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讨南极考察队员行为/性格变化的物质基础,观察了驻长城站考察队员血浆色氨酸(Trp)与尿中5-羟吲哚乙酸(5-HIAA)变化。第8次队及第11次队两批队员变化规律相同,即血浆Trp降低,尿中排出5-HIAA增加,血浆Trp变化较尿排出5-HIAA变化出现早,恢复慢。本文讨论了血浆Trp、尿中5-HIAA变化与行为/性格变化间可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南极环境对考察队员儿茶酚胺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报道了中国第八次南极考察队(长城站)队员赴南极前、居留南极及回国后尿、血浆的去甲肾上腺素(NE)和肾上腺素(E)含量变化,以探讨考察队员在居留南极期间普遍存在生理和心理变化的物质基础。结果表明:考察队员到达长城站2周时尿中NE急剧增高(与赴南极前相比P<0.05),越冬后(居留南极1年2周)NE大幅度下降(与到达2周时相比P<0.001),考察结束回国后NE恢复到赴南极前水平。尿中E含量在到达南极2周时同样显著升高,且增高幅度大于NE(与赴南极前比较P<0.001),越冬后E水平比到达2周时有所降低(P<0.05),回国后E水平没有恢复。提示,儿茶酚胺变化参与综合应激反应过程,E受心理影响大于生理因素。还发现部分考察队员惧怕抽血,故测定尿儿茶酚胺含量更切实可行。经酸化处理的尿样品在短期内温度(室温)对儿茶酚胺含量影响不大,因此,从南极实地取样返回国内检测及进行南极医学方面的研究完全可行。  相似文献   

3.
钱国英  朱军 《盐湖研究》1996,4(3):52-56
设计了小流量流通池,制备了低阻锂离子选择电极,模拟在线监测核反应堆一回路含铵水质中的氢氧化锂,9:1体积比混合液样和PH5.5的Ax10^-2mol/LNH4Ac-HAc离子强度调节缓冲剂,泵入由聚醚三(二环己酰胺)PVC膜锂电极和Ag/AgCl参比电级构成的流通池,电位法测定,锂含量大于2×10^-5mol/L时,误差在5%以内。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了中国第 1 6次南极考察队 (长城站 )队员赴南极前和在南极居留一年二周返回国内后 ,血中甲状腺素和儿茶酚胺含量的变化 ,以探讨考察队员在居留南极期间普遍存在的生理和心理变化的物质基础。 1 6次队 1 0名男性考察队员血样分别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总甲状腺素 (TT3、TT4)和促甲状腺激素 (TSH)的含量 ,用高效液相色谱 -电化学法测定血浆中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 (NE)和多巴胺 (DA)的含量。结果表明 :长城站 1 6次队 1 0名男性考察队员赴南极前和在南极居留一年二周返回国内后相比 ,血清中甲状腺素TT3含量无显著性差异 ,TT4含量有非常显著性降低 (P <0 0 1 ) ,促甲状腺激素TSH含量有非常显著性升高 (P <0 0 1 ) ;血浆中的NE、DA含量无显著性差异 ,E的含量有显著性降低 (P <0 0 5 )。南极特殊环境对考察队员甲状腺功能具有减退作用 ;对肾上腺髓质E在血浆中含量有降低作用 ;甲状腺和肾上腺髓质系统共同参与南极综合应激反应 ,以调节机体与外界的平衡。  相似文献   

5.
柯林斯冰帽两支冰芯层位记录证实了该冰帽主冰穹顶部(海拔约700m)属暖渗浸带,小冰穹顶部(海拔约250m)属渗浸带。雪、冰的层位分布和密度变化包含了一定的测年信息。主冰穹顶冰芯密度-深度曲线在表层呈现韵律性变化,与层位记录中的融化冻结现象相对应,据此粗略划分年层,断定当地年积累雪层厚度为3-3.5m,折合水当量1650-1925kg/m2a,年平均积累速率约为2.0m/a(冰当量)。主冰穹顶成冰深度为38-39m,此深度以上密度自上而下缓慢增加,但以下由于含水层的出现,密度迅速升高,在5-6m区间达到900kg/m3。小冰穹冰芯除表层外,密度基本在800-900kg/m3之间,冰芯中雪冰互层,存在污化面,40m以下发现很厚的火山灰沉积物。小冰穹平均年积累率约为0.7m/a(冰当量),成冰深度7-8m,成冰年限为10年左右  相似文献   

