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密度电阻率法在铝土矿床上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沉积岩地层中,石炭系中统本溪组在奥陶系古风化面的凹陷地段(溶蚀盆 地、溶洼和溶斗)沉积厚度大,利于铝土矿的形成,为铝土矿的赋存场所。通过 高密度电阻率法在某矿区的成功勘探实例,说明高密度电阻率法在探测古岩溶盆 地、间接寻找铝土矿方面有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
中国铝土矿资源现状和潜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按照矿床模型综合地质信息矿产预测方法,在中大比例尺勘探数据的基础上,全国各省分预测工作区对不同矿产预测类型分别按500m和1000m的预测深度,对全国铝土矿圈定成矿远景区,使用地质参数体积法估算潜在资源量。以此为基础,按照单位面积查明资源量及预测资源量定量统计,分析全国重要的铝土矿潜力区,为铝土矿找矿勘查部署提出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3.
平果堆积铝土矿的找矿勘探实践与认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近年来,广西冶金地质勘探公司270队,在原来的一个原生沉积铝土矿附近,发现和探明了一个岩溶堆积型铝土矿矿床.该矿床即将成为我国重要的铝工业基地,建成后将对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起重要作用.平果堆积铝土矿的发现与勘探,引起了地质工作者的广泛注意,因为这种类型的铝土矿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同时,它也证实了在我国南方形成这种矿床的可能性和现实性,为今后寻找同类矿床指出了方向.本文是平果铝土矿找矿勘探实践和认识过程的回顾.  相似文献   

4.
周强  贾晓 《河南地质》2008,(12):47-47
近日,记者从几内亚博凯558矿区铝土矿首期勘探报告评审会上获悉,由河南省地矿局地质二队承担的首期勘探共发现铝土矿体l5个,提交铝土矿储量4.3亿吨,远景资源量10亿吨,超过了河南省铝土矿保有资源储量的总和。  相似文献   

5.
广西冶金地质勘探公司270队几年来对我国特大型优质铝土矿——平果铝土矿进行了勘探.我们从1978年以来参加了矿区的科研工作,现谈谈笔者一些初步认识.我国铝土矿新的工业类型——岩溶坠积成因碎屑铝土矿的形成条件许多学者将产在碳酸盐岩岩溶面上的  相似文献   

6.
广西岩溶堆积型铝土矿矿床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岩溶堆积型铝土矿床是我国华南特有的一种新的铝土矿矿床类型,该类型矿床与其他铝土矿床相比存在较大的特殊性,其特殊性的表现随着勘探阶段的深入,得到了不断的归纳、论述,文章根据矿床地质勘探工作和矿山建成后多年生产(基建)勘探成果和矿山生产实际,就该矿床表现出的特殊性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划分铝土矿矿石类型和品级是铝土矿床普查勘探、矿山开采和工业利用等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研究课题.鉴于目前尚没有统一的划分方案,为此,现仅就铝土矿矿石类型和品级划分,谈些初步意见,以期共同讨论.铝土矿矿石分类的意义铝土矿矿石的分类有二:自然类型和工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决物探在寻找隐伏铝土矿上的难题,对华北地台的河南陕-渑-新、嵩-箕及鲁-宝-临铝土矿成矿区作了直流电法寻找铝土矿的试验。阐述了工作区内铝土矿成矿的沉积特征和铝土矿的地球物理特征。在该项工作的阶段性总结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了定性解释法、干扰因素的识别和排除法、定量解释法、物探划地层法、识别地堑、地垒的“分散圈”法、物探剥地层法以及λ值法等关键技术在找矿实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黔北务-正-道地区铝土矿地质特征及资源潜力分析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1  
文章简要介绍了务-正-道地区铝土矿的成矿地质背景和务川瓦厂坪铝土矿床的地质特征.重点从含矿层位下二叠统梁山组地层的分布、厚度变化;构造运动控制务-正-道地区古地理的变迁;褶皱构造控矿等几方面分析了与铝土矿成矿的关系,进而又对比了省内各铝土矿集区找矿勘探工作程度,综合分析了该区的找矿勘探潜力.认为务-正-道地区应存在大中型规模的铝土矿床,中下志留统韩家店组之上的不整合面,下二叠统梁山组和向斜构造是其成矿的主要控矿因素.  相似文献   

