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福建前寒武纪基底构造格局及演化浅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陶于祥 《中国区域地质》1997,16(1):60-65,110
据变质地层学,同位素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等综合研究成果分析,福建省存在太古代-晚元古代的古老变质基底,此间深大断裂均有活动并控制前寒武纪基底构造格局和演化。本区在早元古代形成华夏古陆雏型,华夏古陆的空间范围遍及几乎整个闽西北及闽西南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2.
邓家瑞  张志平 《福建地质》1998,17(3):131-138
通过对前寒武纪建造,构造的综合研究认为,华南存在早一中元古代结晶基底,中元古代晚期江南古陆南缘是华夏古陆的活动陆缘,武陵运动是华南一次最重要的造山运动,华夏古陆与扬子地块沿江南古陆南缘发生磁撞,形成了统一的“华南古大陆”。由于区域地质条件不同,各地晚元古代构造演化有明显的差异,但华南加里东期存在的统一褶皱基底。  相似文献   

3.
华南晚前寒武纪剪刀式开合构造及其动力学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综述了近10年来华南地区前寒武纪地质研究的6项重大进展后,提出了该区晚前寒武纪剪刀式开合构造演化的新设想:(1)华南地区除存在中、晚元古代浅变质基底外,还存在晚太古宙—早元古代中—深变质基底,并在早元古代未形成统一的扬子—华夏古陆,但古陆的东北部有一伸入古陆内部的赣皖浙古海湾,海湾北侧是赣皖苏半岛;(2)从中元古代起,古陆中西部,即现今的桂黔湘地区张裂成裂陷槽,使“华夏块体”逆时针转动和“扬子块体”顺时针转动,加之大别—胶南块体从华北板块脱落、增贴到赣皖苏半岛北缘的南向挤压作用,遂导致赣皖浙古海湾的剪刀式闭合,进而影响到该区显生宙构造演化。  相似文献   

4.
赣杭构造带前寒武纪构造格局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邓家瑞  张志平 《铀矿地质》1997,13(6):321-326
对华南前寒武纪构造格架的认识,在长期的研究中不断取得进展。本文通过对前寒武纪建造、构造的综合分析研究认为:华夏古陆是一个被肢解了的早元古代古大陆;中元古代晚期浙西-赣东北地区是华夏古陆的活动大陆边缘;武陵运动是华南一次最重要的造山运动,华夏古陆与扬子地块沿赣东北断裂带发生碰撞,形成了统一的“华南古大陆”。由于区域地质条件不同,各地晚元古代构造演化有明显的差异;加里东期本区为浙西-赣东北坳拉槽。  相似文献   

5.
赣杭构造带区域大地构造背景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华南前寒武纪构造格架的确立,是在长期研究中不断取得进展并完善的。通过前寒武纪建造、构造综合分析表明:华夏古陆是一个被肢解了的早前寒武纪古大陆;中元古代晚期浙西—赣东北为华夏古陆的活动陆缘;武陵运动是华南最重要的造山运动,华夏古陆与扬子地块在赣东北断裂带碰撞,形成了统一的“华南古大陆”;晚元古代由于区域地质条件不同,各地碰撞后的构造演化有明显的差异。赣杭断裂带是一条晚元古代早期“A”型俯冲带  相似文献   

6.
赣中存在元古代华夏(古陆)变质基底的地球化学证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赣中存在元古代华夏(古陆)变质基底的地球化学证据章邦桐,胡恭任(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南京210093)关键词赣中,元古代变质岩,微量元素比值聚类分析,对应分析经过多年研究和讨论,浙闽元古代“华夏古陆”的存在已得到国内地学界的一致肯定。多数学者称其为华...  相似文献   

7.
闽北前寒武纪变质岩的P—T—t轨迹和其形成的动力学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梅华林  庄建民 《福建地质》1993,12(3):182-194
闻北前寒武纪变质岩是华夏古陆基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闽北麻源群和马面山群变质岩详细的变质变形关系的研究和石榴子石环带测定P-T-t轨迹的应用,结合构造地质和同位素年代学的资料,证实了麻源群变质岩形成于早元古代或更老年代,在早元古代末期遭受过中压、中高温变质,但在晚元古代晋宁期与中元古代形成的马面山群岩石一起经历了强烈的变质变形作用,表现为早元古代麻源群岩石遭受强烈改造,具有早期地壳再活化特点。麻源群岩石完整的晋宁期变质P-T-t轨迹不支持正常大陆碰撞的假说,它的形成与异常的地幔热流有关,很可能为一种地壳增厚和地幔减薄的动力学模式。  相似文献   

