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主要介绍准40天周期振荡的基本特征及其有关的观测研究结果。重点讨论了与准40天振荡的纬向和经向传播相联系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准40天振荡在季风区经向传播的可能的天气学过程.  相似文献   

2.
准40天振荡沿指定路径传播的复经验正交函数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复经验正交函数(CEOF)方法分析了准40天振荡沿赤道和某些大圆路径传播的规律.其第一特征向量及其时间系数表明,它们存在明显的时间(季内、季节、年际)和空间差异,揭示了低频振荡传播规律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3.
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71年Madden和Julian首次发现热带大气的风场和气压场存在着向东传播的40—50天的准周期振荡现象以来,国内外对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有的提30—50,30—60天振荡)作了大量的观测和理论研究,yasunari研究发现印度季风区上空云量距平以40天左右的周期作经向传播,并指出这与Madden和Julian发现的40—50天振荡(有的称之为MJ波)是密切有关的。   相似文献   

4.
杨松 《气象科学》1990,10(2):192-200
水文分析了1981年6—9月风场和温压场资料,发现各物理量都存在明显的准40天周期振荡,其振幅在200百帕上表现最为明显。结果表明中纬度和低纬度地区低频振荡的垂直结构和机制不同。振荡系统在中纬度地区表观为准正压结构,而在低纬地区具有明显的位相向上传播特征,其传播速度大约为300百帕/10天。指出了西风带的长波调整和东亚两支东风急流强度的变化与准40天振荡具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自从1971年Madden、Juliar等发现热带太平洋地区的纬向风有40~50天周期性振荡现象,并证明这种纬向风的40—50天准周期振荡在全球热带地区都存在以后,对这种周期振荡的研究一直得到广大气象学家的重视。比如,K.M.Lau等以及Murakami等利用卫星得到的射出长波辐射资料(OLR)进一步研究了热带大气30—60天振荡的传播特性;  相似文献   

6.
南半球中纬度准40天振荡及其与北半球夏季风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本文根据1982年5—9月欧洲中期预报中心的格点资料,使用功率谱和带通滤波相结合的方法初步分析了南半球中纬度准40天(30—60天)振荡的空间结构和传播特性以及与北半球夏季风的关系,讨论了低频振荡在亚洲季风区域向北传播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7.
中国东部降水和风场的低频振荡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杨广基 《大气科学》1992,16(1):103-110
本文对中国东部台站4—9月多年日平均降水和1978年4—9月850hPa每日东西风和南北风分量分别进行了谐波分析和带通时间滤波处理.研究结果指出:内陆和东部沿海地区准90天和45天振荡的降水扰动传播方向是自南向北的,而准60天振荡的扰动是从南北两个方向向中间地区传播.长江和珠江流域准90天和45天振荡的扰动具有相反的传播方向,而它们准60天振荡的扰动具有相同的传播方向.此外,在华南汛期、长江中下游梅雨期和华北雨季,一些地区大雨期的出现常常和正降水扰动从不同方向传播到该地区有关.关于1978年4—9月中国东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线性化的能量方程和交叉谱方法分别研究了准两周振荡和准40天振荡的能量来源及其转换过程。发现:在热带对流层中,对于低频振荡过程来说,来自中高纬度的侧向强迫作用和水汽凝结的加热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为扰动的产生和维持提供了重要能源。而正、斜压不稳定作用对扰动发展的作用是极小的。并且指出,在东亚热带对流层上部,准两周振荡通过与平均气流的相互作用为基本气流提供许多能量,对于维持这里的高空东风急流有重要作用。准40天振荡向平流层输送能量,对平流层平均环流的演变可能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本文用13年夏半年(5—10月)月平均风场和两年逐日风场资料研究了200hPa南亚热带东风急流的气候学特征和中期振荡过程。研究表明,南亚夏季热带东风急流显著的非季节性变动和年际差异与低纬对流层高层大尺度环流变化和南亚夏季风活动密切相关,相对于多年平均而言,存在5类异常的东风急流。 各种分析表明,热带东风带存在三种主要的中期振荡。准50天周期振荡与夏季南亚对流层上部大尺度散度场的变化相关联,表现为十分显著的向南的位相传播。准50天和25天振荡均存在显著的年际变化。准50天周期振荡系统性不强的年份,准25天周期振荡是低纬行星波的主要振荡,在东风急流区除表现为系统性向西传播外也表现为向南的位相传播。准双周振荡在东风带一般向西传播。   相似文献   

10.
永暑礁夏季风期间海气要素的谱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南沙群岛永暑礁海洋气象观测站1989年夏季(5—8月)的海气要素功率谱和交叉谱分析,得出气象要素变化普遍存在30—40天和15.38天两种低频波;对于这两种低频波,海平面气压与海面风速两要素有显著的相关,风速的变化落后于气压0.34天(30—40天振荡)和0.68天(准双周振荡);低云量与风速也有显著的相关,30—40天振荡风速落后于低云量0.86天,准双周振荡风速超前于云量0.37天。表层水温也具有准双周振荡规律,与低云量有显著相关,且落后低云量0.47天。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客观分析资料计算了850、200百帕层候平均位势高度(H)和西风分量(u)的谐波以及准40天振荡能量的时、空分布。结果表明,同一要素准40天振荡能量的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年际差异,它不能简单地归因于某种外部强迫。有必要对准40天振荡现象的气候学作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2.
1 引言 自从1971年Madden、Juliar等发现热带太平洋地区的纬向风有40~50天周期性振荡现象,并证明这种纬向风的40~50天准周期振荡在全球热带地区都存在以后,对这种周期振荡的研究一直得到广大气象学家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基于斜压准地转模式的动力学分析,讨论了CISK-Rossby波产生、传播的动机机理和不同的波结构及势力强迫对热带大气30~50天振荡传播的制约和影响,解释了30~50天振荡的一些重要传播特性,特别是对30~50天振荡的经向传播机理和垂直“斜压”结构等问题作了较为细致的探讨,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和观点。  相似文献   

