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位于莱州湾南侧、潍坊港东侧近岸海域300cm长的WF01钻孔进行磁化率和粒度测试,结合测年数据,分析了研究区海域沉积速率、沉积物粒度和磁化率的演化特征,探讨了不同沉积物粒度组分与磁化率变化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WF01孔0~300cm沉积物可分为四段,分别体现了不同时期研究区沉积环境的变化。WF01孔以218cm为界,上段与下段沉积物磁化率与各粒组百分含量的相关关系基本呈相反趋势。上段沉积物磁化率与63μm以下各组分的百分含量呈负相关关系,与大于63μm粗颗粒的百分含量呈正相关;下段沉积物磁化率值与小于32μm各组分的百分含量呈正相关关系,而与大于32μm的颗粒组分含量呈负相关关系。这种相关性的差异,可以从很大程度上指示研究区上下两段沉积物物质来源的不同,而造成这种物源差异的原因很可能是1855年黄河从苏北改道进入渤海,巨量黄河泥沙在渤海沉积、扩散造成的。  相似文献   

2.
海滩地貌动力状态是海滩过程和陆海相互作用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但目前国内对北部湾强潮环境下的砂质海滩地貌与沉积的研究相对较少。对2010年3月采集的北海银滩剖面高程与沉积物变化的资料进行分析,探讨此类海滩响应外在驱动力作用的地貌动力状态特征,结果表明:1)北海银滩地貌结构简单,地貌状态属于消散型类型。2)银滩沉积物类型为砂,并以细砂、中砂为主,沉积物分选性较好;此外,沉积物中砂的百分含量和中值粒径自陆向海逐渐减小,而极细砂的百分含量则逐渐增加。3)北海银滩横向剖面沉积物可区分为后滨、滩面和内滨3个沉积单元。后滨沉积物在风的作用下以跃移质为主;滩面沉积物因波浪形成的冲流作用而具有双向运动的性质;内滨沉积物主要受控于波浪和潮流的联合驱动作用而以跃移质组分为主。  相似文献   

3.
前处理方法对北黄海沉积物粒度的影响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1  
采用不同方法对北黄海底质样品进行了粒度分析前处理,以探讨有机质和碳酸盐对北黄海沉积物粒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去除有机质或碳酸盐后,粗粒沉积物(呈双峰分布)粒度分布的峰态明显变宽,平均粒和戏及粗颗粒(>32μm)组分含量明显增加;而细粒沉积物的粒度分布发生明显细偏,表现为众数的细化及平均粒径和粗颗粒含量的降低。北黄海底质沉积物的有机碳含量变化与沉积物的平均粒径呈明显的负相关,暗示了浅海沉积物中有机碳的输运和积聚主要是伴随着细颗粒组分发生;而碳酸盐含量同沉积物粒度的关系不甚明确,可能与沉积物物源的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4.
西沙海槽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西沙海槽区50个表层沉积物的常微量元素进行了地球化学及沉积环境特征研究。西沙海槽区表层沉积物具有SiO2、TiO2含量低和CaO含量高的特征;除了MnO外,各组分的变异系数均较小,元素的分布差异较小,元素分异不明显。常量组分对比表明研究区兼具浅海及深海沉积的特点,为由浅海向深海过渡的半深海沉积环境。富集因子分析表明,从槽坡至槽底富集因子变化不大,略呈增加趋势,Cu、Co、Ni、Pb、Zn、Ba、Mn的富集因子都大于1,表明这些元素除了陆源之外还有其他的来源。海槽区沉积物的化学组分及其来源是复杂多样的,其中包括陆源组分、生物源、火山碎屑等,但陆源碎屑和黏土组分以及碳酸盐型的生物碎屑组分是控制研究区沉积物化学成分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黄河河口段与海河河口段沉积物碳酸盐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艳君  金秉福 《海洋科学》2017,41(7):94-104
利用筛析-沉降法对黄河系及海河系沉积物进行了粒度特征分析,黄河系沉积物以极细砂-粗粉砂为主,分选性中等,粒度分布正偏,峰态曲线尖窄;海河系沉积物以细粉砂为主,分选性较差,粒度分布正偏,峰态曲线较平缓。测定黄河系及海河系沉积物碳酸盐的粒度百分含量及碳酸盐加权粒度百分含量,结果表明:黄河系沉积物碳酸盐粒度百分含量加权平均值为11.36%,细砂碳酸盐粒度百分含量较高(15.24%),随粒度越细波动式降低后逐步增加,并在黏土富集,达20.67%;海河系沉积物中碳酸盐粒度百分含量加权平均值为15.05%,比黄河系略高,呈两端高中间低不对称鞍形粒度分布。黄河系与海河系碳酸盐粒度百分含量受粒度控制,对全样碳酸盐贡献最大的粒度黄河系为粗粉砂,海河系为细粉砂。黄河系全岩碳酸盐平均粒度百分含量与马兰黄土相近,与黄渤海泥质区相当,表明黄河沉积物的主要来源是马兰黄土,黄河在沉积物搬运过程中对黄土碳酸盐没有明显改造,黄河沉积物黏土组分是黄渤海泥质区沉积物高碳酸盐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永兴岛珊瑚礁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永兴岛珊瑚礁是我国西沙群岛中发育最好的生物礁之一。礁顶呈椭圆形,可分出四个沉积相带;各相带呈环状分布,但受季风和海流的控制,其东、西向发育不对称。礁组合是上部被一圈原地礁岩和粘结岩包箍着的碳酸盐丘状体,属台礁型。原地礁岩和粘结岩是高能带的产物,具抗浪功能,但松散碎屑沉积物占优势。沉积组分中珊瑚骨屑占绝对优势,有别于太平洋礁区以藻屑为主。本区珊瑚生长带的槽沟的成因是侵蚀型的。  相似文献   

