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震是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最多的自然灾害之一.2010年的地震活动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很多人在问,全球地震活动增强了吗?地震活动与板块运动有关吗?研究表明,自1994年以来,全球地震活动与以前的18年相比明显增强,特别是自2001年以来的10年中全球地震活动水平有较大增强.自1997以来,3个海洋板块(太平洋、澳大...  相似文献   

2.
根据“比较科学学”的对比研究方法,对1975—1976年全球地震和中国地震活动,与最近两年全球地震活动作了对比,并分析了1900—1990年全球范围和中国大陆地震活动的特点。 据资料分析,全球性地震活动随时间分布具有高潮期和低潮期。最强烈活动期为1940—1950年左右,Ms≥7级地震年频次为25—40次;相对活动最低潮期为1980—1988年,Ms≥7级地震年颁次只有5—12次。我国境内地震活动也有高潮和低潮活动期,目前,我国大陆处于一个新的地震活动高潮期。 1980—1988年是全球性8级地震较少时段,可能是地震能量积累过程。1990年全球地震活动的突然增强,仅半年时间内发生12次Ms≥7级地震,其中菲律宾发生8级地震,震情与1975—1976年情况相类似。 本文在对比活动图象基础上,估计了全球和中国大陆今后几年中的强震活动趋势。  相似文献   

3.
用时间序列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分别对华北北部地区1970~2006年和云南省及周边地区1965~2006年的地震活动与太阳黑子、耀斑活动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得到的结论是,两处的地震活动与太阳活动均不相关.这与以往研究的结论不同,本文同时对产生不同结论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4.
云南地区主要断裂现今活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1982年至2009年云南地区跨断层短水准和短基线观测资料,计算得到了主要断裂的现今活动速率,研究云南地区断裂的现今活动特征,并进一步探讨云南地区断裂活动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彭美煊 《内陆地震》1992,6(3):246-251
综述了极大熵谱分析的原理及Burg递推算法,选取应变能∑E_1~(1/2)地震活动度∑A_1为采样序列,对三个时段的资料进行了极大熵谱分析。结果表明;两个序列所得结果较为一致。山西地震带中强震活动和华北中强震活动同步变化,且主要受321年和347年显著周期控制。其35年和66年短周期活动与太阳活动和地球自转31年和60年长周期较接近,表明地震活动在总体上受太阳活动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控制,短周期成份反映了发生地震地区应力场能量积累和释放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1985年11月初,地质人员在江苏溧阳地区首次发现了与活动构造密切有关的活动温泉群。这一发现为研究江苏溧阳地区的活动构造和地震活动提供了新的资料。该温泉群,位于1974和1979年两次溧阳地震震中区附近的南东部,距上沛埠约20余公里处  相似文献   

7.
利用跨断层形变资料研究近期唐山断裂活动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1999年1月~2012年9月唐山台跨断层基线和水准数据资料,计算出唐山断裂水平和垂直形变及断层活动速率.并求解了唐山台站的应变特征和主应变方向,研究了唐山断裂的活动特征,并探讨了唐山断裂活动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较远区域的大震和本地区中强地震对唐山断裂的水平向张压运动和垂向运动都可能有一定的影响.2003年可能是唐山断裂周边应力场发生较大改变的一年.  相似文献   

8.
根据历史地震资料,新疆及其邻区的地震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地震期,即1716—1811年,1812—1901年和1902年后。自1882年以来的强震活动可以划分为五个活动幕和五个平静幕。 自1820年,尤其是20世纪以来,新疆及其邻区的强震活动与地球自转相对速率变化有明显的关系。根据统计分析,估计了本世纪末及21世纪初强震活动的潜在震源区及地震危险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东部活动断裂的现代构造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分析了中国东部第四纪以来活动断裂的展布和基本特征。根据断层位移测量把活动断裂的现代运动分为四级:第一级为≥10毫米/年,第二级为<10—1毫米/年,第三级为<1—0.1毫米/年,第四级<0.1毫米/年。并根据活动断裂的展布和现代活动程度,把该区分为五个相对活动区和三个相对稳定区。指出了断裂活动的强弱与地震活动有一定的相关性,近年来强震则多发生在第一、二级断裂带上,相反,活动速率较低的断裂,近期地震活动水平不高,也未发生过强震。本文最后讨论了应力作用方式  相似文献   

10.
地震观测与分析表明,大多数强烈地震都发生在大地构造活动地带,特别是构造地震与地质断层有密切的关系。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以来,里德(Reid)利用弹性回跳理论解释了这次地震与断层活动的相互关系。1966年和1970年普雷斯等人发表了地震的粘滑机制,它能说明地震的发生原因,即地震是粘滑断错的一个过程,地震沿着预先存在的活动断层发  相似文献   

11.
利用连续小波变换对全天山地区1790年1月至1997年12月的地震活动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全天山地震活动即存在约11O年的大震活跃周期和50年左右的地震活动幕,也存在与太阳黑子活动相关的周期,并且这些周期是随时间变化的。与此同时,新疆南、北天山等地震带1893年以来也普遍存在相对比较稳定的11年和50年左右地震活动周期,只是在不同年份有较大的波动。连续小波变换揭示了新疆地震活动周期的时变性。根据新疆大震活动的11年左右周期可推测2006~2007年左右新疆地区有可能再次发生7级左右大地震,2002~2005年之间地震活动相对偏弱,Ms≥4.7级中强震次数偏少,活动强度为5级和6级地震。  相似文献   

