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蒸发—风反馈机制的进一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蒸发-风反馈的作用进行了简单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蒸发-风反馈不能像波动-CISK那样改变热带大气波动的性质,不可能单独成为激发热带大气内振荡的动力学机制。在积云对流加热的蒸发-风反馈的共同作用下,CISK-Kelvin波和CISK-Rossby波可以不稳定发展,共同作用比单独和积云对流加热反馈作用能更全面合理地解释热带大气内振荡的活动。  相似文献   

2.
基于斜压准地转模式的动力学分析,讨论了CISK-Rossby波产生、传播的动机机理和不同的波结构及势力强迫对热带大气30~50天振荡传播的制约和影响,解释了30~50天振荡的一些重要传播特性,特别是对30~50天振荡的经向传播机理和垂直“斜压”结构等问题作了较为细致的探讨,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和观点。  相似文献   

3.
从热带大气波动的频率方程出发,详细分析了过去给出的低频Rossby波的近似频率公式ω=-βκ/[(2n+1)β/c0+κ^2],发现其对热带Rossby波的性质有一定程度的歪曲。针对这一问题,经分析得到一个能更精确地表征热带Rossby波性质的近似频散公式ω=-βκ/[(2n+1)β/c0+4n(n+1)/(2n+1)^2k^2],还简要地比较了热带线性Rossby波和孤立Rossby波两者的频散  相似文献   

4.
CISK、蒸发-风反馈机制和热带大气30-60天振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赵强  刘式适 《气象学报》1996,54(4):417-426
建立一个包含CISK机制和蒸发-风反馈机制(Evaporation-WindFeedbackMechanism,简写为:EWFM)的热带大气运动的无耗散、线性斜压半地转模式,引入反映CISK的无量纲凝结潜热参数η和反映EWFM的无量纲参数α,并求得模式系统的解析解。动力学分析和模式大气的计算结果进一步说明了CISK和EWFM的共同作用是激发和驱动热带大气低频振荡的重要物理过程。  相似文献   

5.
地形对热带大气超长尺度Rossby波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强 《热带气象学报》1997,13(2):140-145
应用赤道β平面近似,建立一个简单的正压大气半地转浅水线性模式,在连续方程中引入地形的作用,讨论地形对热带大气超长尺度Rossby波的影响。结果分析表明,起伏不平的于形动力抬升作用导致热带大气超长尺度Rossby波动不稳定并且影响波动的特性。  相似文献   

6.
张人禾 《大气科学》1995,19(4):455-464
西文建立了一处简单的热带海气耦合模式,模式大气和海洋中含了Kelivn波和长Rossby波。在赤道β平面近似下,讨论了取耦合系统中最大径向模时,即大气和海洋中只存在Kelin波时耦合波的性质。结果指出,向东传的耦合Kelvin波可以出现不稳定性,并且由于海气相互作用,在长波部分可以产生向西传的耦合Kelvin波。耦合Kelvin波的性质与模式中所选用的参数有很大关系,当大气与海洋中自由波的频率相差  相似文献   

