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管镇次凹位于苏北盆地洪泽凹陷中部,是一个典型的箕状断陷,由南向北可划分为4个构造带:陡岸带、深凹带、断裂构造带和缓坡带.识别出5种沉积体系,即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滨浅湖沉积体系、半深湖-深湖沉积体系、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水下扇沉积体系;在缓坡带发育三角洲沉积体系,深凹带发育湖相沉积体系,陡坡带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水下扇沉积体系.研究区主要目的层存在2种沉积体系组合:水下扇-半深湖(深湖)-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组合和冲积扇(扇三角洲)-滨浅湖-小型三角洲沉积体系组合;阜宁组沉积时期,第1种沉积体系组合模式下更有利于烃源岩的发育;戴南组沉积时期,第2种沉积体系组合模式下容易形成一定规模的低水位扇(扇三角洲).因此在这2种沉积体系组合的有机配置下,极有利于岩性油气藏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根据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综合利用露头、钻井、测井和地震等资料,建立汤原断陷古近系层序地层格架,识别出2个超层序、11个三级层序。运用体系域四分法在断陷两侧三级层序内同一体系域内识别出了相近的沉积体系。汤原断陷古近系主要发育扇三角洲湖底扇、扇三角洲半深湖、扇三角洲湖底扇半深湖、扇三角洲滨浅湖半深湖和扇三角洲滨浅湖体系。  相似文献   

3.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中生界沉积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黄海盆地是我国近海勘探及研究程度均较低的中新生代叠合断陷盆地, 而东部坳陷是其内最具油气勘探前景的二级构造单元。通过岩芯观察与测井相分析, 结合三维地震资料, 认为东部坳陷中生界主要发育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三角洲与湖泊沉积。受构造演化阶段的制约, 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沉积演化特征。其中中侏罗世处于湖盆的初期断陷期, 半深湖-深湖亚相发育, 仅在坳陷边缘见少量小规模的扇三角洲沉积。晚侏罗世处于断陷扩展期, 整体为一个完整的湖进-湖退旋回, 早期北部缓坡发育三角洲沉积, 南部及东部陡坡见扇三角洲沉积, 中后期则由于湖平面上升, 发育暗色泥岩为主的湖泊沉积, 晚期北部缓坡见小规模三角洲前缘沉积。早白垩世处于断陷萎缩期, 垂向发育2个正旋回沉积序列, 其中旋回下部以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相为主, 向上渐变为滨浅湖沉积。  相似文献   

4.
黄薇  吴海波  李军辉  刘赫 《沉积学报》2016,34(1):120-128
本文充分利用岩芯、测井、地震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对海-塔盆地中部断陷带4个主力凹陷的南屯组砂体类型及分布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南屯组主要发育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辫状河三角洲和湖底扇等4种典型类型砂体,并从沉积背景、发育部位、沉积特征、搬运机制以及地震反射特征等5个方面,分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详细阐述了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辫状河三角洲和湖底扇的识别标志;其中扇三角洲主要分布在乌尔逊凹陷和贝尔凹陷的陡坡带,近岸水下扇主要分布在南贝尔凹陷和塔南凹陷的陡坡带,而辫状河三角洲主要分布乌尔逊凹陷、贝尔凹陷和南贝尔凹陷的缓坡带。从盆地边部向盆地中心方向,沉积相由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逐渐过渡为半深湖-深湖相沉积,局部半深湖-深湖相中发育湖底扇沉积体系,整体具有“南北分块、东西分带”的沉积格局。综合研究表明,扇三角洲前缘、近岸水下扇中扇和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是油气富集的有利沉积相带,而洼槽边缘的湖底扇砂体为岩性油气藏勘探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5.
白音查干凹陷扇三角洲与辫状河三角洲沉积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张福顺 《地球学报》2005,26(6):553-556
二连盆地白音查干凹陷为白垩系陆相断陷盆地。受构造沉降的控制,凹陷北部为陡坡,南部为缓坡,整体表现为北断南超格局;在巴彦花群沉积时期,共发育冲积扇、三角洲、滨浅湖、深湖一半深湖等沉积相;本文重点讨论了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的沉积特征、识别标志;在凹陷演化的主体阶段下白垩统巴彦花群沉积期,凹陷北部陡坡带发育扇三角洲沉积,南部缓坡带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  相似文献   

6.
车镇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上亚段-二段下亚段是较为典型的深断陷型三级层序.层序的发育主要受控于幕式断陷作用,可进一步划分出低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镜下鉴定、粒度分析、古生物及遗迹化石分析,并综合利用测井曲线和地震相特征,认为该时期主要发育有扇三角洲、三角洲、近岸水下扇、湖底扇、滨浅湖滩坝等骨架砂体相,以及滨浅湖、半深湖-深湖等沉积相及其亚相.综合考虑物源特征、沉积环境、沉积体系平面展布以及生、储、盖组合关系,认为有利的沉积相带主要是三角洲、扇三角洲前缘、湖底扇、近岸水下扇的中扇和外扇以及滨浅湖中发育的滩坝和砂坝.  相似文献   

