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开疆文化在海南的地域扩散与整合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朱竑  司徒尚纪 《地理学报》2001,56(1):99-106
在界定海南文化是一种开疆文化的基础上 ,对其地域扩散与整合进行了研究。指出 ,开疆文化在海南岛的传播扩散有别于大陆文化传播中占主流的沿江河、沿平原扩散的模式 ,而呈现出以移民和传染方式为主 ,先西后东 ,先北后南按海拔从沿海向腹部五指山 ,从低到高渐次推延的文化传播特点。此外 ,海南文化的形成 ,实际上是各种形式的开疆文化在海南地域上的一种文化长期作用的结果。即是在黎族文化本底的基础上 ,经历史时期汉、苗、回等民族文化 ,以及近代华侨文化、农垦文化等多种文化长期影响 ,并经相互碰撞、彼此融合等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后 ,在海南这一地域环境下整合生成的一种海岛文化。  相似文献   

2.
《地理教学》2012,(11):64
海南今年将重点发展旅游会展业、演艺娱乐业等文化旅游休闲业,推进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增强旅游文化魅力。据了解,海南今年将重点发展四项文化旅游休闲业。一是大力发展旅游会展业。重点借助博鳌亚洲论坛的品牌效应,进一步办好国际旅游论坛、中国(海南)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等,打造海南旅游会展品牌。  相似文献   

3.
从地名看开疆文化在海南岛的传播扩散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朱竑 《地理科学》2001,21(1):89-93
开疆文化是一种开发,开拓边疆的文化,开疆文化的传播是通过众多文化要素的逐渐渗透,传输而实现整体状况改变的,开疆文化在海南的传播扩散及其历史影响则又可以从地名等文化要素的演变中得到反映,进而从一个侧面印证开疆文化在海南岛的传播,扩散及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部崛起与区域创新文化体系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文化包括创新文化价值体系和创新文化制度体系,是区域创新的软支撑.中部地区创新文化在价值体系和制度体系上存在阻碍区域创新的因素.在价值体系上表现为个体创新精神不足,社会价值观对创新的鼓励不足.在制度体系上表现为创新运行机制不健全,激励创新的正式和非正式制度不发达等.要想促进中部崛起和区域创新,必须重塑中部创新文化的价值体系和制度体系,从而使中部创新网络的联结更为紧密,创新体系更加健全,创新更为高效,为中部崛起战略奠定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献回顾法、资料归纳法,从文化地理学的视角出发,探讨了HipHop的起源、扩散及其向流行文化的转变过程:HipHop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黑人社区,折射出了美国少数民族受失业、教育不公等社会问题困扰的现实。由于受青年亚文化的认同等因素的影响,HipHop在美国的大城市得到了迅速的扩散。在全球化、大众媒体以及商业促销手段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作为民间文化的HipHop完成了向流行文化转变,并最终演变成一种时尚文化和一股政治势力,对全球的消费市场和美国的选举制度等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边缘化是一个过程,有其自然地理基础和社会历史基础.海南西部地区是海南开发较早的区域,但唐代以后海南开发逐渐向东部和南部地区转移,西部地区出现被边缘化现象.自然机制和社会机制是促使西部地区边缘化的双重机制.西部的干旱缺水、植物资源不够丰富、不适宜农业耕作和生活促使西部居民不断往海南其他地区迁移.促使西部地区边缘化的社会机制主要来自两方面:(1)历史上来自于大陆的高级官员贬谪到海南西部的少,他们对西部地区的带动作用比较小;(2)自明朝到1980年代海南岛在行政上隶属广东,省内移民登岛后沿东海岸线南下.东部南部地区成为开发的重点地区.未来海南西部地区发展的关键是找出逆边缘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起源于北宋杨家将抵抗外敌入侵历史的杨家将文化,经过长期的戏剧、小说等文艺形式和信仰扩散,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品牌之一.与杨家将相关的地名分布广泛,遍布内地18省市.其成因与杨家将历史活动、文化信仰、军事激励、祭祖文化等因素有关,地域分布呈现一定规律性,形成以杨家将历史活动区域为中心的历史活动区、军事文化地名扩散区、敬仰文化地名扩散区、后代迁徙地名扩散区四大功能区,其中以黄河中下游和汉水上游地区为杨家将地名分布的最大板块.  相似文献   