14.
文中采用时间域的带通滤波方法和合成分析技术,通过对1981年夏季月份OLR资料的准40天和准双周振荡的对比分析得到:(1)南亚季风区普遍存在准40天和准双周振荡,季风的活跃和中断要受其影响。(2)江淮流域到日本地区和南海到西太平洋地区OLR的分布是反位相的,它表明只有当南海季风槽断裂时,热带西南季风才能进入东亚大陆,这时大陆的季风雨较强。(3)OLR的分布表明,东亚大陆和印度北部平原季风雨的活跃与中断,对准40天振荡是同步的,而对准双周振荡是反位相的。(4)东亚大陆季风雨活跃与中断位相的转变,准40天振荡是从南海扰动中分裂出一块向北移动引起,而准双周振荡则是来自印度北部平原的季风扰动有规律的向东移动引起。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ECMWF的低频带通滤波资料,利用方差分析、Hovmöller图和单点相关的分析方法,对1984年6—9月南半球200hPa风场进行研究,得到了准40天振荡的活动分布及位相传播、能量频散等演变特征。   相似文献   

16.
本文用多维谱分析的方法,研究了1984年夏季张掖地区辐射参数的中短期和超短期振荡特征。1984年夏季,张掖地区辐射等参数存在着3—5天的中短期振荡及30分钟、50分钟和80分钟的超短期振荡。准3天振荡主要存在于热力边界层,振荡是由西向东传播的,影响高度大致为400 hPa。超短期振荡强度有着明显的日际变化,其变化周期也大致为3—5天。在大气中各种时间尺度的振荡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准3天振荡可能是青藏高原地面热力扰动影响的一种反映;准30分钟的超短期振荡强度与天气系统的关系不明显,而与热力状况及主要云状却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全球温度年代和年代际变化的区域特征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利用多窗谱方法,对全球各区域平均温度序列进行多种信号的检测、重构,着重分析不同区域温度年代和年代际变化的演变特征及其遥相关特点,初步研究显著年代际振荡信号的传播特征.结果表明20世纪年代至世纪尺度温度变化的显著信号有准70年波动和准30~50年、准20~30年、准15年、准7~10年多种时间尺度的振荡,其中准70年波动主要存在于北大西洋及北太平洋的中高纬度;准30~50年振荡则覆盖了除部分中纬度海域以外的大部分海陆表面,其演变特征基本相似,全球年平均温度序列中的显著年代际振荡信号主要反映了这一振荡信号;准20~30年振荡则主要集中于大洋的中纬度和副热带纬度,且具有沿副热带海洋环流传播的特点;准15年振荡主要位于热带太平洋海域,自1930年后,该信号与北太平洋中纬度准20~30年振荡反位相;准7~10振荡则主要集中于北大西洋及北半球中高纬陆地.  相似文献   

18.
热带大气中的准双周(10—20天)振荡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李崇银  周亚萍 《大气科学》1995,19(4):435-444
基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资料(1981—1988),本文对全球热带大气中的10—20天(准双周)振荡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包括其动能的分布及演变。扰动的结构和传播特征等。资料分析充分表明,热带大气10—20天振荡是热带大气中另一重要低频系统,其动能比30—60天振荡还要大,而其结构和活动又同30—60天振荡很不一样。例如热带大气10—20天振荡主要表现为纬向波数2—4;垂直结构以正压特征更显著;主要表现为向西传播;其经向风分量与纬向风分量同等重要。因此,对热带大气10—20天振荡值得更多注  相似文献   

19.
东亚地区低频振荡的经向传播及中纬度的低频波动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何金海  杨松 《气象学报》1992,50(2):190-198
本文利用1981年6—9月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网格点资料分析了东亚地区低频(准40天)振荡的传播特性与结构特征,发现在120°E经度上的高空(低空)副热带地区有一个低频纬向风(经向风)经向传播的分离带(汇合带),指出中纬度低频纬向风振荡是准地转的,且高低空振荡同位相。同时揭示出:亚洲地区中纬度(35°N)高空低频纬向风的向东传播是波长为60—90个经度、移速为1.5—2.0个经度/d的中纬度低频波动东移的结果。这种低频涡旋移至东亚沿海地区常会发展,这种发展可能与急流中心附近正压不稳定能量的供给有关。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1979年FGGE LevelⅢb资料研究了30°E—150°W范围内赤道和15°N纬带两个剖面内的准40天周期振荡的环流和温度场结构,讨论了它们的变化及其与亚洲地区季风活跃和中断的关系。发现有以下结果:(1)亚洲季风槽内的上升气流不仅构成了强大的经向季风环流圈,同时在其两侧也形成了东、西向(纬偏异常)环流圈,并受到准40天周期扰动的显著影响。季风槽两侧的热力学结构显著不同。(2)15°N纬带上60°E以西的北非和沙特阿拉伯上空的下沉(上升)区域向东扩展至南海—菲律宾地区导致其东面(西面)的高(低)层东(西)风动量下(上)传,使得季风中断(活跃),引起130°E以西地区低层西风和其东面太平洋上空的高层东风发生相互作用。向东传播的正(负)温度扰动与强的上升(下沉)运动相结合使得这一地区成为准40天周期振动的能量源地。(3)在赤道剖面上,扰动风场的位相向东向上传播,准40天周期的扰动动能向扰动位能转换,西风动量向下传播,其动力学特性与开尔文波有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