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烟台小麦产量与气候条件的关系进行分析,建立趋势产量方程,并分离出小麦趋势产量和气候产量,再用气候产量对应年份的气候因子建立气候产量的预报方程,最终预报2012年烟台冬小麦产量,并与当年实际产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该预报方程可行。  相似文献   

2.
海河低平原春季气候变化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海河低平原气候与小麦产量资料,对气候环境及其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56 a海河低平原春季气温线性升高倾向显著,平均每10 a升高0.38℃;春季降水不存在明显的线性增大或减少趋势,2000年以来的气候环境不利于冬小麦生产。冬小麦气候单产与春季气温、降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当气温距平为0.2~1.2℃时,小麦气候产量为正值;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使小麦减产,高温使小麦减产更严重;近年来气温持续偏高,小麦气候单产持续偏低。冬小麦产量对春季降水的需求有一个极限值,降水异常偏多和异常偏少都会使小麦减产。研究认为,通过改进种植模式、改善农田小气候,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增加地面有效降水,可以增加小麦气候单产。  相似文献   

3.
利用吉木乃县1961-2010年的积温和小麦产量资料,对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10℃的初日、终日、初终间日数、积温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运用相关分析法探讨了生长期积温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0年吉木乃县的积温变化是明显的,积温显著增多,≥0℃积温变率为83.7℃/10a,≥10℃积温变率为57.5℃/10a;稳定通过0℃和10℃界限温度初日提前、终日推后,初终间日数均呈增加的趋势。春夏季积温与春小麦产量的相关关系显著,当0℃积温距平每增加1℃时,小麦产量将增加0.15%;当10℃积温距平每增加1℃时,产量将增加0.12% 。积温变化使小麦冻害减轻,但干旱、干热风危害加大。  相似文献   

4.
利用吉木乃县1961-2010年的积温和小麦产量资料,对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10℃的初日、终日、初终间日数、积温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运用相关分析法探讨了生长期积温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0年吉木乃县的积温变化是明显的,积温显著增多,≥0℃积温变率为83.7℃/10a,≥10℃积温变率为57.5℃/10a;稳定通过0℃和10℃界限温度初日提前、终日推后,初终间日数均呈增加的趋势。春夏季积温与春小麦产量的相关关系显著,当0℃积温距平每增加1℃时,小麦产量将增加0.15%;当10℃积温距平每增加1℃时,产量将增加0.12% 。积温变化使小麦冻害减轻,但干旱、干热风危害加大。  相似文献   

5.
冬小麦是泾川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近年来种植面积占粮田面积的70%,其产量起着左右全县粮食总产量的作用。水县冬小麦主要为旱作生产,旱田面积约占整个小麦面积的90%。水分条件成为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是小麦丰产中的突出问题。因此,正确分析小麦产量与降水的关系,确定小麦丰  相似文献   

6.
基于气候适宜度指数的冬小麦动态产量预报技术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在分析河南省冬小麦生态生理特征及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模糊数学等方法分别构建了温度、降水及日照时数适宜度函数。冬小麦的生长发育及最终产量的形成与生态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一个或几个因子对冬小麦生长的正负效应可能被其他因子加强或减弱。在此基础上,利用几何平均法建立了河南省冬小麦温度、降水及日照时数的综合气候适宜度模型,以反应多因子对产量的协同影响效应。以此建立了3月上旬、4月上旬及5月上旬的动态产量预报模型。检验结果显示,模型能够反映小麦产量与气候之间的响应关系,并可在实际预报业务中作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气候变暖对黄淮海地区小麦产量可能影响的模拟试验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石立  王馥棠 《气象学报》1993,51(2):209-216
本文分析了黄淮海地区小麦生育期内不同时段的温度、降水与产量的关系,分别得到了不同类型的偏回归系数曲线。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不同季节温度升高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及温度、降水同时变化综合影响的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各地不同季节气候变暖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不同:北部、中部地区秋季、冬季变暖将导致增产,春季减产;而南部地区则秋季、春季将减产,冬季增产(河南南部略有不同)。降水量变化对各地各季气候变暖产量效应的迭加作用不同:北部、中部地区秋、冬季降水有利于增产,春季降水对减产略起缓解作用;南方各季降水过多均对小麦不利。总的说来,大部分地区若小麦生育期内气候变暖变湿,将有利于增产,但南部地区降水过多有不容忽视的负作用。  相似文献   

8.
“高温”对我国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通过田间试验、人工气室模拟试验、历史资料统计分析及采用CERES冬小麦模式,分析“高温”对小麦(春小麦、冬小麦)发育历期、产量结构及经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温度升高,小麦发育历期缩短,高温使春小麦经济产量下降,温度升高改善了冬小麦越冬条件,对穗粒数及籽粒重有利。返青后的“高温”对冬小麦经济产量不利。  相似文献   

9.
宁夏灌区春小麦LAI与生长性状和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宁夏永宁农试站1994—2012年2个品种小麦观测资料,对2个小麦品种的生长性状、产量和产量结构进行方差分析,然后选取2个品种间差异不显著的样本,建立小麦不同发育期叶面积指数(LAI)与株高、密度、产量、穗粒数、结实小穗数及千粒重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发育期的LAI能反映小麦株高、密度和单位面积结实穗数。抽穗至乳熟阶段的LAI可估测株高,三叶至乳熟阶段的LAI均可监测同期密度,以拔节至乳熟阶段最好。抽穗至乳熟阶段的LAI可估测单位面积有效穗数,以抽穗期效果最好。抽穗至乳熟阶段LAI能较好地反映小麦产量的变化,可利用小麦冠层高光谱测定值构建的植被指数或MODIS植被指数反演LAI,利用LAI与产量的关系估产。如果在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用遥感植被指数估测LAI,就可通过LAI与小麦株高、密度的关系监测小麦长势。抽穗至灌浆前期的LAI相对稳定,利用MODIS植被指数反演的LAI可估测小麦密度、产量和产量结构。  相似文献   