7.
为揭示白云凹陷文昌组构造演化与沉积充填间的耦合关系,基于三维地震数据和钻井、测井资料,采用层序原形结构剖面恢复、增强地震相分析、砂体地震扫描解释等新方法,对白云凹陷文昌组构造演化及其控制下的沉积充填过程进行了详细研究. 研究表明,响应于控凹断层“弱?极强?较强?弱”的活动过程,文昌组沉积期白云凹陷经历了初始断陷期(WCSQ1)、强断陷早期(WCSQ2)、强断陷晚期(WCSQ3)和弱断陷期(WCSQ4、WCSQ5)4个构造演化阶段. 相应地,白云主洼经历了河流?湖泊、超深湖发生、超深湖充填、深湖?浅湖发生等沉积演化过程. 其中旋转断块翘倾侧的北部缓坡带主要为河流?浅湖过渡环境,发育大?中型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断块倾没侧的南部陡坡带主要为半深湖?深湖环境,发育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湖盆中心为深湖?超深湖环境,以泥岩沉积为主,深湖区周缘发育湖底扇沉积;同时期白云东洼为陡坡+岩浆底侵形成的多隆洼地貌,以小型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局部发育火山碎屑沉积. 文昌组沉积砂体的孔隙性受白云凹陷控凹断裂和岩浆的活动强度、物源体系及次级洼陷古地理特征等因素共同控制.   相似文献   

8.
雅布赖盆地侏罗系为本区主要的勘探目的层。整个侏罗系表现为一个沉积水体由浅—深—浅的演化过程。中—下侏罗统青土井群自下而上划分为3段:第一段为断陷早期沉积的扇三角洲相;第二段为河流、湖盆发育时期产生的冲积扇、扇三角洲、滨浅湖、半深湖亚相等沉积;第三段是在湖泊范围明显增大时期形成的扇三角洲—半深湖亚相沉积。上侏罗统沙枣河组为盆地萎缩时期形成的滨浅湖、冲积扇—河流沉积。认为青土井群二段、三段是主力烃源岩。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和圈闭条件分析,认为萨尔台凹陷为有利的勘探区,黑沙构造带、黑茨湾地层不整合带为较有利的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9.
昭通盆地是云南省重要的褐煤产地。为了对区内褐煤资源进行客观评价,以野外地质调查和钻探成果为基础,通过对盆地的沉积相展布和区域地质背景分析,系统研究了盆地形成、演化过程和聚煤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盆地新近系茨营组广泛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泥炭沼泽沉积体系和湖泊沉积体系;上新世早期盆地主体发育扇三角洲-半深湖-深湖沉积体系;上新世晚期发育泥炭沼泽-半深湖沉积体系;更新世早期发育半深湖-深湖沉积体系。②盆地经历了快速断陷期(上新世早期)、稳定坳陷期(上新世晚期)和稳定扩张期(更新世早期),形成了可采煤层M1、M2、M3,其中M1、M2煤层形成于湖平面相对上升泥炭沼泽,是盆地内分布最广泛的可采煤层,煤层M3主要分布于海子向斜。  相似文献   

10.
川西前陆盆地上侏罗统蓬莱镇组沉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岩性、岩石组合、沉积韵律等综合分析认为川西前陆盆地上侏罗统蓬莱镇组主要为冲积扇、曲流河、三角洲和湖泊沉积.其中冲积扇发育扇中和扇端两个亚相,扇根不发育;曲流河发育河道和洪泛平原两个亚相;三角洲发育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以及前三角洲三个亚相;而湖泊相主要发育滨浅湖和半深湖沉积,深湖在研究区内不发育.在龙门山前缘的盆地边缘发育冲积扇相带.大小不同的冲积扇体连接或叠覆构成冲积扇群.并依次出现扇中、扇端的微相分带.同时砾石由粗变细,逐渐过渡到河流的砂岩相;由河流往东则进入湖泊沉积区,并在河流入湖处形成三角洲相沉积.根据冲积扇-曲流河-三角洲一湖泊的时空展布规律,建立了本区蓬莱镇组的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11.
何元方  吴春燕  李渭 《云南地质》2010,29(4):489-493,488
老君庙K油藏组属于三角洲前前缘亚相沉积,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间湾微相,是重要的油气储集体,油气分布受沉积相控制。  相似文献   