6.
不同激素对沙冬青组织培养生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蒋志荣  安力 《中国沙漠》1997,17(2):209-211
以沙冬青无菌苗茎段为材料,采用MS基本培养基,对6-BA、KT、IBA、GA进行不同浓度和不同配比试验,结果表明:6-BA(1.0mg/L)对芽的分化有利,但不利于芽的伸长生长;KT(0.1mg/L)配合IBA(0.1mg/L)既有利于芽的分化,又可增加芽的伸长生长;GA(1.0mg/L)对芽的伸长生长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香宝  刘纪远 《地理学报》2002,12(1):42-48
以东亚地区 1982~1989年时间序列降水资料及 AVHRR 8 km NDVI数据为基本数据源,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别研究了东亚地区夏季(5-9月)降水及土地覆盖的年际变化,并揭示了研究时间段内各自的变化规律。进一步用奇异值分解(SVD)模型方法分析了以降水变化为表征的东亚地区气候年际变化与土地覆盖年际变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4月—10月光合有效量子值的气候学计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1994年4月~10月青藏高原太阳分光辐射的实测资料,计算出太阳总辐射中,光合有效辐射(PAR)所占比例η=0.439±0.009,PAR每1J的能量含有4.43μmol的量子。在青藏高原的气候学计算中,可用下式估算旬平均的PAR能量日总量HPAR(MJ·m-2d-1)和量子日总量UPAR(mol·m-2d-1):HPAR=(0.399+0.036lgE*)HUPAR=(1.768+0.159lgE*)H式中H(MJ·m-2d-1)为总辐射旬平均日总量,E*=E·P0/P,P0(hpa)为标准大气压,P(hpa)为测点大气压,E(hpa)为地面水汽压。  相似文献   

9.
硼酸铝制备熔块中硫酸钾浸溶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明矾与硼和硫酸钾在1150℃下合成硼酸铝晶体,得到圆柱型绕结块。对于在水中,不同搅拌速率(100-800r/min)、温度(20-80℃)和酸度(盐酸0.1-2.0mol/L,硫酸0.1-1.0mol/L)时熔块中硫钾的浸溶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用Stumm和Avrami方程计算,给出了动力学方程及活化能。  相似文献   

10.
自1992年4月12日至12月30日对中山站附近内拉峡湾冰下水柱中浮游植物生物量以及环境因子的季节变化进行了测定。水中叶绿素a含量在0.03-21.40mg/m3之间波动,在覆冰期间,生物量基本上随深度的增加而下降;5-9月份各层次的生物量普遍低于0.5mg/m3,8-9月份低于0.1mg/m3。各层次中以水表含量的季节变化最为明显,成冰后在9月份形成低谷,于12月中旬紧接着冰底水华的消失而形成单一峰值。生物量中微型浮游植物(<20μm)的比重在4-9月份的多数层次占有一半以上,10月份后随着生物量的上升而下降,在水华期水表的比重最低,仅占总量的3.2%。其柱总生物量基本上与冰中生物量处于同一数量级,在冰藻水华期其量值甚至低于冰中生物量。营养盐(μmol/L)的波动范围为PO4-P:0.32-0.79,SiO3-Si:26.47-69.92,NO3-N:1.41-31.75,尽管水华期水表营养盐含量降至观测期间的最低点,但仍能满足冰下浮游植物的生长所需。光辐照度由于在冰水界面的量值仅为冰表入射光的不足5.3%至低于1%,成为水中产量最为可能的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11.
自1988年11月至1989年3月,对南极长城湾(62°13′S,58°57′W)中5个站位的水温、pH值、海水透明度、水下照度、水中和海冰中叶绿素含量、磷酸盐含量、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含量等理化要素,每月进行1至2次不定期的常规测定。在整个调查期间,海水温度变化范围在-1.6~2.2°C之间,pH值变化范围在8.0~9.1之间,海水中叶绿素a的变化范围在0.30~1.48mg/m3之间,叶绿素a的最大值出现在11月26日5号站的表层水中,海冰中叶绿素a的含量远远高于海水中的含量,海冰中叶绿素a的变化范围在2.55~56.84mg/m3之间。磷酸盐含量变化范围在1.023~2.187μgP/L,亚硝酸盐含量变化范围在0.093~0.186μgN/L之间,硝酸盐含量变化范围在13.308~26.584μgN/L之间。本文对以上结果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在南极菲尔德斯半岛进行了微生物总菌量的调查。共收集样品35个(以土壤样品为主),从这些样品中计数得到一般细菌总量范围为:103-106cels/g(30°C),104-106cels/g(16°C),104-106cels/g(4°C);一般真菌总量范围为:102-103cels/g(30°C),102-103cels/g(16°C),103cels/g(4°C)。初步鉴定细菌有7个属:微球菌属,葡萄球菌属,节细菌属,黄杆菌属,产碱菌属,假单胞菌属,芽孢杆菌属。真菌有5个属:青霉菌属,金孢霉菌属,枝孢霉菌属,曲霉菌属,散子囊菌属。特别是在绝大多数样品中4°C下培养的一般细菌与真菌总量明显高于30°C下培养的菌量,同时离半岛海岸线近的地区菌量也高于半岛内陆地区的菌量。在该地区,4°C下培养的低温菌出现率主要是假单胞菌属(69%),芽孢杆菌属(54%),青霉菌属(46%),曲霉菌属(17%)。  相似文献   