10.
孝义铝矿铝土矿床地质特征的新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孝义铝土矿物来源主要是下伏陶系灰岩。成矿作用系多期,多阶段,多成因,属海进海退交互期浅滨海环境形成的沉积铝土矿床。通过不同勘探网度及探采对比,认为我国1984年编制的《铝土矿地质勘探规范》所划定的勘探类型和建设的勘探网度,符合我国一水型铝土矿床的实际,运用该规范勘探取得的成果可满足铝土矿矿山设计和生产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The study of the Upper Carboniferous has been attracting much attention recently and the question as to its extent and stratigraphy has been the object of very serious discussion, but so far without any positive results. The large territory of the Soviet Union affords no doubt great possibilities for the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比分析了各大地构造学说的特点,认为在地球的各种运动形式中,最重要的是地球的自转。地球在其运动中由于向心力和离心力联合力场作用的结果而形成各个圈层,地球表面形态和各圈层的物质在其旋转过程中发生不同形式的运动,而出现各种地质构造现象及相关的自然现象,诸如大气的流动、海水的进退、岩石的形变、地幔物质运动、各层圈物质交换与变化等等。在地球发展演化过程中,地壳的结构和构造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板块、构造体系、地槽、地洼、断块、大地波浪等大地构造形迹都是由于地球自转中地壳运动的结果。各种地质现象相互联系的总体,称之谓地质体系。  相似文献   

13.
高层建筑基坑支护结构破坏原因主要有 :支护结构整体失稳、基坑土体隆起、管涌及流沙的出现、支撑强度不足或压屈、墙体破坏、支护结构平面变形超过限度。某大厦施工中由于桩身强度不足、桩尖达到的深度不够及桩间距过大等原因 ,致使管涌发生 ,造成塌方。通过对事故针对性的处理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丁宽 《地质与勘探》2007,43(2):99-102
地震波在不同状态的岩层中传播的速度不同,根据这一原理,利用KDZ1114-3型便携式矿井地质探测仪,接收岩层中传播的震波信息,解析得到震波速度,分析巷道围岩持征,而后确定巷道围岩松动圈范围,进而为巷道支护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新构造运动在塔里木盆地演化中作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王跃  董光荣 《地质论评》1992,38(5):426-430
在第四纪以来的新构造运动的影响下,塔里木盆地逐渐向封闭的干旱盆地演化。由于波动式的新构造运动在每阶段表现的形式有差异,因而盆地的演化也相应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该盆地新构造运动大致经历了上新世末—早更新世、早更新世末—中更新世以及晚更新世三个阶段,其中以早更新世末的一次构造运动对盆地的地貌影响最大。新构造运动是由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挤压引起的,故塔里木盆地与青藏高原的演化阶段在时间上大致吻合。  相似文献   

16.
植物根的加筋作用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封金财  王建华 《地质与勘探》2003,39(Z2):322-325
文章总结了国内外在植物根对边坡稳定方面的研究成果,详细介绍了根的分布特征、强度特征,根加筋后土的强度变化以及植物加筋土边坡的稳定性;并提出了植物固坡技术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土层工程性质与其沉积环境关系分析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对江苏北部沿海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层的工程性质进行分析对比 ,发现这两地区的土层在同一个历史时期所沉积但土层工程性质完全不一样。因此分析了该两地区在同一历史时期的沉积环境与当时的水动力条件与沉积物源的来源。由分析研究结果得到 ,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与该土层当时的沉积环境、水动力条件与沉积物源有重要的关系。因此对土层如果能了解其在沉积过程当中的沉积条件 ,更有利于分析研究该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  相似文献   

18.
生物降解原油地球化学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生物降解作用是原油的一种重要的蚀变作用,对原油的物性和经济价值有着负面的影响。全球石油大多遭受过生物降解。生物降解作用对常见生物标志物的影响得以较好的描述,综述了近年来高分子量正构烷烃、三环萜烷、25 降藿烷生物降解的新进展。目前对生物降解作用的细节、发生机理尚不十分清楚,讨论了原油喜氧和厌氧降解机制,认为厌氧作用可能起主导作用,降解速率很慢。温度是控制生物降解作用的重要因素,储层温度大于80℃不会发生生物降解作用。生物降解原油多为混源油,介绍了研究生物降解原油的多期成藏方法。沥青质不易生物降解,其热解产物及钌离子催化氧化产物在生物降解原油对比、油源对比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最后指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The study of the Upper Carboniferous has been attracting much attention recently and the question as to its extent and stratigraphy has been the object of very serious discussion, but so far without any positive results. The large territory of the Soviet  相似文献   

20.
李绪善  李百祥 《物探与化探》2012,(5):760-765,771
从分析地球物理场特征着手,提出将南北向重力梯级带和重磁场特征东西差异作为划分南北构造带的依据,探讨了形成南北构造带的区域与深部地质构造背景以及地震成带分布的对应关系。重力梯级带反映的南北构造带既有与中轴构造一致的继承性,又有向西拓展的新生性,并在南北统一成带的基础上叠加了分段性,形成南压北张不同背景的控震、控热机制,同时也是构成青藏高原东界和我国大陆构造域东西分界线,对应着狭义南北地震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