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75年8月14日至18日安徽省皖东地区受7504号台风低压影响出现了一次特大的暴雨天气。暴雨持续了四天,15、16、17日夜间连续降了三场特大暴雨,都落在来安县北部山区,该区的杨郢总降水量达850毫米。由于这次暴雨强度特大,雨区集中,持续时间长,危害较大。 这次皖东特大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是7504号台风,因而预报台风的路径是暴雨预报的前提。但这个路径特殊,在预报中是难以掌握的。台风在12日17时前后于浙江乐清县  相似文献   

2.
在普及大寨县的运动中,为战胜自然灾害夺取丰收,进一步做好暴雨预报服务工作,我省气象台和地区气象台组成暴雨会战组,于1975年12月下旬至1976年2月下旬,对近二十年影响我省的特大暴雨进行了初步分析。我们选用1955年—1975年7,8两个月产生的特大暴雨过程,以影响天气系统为主分成三类暴雨:一是低涡暖切变类;二是台风倒槽类;三是副高后部暖区暴雨类。对前两类,各找出一个典型过程,进行个例分析,探索暴雨成因和预报着眼点,以此再进行对比分析,逐日普查,找出我省未来2斗小时有无特大暴雨的判别指标。  相似文献   

3.
1995年7月1日江口县出现了一次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暴雨,日最大降雨量突破了铜仁地区有气象资料记载以来的最高记录,造成我县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涝灾害,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江口成为这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的特大暴雨中心的主要原因,本文分析除了高低空天气影响系统有利的配置,还有单站要素的异常变化,从中找了一些预报着眼点,并提出对策,对提高夏季暴雨预报的服务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2013年8月21日08时—22日08时,青海省东北部地区普降小到中雨,其中大通县气象测站8月21日18时至22日07时出现特大暴雨,降水量达144.9mm,不仅创该站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日降水量(08—08时)极大值,同时也创本省单站日降水量(08—08时)历史极大值。特大暴雨引发山洪,致使2714人受灾,1人死亡。利用数值预报产品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回波产品资料,对青海省大通县特大暴雨致洪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总结归纳了特大暴雨致洪气象指标与预报技术难点,旨在为今后的预报预警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张延亭 《气象》1985,11(9):10-11
预报台风降水强度,尤其是在台风登陆前预报台风到达江西省时的降水强度,目前还是一个难题。本文利用1959—1975年的天气图资料,根据地面天气系统的配置情况,提出了一个预报太平洋台风降水强度的方法,可以区分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三种  相似文献   

6.
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由于它来势猛、强度大,往往会引起特大的洪涝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然而暴雨的预报历来是天气预报的难题,要报好特大暴雨,更不容易。为了探讨特大暴雨的预报,本文试从湿有效位能出发,初探单站特大暴雨的有效位能特征,为暴雨预报寻找依据,从几个特大暴雨个例分析结果表明:上游站的湿有效位能与下游站的特大暴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运用OLR资料分析1975—1977、1979—1982年期间华南前汛期的17次特大暴雨过程,综合出三类OLR场形式,揭示了特大暴雨形成和出现时的特征,同时还结合对流稳定度指数分析,为这类暴雨的超短期预报提供了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8.
广东台风特大暴雨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献州  贺忠 《气象》1995,21(8):17-22
使用台风年鉴,天气图,天星云图等气象资料,对1960-1991年影响广东的39例特大暴雨台风进行了对比分析,台风特大暴雨主要是由其云系中的中尺度强降水系统造成,归纳出形成发展的概仿模式和相应环境流场特征,建立预报思路与方法。1994年作15次预报试验,其准确率达73%。  相似文献   

9.
登陆台风特大暴雨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联寿 《气象》1977,3(11):10-12
我国从有气象和水文观测以来,打破降雨量历史记录的三场特大暴雨都和台风活动有关。这三场特大暴雨中占首位的是1967年10月17—19日台湾省新寮特大暴雨,日降雨量达1672毫米,三天降雨总量达2749毫米,主要降雨系统是6718号台风的倒槽。第二位是1963年9月10—12日台湾省百新特大暴雨,日降雨量达1248毫米,三天降雨总量为1794毫米。这场暴雨是由6312号台风造成。著名的“75.8”(1975  相似文献   

10.
林敬凡  胡秀英 《气象》1982,8(2):12-13
一、前言 暴雨是河南省灾害性天气之一。1975年8月在我省南部驻马店地区产生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暴雨,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重大损失,更引起气象工作者对暴雨的高度重视。 众所周知,长历时暴雨是由短历时暴雨积累而成。这里所讲的“短历时暴雨”是指自记降水记录中10分钟内最大降水量≥15.1毫米的暴雨,或称为10分钟暴雨。 暴雨所以能造成灾害,就暴雨本身而言,往往是由于短历时暴雨,特别是短历时强暴雨在同一地方重复出现,导致在24小时内出现数百毫米甚至上千毫  相似文献   