7.
冲绳海槽沉积物的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冲绳海槽为半深海沉积环境。根据粒度、钙质生物壳体和浮岩玻屑的含量进行综合分类,共有24种沉积物类型。调查区西南部具有较多的陆源沉积物,东北部具有较多的玻屑和钙质生物壳体,因而构成了各综合类型。 海槽西北坡角闪石、绿帘石、锆石、磷灰石含量高,东南坡紫苏辉石含量高;调查区西南部Na2O/K2O<1,Fe2O3/FeO>1,可能与浊积物有关,东北坡正好与之相反,是偏酸性浮岩玻屑含量较高的体现。 沉积物的来源主要为陆源,次为火山喷发的浮岩玻屑和浮游有孔虫壳体。以海槽两侧而言,海槽西北坡沉积物中陆源物占优势,东南坡的岛源和海底火山物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南海海盆中部224个站位表层沉积物的常量组分和微量元素组成,结果表明,这些沉积物与大陆上地壳相比,具有相对贫Si和富Fe、Mg、Na、Ca、Mn的特点,微量元素含量总体与大陆上地壳较为相近。表层沉积物化学组分可以划分为4类组合:硅酸盐碎屑组分、钙质生物碎屑组分、火山碎屑组分和自生矿物组分;硅酸盐碎屑组分和钙质生物碎屑组分占绝对优势,两者含量互为消长,自生矿物和火山碎屑含量较低,仅在局部区域起到相对明显的贡献。南海海盆中部表层沉积物化学组成主要受水深、沉积作用和物质来源3个因素控制;水深和底流搬运作用影响钙质生物碎屑分布,深水海盆碳酸盐溶解作用强烈,海盆中部沉积物钙质生物碎屑含量低,而底流作用则将陆坡区钙质碎屑搬运至海盆边缘区域。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指示,海盆中部沉积物陆源碎屑物质主要来自于西部或西南部,火山碎屑物质可能主要来自于吕宋岛弧火山喷发,并堆积于扩张中心以北和海盆东部区域。  相似文献   

