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严邦良 《大气科学》1998,22(2):169-177
利用30~60天带通滤波器对高纬地区500 hPa_1~2波的振幅及位相角进行滤波。发现30~60天低频振荡沿纬圈方向的传播是围绕一个平衡位置的振荡,其振荡范围在100o之内,而在不同振荡周期之间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它们分别是:(1)振荡型,即波向西或向东传播速度大致相等;(2)向西传播较慢而向东传播较快型;(3)向东传播较快而向西传播较慢型。还利用以地形为强迫的二层斜压模式对产生低频振荡机理进行了分析和数值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的选定参数之下,地形强迫可使模式大气产生30~60天的低频振荡,且具有3种振荡类型,其图像与观测结果的图像有较好的一致性,产生这种振荡的机制是地形强迫波在某些位相是发展的,而在另一些位相则是衰减的。而波的传播速度与振幅的大小有关。当波振幅较小时,地形强迫作用会迫使波的位相回到被激发时的位相,从而形成周期振荡。  相似文献   

2.
热带大气的CISK-Rossby波和30-50天振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国荣 《气象学报》1996,54(6):745-752
利用斜压准地转滤波方法,通过引入一个反映CISK机制的无量纲凝结潜热参数η(Z),建立了描述热带大气的CISK-Rossby波模式,并求得了该模式的解析解。理论研究表明,考虑CISK机制的CISK-Rossby波与经典的Rossby波有明显差别,它可较好地解释热带大气30—50d振荡现象。  相似文献   

3.
运用IAPAGCM模式证实了大气对南极冰异常的强迫遥响应是激发产生全球大气季节内振荡的重要机制,进而着重考察了候平均偏差结果的时间序列,并且通过带通滤波处理,特别分析了响应场中30~60d低频振荡的特征及其活动。通过分析发现:大气对南极冰减退的响应是一种具有30~60d周期的低频遥响应,并呈现出清楚的二维Rossby波列特征;强迫场中的30~60d季节内振荡具有着同实际大气中的低频振荡相类似的垂直结构和传播特征。大气响应场中30~60d振荡能量在垂直方向上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在纬向上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即季节内振荡的最大动能区(由于CISK机制)分布在大洋内;EUP,PNA,ASA和RSA波列可能是全球大气低频扰动传播的主要路径,30~60d低频扰动在波列路径上的传播具有很大的一致性和系统性,从而使中高纬和热带地区、以及南北半球的30~60d大气振荡相互联系起来,而且可以认为,赤道中太平洋和赤道中大西洋地区是南北半球30~60d低频振荡间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重要通道。  相似文献   

4.
热带大气10~20天振荡的大气环流模式数值模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大气环流模式对热带大气10~20天振荡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其结果同观测资料分析基本一致。模式资料的功率谱及动能的分析表明,10~20天振荡确实比30~60天振荡更突出地存在于热带大气中。同热带大气30~60天振荡的结构有些不同,对于在热带10~20天振荡,除纬向1波外,纬向2波也很明显;流动的斜压结构特征欠佳;系统以较快速度沿赤道西移。暖SST事件对热带大气10~20天振荡的影响也进行了模拟,对结果的比较分析表明,暖STT将使10~20天大气振荡减弱,使其结构更趋正压性。  相似文献   

5.
大气Rossby波动力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谭本馗 《气象学报》2008,66(6):870-879
Rossby波是旋转大气和海洋中的一类重要波动,在天气和气候演变中起有重要的作用。该文介绍了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两类重要Rossby波——斜压不稳定波和准定常行星波,在最近20余年来取得的一些重要研究进展。文中涉及的主要研究领域有:斜压不稳定波包动力学、湿斜压过程对斜压不稳定波的作用、北半球风暴轴动力学、斜压波包与高影响天气的预报、准定常行星波的形成机理、准定常行星波的水平传播与能量频散、准定常行星波的垂直传播与能量频散、三维准定常行星波的传播与能量频散。  相似文献   

6.
运用一个包含Wave-CISK机制的斜压半地转8层模式和本征函数展开方法,研究了三种不同的对流凝结加热廓线对低纬大气的30—60天低频振荡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的加热廓线分布时30~60天低频振荡具有不同的相速和周期,并且低频振荡特征相速的量级都是o(10m/s),由Wave-CISK机制激发的低频CISK—Kelvin波和CISK—Rossby波都是稳定的。同时,还进一步揭示了不同加热廓线对低纬大气30~60天低频振荡垂直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选取1985年和1988年这两个东亚和西太平洋地区月平均流场差异很大的年份,研究30~60天低频振荡的传播及其与月平均基流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这两年,东亚和西太平洋地区的30~60天低频振荡受到两支低频涡旋的影响,其中一支来源于热带东印度洋,另一支源自中太平洋.在大部分时间里,这两支低频涡旋相遇于20~30°N地区,并影响到该地区位势高度场的变化.当低频气旋(反气旋)移经西太平洋的时候,该地区的位势高度场相应地降低(升高).另一方面,该地区的30~60天振荡还有着显著的年际差异.1985年的波列活动显著,中高纬低频涡旋南移至日本南部洋面.与1985年不同的是,虽然1988年的波列活动不明显,但中高纬的低频涡旋可向南传播至南海地区.从30~60天振荡和月平均基流的动能和有效位能相互转换来看,正压过程、湿斜压过程和干斜压过程的值相当,因而上述3种过程均有可能起主导作用.但转换强度存在年际差异,1985年的值远比1988年的大.研究还表明,暖池地区的30~60天振荡向月平均基流输送能量,中高纬地区的30~60天振荡则从月平均基流获取能量.  相似文献   