12.
河北平原地区地震地裂缝活动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河北平原区1970年到2000年大于2.0级地震的地震频发图、震中分布图及震源深度分布图,得出研究区地震发生的特征;同时对研究区的地裂缝活动规律进行了分析,发现该区构造地裂缝的形成、发育和活动与地震和断层活动有密切的成生关系,地震活动高潮和地裂缝活动高潮相对应,但是不同步。  相似文献   

13.
1996~2003年全世界灾害地震统计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讨论了1996~2003年8年期间全世界灾害地震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地震灾情与全球地震活动性、地震震级和地震发震时刻的关系。结果表明:这8年期间地震灾情与全球地震活动性及地震震级无明显的统计相关关系,似乎与发震的国度、地震的发震时刻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 1900年以来台湾及东部海域强震 (M≥ 7)时空分布特征,收集和测定了 1933年以来强震震源机制解。 结果表明,台湾及东部海域存在 3个强震活动带及 4个活跃时段。 29个强震震源机制解较好地反映了 3个地震活动带的区域应力场特征和力源。 研究认为,台湾及东部海域自 1986年开始的第四活跃时段与大陆地区强震活动的第五活跃期有同期活动特点。 据推测,我国大陆和台湾的强震活动可能还要持续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15.
吐鲁番地区地震活动与应力场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吐鲁番地区 1 90 0年以来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图像以及收集到的部分震源机制资料和1 999年 1月 30日托克逊 5.6级地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该区地震活动存在较明显的平静与活跃交替活动现象 ,两个活跃时段内地震活动的空间图像具有集中分布特征。中强震震源机制主压应力方位显示出北东向分布 ,说明区内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图像与区域应力场的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渭河盆地是历史上发生过许多大震的地区,例如,1556年华县8级大震就发生在盆地的东部。现在地震活动水平一直很低。自七十年代后期区域台网建成以来,在盆地内部经常记录到震群活动。这种频繁的活动似乎代表了本区地震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1979年以来发生在盆地内部的5次震群活动。总结了它们在震源分布、时间序列、震级频度关系和震源错动等方面的特征。探讨了这些特征与一般地震序列的相似性,比较了这些震群之间的异同。最后,采用1976年以来震群活动的资料,初步探讨了这种活动与邻近地区中强震的可能关系。对震群的成因也提出了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郯庐断裂带中南段近20年的跨断层定点水准测量资料的处理与分析,初步总结了郯庐断裂带中南段断层垂直形变的时空活动特征。2000—2019年郯庐断裂带中南段断层垂直形变活动整体水平不高,平均合成速率为0.19 mm/a,但具有明显的分时活动特征。2000—2010年槐柏—宿迁段活动相对较大,新沂—临沂段活动相对较小,宿迁和新沂之间存在相对闭锁段;2011—2019年整体活动速率有所降低,但安丘测点活动速率相对2000—2011年增大明显。郯庐断裂带中南段的活动特征和近20年来该地区地震活动情况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 1 970年以来南北地震带上 6次强震前中长期地震活动非均匀度 CV值与地震活动关系的分析 ,结果表明在 4次强震前 ,非均匀度值出现中长期 (数年 )趋势下降过程 ,地震活动群集度 CV变化幅度在 0 .5~ 1 .3之间。显示了地震活动群集程度变化与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的密切关系 ,表明地震活动非均匀度 CV值能够反映强震前一定区域内的前兆信息。同时 ,地震活动非均匀度在不同强震前的复杂变化特征也显示了前兆过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19.
试论全天山地震活动的韵律性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苏乃秦 《内陆地震》2000,14(1):9-14
对全天山地震带总体活动特征的科学认识是中亚各国正确认识本国局部天山地震活动规律的重要前提。在收集了较完整的全天山地震目录资料的基础上,研究分析了全天山地震活动的韵律特征,发现全天山存在100年左右的大震活动准周期和50年左右的地震活动幕;对天山年折合震级时间序列的AR谱分析和周期参数精估计证实了上述分析,并表明还可能存在与太阳黑子活动相关的周期。根据上述分析认为,天山在2000±12年期间处于新一轮百年尺度大震活跃年份,同时在2007年前处在50年尺度地震活动幕中的7级以上地震活跃时段;2007年前天山仍可能发生多次7级以上大震,最大可达7.5级以上。  相似文献   

20.
曹志华 《地震》2000,20(2):89-93
通过对1970年以来南北地震带上6次强震前中长期地震活动非均匀度CV值与地震活动关系的分析,结果表明在4次强震前,非均匀度值出现长期(数年)趋势下降过程,地震活动群集度CV变化幅度在0.5~1.3之间。显示了地震活动群集程度变化与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的密切关系,表示地震活动非均匀度CV值能够反映强震前一定区域内的前兆信息。同时,地震活动非均匀度在不同强震前的复杂变化特征也显示了前兆过程的复杂笥和多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