10.
产量是种植适宜程度的重要表征。从较大的范围看,形成产量的基本环境条件是气候条件,同时也不能忽视品种、土壤、地形、耕作制度、栽培技术以至历史习惯的影响。前面已经指出,我省大小麦的平均产量与全生育期的平均日照条件关系十分密切,与降水量也有较好关系。因此对大小麦的农业气候区划以上述考虑为基本依据。取全生育期的日照时数为一级农业气候指标;全生育期降水量、抽穗成熟期降水量分别为二级农业气候指标1和2,作为大小麦区划农业气候指标。划区时,以一级指标划分麦区,二级指标划分亚麦区,适当参考地形地貌和行政区域等情况。  相似文献   

11.
扎兰屯地区近30年气象条件变化及与作物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扎兰屯地区1971-2000年的温度和降水资料,分析大于等于0℃、10℃、15℃、20℃活动积温的变化及各界限温度持续期间降水的变化,发现它们都呈上升趋势。用10年直线滑动平均法对扎兰屯地区作物产量资料进行处理,分离出趋势产量和气象产量,计算各气象因子与气象产量的相关系数,分析气象因子对产量的影响。玉米和大豆产量与积温关系较大,积温增加使产量增加;马铃薯和小麦产量则与降水量关系较大,降水增多会使产量降低。  相似文献   

12.
水热变化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的模拟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宇 《气象》1993,19(7):19-22
应用CERES小麦模式,在假定水热条件变化(日平均温度变化-1℃,0℃,1℃和2℃,日降水量变化±20%,±10%,±5%和0%,共28种组合)的气候情景下,模拟了小麦的生育过程。结果表明,对于试验点镇江来说,温度变化比水分变化对小麦的影响更显著;温度升高,发育加快,生育期缩短;水热变化对籽粒产量的影响多数为不利,特别在温度降低、水分减少时更为明显;温度升高、降水减少均可使土壤有效水分减少。  相似文献   

13.
冬小麦是我县主要栽培作物,其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面积的52.8%,冬小麦增减与否,左右着全县粮食产量。实践证明,气候条件与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关系非常密切。一、播种期的热量条件与产量热量对小麦播种期的影响是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4.
(一) 产量的时空变化与光、水、热的关系我们收集了全省代表县1970—1981年历年的全县平均亩产量、有关地区农业科研单位的大小麦区域试验资料、近两年的苗情观测资料,以及有关的专题试验资料,经过分析,获得了一些看法。首先分析一下产量的空间分布与气候条件的关系。把各县大小麦常年平均亩产量和同期的大小麦播种一成熟全生育期内的常年正积温(日平均气温大于0℃的积温,下同),平均  相似文献   

15.
运城地区小麦病虫的发生与气候条件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城是山西的重要产粮区,被誉为“麦棉之乡”。小麦病虫害的发生一定程度上影响小麦的产量。本文通过分析掌握小麦病虫害的发生发展与本地气候条件之间的关系,对小麦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做出预测,对有的放矢地做好预防工作,防止和减轻小麦病虫害的发生以及小麦增产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1996年~1997年度小麦生育期气候分析赵白果(侯马市气象局043010)1997年小麦产量高于往年,特别是山上旱地麦子产量高于历史任何年。为什么1997年小麦产量会创历史记录?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是与1997年的气候条件分不开的。有利的气候条件是决...  相似文献   

17.
小麦是甘肃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近年来播种面积已接近粮食作物的59%。但是产量受气候影响大,各地单产高低差异显著,产量波动形成明显的时空分布。众所周知,农业收成年景好坏与气候条件联系密切,而且一般研究认为,农业产量形成中气候影响  相似文献   

18.
拉萨冬小麦生育后期籽粒形成与温度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拉萨冬小麦生育后期温度偏低,灌浆速率比北方麦区小,灌浆时间长,籽粒产量高;蛋白质等主要营养成分含量低,品质较差。因此,高原热量条件对小麦产量为正效应,而对品质为负效应。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川东南农业气候资源特点和小麦产量形成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用影响小麦产量及其分布的主要气象因子,进行模糊聚类分析,将川东南划分为6个不同的小麦气候生态区域。  相似文献   

20.
基于河南省19812016年18个农业气象观测站的冬小麦观测资料及气象资料,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法、偏相关分析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模拟等,分析河南省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河南省冬小麦出苗返青期和开花成熟期延长,返青开花期缩短,全生育期缩短。全生育期内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呈升高趋势,降水量变化不明显,太阳辐射呈减少趋势,不同生长阶段内各气象要素变化趋势不一致。最高气温与小麦气象产量为负相关关系,最低气温、太阳辐射与小麦气象产量为正相关关系,降水量与不同区域的小麦气象产量相关关系不同。小麦相对气象产量与各气象要素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长阶段小麦相对气象产量对各气象要素变化的敏感性不同;小麦生长时期内最高气温升高1 ℃,相对气象产量减少约16.00%;最低气温升高1 ℃,相对气象产量增加约17.00%;降水量减少10.00%,相对气象产量增加约0.35%;太阳辐射减少10.00%,相对气象产量减少约1.7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