7.
采用忽略Reyleigh摩擦和Nowton冷却的定常,线性大气模式和地转动量近似下的非线性海洋模式。这里包含了大气通过线性风应力影响海洋,海洋通过加热过程影响大气的物理机制。用相平面理论讨论了海气耦合作用对简单耦合线Rossby波和非线性Rossby波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应用含有非绝热因子的正压模式方程组,着重分析了对流凝结加热、蒸发-风反馈和CISK机制等非绝热因子对低纬Rossby波和Kelvin波的影响。既获得了圆频率的表达式,又分析了波的周期与稳定性。结果表明:非绝热因子的存在不但扩大了绝热波的周期,而且改变了波的稳定性。因此,可以认为:所谓季节内振荡(30—60天的周期振荡)等低频振荡实际上是一类非绝热波,这类非绝热波是引起中长期天气变化及短期气候演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利用一个简单的赤道β平面浅水模式和多尺度摄动法,从描写赤道Rossby波的正压大气位涡度方程中推导出在切变基本维向流中赤道Rossby波包演变所满足的非线性Schrodinger方程,并得到其单个包络孤立波子波解,并分析基本流切变对非线性赤道Rossby孤立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范红  缪锦海  杨玉峰 《气象学报》1996,54(2):185-194
针对不存在临界层情况下非均匀纬向流中的Rossby孤立波,从正压、无辐散、准地转自由大气涡度方程出发,经过变量替换,用小参数展开法,得到流函数的各阶近似方程,推导出振幅函数满足的KdV方程及修正KdV方程(MKdV),并给出它们的孤立波解。对不同风速分布下伴随这些孤立波而出现的流场进行了近似计算,分别得到了副高型Rossby孤立波流场、阻高型Rossby孤立波流场及偶极子型流场,它们移动的规律性与实际大气的流场移动情况较一致。  相似文献   

11.
斜压涡旋中的通风气流与热带气旋移动的关系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田永祥 《气象学报》1996,54(1):83-94
应用准地转斜压模式数值模拟了热带气旋的移动。将热带气旋的流场分解为轴对称分量和非对称分量,研究非对称流场中的通风气流矢量与热带气旋移动矢量的关系。数值试验结果表明:(1)在热带气旋的非对称流场中,不但有大尺度β涡旋,而且还有小尺度涡旋。(2)小尺度涡旋与大尺度β涡旋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热带气旋移向的摆动和移速的振荡。(3)应用Fiorino和Elsberry的方法计算的通风气流矢量与热带气旋移动矢量有很大偏差。(4)应用改进的方法计算的通风气流矢量与热带气旋移动矢量相关密切。  相似文献   

12.
Two British scientists, G.C. Simpson and C.T.R. Wilson, held contrasting views on the electrical polarity of thunderclouds for nearly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Simpson's perspective was dominated by the measured charge on rain, by the breaking drop theory for the charging of raindrops, and later, by the branching behavior of lightning flashes. Wilson's view was dominated by his work on the field changes accompanying lightning, by his knowledge of the corona current from the ground beneath electrified clouds, and ultimately by his unifying global circuit hypothesis, requiring a source current to maintain a negatively charged Earth against dissipation. Simpson's observed tripole structure of thunderclouds provided partial resolution to the controversy, but the main positive dipole supported Wilson's view, which survives today.  相似文献   

13.
阻塞高压活动的气候变化及其对中国某些地区旱涝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张培忠  杨素兰 《气象学报》1996,54(5):633-640
用1965年到1990年共26a逐日500hPa天气图统计了北半球阻塞高压的活动特征,证实北半球有两个大的活动区。这两个区都有季节和年际变化,总次数有逐年减少趋势。研究了冷暖年份阻塞高压活动的差别,发现与26a平均值相比,暖年次数偏少,冷年偏多,冷暖年之差很显著,在地理分布上有很好的反相关。分析了厄尔尼诺年阻塞高压分布特点,发现厄尔尼诺年乌拉尔山地区阻塞高压较常年显著偏少。内蒙古地区和江淮流域的旱年和多雨年,东半球阻塞高压的地区和数量分布都呈相反趋势。  相似文献   