8.
“基因图谱”视角下闽台石器时代文化空间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彬  刘莎 《地理科学》2012,(5):584-590
聚落是识别区域文化景观同一性的重要指标。中国闽台石器时代文化因受区域环境的影响,呈现出与全国其他地区不同的文化特征。借用"文化基因"的概念,运用GIS技术对闽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空间特征、文化特质和历史渊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闽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在产生时间上具有继承性;在空间扩散、迁移及居住地空间选择上,闽台石器文化遗址都呈现了山岗、沿河流阶地和滨海分布模式,并经历了由点经线到面的扩散和迁移过程;在器具、技术工艺和作物类型等方面亦存在着广泛的相似性和共同性。石器遗址文化表明闽台具有相同的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9.
台商投资可促进大陆产业升级和两岸关系稳定。基于1991—2012年台商对大陆制造业直接投资数据,将大陆台资制造业细分成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分析其时空扩散特征,并用灰色关联方法探讨台资制造业时空格局演化的影响要素。结果表明:1大陆台资制造业行业结构有明显的阶段变化,与岛内产业结构调整密切相关;2大陆台资制造业空间分布表现出集聚与扩散并存,在集聚主导下呈现由南向北、由东向西的扩散态势,并由南部沿海地区的单集聚格局发展为南部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双集聚中心,最后演化为东部沿海地区的单集聚中心;3东部沿海地区承接南部沿海地区的三类产业(尤其是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成为高度集聚区,中西部则主要吸引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4不同阶段影响台商对大陆不同类型制造业投资的主导因子不同。  相似文献   

10.
“一带一路”建设模式研究——基于制度与文化视角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刘卫东  姚秋蕙 《地理学报》2020,75(6):1134-1146
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对学术界提出了新命题,需要对已有建设模式和建设项目进行深入剖析,总结经验和教训,提出对“一带一路”建设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知识。以往地理学主要关注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而“一带一路”建设项目涉及的范畴要大得多,既包括中国的直接投资,也包括中国提供融资并承建的项目,还包括一些新兴的混合项目。已经进行的“一带一路”建设案例研究表明,中国企业“走出去”比较容易忽视的因素是中国与东道国之间在制度和文化上的差异。利用“制度和文化转向”研究思路来剖析“一带一路”建设项目,总结其建设模式,对于经济地理学的发展以及指导“一带一路”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制度和文化转向”出现的背景以及主要研究脉络;而后总结了“一带一路”建设项目的主要形式,提出了基于工程总承包(EPC)、基于特许经营和企业直接投资三大类建设模式;最后借鉴“制度和文化转向”的研究技巧,从“地域嵌入的广度和深度”和“技术及项目的‘破坏性’”两个维度,将“一带一路”建设项目分为变革性项目、支撑性项目、一般性项目和海外经贸合作园区4种类型,用以识别它们的制度和文化敏感性,并举例进行了说明。本文提出的分析框架为进行“一带一路”建设案例研究提供了一个思考方向。  相似文献   

11.
额济纳地区历史时期的农牧业变迁与人地关系演进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肖生春  肖洪浪 《中国沙漠》2004,24(4):448-450
通过对额济纳地区历史时期的农牧业更替以及绿洲环境演变过程的认识, 综合其水系变迁、绿洲迁移、荒漠化过程和人类活动中心的转移等方面, 将该地区人地关系演进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汉代以前的生态自然平衡阶段, 人地自然和谐; 两汉至元代的生态失衡阶段, 人地矛盾加剧; 明清生态自然恢复阶段, 人地矛盾缓和; 近代生态环境恶化阶段, 人地矛盾尖锐。随科技水平提高, 人类对自然规律认识程度增强, 必将有利于促进人地矛盾的缓解, 最终达到人地协调发展的状态。  相似文献   