8.
应用含有非绝热因子的正压模式方程组,着重分析了对流凝结加热、蒸发-风反馈和CISK机制等非绝热因子对低纬Rossby波和Kelvin波的影响。既获得了圆频率的表达式,又分析了波的周期与稳定性。结果表明:非绝热因子的存在不但扩大了绝热波的周期,而且改变了波的稳定性。因此,可以认为:所谓季节内振荡(30—60天的周期振荡)等低频振荡实际上是一类非绝热波,这类非绝热波是引起中长期天气变化及短期气候演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1998年长江中下游梅雨期间对流层上层斜压波包的传播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利用NCEP/NCAR再分析和中国740站逐日降水资料,对1998年长江中下游梅雨期间对流层上层斜压波的活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梅雨期间的高频斜压波动(周期≤7天)具有明显的下游频散效应,在其东传过程中常组织成局地波包向下游传播。波动起源于里海附近,沿着副热带急流带向下游传播,3天后传至长江中下游地区。斜压波所带来的扰动能量为长江流域暴雨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能量积聚。对低频扰动场的合成表明梅雨期间有准定常波列的存在,为高频斜压波动的传播提供了有利的背景条件。最后通过与1997年的比较,发现在梅雨降水偏少的1997年没有明显的斜压波动向下游传播。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1981年、1982年两年5-9月青藏高原地区上空大气低频振荡特性。夏季青藏高原地区上空是30-50天厚度低频振荡的活跃区和显著区,但低频振荡的位置,范围和强度存在明显年际变化。并且,高原地区上空30-50天厚度低频振荡与南亚高压活动密切相关,表明夏季高原热状况的低频分量对北半大气环流变化有重要影响,具有明确的天气气候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运用LAPGCM模式证实了大气对南极冰异常的强迫遥响应是激发全球大气季节内振荡的重要机制,进而着重考察候平均偏差结果的时间序列,并且通过带通以处理,特别分析了响应场中30-60天低频振荡的重要特征,发现:大报对南极冰减退的响应是一种具有30-60天周期的低频遥响应。强迫场中的重要成分是30-60天季节内振荡,并且具有同实际大气中的低频振荡相类的垂直结构以及传播和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2.
王伟  李建平  丁瑞强 《气象学报》2011,69(4):555-569
大气季节内振荡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其复杂多变的传播特征。为了进一步分析大气季节内振荡的传播特征及其不同传播方向分量的不同作用,基于波的传播理论,对时-空谱分析进行了发展,提出了时-空二维波传播分解方法,并用理想函数验证了其正确性和可行性。结果表明:对任一时-空二维序列,采用此方法均可正确地分解得到空间上具有不同传播方向的3部分分量:前进波、后退波和驻波分量。之后,对向外长波辐射(OLR)、200和850hPa纬向风的东传、西传分量以及驻波分量分别进行联合经验正交函数(CEOF)分析。结果表明,在东传分量上,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主要表现为纬向1波的向东传播,与对流层高、低层纬向风呈现反位相的斜压结构,和未分解的情况相比,前两个主要模态重要性的排序出现了颠倒,说明通过时-空二维波传播分解,避开了各分量之间的相互影响,进一步揭示了前两个模态的物理意义及其在季节内振荡中的重要性;在西传分量上,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主要表现为纬向2—3波的向西传播;驻波分量主要表现出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反位相结构。对热带地区大气季节内振荡的东、西分量的分析,深化了对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东传、西传特征的了解,这对于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更加准确预报及其...  相似文献   