13.
南极普里兹湾营养盐消耗及新生产力的估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CHINARE-6和CHINARE-9普里兹湾内营养盐的分布及变化,采用化学质量平衡方法估计了该海区新生产力的大小。结果表明在CHINARE-6期间,NO3-N、PO4-P、SiO3-Si消耗分别为1064.8、69.2、2196.9mmol/m2,NP、SiP吸收比分别为15.3、31.7,平均新生产力为992.4mgC/(m2d)。在CHINARE-9期间,NO3-N、PO4-P消耗分别为551.9、41.2mmol/m2,NP吸收比为13.4,平均新生产力390.1mgC/(m2d),表现出很大的季节和/或年际变化。估算的新生产力值都大于14C测定的初级生产力值,表明普里兹湾海区夏季有很大的新生产力。元素吸收比和外海测定值不同,表明营养盐的吸收和循环在南极海区有很大的区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14.
新型无机高分子絮凝剂在制革废水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硅钙复合型聚合氯化铝铁(SCPAFS)在制革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在本实验条件下(絮凝剂用量0.35~0.40g/L,混凝时间15—20分钟,pH值为6.0—9.0)该产品对废水的浊度去除率为95.5%,SS去除率为95%,COD去除率为90%,对Cr(3+)的去除率为85%左右.各项性能都优于同样条伴下PAC2倍以上.同时该絮凝剂还可用于生活饮水,生产用水及其它污水的处理,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5.
藏北高原D110点不同季节土壤温度的日变化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1998年GAME-Tibet加强观测期间取得的一个年周期的土壤温度资料,对藏北高原D110点土壤温度日变化特征的月际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夏半年(5-9)月土壤温度存在明显的日变化,且基本上按正弦曲线变化,但相位随深度的增加而滞后;冬半年土壤温度尽管也存在日变化,但变幅较小。  相似文献   

16.
(唐运千)(蒋家桢)(卢冰)(眭良仁)C_5-C_(15)hydrocarbonsinsurfacesedimentsfromtheBransfieldStrait,Antarctica¥TangYunqian;JiangJiazhen;LuBinga...  相似文献   

17.
用中子活化分析测定了7个南极球粒陨石的主量和微量元素含量,讨论了这些陨石的元素丰度分布特征、南极陨石和非南极陨石的元素丰度差异,并划分了这7个南极陨石的化学群:Y791717(C3),Y74193(H5),ALH76006(H6),ALH77214(L3),Y75271(L5),ALH76001(L6),ALH76009(L6)陨石。  相似文献   

18.
用中子活化分析测定了7个南极球粒陨石的主量和微量元素含量,讨论了这些陨石的元素丰度分布特征、垛有陨石和非南极陨石的元素丰度差异,并划分了这7个南极陨石的化学群;Y791717(C3),Y74193(H5),ALH76006(H6),ALH77214(L3),Y75271(L5),ALH76001(L6),ALH76009(L6)陨石。  相似文献   

19.
中国陆地区域气象要素的空间插值   总被引:181,自引:8,他引:181  
在区域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模拟模型研究中,空间插值可以提供每个计算栅格的气象要素资料。然而,在众多的气象要素空间插值方法中,并没有一种适合每一个气象要素的普适的最佳插值方法。本文以全国725站1951~1990年整编资料中的旬平均温度和计算得来的675站的月乎均光合有效辐射日总量(PAR)为数据源,选用了距离平方反比法(IDS)、梯度距离平方反比法(GIDS)和普通克立格法(OK)等3种插值方法,进行了方法选取的探讨。交叉验证结果表明:3种方法中,温度插值的平均绝对误差(MAE)的排序为IDS>OK>GIDS,其值分别为2.15℃、1.90℃和 l.32℃;在作物生长季节(4-10月),MAE分别 20℃、1.9℃和 1.2℃ ,表明GIDS在温度插值方面更具实用价值;对于PAR,MAE的排序为OK>GIDS>IDS,其值分别为 0.83MJ/m2、071MJ/ m2和 0.46MJ/m2,说明复杂的方法并不必然具有更好的效果。对这2个气象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表明:温度和PAR的经、纬向梯度和高度梯度均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温度的纬向梯度有近似正弦曲线的较强的季节变化,表现为夏季高,而冬、春季低;温度的高度梯度年  相似文献   

20.
中国南极考察队越冬队员的心理选拔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研 《极地研究》1998,10(1):58-67
本研究是首次对中国南极考察队越冬预选队员进行心理选拔方法的探讨。以第十三、十四次中国南极考察队54名越冬预选队员为对象,在冬训期间,对选拔方法的设计、实施、分析及改进作了探索,应用了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行为类型问卷(BPQ)、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自编自陈问卷、应激水平实验和直接行为观察等可供参考的选拔方案,并作了效度检验,为我国南极考察队员的选拔工作取得了初步经验,选拔方案尚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