8.
桂东南云开地区变质杂岩锆石SHRIMP U-Pb年代学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对位于华夏古陆东南部的广西云开地区大面积出露的晚前寒武纪变质杂岩中的主体花岗质片麻岩、中深变质的天堂山岩群石榴辉石岩和中浅变质的云开岩群洋中脊型变质基性火山岩(斜长角闪岩)进行了高精度锆石SHRIMP U-Pb定年.获得天堂山岩群石榴辉石岩的形成年龄为1894Ma±17Ma和1847Ma±59Ma,表明其时代为古元古代;云开岩群洋中脊型变质基性火山岩(斜长角闪岩)的喷发年龄为1462Ma±28Ma,证明该地区存在中(-新)元古代的古洋壳残片;获得花岗质片麻岩的侵入年龄为906Ma±24Ma,应为1000Ma前后发生的全球性Grenville期(四堡期)造山作用的产物,并获得2702Ma±13Ma的继承碎屑锆石年龄,这是云开地区乃至华夏古陆目前获得的最古老年龄,证明华夏古陆曾存在新太古代陆壳物质.  相似文献   

9.
闽,浙,赣晚前寒武纪构造格局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邓家瑞  张志平 《地质论评》1998,44(6):561-567
华南前寒武纪构造格架在长期中不断取得进展。通过闽、浙、赣地区前寒武纪建造、构造综合分析研究:浙西-赣东北地区中元古代晚期为华夏古陆的活动陆缘;武陵运动是华南是重要的造山运动,华夏古陆与扬子板块在赣东北断裂带一线碰撞,形成了统一的“华南古大陆”;新元古代由于区域地质条件不同,各地块碰撞后的构造演化存有明显的差异;新元古代本区主要由华南新元古代早期大陆碰撞带和闽西南-赣南裂陷槽组成。  相似文献   

10.
赣东北周潭群斜长角闪岩的成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赣东北“周潭群”和闽西北“麻源群大金山组”有着相同的岩石组合。本文通过周潭群斜长角闪财的成因特征研究,并与大金山组斜长角闪岩的对经,发现这些角闪岩有相同的化学成分,相同的矿物组合和结构构造,并同时经历了条件相似的变质作用。认为它们是由相同的大地构造环境形成的原岩,通过同样的地质作用形成的变质杂岩,都是华夏古陆的结晶 。由此推测华夏古陆的西部边界在早一中元古代应向武夷山西侧推移。  相似文献   

11.
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辛格尔变质核杂岩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辛格尔一带的前震旦纪古老变质岩系为一系列的变质核杂岩。其内核由早—中太古代古陆核组成 ,外核为晚太古代、古元古代、中元古代、新元古代早期变质岩系构成的多层次构造增生楔 ,并有多期剥离断层配套。新元古宙代晚期震旦系为盖层。它是地壳多期伸缩构造的产物。变质核杂岩体是一个有利于成矿的构造体系。辛格尔变质核杂岩构造是一个对有色和贵金属等矿产成矿的有利构造  相似文献   

12.
华夏古陆晚前寒武纪的活动痕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前寒武纪建造、构造的综合分析研究认为:中元古代晚期浙西-赣东北地区是华夏古陆的活动陆缘;武陵运动是华南一次最重要的造山运动,华夏古陆与扬子地块沿赣东北断裂带发生碰撞,形成了统一的“华南古大陆”。  相似文献   

13.
海南岛前寒武纪基底组成及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南岛位于欧亚板块、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接部位, 区内构造复杂.根据沉积地层学、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等研究成果综合分析, 海南岛存在元古代的古老变质基底, 以九所-陵水断裂为界, 可进一步划分为南部的三亚块体和中北部的五指山块体.二者的基底组成及特征明显不同, 三亚块体的基底属南海-印支地块的一部分.五指山块体在早元古代末期地壳初步固结, 形成古陆的雏形; 中元古代大规模构造热事件(1.63Ga、1.4Ga) 形成了海南岛中北部地区成型的、稳定的结晶基底; 晚元古代(0.95Ga) 构造活动相对和缓, 已固结成型的古陆局部增生.此间深大断裂即开始活动并控制前寒纪基底构造格局和演化, 五指山块体的空间范围几乎遍及整个海南岛中北部地区.   相似文献   