11.
高空西北气流下特大暴雨的预报误差分析及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婧  许爱华  孙素琴  许彬 《气象》2018,44(1):93-106
利用常规及非常规气象资料、业务数值预报模式、GFS再分析资料(0.5°×0.5°),分析了2016年6月19日江西北部高空西北气流下特大暴雨环境场特征和数值模式误差,对比了相似形势的暴雨过程,找出业务预报误差较大的可能原因是对高空"干冷"西北气流南移、副热带高压北抬的速度、低空西南急流加强及前端辐合、上游移来短波槽、异常水汽条件的综合作用分析不到位,各类数值模式产品对降水落区预报偏北、强度预报偏弱也影响了预报员对暴雨的综合判断;给出了预报这类特大暴雨着眼点和预报概念模型以及订正模式降水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史国宁 《气象》1985,11(3):32-33
人类生活在大气之中,气象现象与人民生命财产息息相关,台风、寒潮、暴雨、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往往危及人民的生命安全,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暴雨造成山洪爆发,大风颠覆渔船,雷雨、大雾常造成飞机失事,冰雹砸物伤人之类的气象灾害年年都有,引起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例子举不胜举。例如1983年7月20—23日日本岛根县的暴雨,日降雨量为300毫米,仅浜田和盖田两市死亡和失踪的人数就达107人,经济损失为1900亿日元。我国人民对于1975年8月河南驻马店地区出现的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暴雨所造成的灾害,至今记忆犹新。各国历史上都曾出现过许许多多的灾难性天气事件。表1给出的近100多年来,世界上有记录的16次比较严重的热带气旋所造成死亡的人数,反映了气象灾害危及公众安全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3.
暴雨在中国是一种多发的灾害性天气,不仅在很多地区和一年中较长的时段内可以出现暴雨,并且时常形成十分严重的危害。两千多年来,这方面的严重事件是不胜枚举的。然而,另一方面,它又是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上不可代替的一种重要资源。因此,暴雨及其预报是中国气象工作者十分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尤其是1975年8月在中国中部出现了一场严重灾难性的特大暴雨(河南林庄24小时降水量达1060mm,三天总降水量为1605mm)之后,这方面的科研与预报改进就更为加强。在美国暴雨与洪水问题也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资料表明,暴雨等强烈天气所造成的经济和生命损失,近年来有趋于首位的趋势。鉴于这种情况,中国国家气象局邹竞蒙局长与美国国家天气局RichardE.Hallgren局长于1985年初,商定了开展中美暴雨学术交流。美方派五位有关的气象业务与研究学者于年内来华访问,与中国学者举行首次暴雨学术交流会,并共同探讨合作的可能性和可能的途径。会前以通信方式,互相交换了一些学术材料。第一次学术交流会在中国湖北省的武汉举行。湖北省内江河干堤长、湖泊水库多、防汛时间长(5—10月中旬)、预报范围广,并有中国最大的水坝——葛州坝以及60万亩良田和40万人口密集居住着的荆江分洪  相似文献   

14.
对2017年7月26日陕西省榆林市区域性特大暴雨洪涝灾害的决策服务过程进行了归纳总结。这次决策气象服务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事前正确决策,提前两次发布重要天气报告,预报有暴雨和大暴雨,提醒地方政府做好防汛准备工作;事中强化天气会商决策,密集提供预报服务产品,共发布短临预报、预警信号、防汛专题、地质灾害风险等预报产品23期,暴雨应急响应由Ⅲ级提升到Ⅰ级;事后做好跟进服务,提供灾区精细化天气预报产品。结合这次决策气象服务的经验,建立榆林市气象台大暴雨天气过程决策气象服务流程。  相似文献   

15.
气象部门1979年度共收到气象科技成果119项,经审定,上报国家科委的重大科技成果共六项.它们是:一、东北地区夏季低温冷害的气候特征、成因及其预报方法(完成单位——东北低温预报科研协作组,技术指导——巢纪平);二、北方大范围特大暴雨的分析和预报(完成单位——北方暴雨科研协作组,技术指导——谢义炳);三、青藏高原气候图集(完成单位——青藏高原气象科研协作组,技术负责人——高由禧);四、1979年青藏高原气象科学观测实验阶段成果(完成单位——青藏高原气象科研协作组,顾问组长——叶笃正);  相似文献   