9.
长兴、横沙两岛潮滩沉积物的粒度概率及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长兴、横沙两岛潮滩沉积物粒度概率曲线的分析,揭示了潮滩沉积物的以下特点:1.以跃移组分为主,悬移组分次之,滚动组分极少;2.随着沉积物的变细,跃移组分含量呈减少趋势,悬移组分相反;3.跃移和悬移组分具有显著的双段式特征,反映了潮流的双向搬运和沉积作用;4.跃移-悬移组分的临界粒径(ψ)与样品的平均粒径M(ψ)之间呈抛物线型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太阳号”115航次18268-2孔陆源碎屑高分辨率沉积粒度分析,获取了大约2.5万年以来巽他陆坡下部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的详细记录。结果显示,该孔陆源碎屑颗粒较细,粒径在2~10μm之间的含量最高,几乎不含大于63μm的颗粒。沉积物粒度分布的均值和中值与粒径在10~63μm之间的百分含量相关性较好,说明古水流速度决定着沉积物粒度分布在短时间尺度上的变化。14.6~14.3 kaBP期间海平面迅速上升造成海岸线后退数百千米,使本地区沉积物供应产生了明显的变化,从而造成所有统计参数及各组分相对百分含量在15 kaBP前后均发生了明显变化,这说明沉积物供应控制着沉积物粒度分布较长时间尺度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断陷盆地陡坡带扇三角洲模拟及沉积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水槽实验模拟断陷盆地陡坡带扇三角洲的形成过程及其发育,剖析其沉积动力机制和内部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扇三角洲平原、前缘斜坡和前扇三角洲3个亚相沉积动力机制不同,导致各相带的扇面坡度和粒度分布特征明显不同.扇三角洲平原以水流推力作用为主,沉积物以滚动、跳跃方式搬运,粒度最粗;前缘斜坡以重力作用为主,沉积物顺坡向下滚动、沉积,粒度略细,且具有明显的正粒序特征;前扇三角洲以浮力作用为主,沉积物为悬移质沉降,粒度最细.整体上,扇三角洲的形成是一个沉积物不断前积和垂向加积的过程,湖平面变化不同,二者作用强度不同,致使扇体形态有所差异,但扇面各部分基本维持相对固定的坡度,且沉积物的整体粒度分布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12.
黄河贯通时间的新探索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石化2井钻孔的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区元素组成具有明显的规律性,与现代黄河沉积物元素组成相比,埋深233m之上的沉积物中大多数元素含量及元素之比与之接近,而233m之下的沉积物元素组成则明显偏离黄河物质的化学组成。上部与下部沉积物的元素组成明显不同。差别函数及物源指数计算结合岩性、粒度分析揭示,黄河物质在该地区的影响深度可达233m左右,因此,推测大致在早更新世时黄河贯通并流进华北平原的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区。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在舟山群岛附近海域钻取的第四纪钻孔进行了粒度测试和分析。结果显示,沉积物平均粒径介于2.18~7.76 Φ,分选较差—差,偏度介于-1.75~2.76之间,表现为平坦、正态分布。这些粒径变化特征揭示了沉积动力环境的变化,粗粒沉积物对应了高水动能环境,细粒沉积物对应了低水动能环境。用粒度参数散点图对沉积环境判别表明粗粒沉积物与现代东海陆架沙脊、扬子浅滩、潮流沙脊间洼地和河道沉积等类型相近,可能指示快速海进过程中的高能沉积环境,如河道等,亦或是陆相侵蚀环境;细粒沉积物与现代泥质区沉积类似。沉积物粒度在垂向上的准旋回性变化可能指示了气候冷暖交替背景下沉积动力发生了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4.
根据2009-2017年9个航次对西沙永兴岛附近海域共6个站位的沉积物重金属监测结果,应用数理统计法估算了该区域7种重金属元素的背景值,分析了重金属的含量及年际变化,采用单因子标准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其重金属含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沉积物重金属具有低背景值,均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第一类标准,沉积物质量为...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近岸带不同类型的沉积物的环境沉积特点,对乐清湾潮水道和养殖区进行了底质沉积物取样,并在实验室内进行了粒度和元素地球化学特点的分析。发现:乐清湾周边大量工业废水的排入及亚热带气候下元素易于流失等因素对湾底沉积物中元素地球化学特点有很大影响;多数元素在养殖区底质沉积物中的平均含量及表层含量均稍高于潮水道底质沉积物中的含量,相对于地壳的富集系数也是在养殖区沉积物中较高,这与养殖区内沉积环境较稳定、细颗粒物质易在此沉淀有关。  相似文献   

