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对1695年临汾大震进行的重要野外考察、综合研究的进展与成果。总结并讨论了大震的史料特点、主要灾害;介绍了中央和地方政府采取的救灾应急、恢复重建的对策体系,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并指出其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工作实践的基础上,详细说明大震应急图纸在地震救灾、灾后重建、地震现场科学考察、工程开发、地震预报综合研究、大震应急现场指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认真分析了目前管理和使用大震应急图纸的弊端以及图纸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性;重点阐述大震应急图纸数字化建设的思路、方法和任务。  相似文献   

3.
毁灭性的大地震是一种极可怕的天灾。在古代,地震被列为“灾祥”事件,是获罪于天的惩罚。科学发达后,人们逐步在认识地震。在地震发生前后,人们不同程度地采取了一些预测预防和救灾的措施和方法,减轻了灾害的损失。地震对策的任务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造成的伤亡和损失,即根据不同国家的情况,研究减轻地震灾害、以获取最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战略和战术。它包括震前预测和预防、震时和震后早期救灾措施和震后晚期恢复重建三个方面的内容。地震对策必须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地震本身的运动特征及其所造成的直接破坏;二是人与社会对地震灾害的反应,即“地震社会学”。这二者都是亟需长期深入研究的科研课题。由于地震的科学预测尚未成熟,地震对策还是一个新课题,尚需积累更多的经验,作更深入的研究。本书借助于半经验的研究,总结了我国近20年来减轻地震灾害方面的经验,较系统地提出震前预测和预防、震后救灾和恢复重建等方面的地震对策,它是我国第一部地震对策的论述,是开展防震救灾工作的实用参考书。  相似文献   

4.
根据淮南市供水设施施工图、管线普查和地质勘探资料,采用确定性方法对供水系统的主要构筑物和管网进行抗震性能评价。将评价结果与城市用地规划相结合,提出了应更新改造抗震薄弱管段、提高重点设施抗震设防和灾后应急保障级别、设置应急供水点等抗震防灾对策,以实现供水系统"小震不坏,中震正常使用,大震保障重点供应"的抗震防灾目标。考虑不同震害影响下对供水系统分级保护的抗震防灾策略,既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又可满足震后救灾和居民生活的基本需求,有利于抗震防灾规划的实施。  相似文献   

5.
叙述了1695年临汾8级大地震后,清政府和山西地方军政当局采取的一系列救灾措施,包括派遣中央和地方军要员赶赴现场实施救灾;救治伤员、处理遇难者、清理灾害现场;惩治罪犯,安定社会秩序;制订抚恤标准,发布减免租赋、恢复经济的政策措施;严惩救灾不力的地方官员,募集救灾款项等.研究总结了临汾大震的救灾对策,这对加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综合防御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30年来于临汾盆地对300年前的临汾大震发震构造虽作过大量实地考察、研究,但至今仍有不同认识和存疑。考虑到继续以临汾论临汾恐难获新识,本文另辟新径,从华北、乃至中国东部更大范围类似地震构造环境所取得的大震(M≥7.4)发震构造的某些共性,应用地质类比方法,在论证临汾地区存在NE向控震背景基础上,进而评述和探讨了临汾大震的可能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7.
按2002新规范设计了两栋不规则空间框架,分析了结构在小震、中震及大震作用下结构的反应,重点考察了结构在中震及大震作用的非线性响应,主要包括最大层间位移、层间扭转角以及构件混凝土纤维和钢筋纤维的最大应变等,对新抗震规范要求的设防水准及目标进行了初步评估。  相似文献   

8.
川滇地区7级大震前中强震震源机制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析了 70年代以来 ,川滇地区发生的 8次 7级大震前 5年内 ,发生在大震孕震区和震源区内的中强震震源机制解时空分布。结果表明 ,最早中强震发生在大震震源区或其附近 ,其发震应力场与区域构造应力场一致 ,与大多数大震发震应力场一致或接近。大多数中强震震源破裂特征与大震明显不同。之后有多次中强震发生在距大震震源区较远的大震孕震区内其他地方 ,它们的发震应力场往往经历了与区域构造应力场和大震应力场一致与不一致的多次交替变化。大震前最后 1个中强震也发生在距大震震源区较近的地方 ,其发震应力场与大震发震应力场明显不一致 ,偏转了 30°~ 5 0° ,或更多 ,大多数也与区域构造应力场不一致 ,有的中强震发震断裂破裂特征与大震不一致。大震前中强震震源机制的变化 ,反映了大震孕育过程的不同阶段 ,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时空调整变化和增强过程 ,以及由此引发的构造断裂异常活动 ,揭示出与大震发生有关的应力场和震源破裂特征信息  相似文献   