16.
蔡则怡  宇如聪 《大气科学》1997,21(4):459-471
本文用LASG η坐标有限区域数值预报模式,对1975年8月河南地区登陆台风特大暴雨进行了数值试验。这次暴雨有很强的局地性,主要表现在水文站的雨量极值远超过气象站的最大雨量值,为3~16倍。一般有限区域数值预报模式预报的雨量都比气象站的最大雨量值小。与水文站的雨量极值相差更远。LASG_η坐标有限区域数值预报模式考虑了我国复杂的地形作用,具有能量和质量守恒的动力框架,考虑了与降水有关的主要物理过程。用该模式对著名的“75·8”特大暴雨5~7日3天3次暴雨作了24小时数值试验,取得了较好的预报结果:其预报最大雨量为气象站的最大雨量值的1~5倍,达水文站的雨量极值的34%~49%,为模式网格面积平均的最大深度的54%~98%。预报最大雨量中心位置偏离气象站雨量中心的距离约为0.67~1.47个网格距,偏离雨量极值的水文站的距离为0.23~1.07个网格距。这3次特大暴雨的强度、位置和其变化趋势的预报都与实况相近。同时,模式对暴雨系统和大尺度形势的预报也都与实况基本一致。该模式之所以对这种局地性很强的突发性特大暴雨有较好的预报能力,是由于它有较强的地形处理能力。还有,由控制试验和4种地形敏感性试验的结果可见,山脉的相对高度和陡峭程度,以及山脉与暴雨系统的相对位置等对暴雨的强度是非常敏感的,对地形稍有改变,其暴雨强度将减少3/4以上。这次数值试验为今后提高登陆台风特大暴雨预报水平,以及用数值模式探讨登陆台风造成的特大暴雨的物理机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7.
汛期大雨暴雨,特别是特大暴雨或连续性暴雨,是我地区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它对于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威胁极大,因此,对大、暴雨的预报,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为提高大暴雨的预报准确率,从1977年起,我们组织了地台和县站20多位科技人员参加的技术小组,进行三年的攻关科研,总结出本方法。从1980年投入实际业务以来的情况看,大暴雨预报准确率大有提高,达到72.7%。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论河南“75.8”特大暴雨的研究:回顾与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一汇 《气象学报》2015,73(3):411-424
“75.8”河南特大暴雨的发生已经过去40年了,它在人们的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场暴雨在1975年8月5—7日3 d之内在河南南部的局部地区降下了1605 mm的总雨量,1、3、6、12 h雨量均破中国降水的历史记录。由于水库垮坝,洪水夺走了该区约2万6千人的生命,经济损失巨大。在这40年间,中国的暴雨研究和预报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的气象和水文部门从这场空前强烈的大暴雨和大洪水事件中吸取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多年来,以这场超级大暴雨洪水为借鉴,不断促进和鼓励中国气象学家向暴雨研究和预报发展的更高目标前进。有感于此,回顾和评述了当年老一辈科学家在比较艰苦的条件下所进行的这次大暴雨的研究活动,以及所获得的卓越科学成果。即使从今天来看,其中不少成果也具有创新性的意义,在中国暴雨研究的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甚至里程碑式的地位。文中重点对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进行了评述,包括:(1)“75.8”特大暴雨的雨情和极值;(2)“75.8”特大暴雨发生的原因;(3)“75.8”特大暴雨的动力诊断;(4)暴雨中尺度分析;(5)地形对暴雨的增幅作用。希望以此纪念河南“75.8”特大暴雨发生40周年,并表达对参与此次研究活动的老一辈科学家深深的怀念和敬意。  相似文献   

19.
《气象》1977,3(3):22-23
暴雨是我省灾害性天气之一,也是农事季节的重要天气,因此作好暴雨预报,有着极其重要的政治、经济意义。 1975年桑植县气象站用“剖面判别法”作7月份大到暴雨预报,效果较好。1976年又在桂东县气象局进行试用,效果也好。这个方法,思路明确,方法简单,可以把群众的测天经验概括起来,也便于实现图、资、群三结合,预告未来1到3天内是否有大雨或暴雨。  相似文献   

20.
我们公社在1974年6月21—22日,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的袭击。整个暴雨过程32个小时,总降雨量758.1毫米,其中24小时降雨量737毫米,22日13时半—15时,一个半小时内就降雨125.3毫米。 在特大暴雨前,我们气象哨就做了长、中、短期预报,并“以中补长、以短补中”,不断补充订正,为公社党委提供了准确的天气预报。1974年后春少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