13.
大气对热带热源低频响应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修群 《气象科学》1990,10(4):384-393
本文设计—关于基本气流线性化的二层球面模式研究大气对不同类型赤道热源的低频响应,分析了全球大气40—50天低频振荡的结构和传播特点。结果表明:全球大气对热带热源响应特征是在热带地区表现为东西向非对称的热源东侧的Kelvin响应和西侧的Rossby响应,高低层反位相;在中高纬响应是具有低频振荡的二维Rossby波列,且具有相当正压结构。低频振荡的传播特征表明热带大气对移动性热源的响应更有利于振荡的向东传播,且该振荡可以沿波列路径向中高纬度传播,然后再折向低纬。二维Rossby波列是联系着热带和中高纬度地区低频振荡的基本动力学途径。该波列的形成取决于基本气流的分布,冬半球波列振幅较大。因此本文认为40—50天低频振荡是全球尺度的现象,它是一涉及到热带对流加热、赤道Kelvin波、亦道Rossby波、二维Rossby波列以及基本气流等动力学相互作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利用欧洲中期预报中心客观分析资料,分析了冬半年青藏高原及其附近地区15—25天振荡的传播特征.结果表明,15—25天振荡经阿拉伯海附近向东北传播的过程中,在青藏高原附近加强,再经我国东部和日本,向北太平洋传播并减弱.这种振荡表现出波列的传播特点.另外,还分析了15—25天振荡的垂直结构.  相似文献   

15.
热带大气能量频散波射线的低频动力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祥德  苗秋菊 《气象学报》2000,58(5):534-544
首先在非零频波条件下采用有、无辐散两类数学模型 ,讨论热带大气低频波传播动力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 ,非零频的波频率参数是热带大气低频振荡源能量频散波路径及其波振幅的关键影响因子 ,且热带地区低频振荡的经向传播与其伴随着的强对流云团有显著相关 ,并与热带低纬 β因子等相关。文中还进一步揭示了低纬大气低频振荡经向传播伴随的积云对流现象及向高中纬传播机理 ,描述了 WKB近似方法数学模型及其波射线方程解模态对大气低频动力特性及其水汽分布垂直结构、不稳定层结等因子的响应特征。  相似文献   

16.
热带和中高纬地区季节内振荡的特征及其动力学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使用5年低阶全球谱模式资料,对中高纬大气和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的动力学性质和传播特征进行了诊断研究。分析发现模式再现了大气中季节内振荡在热带和中高纬地区的传播特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异。热带大气30—60天振荡在速度势场上表现为纬向—波结构和行波特性,而在散度风场上反映了赤道西太平洋—印度洋东西向偶极子型的振荡。中高纬大气30—60天振荡表现为定常波位相和振幅的变化,即波包络的传播特征。它与中高纬地区遥相关型的转换有关,通过遥相关位相和振幅的变化,不仅完成了热带和中高纬地区之间以及热带不同区域之间的能量输送,而且通过这种能量输送过程把南、北半球中高纬地区季节内振荡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7.
东亚大陆冬季风的低频振荡特征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金祖辉  孙淑清 《大气科学》1996,20(1):101-111
本文对东亚大陆冬季风期间的地面气温、气压的数年资料做了30~60天的低频波、准双周振荡等分析。结果表明,东亚大陆地区地面气温、气压的0~60天波和准双周波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们多年平均的低频波方差相对贡献分别为59.2%(气温)和49.8%(气压)左右。并且伴有显著的年际差异,如华北气温30~60天波强的年份其方差相对贡献可达50.2%,而最弱的年只占11.9%左右。另外这两种频率振荡强弱还有明显的地区性,30~60天波一般华北和长江流域(约28°N以北)比其南部地区强;冬季风期间,东亚大陆地区的30~60波的经向传播主要是由北向南传播的。大多数年份可以传播至东亚大陆的南端,历时约3~6天,但是这种传播在长江流域以北地区表现为更清楚,在长江以南地区,一方面受到了冬季风本身强弱的影响,另方面还受到来自热带地区以致南半球夏季风低频波北传等因素的影响使得经向传播往往变得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1980年和1985年大气30─60天低频流场的分析,发现长江流域典型旱涝年在低频流场的配置和低频波的传播方向上均有明显差异。涝年(1980)低频振荡明显,其传播特征与正常年份相同,而旱年(1985)则呈相反趋势。  相似文献   

19.
斜压大气波动准共振与中高纬低频振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维松 《气象学报》1994,52(2):201-211
从准地转两层模式出发,可能产生两种情况准共振:(1)纯正压波;(2)两个斜压波和一个正压波。本文对(2)求得准共振三波振幅的解析解和波能量变化周期的近似式。此近似式和数值计算结果两者都表明,斜压情况能量变化周期比正压情况更容易趋于准共振频率偏离Δω自身周期,从物理上指出,波的位相与波振幅之间存在着一个反馈机制,由正压波与斜压波之间的慢变相差引起的动能与有效位能的互相转换,形成了正压波和斜压波交替增强和减弱的低频振荡,其振荡周期与上述近似式一致。当Δω~(0.1-0.02)。(ωj)时,平均能量周期为12-43d,而当Δω=0时,平均周期为366d.因此,频率偏离Δω出现仍可能是产生料压大气中高纬低频振荡的一种新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20.
利用实际大气参数取值进行尺度分析,求得斜压半地转模式中非线性斜压Rossby波的非频散周期解的存在条件与解。给出了能够描述非线性特性波动的无量纲拟能效ε,由此推导了非线性特征波动的波速公式及波参数间的一些诊断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