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1 毫秒
1.
台风的移动路径是受多因素影响的,用常规天气图、卫星云图和CINRAD探测资料分析,并通过散度场、涡度场、能量场以及海温场等资料,对0601号强台风"珍珠"移动路径综合分析,得出了一些能反映与台风移动路径相关信息,对台风路径的短期分析预报及短时预报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通过资料分析和物理量诊断对两个影响广西的热带气旋"北冕"、"黑格比"进行对比,发现:"北冕"强降水主要集中在低压环流的西南侧,随着中心移动强降水中心也自东向西移动,降水持续时间较长;"黑格比"强降水强度更强,范围更大,移速较快.  相似文献   

3.
利用台风年鉴、天气图、本站和自动气象站资料,对"杜鹃"和"7908"号台风在生命史和移动路径、风雨和气压变化以及环流背景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两者是很相似的台风.对今后类似台风的预报以及预警信号的发布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通过地面、高低空背景变化分析"海马"在移动过程中移动路径出现波动的主要原因,首先从欧洲50hPa预测判断高空引导气流未来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地面场大陆高压3h变化特征,结合日本高空6h预报,预测热带气旋移动过程中的短时波动;从"海马"风场、高低空涡度场、垂直速度物理量变化特点分析海口出现强降雨时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5.
登陆热带气旋"北冕"异常路径的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热带气旋"北冕"(登陆前复杂类型)作为研究对象,用一个P坐标系下支配热带气旋移动的诊断方程(包含气压梯度力、柯氏力、相对速度的局地变化、系统的水平动量交换、摩擦力以及温度的局地变化、感热平流和非绝热加热随高度的变化八个物理因子)对其进行动力分析,定量计算的结果表明:在热带气旋移动的不同阶段,决定热带气旋移动的物理因子不同;左折阶段气压梯度力的作用是最重要的;右折阶段除了显式热力因子外其它因子几乎都是有利因子,其中相对速度的局地变化项的贡献最大;正是由于不同因子的不同作用过程,使得"北冕"在登陆前移动路径异常、复杂。  相似文献   

6.
0601号台风"珍珠"路径的分析预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一种应用云图定量决策台风路径的预报系统",对0601号台风"珍珠"移动路径,逐日进行跟踪分析预报,比较准确地描述这次台风的移动过程,合理地解释台风路径变化的物理原因。  相似文献   

7.
利用高空和地面常规资料、地转引导气流及热带风暴受力平衡中各力的分解,对"米克拉"异常路径进行分析,指出东移的西风槽影响着副高的进退,热带风暴移动路径主要受大型气压梯度力所牵引,并在台风内力作用下右偏于地转引导气流方向;热带风暴沿着高空正涡度的长轴移动.  相似文献   

8.
"尤特"台风路径摆动与预报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尤特"台风是2001年对广东地区造成重要影响的热带气旋,它在移近菲律宾前后,路径出现了明显的摆动.本文分析了"尤特"台风期间的天气形势和移动路径的摆动特征;同时通过分析经过菲律宾东北部的西行台风及南海北上台风摆动路径的重要特征,总结影响我省的西太平洋地区台风移动的摆动特点;最后讨论了具有摆动路径台风的预报服务的对策,表明了重视台风移动路径摆动性对改善预报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利用天气图、FY-2云图等资料,分析了0508号热带风暴“天鹰”的高空环流形势及其演变;检验分析了国家气象中心WTPQ20 BABJ的路径预报。热带风暴移动路径的预报首先着眼于两个大型天气系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赤道辐合带(ITCZ),风暴内部结构也对移动路径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周春珍  聂鑫  付晋 《山东气象》2006,26(1):53-55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对台风“麦莎”的移动路径以及影响山东的降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制约台风移动的大尺度环流系统主要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台风造成的暴雨区域主要在台风中心北部和东北部,水汽通量辐合区、涡度场、散度场以及θse场都与暴雨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一系列敏感性试验探究台风"烟花"移动缓慢的可能机理。结果表明:台风"烟花"的移动对台风"尼伯特"的强度较为敏感。"尼伯特"强度主要通过影响其附近大尺度低压系统的强度与范围,间接影响"烟花"的大尺度引导气流,进而影响"烟花"的移动。具体而言,"尼伯特"与其附近大尺度低压系统环流共同激发西北风引导气流,抵消了部分副高西南侧的东南风引导气流,从而造成"烟花"受到的大尺度引导气流偏弱,致使其移动缓慢,路径复杂。此外,当"尼伯特"强度越大时,以上过程对"烟花"移动的影响也越大。因此,当两个台风相距较远时,双台风相互作用可能通过影响周围的大尺度系统,间接对台风路径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0509号台风"麦莎"暴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移动路径、环流形势、物理量场、卫星云图等方面就0509台风“麦莎”登陆后对山东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0509台风登陆后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南气流的引导下,沿120°E线向北偏西方向移动;暴雨主要产生在高能(湿)舌附近及高能轴线左侧和台风移向的右前方;水汽通量和水汽通量散度大值区和梯度最大的区域重叠处与强降水落区对应较好;强降水云系位于台风中心的右前方。  相似文献   