14.
El Niño-La Niña循环的海-气耦合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开玉  泮益农  李骥 《气象学报》1995,53(4):461-470
利用1950—1987年2°×2°格点综合海-气资料(COADS),计算了赤道太平洋洋面(5°S—3°N)上逐月平均海温、气压、纬向风、比湿、云以及热量收支各分量的平均值和距平值,分析这些量的演变特征,得出:ElNino过程中,赤道太平洋洋面上气压梯度减小,东风减弱;赤道中、东太平洋洋面上空气中水汽和云量增加,洋面射入太阳辐射和有效长波辐射减少,感热和潜热交换加强,洋面净获得(损失)热量减少(增加);LaNina过程中,情形相反。最后概括了ElNino-LaNina循环的两种海-气耦合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15.
复杂地形上稳定边界层二维流场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一个二维局地尺度数值模式,对水平扩散采用了水平平滑处理方法,提出了一种在地形追随坐标系中具有较高计算精度的差分近似方法,此方法兼具了地形追随坐标系和直角坐标系的优点,特别适用于地形特征尺度较小和垂直分层要求较细的情况。数值试验表明:该模式具有模拟局地尺度环流的能力,且计算机内存和CPU时间都较节省,算法稳定。利用所建立的模式对经过重庆市中区的某一实际地形下的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1994年南海17940孔硅藻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孔硅藻组合中菱形海线藻及其变种T. nitzschioides var. parva的百分含量比值具有一定的变化规律。通过比对南海17940孔已有温度记录(有孔虫G. rubberδ18O数据、FP-12E表层海水年平均温度),进一步发现菱形海线藻变种(T. nitzschioides var. parva)与原种的比值所反应的温度变化与原有记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其中,比值增加反映了古温度的升高;反之则说明气候变冷。因此,该比值可反映出自晚更新世末期以来该地区古温度的变化情况,是较好的古温度指示标志。  相似文献   

17.
影响热带气旋结构和运动的两类因子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25,自引:6,他引:25  
陈联寿  罗哲贤 《气象学报》1996,54(4):409-416
利用一个β平面正压准地转模式,实施了4组时间积分大于5d的试验。结果表明:涡度平流和β效应同样重要,它们对热带气旋的结构和移动均具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The study is motivated by recent findings of the decrease in the momentum transfer from strong winds to sea. The Kelvin–Helmholtz instability (KHI) of a three-fluid system of air, foam and water is examined within the range of intermediately short surface waves. The foam-layer thickness necessary for effective separation of the atmosphere and the ocean is estimated. Due to high density contrasts in the three-fluid system, even a relatively thin foam layer between the atmosphere and the ocean can provide a significant stabilization of the water surface by the wavelength shift of the instability towards smaller scales. It is conjectured that such stabilization qualitatively explains the observed reduction of roughness and drag.  相似文献   

19.
大暴雨过程中与急流相关气块的三维运动分析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陶祖钰  黄伟 《气象学报》1994,52(3):359-367
用48h三维轨迹分析和物理量诊断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1991年7月上旬的一次大暴雨过程及其与高低空急流的联系。结果表明,暴雨区高空的气块来自高空急流的入口区,并穿过急流中心到达急流的出口区。雨区上空的辐散和200hPa高空急流出口区气块的减速运动相联系。低层的暖湿空气来自于SSW气流,并在低空急流中心的前方辐合上升。高空辐散所引起的低层减压使低空急流加强和低层暖湿空气的加速运动。  相似文献   

20.
时变涡动输送和阻高形成──1980年夏中国的持续异常天气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吴国雄  刘辉  陈飞  赵宇澄  卢莹 《气象学报》1994,52(3):308-320
1980年6至8月发生在中国的持续时间长、强度大的南方低温洪涝及北方高温干旱天气与中高纬地区阻塞高压在东北亚持续发展维持有关。本文研究了时变天气系统的输送过程在强迫阻高形成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源于欧洲强斜压带上的天气尺度扰动在东传过程中出现动能转化。这种转化满足双向法则:在向小尺度系统转化的同时,还向时间平均西风急流及大尺度的阻塞系统输送能量。位涡分析也表明,天气尺度系统维持着急流轴南侧的反气旋式平均位涡和北侧的气旋式平均位涡,并在急流分流区下游激发出高纬强烈的反气旋性涡度增长和相应的正变高。研究表明,这种波流相互作用激发阻高增长的过程比著名的1976年夏西欧阻高的发展还强烈得多。因此,在研究中国北方的持续异常天气形势时,除了注意热带、副热带系统的动态外,还必须注意欧洲及西亚地区强斜压带的发展及其上天气尺度系统的传播和输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