天津港稳步拓展,港口区域建设用地向北迅速扩张;2003-2010年天津港步入以港区外迁为特征的专业化发展阶段,土地利用类型剧烈变化。20多年来,天津港在空间形态上呈现沿海岸线先向北向陆,后向南向海的扩张模式,侵占水田、滩涂和填海造陆是天津港港口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途径,同时区域还存在大量非理性的圈海养殖和围海造田现象。研究认为港口专业化发展、宏观和微观政策,以及个体目标驱动是影响天津港区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关注生态、经济与区域的和谐发展,通过优化港口功能布局,加快以生态安全为目标的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是实现港口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文对于充分认识港口发展规律,保护宝贵的港口岸线资源和合理规划港口区域土地资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调整是土地利用管理中最基本的问题,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性分析对于区域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配置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晋城市为例,运用TOPSIS法分析了本市1996-2008年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程度,运用相关系数指标对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度与土地利用类型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研究影响土地利用结构合理程度的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晋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度总体呈增加趋势,且保持在较高水平;影响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和农业发展因素。  相似文献   

19.
土地利用变化监测方法有很多种,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IDRISI平台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监测的方法。以北京市昌平区为研究区域,对2001年和2005年昌平区土地利用数据进行统一土地利用类型和格式转换,输入IDRISI中的LCM模块得到2009年的预测土地利用图,并与基于TM遥感卫星影像解译的2009年图进行精度对比,在此基础上预测研究区2020年建设用地状况。结果表明:基于IDRISI中的LCM模块进行土地利用变化预测具有较高的精度。预测结果显示昌平区2020年建设用地总面积增长了13.2%,过程中存在建设面积大量侵占耕地、植被的现象。文章建议研究区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做到限制建设用地面积的快速增长,提高其土地利用集约度,严守耕地红线,提升土地产能。  相似文献   

20.
海口市海岸带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深入分析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基础上,对单项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进行改进,引入信息熵和缓冲区梯度带法,提出了自然生态影响度的土地利用变化程度的概念、含义,并构建计算模型。对海口市南渡江东岸海岸带进行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991-2010年间建设用地增长最为明显,耕地面积减少量最大;信息熵持续增加,表明均衡度增加,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各经济产业所需的职能土地类型已逐渐产生,区域发展逐渐走向成熟;土地利用变化程度指数能有效衡量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剧烈程度,而且能够测算这种变化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大小,1991-2010年间偏离自然生态方向、较强变化以上的区域占总面积的20.60%,与耕地、林地转变为建设用地,以及林地转变为园地区域重合;趋向自然生态方向、较强变化以上的区域仅占总面积的2.42%;东岸海岸带受城市梯度辐射和开发区、大学城飞地影响,同时也受农业比较利益和土地利用调控政策影响。东寨港红树林面积略微减小,受城市化影响较小。研究表明:分层次、多种算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可有效分析综合型海岸带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