9.
本文应用大震前临震突发异常及其距发震时刻的时间间隔分布特征,研究了大震发震概率随时间的变化。结构表明,单项前兆的预报能力很低,多项前兆的综合预报概率较高。因此,能够对大震作出较好的临震预报。本文以唐山地震为例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0.
本文概述了1970年通海地震及震区的人口、交通等情况;地震造成的直接伤亡、破坏和滑坡次生灾害;政府部门在组织救灾机构、救灾布署、救灾急需物资的供应、运送和合理使用等方面采取的措施;地震部门在震区进行地震考察、建立观测台网、宣传地震知识方面的对策;地震后期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工作的对策,其中重点是恢复农业生产和修建房屋;在最后的几点启示中指出,该震推动了我国西南的地震工作,提出如何减轻山区地震滑坡的次生灾害、控制救灾人员去灾区等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高国英  聂晓红  温少妍 《地震》2013,33(1):86-94
对1900年以来新疆地区4次M≥7.7大震序列类型、发震构造与震源特征、大震孕震阶段地震活动图像的动态演化特征等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几次大震震源特征。结果表明,大震序列类型具有多样性,包括主-余型、双震型和孤立型;大震震源断错性质基本上反映了天山和阿尔泰构造带分别以逆冲和走滑为主的构造运动特性;大震孕震阶段地震活动图像演化特征明显,中长期阶段新疆地区6级地震活跃,中期阶段相对平静,短期阶段有差异,大震后新疆处于显著平静状态;不同震级的地震活动均反映出明显的由西南向北东迁移规律,表明新疆地区强震活动的主要动力源来自于印度板块向北的推挤作用。  相似文献   

12.
1976年8月16日松潘—平武7.2级强烈地震发生前,由于作出了较好的预测预报,并采取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因此,大大减轻了地震灾害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本文简述了这次地震预测预报过程,地震及其灾害情况,大震前后所采取的对策,其中包括大震监测对策、群测群防在地震工作中的作用、地震预报的发布与传递、临震对策、震时对策和震后对策;最后在启示中指出,地震预报是地震对策中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地电阻率临震异常特征及短临预报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志亮  王志贤 《地震》1996,16(1):75-79
文中对大震、强震和中强地震的地电阻率临震异常特征采用统计方法,分别讨论了临震异常在趋势异常各时段中发震的概率。大震能观测到短临异常的震例只有33.3%,强震和中强地震分别为50.0%。出现短临异常后1-20天内发震的概率最高达94.4%。对地电前兆异常的时间、空间和短临监测预报工作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其结果对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以乌鲁木齐市为例,尝试以乡镇居民地为基本单元,开展震后埋压人员分布与相应救灾对策研究,估算了研究区Ⅶ-Ⅹ烈度下人员埋压分布状况。结果表明,以乡镇居民地为单元的震后埋压人员分布数据,对于指导当地的应急搜救工作更有针对性;初步分析了影响研究区不同类型乡镇居民地应急救援的主要因素,讨论了"安居"政策对传统"小震农村受灾重,大震城市受灾重"认识的改变。  相似文献   

15.
2001年印度布季7.8级大震与日月同纬效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2001年1月26日位于印度西海岩的布季发生了7.8级大震,根据天文资料可知,2001年是日月同纬或近于日月同纬之年,用日月同纬效应讨论了布季地震的发震时间。许多震例表明日月同纬之年在北回归线上有发生大震的可能,而且发震时间多在夏季和冬季。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我国境内发生的几次7级大震的等震线、地震破裂带、序列空间分布特征、震源机制、以及地质资料的对比分析,将大震发震断裂格架大致分为单一发震断裂和多组方向发震断裂格架两种类型。并对两种断裂格架类型大震前的地震活动特征进行了初步的讨论,提出了早期前震、构造性前震和直接前震的概念。  相似文献   

17.
对智利地震在温州地震台的记录特征进行分析,对分析方法做阐述.其结论是:可清晰记录智利地震衍射波PDIF震相;PDIF震相波形“孤立”,起始平缓,周期较大;利用PDIF、PKP、SKKS、SS等明显震相的到时进行大震速报,可提高大震速报的速度和质量.  相似文献   

18.
地震灾害时间进程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景来  杨子汉 《地震研究》1997,20(4):424-430
人们用各处方法、试图在震前对未来的地震灾害进行预测,尽管考虑到各咎因素,如地震灾害与震级、烈度、人口密度、伤亡与房屋倒塌、场地、发震时间和地区性指数等关系,但是震后的实际地震灾害往往与震前预测的情况有很大出入。地震发生后,对灾害的发展趋势如何评估,是地震救灾面临的十分紧迫的问题,它不能等到数天的报告才来决策救灾问题,到那里将会贻误救灾时机。阪神地震对灾情的错误评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由于部署救这  相似文献   

19.
依据史料考证了1327年天全MS≥6.0级地震,认为将其修订为MS7.75级合理.基于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从孕育周期界定与主震事件判识角度,分析了汶川地震区强(大)震事件的孕育过程.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区至少已经历两轮孕育周期,1327年天全大震和2008年5.12汶川大震分别是第1和第2孕育周期主震事件,该区是一个MS7.75级地震危险区,其主震事件复发间隔上限值约为681年;2013年4.20芦山MS7.0级地震是主震后的一次大余震事件,当前孕育周期不会再次发生MS≥7.0级余震;汶川大震发生的直接导火索是1976年松潘-平武双震事件,与修建紫平铺水库并无因果关系.本文所得结论可供相关部门参考,以制定合理的灾后重建规划.  相似文献   

20.
山西洪洞、临汾历史大震区现今地震的重新定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利用临汾地区无线传输地震台网资料,对1303年洪洞(M=8)、1695年临汾(M=73/4)两次特大地震所在区域1987年-1999年发生的1670次中、小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结果表明,重新定位后震源深度的测定情况比原有结果有很大改善,定位精度明显提高。两次历史大震所在区域中现今地震的密集区,与两次大震各自的高烈度区长轴方向、形状和大小相吻合,反映了历史大震震源断层对现今小震活动的约束作用。小震震源深度的分布情况表明,两次历史大震的震源断层可能都比较浅。重新定位结果为利用现今小震的群体特征研究历史大震的震源断层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