14.
黔东及邻区武陵运动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黔东及邻区武陵运动对该地区影响明显,形成了中、晚元古代地层之间的不整合接触关系。贵州梵净山北及湖南大庸、岳阳、平江地区是武陵运动的构造高位区,向南东方向在平面上出现有规律变化,表现为上覆地层从缺失区至沉积区,接触关系从高角度不整合、低角度不整合至平行不整合,中元古代地层的变形变质程度逐渐减弱; 反映出该地区武陵运动的中心位置为贵州梵净山、湖南大庸、岳阳、平江一线,是南华狭窄洋盆萎缩、消亡,扬子古陆与华夏古陆的汇聚碰撞形成华南板块,中元古代该地区洋陆转换历程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5.
赣北元古代变质沉积岩的铅钕同位素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赣北地区元古代变质沉积岩的铅、钕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它们与扬子古陆南缘其他元古代地层非常相似,表明它们具有相似的成岩物质来源及构造演化历史。研究结果还显示,双桥山群变质泥质岩的Pb-Pb等时线年龄为(1 490±68)Ma,而障公山群、双桥山群、程浪群和修水群的钕模式年龄分别为1.57 Ga、1.89Ga、1.77Ga和1.60 Ga,均分布在1.5~1.9 Ga之间,表明这些地层的形成年龄应小于1.9 Ga,是中—晚元古代的产物,同时表明扬子古陆南缘存在古元古代的基底。  相似文献   

16.
华夏古陆活动大陆边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了华南中元古代晚期活动陆缘特征。根据带内前寒武纪地层分布、古地磁、侵入作用、构造变形、深部构造、中元古代晚期沉积作用及火山岩岩石化学特征,证明活动陆缘是南华洋壳向南部古大陆俯冲的产物。武陵运动是华南最重要的运动,华夏古陆与扬子地块碰撞,形成统一的“华南古大陆”。  相似文献   

17.
根据近几年来的综合研究和区调工作,对柴达木盆地及其南北缘前南华纪物质组成、变质变形等研究的基础上,首次按照不同地质构造演化阶段,将柴达木盆地及其南北缘前南华纪构造单元划分为:湟源中元古代古陆块、全吉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古陆块、达肯大坂古元古代古陆块、金水口古元古代古陆块、宁多中元古代古陆块5个一级构造单元以及8个二级构造单元,论述了各构造单元的地质特征,重塑了前南华纪地质阶段柴达木盆地及其南北缘地质过程与古陆块的演化历史。结合研究区内重要地质事件将柴达木盆地及其南北缘前南华纪地质演化厘定为新太古代古陆核形成、古元古代早期古陆块裂解、古元古代晚期—中元古代早期古陆块形成、中元古代早—中期陆内裂解沉降、中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早期陆块汇聚、新元古代陆块裂解6个地质过程,响应了全球Kenorland、Columbia、Rodinia三个超级大陆旋回事件。  相似文献   

18.
浙西南北园八都群石榴斜长角闪岩的变质特征及年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浙西南北园的石榴斜长角闪岩是一次高角闪岩相变质作用的产物,原岩为玄武质火成岩。可分为两个演化过程,其一是高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变质温度约650±20℃,压力0.9~1.1GPa,形成石榴子石+用闪石+斜长石十单斜辉石±金红石的矿物组合;其二是石榴斜长角闪岩的减压退变质,形成透辉石+更-中长石的筛孔状分解结构及榍石环绕金红石的反应边结构。石榴斜长角闪岩的矿物Sm-Nd等时年龄为1468±19Ma,代表高角闪岩相变质时代,Rb-Sr等时年龄为1083±49Ma,反映退变质时代,它们各自反映了华夏古陆中晚元古代时期两次重要构造事件。  相似文献   

19.
<正>江西弋阳铁砂街铜矿床位于华夏与扬子板块结合带南缘萍乡—广丰东西向深断裂之南侧,地处北武夷成矿带与钦杭成矿带的过渡地带。铁砂街铜多金属矿床所在的江西东北部地区作为华夏与扬子两大元古代板块相互作用的重要地带,经历了早元古代基底形成、中元古代古陆增生、晚元古代板块消减及碰撞造山、早古生代未  相似文献   

20.
最近 ,越来越多的区域地质、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等证据表明 ,柴达木盆地北缘前泥盆纪由北向南可以划分为 3个构造单元 ,北部为古元古代形成的欧龙布鲁克古陆块 ,中间为经历过多次叠加改造的沙柳河—鱼卡超高压碰撞带 ,南部为中元古代形成的柴达木陆块。欧龙布鲁克古陆块自古元古代以来保存了丰富的地质记录 ,反映了其复杂的地质演化历史。综合区内沉积作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构造运动等特征 ,将欧龙布鲁克古陆块地质演化由老到新分为 7个演化阶段 ,即古元古代古陆块形成阶段、中元古代陆内沉降阶段、中—新元古代Rodinia超大陆汇聚阶段、南华纪—震旦纪Rodinia超大陆裂解阶段、早古生代陆块俯冲与折返阶段、晚古生代—中生代陆内造山阶段和中新生代高原隆升阶段。研究本区古陆块的汇聚与裂解过程 ,将为探索我国华北和扬子古陆块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历史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