13.
"2005.5.30"庆阳特大冰雹新一代天气雷达回波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2005年5月30日庆阳市区域性冰雹天气西峰新一代天气雷达回波资料的分析,得到了冰雹云在新一代天气雷达强度回波、速度回波和物理量产品中的特征,揭示了这次区域性冰雹是低涡底部切变线造成的,庆阳市区的特大冰雹并不是带状冰雹云系移动到当地产生的,而是飑线移动中在庆阳市区产生超级单体风暴造成的。  相似文献   

14.
"帕布"和"蝴蝶"强度变化及移动路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环流形势和热带风暴周围的全风速、垂直速度的变化分析,发现"帕布"的突然转向与副热带高压脊线的北抬、干区中轴线的制约作用和双风暴的影响有关,风速的垂直切变增大和上升运动的迅速减弱改变了热带风暴的暖心结构,有利于热带风暴减弱消失或改变移动方向.  相似文献   

15.
根据台风涡旋非对称结构对台风运动产生影响的结论.对以超强台风"鲇鱼"中心为坐标原点,300-500kmm内850、500百帕切向旋转速度分解成uv分量,分析台风的合力运动倾向.结果表明:用u、v方向的矢量和作出的合成风矢指向与台风的移动方向基本一致,当△U、△V及合成风矢出现明显的变化时,台风处于拐点,台风移动方向将出...  相似文献   

16.
利用T213资料、卫星云图及自动气象站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等,研究分析了2008年第14号台风"黑格比"的移动路径、环流背景、内部结构及其对武鸣暴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利用华南区域常规观测站资料、静止卫星红外云图及NCEP格点再分析资料,对2019年第7号台风"韦帕"生成环境条件、移动转向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 表明,台风"韦帕"生成于热带辐合带弱垂直风切变中心附近,高海温是其生成及发展的基础条件,强度维持与西南季风及越赤道气流卷入密切相关.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变化显示,"韦帕"所获取的海表面热通量较少,这是其强度增强有限的主要原因;台风移动路径与引导气流密切相关,其不同阶段受不同层次引导气流影响,且引导气流弱,台风移动速度也较慢;台风"韦帕"发生停滞及转向,主要由于大尺度环境场发生明显改变,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亚高压及东风波都起重要的影响;低层台风中心附近风速变化影响台风环流结构内力的方向大小,也会造成台风路径移向的变化,高层辐散区对台风中心移动有"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一个"移径北翘台风"的环流及结构特征   总被引:12,自引:8,他引:4  
吴德平  梁冰 《广东气象》2005,(3):7-8,13
0307号台风“伊布都”进入南海后一度西北偏西方向移动,但登陆前12h,移向突然折向西北,特别是登陆前3h移径明显北翘,直向偏北方向移动。通过分析大气环流形势、卫星云图以及雷达探测资料,发现副高轴“东落西抬”、副高减弱以及台风“9”字型螺旋结构改变均对台风的北翘有很好的指示作用。另外,副高控制下的“晴空区”有零星对流云发生,也对副高的减弱有很好的预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0707号强热带风暴"帕布"强度减弱与路径异常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9,他引:1  
利用卫星云图和常规气象资料,分析影响0707号强热带风暴"帕布"进入南海后不是正常登陆,而是沿着广东海岸近海移动的各种因素,认为"帕布"靠岸后移动路径异常是发生在整个副热带高压偏东偏北,环境场引导气流比较弱的环流背景下出现的。通过综合分析在弱环境场下影响"帕布"移动的一些因素,包括靠岸前的强度以及平均移速变化、入射角、双台风、热带辐合带和地形等作用,发现"帕布"近海岸移动过程中其高低层环流中心垂直方向上存在着明显的倾斜特征,给整个路径预报带来一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20.
台风"莫拉克"路径诊断分析和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建海  黄汉中  何勇 《气象科技》2011,39(2):182-189
利用客观分析资料和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0908号台风"莫拉克"穿越台湾岛前后在路径上出现的北翘、西折现象以及进入台湾海峡后移动异常缓慢的原因.结果表明:①台风靠近台湾岛后西太平洋副高减弱东撤,引导气流明显减弱,台风减速;台风进入台湾海峡后,北侧高压带的断裂和随后的重新连接加强是其路径偏北转向和移动缓慢的主因.②"莫拉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