12.
海南岛地域文化的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朱父  司徒尚纪 《地理研究》2001,20(4):463-470
分析了海南岛地域文化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其区域差异、南海岛文化景观的地理分异、人才及农业景观的区域分布等问题,指出海南岛地域文化的空间分布与地形条件和气候等地理要素密切相关,各种文化景观的分布总体上呈现沿海拔依次成圈层展布的特点。沿海平原地带城镇密布、人口众多、工业发展、交通设施齐备,整体文化水平处在最高层次。岛内丘陵、山地地区文化相对落后。另外,东部地区普遍先进于西部地区也是一个明显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近2000年来甘肃民勤盆地绿洲的空间变化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在2000多年前的秦汉之际,民勤盆地是北方匈奴的游牧之地。自从西汉王朝驱逐匈奴以后,农耕文化传入本区,使本区由一个纯粹牧业区迅速演变为农业区。伴随着人类开发进程的加快和开发规模的扩大,加之自然环境的变化,民勤盆地从一个“土沃泽饶”、“可耕可渔”的湿生环境演变为“十地九沙,非灌不殖”的干旱荒漠环境。目前,民勤盆地成为干旱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典型,其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严峻挑战。作者在大量野外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历史文献、考古、遥感和地图资料,通过广泛搜集近2000年来民勤盆地绿洲演化的证据,对典型历史时期的绿洲分布范围进行了复原,并制作了相应的绿洲分布图。结果表明,民勤绿洲的开发始于汉代,繁荣于魏晋,萧条于南北朝至宋元,复兴于明清,鼎盛于现代。绿洲的发展在空间上总体表现为一个自西向东的迁移过程。  相似文献   

14.
西沙群岛考察史*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赵焕庭 《地理研究》1996,15(4):55-65
本文论述了西沙群岛被中国古人发现和开发利用、地名沿革、中国政府对其管辖和行使主权、古代对其自然的记述、近代和现代进行的科学考察等情况,是南海诸岛历史地理的管窥。  相似文献   

15.
区域经济联合应获得文化支持,而文化支持的基础在于文化共同性.泛珠三角作为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共存地区,自古以来即不断发生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直到唐代以前,形成以百越文化为主体多元文化并存格局,同时在以铜鼓和风俗为代表文化变迁和发展上表现出更多文化共性,折射泛珠三角各个区域历史交流和联系不断加强的趋势,奠定了泛珠三角作为一个历史存在形式出现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6.
鄂尔多斯高原明长城位于明万里长城的中部,是明代边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明长城的地理位置是当时综合自然-社会-经济诸多因素的结果。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从地貌、气候、农牧业界线三个方面分析了明长城的地理界线意义。明长城一线是鄂尔多斯高原与黄土高原的地貌界线,长城南北地貌类型、地貌特征差异显著。明长城处在中国夏季风的尾闾,是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暖温带与中温带、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干旱区的分界线。明代鄂尔多斯高原的长城是农牧业的分野,同时鄂尔多斯高原明长城位于中国农牧交错带中部的中轴位置,明长城两侧生产方式和土地利用显著不同,具有农牧分界线的地理意义。研究结果可加深对明长城价值的认识并促进长城的遗产保护。  相似文献   

17.
行政建置变更对海南岛区域文化历史发展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朱竑  司徒尚纪 《地理科学》2006,26(4):490-496
一个区域文化的发展除了受历史时期科技发展水平、移民、国家开拓方略等因素的影响外,也因为行政建置的不同而产生很大的不同。不少地方因为长期隶属于同一个行政区,在文化上就表现出非常明显的趋同性。而历史期海南岛区域文化的发展进度则与反映中央王朝重视程度的行政建置的级别、深入岛内实质管理的辖区大小等要素紧密相关。行政建置变更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海南岛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重要的导向标。在探讨了历史期海南岛行政建置变更对海南岛文化发展带来的影响,以期对海南岛区域文化的生成和发展寻求上层建筑方面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历史时期官吏在海南开疆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朱竑  薛德升  曹小曙 《地理科学》2002,22(2):144-149
以海南岛开疆文化的发展为例,探讨了历史时期各级官员在海南岛文化发展中的作用。指出我国历代的朝廷官员为特殊的选拔机制,从而较一般人更有能力在边疆文化发展呼社会进步中发挥主要作用。文章最后指出,现今我国的西部大开发中,从经济发达地区选派干部到西部挂职锻炼,以及从经济落后地区选派优秀干部到经济发达地区挂职学习是新时期的两种行之有效的开疆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