12.
准噶尔盆地西缘车排子地区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钻探结果表明,准西车排子地区油藏具有"上稀下稠、南稀北稠"的油藏分布特征,成藏条件复杂,该区油藏是典型的它源型油气藏,油气来源于东部的昌吉凹陷及南部的四棵树凹陷.通过对已钻探井的系统分析发现,以P2、P8井为代表的新近系沙湾组稀油油藏均分布于滨浅湖相的滩坝砂岩中,油藏明显受沉积相的控制,此外,该区成藏还受输导体系以及油气优势运移路径的控制,这3方面的因素构成了该区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通过对车排子地区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的研究,以期对该区的油气勘探有所裨益,提高勘探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砂体作为油气优势储集介质,其展布特征直接影响油气运移最终归宿,层序地层格架作为控制砂体展布重要因素,具油气地质意义.通过对八道湾组层序地层与沉积特征进行系统分析,得到层序地层格架内砂体展布特征,预测研究区油气圈闭分布规律.研究表明,八道湾组整体经历了弱退积→强退积→进积过程,基准面上升期发育八二、三段,八三段分布于不整合面之上,易形成岩性油气藏.八二、三段分支河道砂在构造运动改造下,易形成构造油气藏与上倾尖火型岩性油气藏.基准面下降期发育八一段,其煤层既为生烃层,亦可作为储层,自生自储,可发育非常规类型煤层气藏.  相似文献   

14.
塔中地区卡塔克1区块东河砂岩地震储层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炳章  徐雷鸣 《新疆地质》2006,24(3):270-275
采用基于地震波形分类的地震相分析与沉积相解释、波阻抗约束稀疏脉冲反演、地震多属性储层预测及油气检测等针对岩性油气藏的储层地震预测技术,从塔中地区卡塔克1区块泥盆系东河砂岩储层的生储盖组合条件及相关的地震地质特点出发,利用卡1三维地震资料开展目的层系的目标精细解释,结合已有的钻探、测井和测试等资料,揭示了东河砂岩储层砂体的空间展布特征,圈定出砂岩发育带,并对有利储层段的潜在含油气性进行了综合预测和评价。  相似文献   

15.
辽河西部凹陷鸳双地区沙二段储层评价及有利储层预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沙河街组二段是辽河盆地西部凹陷的主力含油层系,以扇三角洲前缘砂体为主要油气储集体,其油气的富集程度除与丰富的油源条件和良好的圈闭条件有关外,主要取决于沉积储层条件。不同的沉积微相,沉积水体条件不同,形成的砂体粒级、分异性及孔隙结构不同,原生孔隙发育条件不同;埋藏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成岩作用进一步改变或改造着扇三角洲砂体的储集性能。压实、胶结等破坏性改造使储层孔、渗性明显降低;溶解、溶蚀等建设性改造有利于深层储层储集性能的改善。探索原始沉积条件、成岩作用与储集性能及含油气性的关系,并进行综合评价和有利储层预测,对研究区油气勘探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陕北斜坡东部延长组油气勘探目的层系为长2油层组和长6油层组,属典型的低渗—超低渗储层;富含有机质的烃源岩为油气的生成提供了物质保障;广泛发育的泛滥平原相、沼泽相泥岩为油气成藏提供了良好的盖层条件。通过研究认为延长组油气成藏类型以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为主,含油气性主要受物性、岩性及岩相等因素影响。有利的沉积相带、运移输导条件及鼻状隆起构造共同控制了延长组主力油层的分布。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及其北坡两顺地区志留系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分析,认为两顺地区志留系具备形成工业油气藏的条件。志留系油气显示层段储层包裹体的均一化温度和含盐度测定结果显示存在两个成藏期:早期和晚期。早期油藏遭受部分或全部被破坏,其中塔中地区已演化为沥青砂岩,两顺地区破坏程度相对较低;晚期成藏基本未被破坏,既可单独形成新的油气藏,也可对早期(残余)油藏进行再充注。对S1井油气钻井资料综合分析发现,两顺地区早期油气藏并未形成沥青砂岩,而是形成残余油藏并接受了晚期成藏阶段的油气再充注,推测从S1井到满加尔坳陷方向,存在志留系早期原生油气藏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该文论述了振幅谱积分方法原理,并将该方法技术应用于碳酸岩裂缝性储集层的油气检测,其振幅谱积分异常与实际裂缝性储集层油气聚集带相吻合,特征明显,取得较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9.
古城墟隆起作为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带的一部分,近年来,油气显示丰富,展现了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但由于长期以来勘探程度低、钻井少等因素影响,碳酸盐岩沉积与储层研究十分薄弱,已成为制约该区油气勘探突破的瓶颈问题.为此,本文以古城墟隆起与卡塔克隆起构造、沉积演化差异对比分析为基础,结合单并相分析及沉积相模式的建立,刻画了晚寒武...  相似文献   

20.
塔河油田中生界泥质砂岩油气层类型多,经测试可确定的油气层类型有:凝析气层、油气层、油层和软沥青等.目前应用测井资料能划分出油(气)层,但尚不能识别油气层类型及其流动性.通过测井资料与测试资料的对比分析,应用冲洗带、原状地层间含水饱和度的关系式,建立了识别油气层类型、油气可动性的计算公式,并用交汇图来识别油气层类型及油气可动性,通过实践确定了自动划分储层类型标准,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