16.
南黄海表层沉积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在南黄海采集的295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样品的微量元素含量和500个站位的粒度参数,研究了南黄海沉积物微量元素含量、平均粒径和判别函数的分布特征及微量元素、沉积物类型和平均粒径的相关性。南黄海沉积物微量元素分布由于物质来源和与沉积物类型相关性的不同,表现出明显不同的分布规律:Sr分布与黄河、长江和生物碎屑碳酸盐的贡献有明显关系;Ba分布与黄河、锦江物质供给有关;东部Rb元素分布反映了韩国河流沉积物对南黄海东部的影响;Co分布反映了长江物质的运移方向。Ba和Cu与沉积物类型相关性不明显,不受沉积物粒度控制;Sr、Co、Rb则可以用于区分黄河、长江和韩国河流沉积物的来源。  相似文献   

17.
济州岛西北部的反气旋型涡旋沉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992年以来采自南黄海的沉积物样品和199御的南黄海水文调查资料,采用地层对比、沉积动力及环境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济州岛西北海域反气旋型涡旋流型的环流性质、其下方泥质沉积物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与南黄海中部的气旋型涡旋沉积进行也深入的对比。结果表明,反气旋和气旋型沉积物翥阳细粒的泥质沉积,是在沉积动力较弱的低能环境下生成的,但它们之间 存在明显的差异,特别是反气旋型涡旋的沉积厚度大、粒  相似文献   

18.
东海陆架中北部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对东海陆架表层沉积物粒级组成、粒度参数、14C年龄和微体古生物组合的综合分析,绘制了东海陆架的沉积物类型分布图;运用Folk等(1970)沉积物分类方法将东海表层沉积物分成砂、粉砂、粉砂质砂、砂质粉砂、砂质泥5种类型,其中粉砂质砂分布最广,砂质泥分布最少;沉积物由陆向海粒度变粗,反映沉积过程中的物源和沉积动力控制作用。根据沉积环境及成因分析,可将东海陆架沉积分为3类:分别是长江口外席状砂沉积区、现代泥质沉积区和陆架中部砂质沉积区。长江口外砂质沉积是全新世冰消期晚期潮流作用及风暴潮流共同作用的产物,是高海平面以来太平洋潮波系统作用下的潮流沙沉积,沙波地貌仍在发生变化。现代泥质沉积区包括长江前三角洲沉积、浙闽沿岸流沉积和济州岛西南泥质沉积三个区域,不同沉积区的成因机制不同。陆架中部砂质沉积是末次冰盛期之后海侵作用下发育的砂质沉积物,在海侵的不同阶段中沉积物被冲刷改造,具有不等时性特征,沉积环境与现代陆架海洋环流的动力特征不一致,现代沉积作用较弱,仅接受悬浮体细粒沉积。  相似文献   

19.
In order to show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rain size model and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of the East China Sea, typical samples have been selected from analytical data of 1233 surface sediments,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 analyses of these samples have been made. Based on these analyses and combined with the compositions of the sediments and history of its formation, the authors try to divide the genetic types of the sediments of the East China Sea, with focus on the discuss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cient and present hydrodynamic environments.  相似文献   

20.
泥质潮坪磁组构特征及其意义研究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在1988年-1993年期间,对河北歧口及上海南汇海岸带泥质潮坪现行滩面积浦西曹杨新村近代亚潮坪沉积剖面进行了沉积动力环境与沉积动力环境与沉积磁组构特征测量分析。现行开敞海岸同物源潮坪沉积磁且构参量量值特征显示出,其K值高滩为高值,低潮滩次之,中潮滩为低。亚近开敞海岸泥质潮坪沉积剖面磁组构测量结果;K值是区分潮坪沉积动力活动带的高分辨率标志;P、L、F、q是分析潮坪沉积结构的分辨率标志;q是分析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